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疾病概述,疾病分類,疾病描述,症狀體徵,疾病病因,病理生理,診斷檢查,治療方案,疾病預防,
疾病名稱
真菌敗血症
疾病概述
近年來發病率明顯增高,基本上為院內感染的疾病,多發生在免疫功能低下者。常見於長期接受腎上腺皮質激素、廣譜抗菌、腫瘤滑溜,以及經插管輸液(特別是高營養治療)、透析療法等患者。以白念珠菌最為多見,多數伴細菌感染。大多發生在嚴重原發疾病的後期。病程進展緩慢,臨床毒血症症狀可被原發病及伴發的細菌感染掩蓋,部分病例僅屍檢時發現。真菌敗血症多數為播散型,病變累及心內膜、肝、脾肺等。
疾病分類
感染科
疾病描述
近年來發病率明顯增高,基本上為院內感染的疾病,多發生在免疫功能低下者。常見於長期接受腎上腺皮質激素、廣譜抗菌、腫瘤滑溜,以及經插管輸液(特別是高營養治療)、透析療法等患者。以白念珠菌最為多見,多數伴細菌感染。大多發生在嚴重原發疾病的後期。病程進展緩慢,臨床毒血症症狀可被原發病及伴發的細菌感染掩蓋,部分病例僅屍檢時發現。真菌敗血症多數為播散型,病變累及心內膜、肝、脾肺等。
症狀體徵
近年來發病率明顯增高,基本上為院內感染的疾病,多發生在免疫功能低下者。常見於長期接受腎上腺皮質激素、廣譜抗菌、腫瘤滑溜,以及經插管輸液(特別是高營養治療)、透析療法等患者。以白念珠菌最為多見,多數伴細菌感染。大多發生在嚴重原發疾病的後期。病程進展緩慢,臨床毒血症症狀可被原發病及伴發的細菌感染掩蓋,部分病例僅屍檢時發現。真菌敗血症多數為播散型,病變累及心內膜、肝、脾肺等。當免疫缺陷者感染在套用足量抗菌藥物後感染未能控制者應考慮本病的可能除作細菌培養外,應同時作真菌培養。
疾病病因
基本上為院內感染的疾病,多發生在免疫功能低下者。
病理生理
發病機制
1、人體因素 機體防禦免疫功能缺陷是敗血症的最重要誘因。健康者在病原菌入侵後,一般僅表現為短暫的菌血症,細菌可被人體的免疫防禦系統迅速消滅,並不引起明顯症狀;但各種免疫防禦功能缺陷者(包括局部和全身屏障功能的喪失),都易誘發敗血症。
(1)各種原因引起的中性粒細胞缺乏或減少是誘發敗血症的重要原因,但中性粒細胞降至0.5×109/L以下時敗血症的發病率明顯增高,多見於急性白血病、骨髓移植後、惡性腫瘤患者接受化療後,以及再生障礙性貧血等患者。
(2)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免疫抑制劑和廣譜抗生素、放射治療、細胞毒類藥物的套用,以及各種大手術的開展等都是敗血症的重要誘因。
2、細菌因素 金葡菌可產生多種每和外毒素,其中起主要致病作用的有血漿凝固酶、α—溶血毒素、殺白細胞素、腸毒素(A—E,以A型多見)、玻脫性毒素、紅疹毒素等可導致嚴重的敗血症;近年來分離到的腸毒素F,與中毒性休克綜合徵(TSS)的發生有關。格蘭陰性桿菌所產生的內毒素能損傷心肌和血管內皮,激活補體系統、激肽系統、凝學與纖溶系統,以及交感腎上腺脊質系統,ACTH/內啡肽系統等,並可激活各種血細胞和內皮細胞。產生多種細胞因子(如TNF—α,IL—1,IL—6、IL—8等各種細胞因子,其中TNF—α在病理勝利改變中起關鍵性作用),炎症介質、心血管調節肽等,導致微循環障礙、感染性休克等。銅綠假單胞蛋白質合成抑制物,如蛋白酶、殺白細胞素、磷脂酶C及外毒素A等,後者是一很強的蛋白質合成抑制物,可引起組織壞死;外毒素A和彈性蛋白酶同時存在時,其毒力最大,肺炎球菌致病主要依賴其,後者有抗吞噬作用;常可產生溶血毒素和神經氨酸酶。肺炎克雷伯桿菌等亦具有,有節抗吞噬和體液中殺菌物質的作用。病理變化病原菌的毒素可引起組織和臟器細胞變形,可發生水腫、壞死和脂肪變形。毛系血管損傷造成皮膚和年末淤點和皮疹。病菌引起的遷徙性多見於肺、肝、腎、骨、皮下組織等處,可並發心內膜炎、腦膜炎、骨髓炎等。單核—吞噬細胞增生活躍,肝脾均可增大。
診斷檢查
(一)血象 血細胞總數增多,一般在(10—30)×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增高,可出現明顯核左移及細胞內中毒性顆粒,嗜酸粒細胞減少或消失。機體反應性較差者及少數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症患者的白細胞總數可正常或偏低,但中性粒細胞數仍增多。
(二)病原學檢查 以血培養最為重要,應在抗菌藥物套用前及寒戰、高熱時進行、並宜多次反覆送驗、每次採血量新生兒和嬰兒為5ml,年長兒和成人為10ml。有條件者宜同時作厭氧菌和真菌培養。已採用抗菌藥物的病例宜於培養基中加入硫酸鎂、β—內醯胺酶、對氨苯甲酸等以某些抗菌藥物,或用血塊培養法以提高陽性率。骨髓培養的陽性率較血培養者為高。以膿液、腦脊液、胸腹水液、淤點擠野等塗片檢查和培養,亦有檢出病原菌的機會。分離得病原菌後敏實驗,以測定最低抑菌濃度(MIC),供選用抗菌藥物參考。必要時測量最低殺菌濃度(MBC),血清殺菌實驗也有重要參考意義。一般培養基上無細菌生長,疑有L—型細菌敗血病時,應作高滲鹽水培養。真菌生長緩慢,培養陽性率亦較低。乳膠凝集實驗測定抗原或相應抗體(用於隱球菌病),以及病理組織檢查等均有助於診斷。厭氧菌分離培養至少也需1周,不能及時為臨床治療提供細菌學依據。近年已開展氣相色譜法、離子色譜法等快速診斷技術。色譜法也能在1小時內對林裝標本做出有無厭氧菌的診斷,便於指導用藥。免疫螢光法快速、敏感,且能特異地鑑定厭氧菌;其他尚有免疫酶表組化快速鑑定產氣莢膜梭菌等,對早期診斷有良好效果。
(三)其他檢查 鱟溶解物實驗(LLT)可檢測血清等標本中革蘭陰性桿菌的內毒素,但不能鑑別為何種病原菌,對診斷革蘭陰性敗血症有一定幫助。病程中如出現心、肝、腎等臟器損害,或休克、DIC等時,應作相應檢查。化膿性關節炎在發病2周后X線檢查才有所發現。
治療方案
真菌性敗血症:可選用兩性黴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等,仍以良性黴素B抗菌作用最強,但因其毒性大,常限制其使用,此時可選用氟康唑。兩性黴素B與氟康唑聯合套用的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