矛盾意向法

古希臘哲學家愛比泰德說:“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症狀本身並沒有什麼可怕,也並不會對人產生多么大的傷害,而使患者痛苦、焦慮的則是患者對症狀的恐懼及對症狀的看法和態度。如失眠本不是什麼大事,少睡幾個小時也不會對身體有什麼嚴重傷害,可患者對失眠的恐懼、擔心和急於擺脫症狀的心理狀態則使患者焦慮不安的心情加劇,也進一步加重了症狀本身。在別人看來是患者自己與自己過不去,自己嚇唬自己、作踐自己。德國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正是基於這一點提出了一種簡便、快速、易行的心理療法——矛盾意向法,即與設法讓患者擺脫和消除症狀的一般治療方法相反,它是一種讓患者努力加劇症狀的治療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矛盾意向法
  • 提出:愛比泰德
  • 國家古希臘
  • 學科:哲學
套用方法,作用,

套用方法

一位社交恐怖症患者,一與陌生人打交道就臉紅流汗,以至於平時不敢出門,生怕遇上陌生人。心理醫生採用矛盾意向療法,告訴他:“你下次再見生人就儘可能地緊張併力爭多流汗,爭取緊張到心跳120次以上,出得汗爭取能濕透裡面的襯衣。”患者帶著這種想法出現在陌生人面前,一開始他有點出汗、心跳,可覺得還不夠嚴重,就又極力地想多出汗、快心跳,可他怎么也做不到,甚至連最初的一點汗也沒有了。一個強迫洗手的患者,原來一天要洗10多次手,對此深感苦惱,可往往是越擔心,強迫症狀出現得越頻繁。但當心理醫生要求他每天一定要洗100次手,且要堅持10天,不許漏掉一次時,他嘗試了三天,三天以後就再也不想洗手了。

作用

據心理學專家對採用過矛盾意向療法的220名患者跟蹤調查,其療效鞏固程度亦令人滿意。目前,這種方法已被國內外心理醫生、專家廣泛用於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