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連戲(紹興目連戲)

目連戲(紹興目連戲)

目連戲(紹興目連戲),流傳於浙江省紹興市地方的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紹興目連戲是指流傳於紹興市及所屬各縣以目連救母為題材的戲文,是紹興水鄉“社戲”乃至整個民間戲曲的主要劇種之一,被稱為“戲劇始祖”“戲劇活化石”。演目連戲的戲班稱目連班,為民間自發組織的藝社,盛行於清末至抗日戰爭前。目連班專演目連戲,融合了戲劇、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於一體,也稱大戲。

2014年11月11日,目連戲(紹興目連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Ⅳ-8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目連戲(紹興目連戲)
  • 批准時間:2014年11月11日
  • 申報地區:浙江省紹興市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型:傳統戲劇
  • 遺產編號:Ⅳ-87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紹興目連戲源出何處,眾說紛紜,主要有兩說:或據明末張岱《陶庵夢憶》“目蓮戲”條載其叔張爾藍在紹興搭台請安徽“旌陽戲子”演三日三夜目連戲,以致“萬餘人齊聲吶喊,熊太守謂是海寇卒至,驚起,差衙官偵問,余叔自往復之乃安”云云,即誤以為是紹興目連戲傳自安徽旌陽。殊不知,此前的目連戲已在紹興盛行,時人祁彪佳在《遠山堂曲品》“雜調”評紹興目連戲說:“全不知音調第效乞瞽兒沿門叫唱。無奈愚民傻佛,凡百有九折,以三日夜演之,鬨動村社。”又在《祁忠敏公日記》“棄錄”崇禎已卯(1639年)五月三十日寫道:“是晚,柯橋又演目連戲,竟夜不能寐。”從“又演”二字可知目連戲演出在當時已普遍,早在“旌陽戲子”來紹興之前,紹興一帶已到處有目連戲演出了,所謂“旌陽說”自然就站不住腳了。二是“淳安說”,此說據《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的編者明安徽祁門人鄭之珍自署“新安高石山人”,而“新安”三國時屬吳,曾經包括浙江淳安、遂安在內,於是有人誤認為鄭之珍為浙江淳安人,紹興目連戲即傳自淳安人所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其實此處的新安是徽州的別稱,徽州,古稱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今歙縣,從此歷宋、元、明、清四代,統轄六縣,即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績溪、祁門,其中早就沒有了淳安。可見鄭之珍不是淳安人,而是新安祁門人,明萬曆補邑庠生,年代較晚,《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不是他創作的,而是從民間收集加工編輯而成,由於收集不可能全面,所以流傳在紹興一帶的尚有幾十齣目連戲未被他收入,可見其時代要晚於紹興民間本,“淳安說”亦靠不住。淳安確有目連戲,那是鄭本流入淳安之後才有的,比紹興目連戲遲得多,自然構不成源流關係。
上述二說有一個共同點,即均忽略了目連戲的原創地河南開封及其遷移地杭州、紹興、溫州等地。開封曾是北宋的國都,又稱“東京”“汴京”。據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元節”載,開封“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增倍”。這是目連戲的較早記載,可知目連戲較早出自開封一帶,原為宋雜劇中的一個劇目。後隨南宋遷都杭州,此劇亦隨其他雜劇南下,時人陸游《老學庵筆記》、周密《武林舊事》、吳自牧《夢粱錄》等對南方各地中元節祭祀“目連救母”習俗均有較詳記載。雖然因為史籍失載,於南戲存目中未見有《目連救母》,按理當少不了此劇的演出,從宋金間有院本《打青提》,南宋淳祐年間寧波已有曲藝形式的“說話”底本《佛說目連救母經》,亦可作為旁證。周貽白《中國戲劇與雜技》則直截了當地指出南戲“溫州雜劇”實際上是“以北宋時《目連救母》這一類以表演故事情節為主的雜劇為基礎,由南遷的路岐人流傳到浙江一帶,進而與溫州當地的里巷歌謠及村坊小曲等具有故事性的一類歌唱相結合,由是發展成為所謂戲文”。如確實如此,則其時紹興一帶早有目連戲演出了,因為跟隨宋高宗南遷的“路歧人”是先到紹興再到杭州、溫州、泉州等地的。可見南方各地目連戲均傳自北宋開封一帶,紹興目連戲亦不例外。歷經元雜劇、明傳奇至明末衍變為高腔之後,紹興目連戲日趨興旺,至清及民國依然強勢不減,堪稱是全國目連戲的重鎮。至於受鄭本的影響也是可以肯定的,因為經過文人鄭之珍整理之後的本子,情節連貫,文字通暢,關目緊湊,曲牌規範,便於搬演,受到藝人喜愛,流傳甚廣,正如王陽明所說:“詞華不似西廂艷,更比西廂孝義全。”其時既然已與名劇《西廂記》並稱,影響之深廣可見一斑。然而這種影響並不能否定紹興目連戲早於鄭本,並自成系統,這從現存紹興目連戲傳本中的不少關目為鄭本所無亦可證明這一點,因為鄭本是在蒐集、整理民間傳本的基礎上產生的,理應早於鄭本。

文化特徵

紹興目連戲與國內流行於其他地區的目連戲相比,紹興目連戲在出目、唱腔、表演風格等方面均有其鮮明特色。譬如《男吊》(又作《男紅神》)、《女吊》(又作《女紅神》)、《白神》(又作《調無常》或《跳無常》)、《出鶴》《收鶴》等,均為其他地區的目連戲中不得見而為紹興目連戲所獨有的出目。其中的《男吊》《出鶴》《收鶴》等在表演風格上特色尤為突出,在演出時僅以演員的表情、舞蹈、武術、雜技等表演來表現角色的喜怒哀樂,敘述故事情節的起伏變化,相當於“啞劇”表演。而處於紹興市東部的上虞地區更是素來有演出《啞目連》的習俗,全場演出達三個多小時,沒有一句唱和念,全憑演員的表情、身段、武術、特技等來敷演故事。紹興目連戲中的這些“啞劇”表演在民間的演出過程中,深受觀眾的喜愛。紹興目連戲中的“啞劇”表演形式紹興目連戲中的“啞劇”表演形式十分豐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技巧性的雜耍表演、舞蹈化的身段表演、詼諧式相互挑弄的肢體表演,此外還有一些特技表演等。這些表演形式既可以單獨呈現,也可以相互滲透,相互交織在舞台上共同呈現,可以說紹興目連戲中的“啞劇”表演是融合了多種藝術門類表演手段的綜合性的藝術呈現。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紹興目連戲經過長久的積澱與升華,展現出濃郁的地域特色,堪稱紹興民間信仰習俗和戲曲文化的基石,具有較高的文化與學術研究價值,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傳承狀況
和許多地方劇種一樣,紹興目連戲在“文革”期間被當作封建文化糟粕與“四舊”典型,遭到較大破壞。隨後,因社會轉型等種種原因,紹興目連戲漸漸銷聲匿跡,幾近失傳。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紹興市文化館、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目連戲(紹興目連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2年9月,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履職盡責情況評估建議公示,紹興市文化館(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保護的目連戲(紹興目連戲)項目合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紹興市文化館(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保留保護目連戲(紹興目連戲)項目的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8月24日至25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宗教藝術研究中心、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主辦的“中國目連戲展演”在北京恭王府大戲樓舉行。浙江紹劇藝術研究院攜紹興目連戲《女吊》參加演出。
2019年4月13日,由紹興市非遺保護中心和新昌縣調腔保護傳承發展中心打造的《目連救母》(上下本)在紹興市文化館百姓劇場鳴鑼開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