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家長讓孩子成才的密碼》是2011年寧波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蔣玉燕。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由三十二個教育故事組成,下編包括三十三個親子故事。
基本介紹
- 書名:教師、家長讓孩子成才的密碼
- 作者:蔣玉燕
- ISBN:9787807437352
- 頁數:288頁
- 定價:20.00元
- 出版社:寧波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4-1
- 裝幀:平裝
- 開本:大32開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編輯推薦,媒體推薦,目錄,序言,文摘,
內容簡介
《放下撣子教孩子——教師、家長讓孩子成才的密碼》全書共約20萬字,全書分為上下兩編。
上編“教育故事——別樣的教育方法”由三十二個教育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蘊藏著一個或幾個教育方法、技術,且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理論背景,或有相當的實踐基礎。可謂“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效果好” ,作者蔣玉燕將教育方法化難為易,化繁為簡。
下編“親自日記——另類的教育思路”由三十三個親子故事組成,十分適宜於親職教育遇到“瓶頸”的父母閱讀,如何消除與孩子的隔閡,作者更是為我們提供了多種思路與方法。
市場上介紹教育經驗的書籍並不少見,但這些書中展示的教育有一個共同點——告訴家長如何從孩子一出生(或從小)就是有目的的培養,老師如何從接觸某特定孩子之初起有計畫的引導,但更多的家長和老師需要的是“亡羊補牢”的故事,而這本書《放下撣子教孩子——教師、家長讓孩子成才的密碼》正是為這一讀者群量身創作的。
編輯推薦
《放下撣子教孩子——教師、家長讓孩子成才的密碼》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由三十二個教育故事組成,每一個故事都蘊藏著一個或若干個教育方法、技術,而且這些方法或有一定的理論背景,或有相當的實踐基礎。下編包括三十三個親子故事,其中涉及親情教育的文章比較多,如《催化“親情”就這么簡單》、《用髮絲般的心感受女兒的“用心”》、《濃濃親情從何來》等等。
作者簡介
蔣玉燕,網名一路追夢,原杭州大學教育系畢業。《班主任之友》雜誌的專欄主持人,浙江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指導委員會專業委員。熱心於教師校本培訓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兩項相關課題分別獲浙江省教育科學“九五”規劃重大研究成果二等獎、浙江省基礎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浙江省第三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並先後被評為浙江省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個人等。
編輯推薦
《放下撣子教孩子:教師、家長讓孩子成才的密碼》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由三十二個教育故事組成,每一個故事都蘊藏著一個或若干個教育方法、技術,而且這些方法或有一定的理論背景,或有相當的實踐基礎。下編包括三十三個親子故事,其中涉及親情教育的文章比較多,如《催化“親情”就這么簡單》、《用髮絲般的心感受女兒的“用心”》、《濃濃親情從何來》等等。
用心理學研習孩子心理,對症下藥,從而助孩子快樂成才。記住,你的教育方法將決定孩子的一生。
用心理學研習孩子心理,對症下藥,從而助孩子快樂成才。記住,你的教育方法將決定孩子的一生。
媒體推薦
注重實戰,理論變實招,在真實世界裡解決實際問題,並將感性層次的“小聰明”提升為理性層次的“大智慧”,從而更容易為廣大讀者所吸收內化。因而這本書一定能實實在在地提高教師、家長的教育實力和溝通能力。
——熊華生(博士,《班主任之友》常務副主編)
蔣玉燕老師是一名優秀的班主任培訓專家,我就是在蔣老師的關注下一步步成長起來的。閱讀著蔣老師的書稿,我想起她當年輔導我的一幕幕情景:告訴我一個成長中的教師應該注意的事項;點評我的案例,告訴我緣何失敗,成功何在……多少人曾羨慕我有機會得到如此恩師的指導。如今,蔣老師的教育成果出版了,此乃教育的幸事、年輕班主任的福音。
——李迪(全國知名班主任,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
我幾乎一口氣看完了蔣老師的三十三篇親子日記和三十二個教育故事,仍覺意猶未盡不忍釋卷。作為家長,我曾守著大堆的教育理念而無從著手,苦惱不堪;作為心理輔導教師,我曾手握各種教育方法卻無法實施,束手無策。不曾想,在蔣老師的書稿中,我發現解決這一切竟是那么輕鬆便捷而又充滿溫情。原來家長可以這樣陪伴孩子一路成長;原來引導學生的方法可以如此信手拈來,立竿見影。這真是一本“迷你版”的教育小百科。
——李銘(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作為一個母親,面對充滿青春期騷動與逆反的女兒,蔣老師用髮絲一般的心去關心和引導她,用天空一樣的心去包容和接納她,用無形無痕無聲的教育技巧去影響和幫助她。作為一個教師,面對形形色色的學生,蔣老師將德育與心育有機結合,輕輕地叩開學生的心靈之門,從而使助人工作更人文更高效。
——應西芳(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國小老師)
如果你像曾經的我一樣為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而犯愁,那么這本書你的確應該看一看,它是我十多本孩子教育圖書中最為簡單而實用的一本,買它一定會讓你獲益匪淺。
——陳秀丹(湖北黃岡一家長,其子已被保送清華大學)
——熊華生(博士,《班主任之友》常務副主編)
蔣玉燕老師是一名優秀的班主任培訓專家,我就是在蔣老師的關注下一步步成長起來的。閱讀著蔣老師的書稿,我想起她當年輔導我的一幕幕情景:告訴我一個成長中的教師應該注意的事項;點評我的案例,告訴我緣何失敗,成功何在……多少人曾羨慕我有機會得到如此恩師的指導。如今,蔣老師的教育成果出版了,此乃教育的幸事、年輕班主任的福音。
——李迪(全國知名班主任,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
我幾乎一口氣看完了蔣老師的三十三篇親子日記和三十二個教育故事,仍覺意猶未盡不忍釋卷。作為家長,我曾守著大堆的教育理念而無從著手,苦惱不堪;作為心理輔導教師,我曾手握各種教育方法卻無法實施,束手無策。不曾想,在蔣老師的書稿中,我發現解決這一切竟是那么輕鬆便捷而又充滿溫情。原來家長可以這樣陪伴孩子一路成長;原來引導學生的方法可以如此信手拈來,立竿見影。這真是一本“迷你版”的教育小百科。
——李銘(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作為一個母親,面對充滿青春期騷動與逆反的女兒,蔣老師用髮絲一般的心去關心和引導她,用天空一樣的心去包容和接納她,用無形無痕無聲的教育技巧去影響和幫助她。作為一個教師,面對形形色色的學生,蔣老師將德育與心育有機結合,輕輕地叩開學生的心靈之門,從而使助人工作更人文更高效。
——應西芳(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國小老師)
如果你像曾經的我一樣為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而犯愁,那么這本書你的確應該看一看,它是我十多本孩子教育圖書中最為簡單而實用的一本,買它一定會讓你獲益匪淺。
——陳秀丹(湖北黃岡一家長,其子已被保送清華大學)
目錄
導語(開篇語)
序一
序二
上編 教育故事——別樣的教育方法
點燃學生心中向善的火花
“刺蝟”不再蜇人了
如春風化雨般熄滅“戰爭余火”
讓學生感悟“爭吵”
從“道歉風波”說開起
用心靈故事滋潤學生的心田
衝動男孩的心聲
“科代表”的轉變
被激起來的耳光
我給學生上“人際交往”複習課
背負重荷的女孩
小玲考得相當不錯
她闖過了昕寫單詞的難關
“雙補”的神奇功效
今天的課堂與往日不一樣
自修紀律已經好了兩個星期
不同尋常的“留學”
一回“體驗”勝過一打“道理”
但願“傷痕女孩”一生平安
走過青春沼澤地
優生免疫法的嘗試
我要的就是“害怕”效應
“爭創”失敗怎么辦
三個目標引領班級登上三個台階
相信班幹部的力量
課間十分鐘的延伸效應
輕鬆化解“尿褲子”背後的難題
讓閒人“忙碌”起來
“以事為本”還是“以人為本”
從學會保護自己的角度引導
巧用SFBC策略轉化“再世華羅庚”
男孩終於可以進教室上課啦
下編 親子日記——另類的教育思路
我犯了責過擴大化的禁忌
女兒似乎真的長大了
老師說你腦子靈活呢
女兒為什麼很壓抑
不願接受“約束擺布”的女兒
於細微處見精神
濃濃親情從何來
怎樣對孩子提要求
積極暗示勝於消極命令
近來女兒表現不錯
給孩子一個表現的機會
女兒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和女兒談青春期問題
滲透責任感教育
女兒把短文抄到心裡去了嗎
謹慎從容面對敏感問題
請女兒笑納“嘮叨”
與女兒討論買衣服的問題
女兒不肯看我推薦的書
女兒笑著說:“謝謝你!”
女兒向我推薦一本好書
尊重女兒的主體性
用“估算法”督促女兒惜時
從衝突到其樂融融
我給女兒買小靈通
女兒也愛時尚
我給女兒創造自我辯護的機會了嗎?
不論對錯,導利弊
反覆閱讀和嘗試回憶相結合優於單純誦讀
談複習中的“倒攝抑制”和“前攝抑制”
迴避還不如引導
女兒的建議真是及時雨
越近高考,女兒的心態越好
附錄 簇新的教育思路
莫把說服教育當萬能鑰匙
跳出怪圈,路就在前方
“親子衝突”呼喚愛心教育
尋找情緒困擾之源,體味“超凡脫俗”之妙
序言
上編 教育故事——別樣的教育方法
老師們在教育實踐中創生的教育方法大致有兩類,一類比較個性化,他人難以模仿和學習,這些可稱之為“小聰明”。另一類,教師的教育手段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規律,體現教育原理,可以稱之為“大智慧”,這樣的經驗更具有推廣價值和借鑑意義。我小聰明不多,大智慧更不足,但非常努力地在這兩者之間尋覓。
本編三十二個教育故事中,每一個故事都蘊藏著一個或若干個教育方法、技術,而且這些方法或有一定的理論背景,或有相當的實踐基礎。如自然後果懲罰法受外國教育史啟發而生成,矛盾意向法、空椅子法、自我質辯法、行為契約法、提供信息法、讚美技術等是對某一派心理輔導理論的活學活用,優勢擴大技術則是對焦點解決短期諮詢中例外擴大技術的拓展。青春戀後果暗示法、知識自信雙補法、優生免疫法、心靈故事引導法、名著感悟法等都是自己在實踐中創生的。而情緒自修日記、時間占領法、心理溝通法、情境體驗法、書信輔導法、估算法等則是對其他優秀教師經驗的總結和發展。
此外“教育故事”部分蘊藏的教育理念也極其豐富。如心中要有他人,也要有自己;要以人為本,不能以事為本;關係比教育更重要;要關注正向因素;要珍視小改變等等。只要走進這些故事,您的眼前就會洞開一個嶄新的精神世界。
下編親子日記——另類的教育思路
在我用心陪伴女兒的那一段時光里,我對“教育孩子要從平時的點滴做起”有了更為直接的感受。當我去整理塵封已久的日記時,發現自己有一個特別的嗜好:見好的教育資源就用,見好的教育方法就學。《滲透責任感教育》、《迴避還不如引導》、《用“估算法”督促女兒惜時》等均由此而來。親子日記中還集中體現了這樣一個原則:引導孩子時力求無痕、無形、無聲的境界。
本編三十三個親子故事,其中涉及親情教育的文章比較多,如《催化“親情”就這么簡單》、《用髮絲般的心感受女兒的“用心”》、《濃濃親情從何來》等等。現實中極度自我中心的孩子並不鮮見,親情淡薄更是許多孩子的通病。如何培育親情,我有一些膚淺的心得與大家分享:一個負責任的母親(或父親),得用髮絲一般的心去捕捉催化、培育親情的機會,並用髮絲一般的心去感受、享受親情。我還特別想告訴大家,只有在乎孩子的親情,親情才有成長的土壤,親情才會開枝散葉,開花結果。
青春期異性交往問題也是我關注的焦點之一。預防勝於補救,我以為這是實施青春期教育的首要原則。我歷來以包容、接納態度對待“敏感問題”,正因為如此,我才能叩開女兒的心靈之門,才能了解女兒在想什麼,只有知道了女兒在想什麼,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教育契機來了,教育資源有了,我仍然是小心翼翼,以求拿捏適度。我深信預防青春戀問題,(很多時候)點到即止是上策,捕風捉影是大忌。
“考試焦慮輔導”案例是令我深感欣慰的教育成果之一。女兒從“有三分之二時間在焦慮”到盼望早點高考,最後考出了比平時都滿意的成績,這一過程中我到底做了些什麼,有心者可以閱讀《越近高考,女兒的心態越好》。
此外,我在部分日記中,對親子溝通障礙、孩子愛買衣服、小靈通的使用、媽媽“嘮叨”引發衝突等親職教育的常見問題、棘手問題,作了一些探索和反思,以期找到原因和對策。
但願“親子日記”對有心於“亡羊補牢”的父母有所啟發,對有心於指導親職教育的老師有所幫助。
老師們在教育實踐中創生的教育方法大致有兩類,一類比較個性化,他人難以模仿和學習,這些可稱之為“小聰明”。另一類,教師的教育手段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規律,體現教育原理,可以稱之為“大智慧”,這樣的經驗更具有推廣價值和借鑑意義。我小聰明不多,大智慧更不足,但非常努力地在這兩者之間尋覓。
本編三十二個教育故事中,每一個故事都蘊藏著一個或若干個教育方法、技術,而且這些方法或有一定的理論背景,或有相當的實踐基礎。如自然後果懲罰法受外國教育史啟發而生成,矛盾意向法、空椅子法、自我質辯法、行為契約法、提供信息法、讚美技術等是對某一派心理輔導理論的活學活用,優勢擴大技術則是對焦點解決短期諮詢中例外擴大技術的拓展。青春戀後果暗示法、知識自信雙補法、優生免疫法、心靈故事引導法、名著感悟法等都是自己在實踐中創生的。而情緒自修日記、時間占領法、心理溝通法、情境體驗法、書信輔導法、估算法等則是對其他優秀教師經驗的總結和發展。
此外“教育故事”部分蘊藏的教育理念也極其豐富。如心中要有他人,也要有自己;要以人為本,不能以事為本;關係比教育更重要;要關注正向因素;要珍視小改變等等。只要走進這些故事,您的眼前就會洞開一個嶄新的精神世界。
下編親子日記——另類的教育思路
在我用心陪伴女兒的那一段時光里,我對“教育孩子要從平時的點滴做起”有了更為直接的感受。當我去整理塵封已久的日記時,發現自己有一個特別的嗜好:見好的教育資源就用,見好的教育方法就學。《滲透責任感教育》、《迴避還不如引導》、《用“估算法”督促女兒惜時》等均由此而來。親子日記中還集中體現了這樣一個原則:引導孩子時力求無痕、無形、無聲的境界。
本編三十三個親子故事,其中涉及親情教育的文章比較多,如《催化“親情”就這么簡單》、《用髮絲般的心感受女兒的“用心”》、《濃濃親情從何來》等等。現實中極度自我中心的孩子並不鮮見,親情淡薄更是許多孩子的通病。如何培育親情,我有一些膚淺的心得與大家分享:一個負責任的母親(或父親),得用髮絲一般的心去捕捉催化、培育親情的機會,並用髮絲一般的心去感受、享受親情。我還特別想告訴大家,只有在乎孩子的親情,親情才有成長的土壤,親情才會開枝散葉,開花結果。
青春期異性交往問題也是我關注的焦點之一。預防勝於補救,我以為這是實施青春期教育的首要原則。我歷來以包容、接納態度對待“敏感問題”,正因為如此,我才能叩開女兒的心靈之門,才能了解女兒在想什麼,只有知道了女兒在想什麼,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教育契機來了,教育資源有了,我仍然是小心翼翼,以求拿捏適度。我深信預防青春戀問題,(很多時候)點到即止是上策,捕風捉影是大忌。
“考試焦慮輔導”案例是令我深感欣慰的教育成果之一。女兒從“有三分之二時間在焦慮”到盼望早點高考,最後考出了比平時都滿意的成績,這一過程中我到底做了些什麼,有心者可以閱讀《越近高考,女兒的心態越好》。
此外,我在部分日記中,對親子溝通障礙、孩子愛買衣服、小靈通的使用、媽媽“嘮叨”引發衝突等親職教育的常見問題、棘手問題,作了一些探索和反思,以期找到原因和對策。
但願“親子日記”對有心於“亡羊補牢”的父母有所啟發,對有心於指導親職教育的老師有所幫助。
文摘
有一天,某校班主任小王與我聊起了這樣一件事:高一女生小A言行怪異,講話時常常會提到一些血淋淋的字眼,有時還會自言自語,晚上會在睡夢中又哭又叫。開始同學們還能包容她,但時間一長,就無法繼續忍受下去了。現在班裡同學都不接納她,同桌要求調換位置,室友要求調換寢室。小王老師感到很為難,同桌的位置安排好了,班長願意跟小A坐,可寢室問題怎么解決?沒有一個寢室願意接受小A呀!為了解決寢室難題,班主任專門召集小A的全體室友談話,動員大家發揚助人為樂的精神,多關心和幫助小A。並告訴大家,寢室中途不宜調整,新學期開始時再作統一安排。事後小A的境遇並沒有多大改觀,隨著時間的推移,寢室里越來越容不下小A,最後多數室友聯合起來欺侮小A。大家(除一人外)用難聽的語言辱罵她,不搭理她,故意損壞她的物品等等,其情其景著實令人心寒!據說目的是為了把小A趕出寢室。當時班主任很困惑,在場的其他老師也不解,現在的學生太自私了,對同學怎么一點側隱之心也沒有?
老師們把“寢室難題”歸因於學生自私,我卻不這樣看。現在的學生確實有自我中心的一面,但也有善良的一面。她們之所以不肯幫助小A,反而要排擠小A,這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為了保護自己(站在她們的角度看,晚上與小A同室確實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二是心中潛在的向善之心沒有得到激發;三是不知道怎么幫助小A,也就是說不懂助人的方法,助人的能力不足。
找準了原因,我心中就有了應對辦法。於是我主動向班主任請纓:“同學不接納,會促使小A原有的問題迅速惡化,所以如何使小A有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特別是寢室環境,這已經成為燃眉之急。寢室同學的工作就讓我來做吧!小A本身的問題我沒精力關注,最好另找專業人士諮詢。”小王老師自然應允了。
做小A室友的工作,我主要定了三條策略:一是理解她們;二是點燃學生心中的向善之心;三是指導方法,讓她們懂得如何幫助小A。
接受任務的當天下午,我來到該校的心理輔導室,對小A的8位室友作了一次集體輔導。
我與小A室友原來並不相識,於是就作了簡單的自我介紹,緊接著就對她們表達了真誠的理解:“我能體會你們的難處,我也想像過寢室里每天晚上都有人恐怖地哭叫的感受。你們要承受的不是一天、兩天,而是每一個晚上啊!這樣的情況成人也會感到是一種折磨,更何況是你們年少的學生呢!當班主任不答應調換寢室時,你們就用自己的方法來逼走小A,以此擺脫心理折磨,這是可以理解的。我相信大家都不是很自私的人,而是與老師一樣有著善良之心的普通人。”這樣表達理解有著多方面的意義,首先我處理好了自己的情緒,從內心深處理解了她們,接納了她們,就能在輔導過程中保持足夠的真誠和尊重。其次,我走近了她們,在心理輔導中表達理解是建立輔導關係的重要手段。這就為下面的真誠溝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看到她們已經開始接納我,就繼續談自己的想法:“特級教師魏書生有這樣一個說法,人的內心世界分為真善美與假醜惡兩個方面。所以有的人善良,有的人不善良,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兩者比例不一樣。你們說世界上有沒有人一點善念也沒有?”
大家聽得很認真,從她們的表情看得出,內心已經有所觸動。
“沒有這樣的人吧!”大家點點頭。
我繼續道:“我也深信魏老師的觀點,其實即使是犯人,內心深處也會有善的成分。什麼時候可以見到人性善的一面?看電視時,看到好人與壞人,你們站在哪一邊?為什麼?”
她們用眼神給出了答案。
“這說明我們都有善良的本性。四川大地震時,哪些故事比較感人?(引導學生回憶了幾個感人故事)他們為什麼這樣做?——人性本善。”
學生聽得更入神了。
“看看自己心中的善與不善比例,如果滿分是10,你心中的善有幾分?有1分嗎?”
大家齊聲回答:“不止。”
“2分?”
“不。”
“3分?”她們還是搖頭。
“喔!我知道了,你們心中的善至少有5分。”大家點點頭。
“給大家講一個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的親歷故事吧!‘文化大革命’時期,這個專家的父親自殺了,他自己則被下放。一年一次回到杭州,才能到親戚家過幾個晚上。可是親戚們對他也很冷漠,一副唯恐避之不及的樣子。每天晚上他站在錢江橋頭,都有一種想跳下去的衝動。許多年後有人問這個專家:‘人為什麼活著?’他說:‘這問題沒好好想過,活著就是活著。’可我想過:人為什麼不想活?那是因為沒有歸屬感(不被人接納、被拋棄的感覺)。那個專家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得出了一個結論:沒有愛不一定出大問題,沒有歸屬感會出大問題。”
同學們仍然很專注地聽著。
“現在這個同學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找不到歸屬感。沒有歸屬感的後果是什麼?專家說要出大問題,會產生不想活的衝動。大家明白嗎?”學生又點點頭。
“當然現在她的問題還不算很嚴重,只是得了心理感冒而已。患感冒沒人會說不正常吧?但抵抗力有好壞,有的人會不藥而愈,有的人卻會轉化成深度疾病。她的抵抗力不好,需要打針吃藥,才能防止病情惡化,這工作就需要我們去做。”我說這段話的目的是把心理問題一般化,以避免負效應。
“對小A同學,你們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嗎?如果完全願意打10分,你可打幾分?思考一下。不需要10分,幾分都行。”她們的心有所動,但沒人明確表示。
老師們把“寢室難題”歸因於學生自私,我卻不這樣看。現在的學生確實有自我中心的一面,但也有善良的一面。她們之所以不肯幫助小A,反而要排擠小A,這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為了保護自己(站在她們的角度看,晚上與小A同室確實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二是心中潛在的向善之心沒有得到激發;三是不知道怎么幫助小A,也就是說不懂助人的方法,助人的能力不足。
找準了原因,我心中就有了應對辦法。於是我主動向班主任請纓:“同學不接納,會促使小A原有的問題迅速惡化,所以如何使小A有一個良好的人際環境,特別是寢室環境,這已經成為燃眉之急。寢室同學的工作就讓我來做吧!小A本身的問題我沒精力關注,最好另找專業人士諮詢。”小王老師自然應允了。
做小A室友的工作,我主要定了三條策略:一是理解她們;二是點燃學生心中的向善之心;三是指導方法,讓她們懂得如何幫助小A。
接受任務的當天下午,我來到該校的心理輔導室,對小A的8位室友作了一次集體輔導。
我與小A室友原來並不相識,於是就作了簡單的自我介紹,緊接著就對她們表達了真誠的理解:“我能體會你們的難處,我也想像過寢室里每天晚上都有人恐怖地哭叫的感受。你們要承受的不是一天、兩天,而是每一個晚上啊!這樣的情況成人也會感到是一種折磨,更何況是你們年少的學生呢!當班主任不答應調換寢室時,你們就用自己的方法來逼走小A,以此擺脫心理折磨,這是可以理解的。我相信大家都不是很自私的人,而是與老師一樣有著善良之心的普通人。”這樣表達理解有著多方面的意義,首先我處理好了自己的情緒,從內心深處理解了她們,接納了她們,就能在輔導過程中保持足夠的真誠和尊重。其次,我走近了她們,在心理輔導中表達理解是建立輔導關係的重要手段。這就為下面的真誠溝通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看到她們已經開始接納我,就繼續談自己的想法:“特級教師魏書生有這樣一個說法,人的內心世界分為真善美與假醜惡兩個方面。所以有的人善良,有的人不善良,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兩者比例不一樣。你們說世界上有沒有人一點善念也沒有?”
大家聽得很認真,從她們的表情看得出,內心已經有所觸動。
“沒有這樣的人吧!”大家點點頭。
我繼續道:“我也深信魏老師的觀點,其實即使是犯人,內心深處也會有善的成分。什麼時候可以見到人性善的一面?看電視時,看到好人與壞人,你們站在哪一邊?為什麼?”
她們用眼神給出了答案。
“這說明我們都有善良的本性。四川大地震時,哪些故事比較感人?(引導學生回憶了幾個感人故事)他們為什麼這樣做?——人性本善。”
學生聽得更入神了。
“看看自己心中的善與不善比例,如果滿分是10,你心中的善有幾分?有1分嗎?”
大家齊聲回答:“不止。”
“2分?”
“不。”
“3分?”她們還是搖頭。
“喔!我知道了,你們心中的善至少有5分。”大家點點頭。
“給大家講一個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的親歷故事吧!‘文化大革命’時期,這個專家的父親自殺了,他自己則被下放。一年一次回到杭州,才能到親戚家過幾個晚上。可是親戚們對他也很冷漠,一副唯恐避之不及的樣子。每天晚上他站在錢江橋頭,都有一種想跳下去的衝動。許多年後有人問這個專家:‘人為什麼活著?’他說:‘這問題沒好好想過,活著就是活著。’可我想過:人為什麼不想活?那是因為沒有歸屬感(不被人接納、被拋棄的感覺)。那個專家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得出了一個結論:沒有愛不一定出大問題,沒有歸屬感會出大問題。”
同學們仍然很專注地聽著。
“現在這個同學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找不到歸屬感。沒有歸屬感的後果是什麼?專家說要出大問題,會產生不想活的衝動。大家明白嗎?”學生又點點頭。
“當然現在她的問題還不算很嚴重,只是得了心理感冒而已。患感冒沒人會說不正常吧?但抵抗力有好壞,有的人會不藥而愈,有的人卻會轉化成深度疾病。她的抵抗力不好,需要打針吃藥,才能防止病情惡化,這工作就需要我們去做。”我說這段話的目的是把心理問題一般化,以避免負效應。
“對小A同學,你們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嗎?如果完全願意打10分,你可打幾分?思考一下。不需要10分,幾分都行。”她們的心有所動,但沒人明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