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收入的行為影響及其在政策設計中的套用

相對收入的行為影響及其在政策設計中的套用

《相對收入的行為影響及其在政策設計中的套用》是依託中國人民大學,由王湘紅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相對收入的行為影響及其在政策設計中的套用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湘紅
  • 依託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調節收入不平等是中國當前的重要任務之一,而理解相對收入對經濟行為的影響是重要前提。相對收入理論視角的研究是對傳統絕對收入理論有力的補充。本研究計畫沿著兩條主線展開。第一,總結相對收入理論和研究方法,全面考察相對收入地位對中國居民經濟行為的影響,包括對消費和儲蓄行為、勞動供給行為、整體滿意度和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在理論分析基礎上,我們綜合行為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的分析手段,通過實驗室、現場實驗以及問卷調查獲取數據,進行科學的定量檢驗。第二,基於相對收入對經濟行為的影響,探討如何制定最優政策,包括稅收制度和信息環境建設等管理手段,從而刺激相對收入的正面影響、抑制負面影響,比如調節炫耀消費、增進勞動力有效流動等等;我們採用行為實驗和模擬方法分析政策的有效性。由於國情不同,本研究對國外已有相對收入理論研究提供了發展空間,而結合行為和計量分析的方法,也對中國經濟政策研究的創新性和有效性起積極推動作用。

結題摘要

本課題研究相對收入對經濟行為的影響,包括對消費行為、主觀福利、親社會行為、和勞動市場的影響。課題在理論分析基礎上,設計和開展了實驗室和田野實驗,同時結合現有人口和家庭微觀調查數據,綜合行為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的分析手段,進行科學的定量檢驗,既探究相對收入對經濟行為的影響,也探討政策套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相對收入影響居民消費需求。 在城市的居民身份影響相對收入的參照點選擇。農民工將自己的收入與城市居民的收入相比,產生“攀比效應”,在短期可以促進消費;但是,農民工與城市居民的過高收入差距也產生“抑制效應”,在長期降低消費率。 (2)相對收入影響主觀福利。 首先,本課題通過實驗方法探究了相對收入對收入滿意度的影響,這為解釋社會交換的行為提供了更好的渠道。第二,我們用家庭調查數據分析了收入差距如何通過感知的社會衝突、相對剝奪感、人際信任和機會平等影響居民幸福感。 (3)相對收入影響公平感和親社會行為 首先,實驗證明,在組織內的公共品貢獻機制中設定最低貢獻額(MCL)影響貢獻行為。由於存在擠出效應和超調效應,將低MCL設定替換為沒有MCL設定或更高程度的MCL能夠提高公共品的貢獻額。 第二,相對收入信息在慈善捐贈中可以同時提高低收入和高收入者的志願捐贈意願。本項目用實驗證明了這一結果。 第三,在收入分配中使用相對分配額度,可以產生框架效應,調節分配結果。本項目用最後通牒實驗和公共品實驗對此進行了檢驗,該成果對收入分配機制設計有重要意義。 (4)相對收入和行為經濟理論在勞動市場的套用 在理論方面,本課題梳理了社會偏好、參照點、自利偏差等行為理論,綜述了行為理論在勞動市場領域的套用。相對收入對勞動市場有著深遠的含義,因為它影響勞動供給,工資概況,僱主員工談判,收入滿意度和最優激勵制度的選擇。相對收入給勞動市場中的公平評價和其它偏好提供了啟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