瞼腺炎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瞼腺炎
  • 其他名稱:麥粒腫
  • 所屬科室:五官科 - 眼科
  • 發病部位:眼部
疾病分類,發病原因,發病機制,病理生理,臨床表現,外瞼腺炎,內瞼腺炎,診斷及鑑別診斷,疾病治療,疾病預後,疾病預防,

疾病分類

根據被感染的腺體的不同部位,可分為外瞼腺炎(externalhordeolum)和內瞼腺炎(internal hordeolum)。如為睫毛毛囊所屬的皮脂腺(Zeis腺)感染,稱為外瞼腺炎;如為瞼板腺受累,稱為內瞼腺炎。

發病原因

外瞼腺炎,俗稱“針眼”,又稱“瞼緣”,為睫毛毛囊根部皮脂腺(Zeis腺)及瞼緣腺體(Moll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內瞼腺炎為瞼板腺(Meibomian腺)急性化膿性炎症或瞼板腺囊腫繼發感染。病原體多為葡萄球菌,多經瞼腺在瞼緣的開口處進入腺體,引起炎症。

發病機制

葡萄球菌感染眼瞼腺體及睫毛毛囊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炎症。

病理生理

為毛囊附近腺體感染所致,形成膿腫膿腫周圍有水腫和炎性細胞浸潤,最後膿腫於毛囊處破潰,膿與壞死組織流出。破潰處纖維增生,瘢痕癒合。

臨床表現

外瞼腺炎

初起時癢感逐漸加劇,瞼局部水腫、充血,有脹痛或眨眼時疼痛,伴壓痛,近瞼緣處可摸到硬結,發生在外眥部者疼痛特別顯著,外側球結膜也發生水腫。炎症嚴重時可上瞼或下瞼瀰漫性紅腫。輕者經治療或未治療可自行消退,或3~5日後硬結逐漸軟化,在睫毛根部有黃色膿頭,積膿一旦穿破皮膚,向外排出,則紅腫迅速消退,疼痛也隨之消失;重者常伴耳前或頜下淋巴結腫大並有壓痛,致病菌毒力強者或全身抵抗力弱者,炎症可由一個腺體擴展到其他腺體,形成多個膿點,可發展為瞼蜂窩織炎,伴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

內瞼腺炎

眼瞼紅腫、疼痛,主要因為發炎的瞼板腺被緻密的瞼板纖維組織包繞。紅腫一般較外瞼腺炎輕,但疼痛卻較之為重。在膿腫尚未穿破之前,相應的瞼結膜面充血,常隱見黃色膿頭,可自行穿破。少數情況下,膿液可從瞼板腺的管道向外排出,但較為常見的是膿液突破瞼板和結膜的屏障,而流入結膜囊內,膿液排出後,紅腫即消退。如果致病菌毒性強烈,則在膿液未向外穿破前,炎症已擴散,侵犯整個瞼板而形成眼瞼膿腫

診斷及鑑別診斷

根據典型病史及查體見眼瞼隆起,紅腫,有時可伴球結膜水腫。觸診可及硬結,邊界清,伴壓痛,即可基本診斷。

疾病治療

內瞼腺炎與外瞼腺炎治療方法大致相同:
早期局部熱敷,促使浸潤、硬結吸收,或促進化膿。局部滴抗生素眼藥水及塗眼藥膏,一般常用廣譜抗生素如喹諾酮類或氧佛沙星類滴眼。
套用上述措施2周左右,仍殘留硬結者,可行手術切除。外瞼腺炎手術開口位於皮膚面,與瞼緣平行,且需縫合。膿腔大未能排淨膿液者,應放入引流條,每日換藥,至引流條無膿時取去,1~2天后傷口即可癒合;內瞼腺炎手術切口位於結膜面,垂直於瞼緣,通常不需縫合。內瞼腺炎膿腫向外生長,表麵皮膚過於菲薄極易破裂者,亦可於皮膚面做平行瞼緣切口。不能配合手術的兒童宜麻醉輔助下行手術。
局部炎症重者或伴淋巴結腫大者,可全身套用抗生素,口服或肌肉注射,必要時靜脈輸液。
頑固反覆發作者,可做膿液培養,結合藥敏結果選用合適的抗生素,或作轉移因子注射,每次2mg,每周2次,5周為一療程,可調節免疫功能。
注意:瞼腺炎未成熟或已破潰出膿切忌擠壓,以免感染擴散,引起蜂窩織炎,海綿竇膿栓等嚴重併發症。

疾病預後

輕者經治療或不經治療可自行消退,不遺留瘢痕,或於數日後,硬結破潰,膿液排出,紅腫痛消失,相應破潰處遺留瘢痕。重者需行手術治療,手術切口處可遺留瘢痕。炎症嚴重者可伴淋巴結腫大,發展為瞼蜂窩織炎,伴有畏寒、發熱等全身症狀。瞼腺炎未成熟或已破潰出膿擠壓硬結可引起感染擴散,引起蜂窩織炎,海綿竇膿栓等嚴重併發症。

疾病預防

一般主張清淡飲食,少油膩。注意眼部衛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