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連戲(南陵目連戲),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2021年5月24日,目連戲(南陵目連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Ⅳ-8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目連戲(南陵目連戲)
- 批准時間:2021年5月24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Ⅳ-87
- 申報地區: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
- 保護單位:南陵縣文化館
目連戲(南陵目連戲),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2021年5月24日,目連戲(南陵目連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Ⅳ-87。
目連戲(南陵目連戲),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2021年5月24日,目連戲(南陵目連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Ⅳ-87。歷史淵源《中國大百科...
南陵目連戲 南陵目連戲是學術界公認的海內外目連戲主要流派之一。據縣誌載,明代神學家王陽明和清代文學家金聖歎曾先後來南陵觀看目連戲演出。王陽明評曰:“詞華不似西廂艷,更比西廂孝義全”,由此可見演出時代久遠。據本縣民間老藝人憶述師輩,明清時期,名伶輩出,班社應邀走遍江西、徽太及江淮之間。清代同治...
南陵目連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據縣誌載,明代神學家王陽明和清代文學家金聖歎曾先後來南陵觀看目連戲演出。王陽明評曰:“詞華不似西廂艷,更比西廂孝義全”,由此可見演出時代久遠。南陵歷史悠久,人文炳蔚。石器時代即有先民棲息,自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建縣後,1400多年來,遺有大量聞名於世的...
南樂目連戲是流傳於河南省南樂縣民間的目連戲,自宋代由開封流人南樂縣,其情節和思想內容及主要人物與唐代的目連變文一脈相承。南樂目連戲在清代、中華民國年間主要分布在張浮丘、前郭村、韓張佛善村、五花營、蔡村、後陳家、睢莊、北墳、五樓、城關北街等村。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載:“構肆樂人...
目連戲(江西目連戲)目連戲(江西目連戲),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傳承保護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重新認定江西省文化和旅遊研究院為目連戲(江西目連戲)項目保護單位。
紹興目連戲是指流傳於紹興市及所屬各縣以目連救母為題材的戲文,是紹興水鄉“社戲”乃至整個民間戲曲的主要劇種之一,被稱為“戲劇始祖”“戲劇活化石”。演目連戲的戲班稱目連班,為民間自發組織的藝社,盛行於清末至抗日戰爭前。目連班專演目連戲,融合了戲劇、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於一體,也稱大戲。2014年11月...
張占良,男,漢族,1949年生,河南南樂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連戲(南樂目連戲)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張占良祖輩三代均參與目連戲演出,自幼深受長輩影響,熟練掌握目連戲的表演和台詞,1962年拜南樂目連戲第五代傳人蘇尚志為師,經過數年努力,掌握了目連戲的表演、音樂、特技、道具等全部技藝...
漵浦辰河目連戲2006年被公布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縣委、縣政府啟動了搶救性保護工作,成立了“漵浦縣辰河目連戲傳承保護中心”。 2017年,由縣文化旅遊局、縣人社局、縣教育局、縣職業中專聯合招錄30名“00後”學員,作為辰河目連戲的傳承人和漵浦縣文藝活動的骨幹力量重點培養。發展歷史 2020年10月...
周建斌,男,漢族,1963年生,湖南漵浦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目連戲(辰河目連戲)代表性傳承人。人物經歷 周建斌1976年考入漵浦縣文藝學習班(戲曲科班),師從著名辰河戲小生演員楊宗道,繼承了其豐富細膩、生動靈活的表演做功和粗獷與婉轉並重的音樂唱腔。他演出的《鳳儀亭》《幽會放裴》《百花贈劍...
目連拜佛 1月5日,由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新昌縣調腔保護傳承發展中心聯合出品,新昌縣調腔劇團演出的紹興目連戲《目連拜佛》在縣文化中心正式首演。
石台目連戲是一種傳統戲曲劇種。指明代祁門清溪鄭之珍根據當時社會流行的雜劇、變文、傳說的目連戲基礎上,藉以目連救母的故事,於1579年間在石台秋浦之剡溪(今石台大演新農)編撰的《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簡稱《勸善戲文》)。簡介 該戲上、中、下三卷104折。戲文中所寫的各種地名、方言、民俗習慣、故事和...
《目連戲與佛教》是2011年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凌翼雲。內容簡介 公元前1000多年印度和尚的故事,戲裡怎么會變成公元後數百年我國梁代或唐代的故事?目連戲人物自報家門,傅相怎么是湖廣長沙人氏?出家人超塵脫俗不戀家,目連怎么那樣戀家孝母,為救母親下地獄?為什麼目連救母故事在我國童叟皆知?...
高淳陽腔目連戲是南京的傳統戲曲劇種,源於元末明初,在全國各類古劇種占有一席之地,被戲曲專家作為研究中國劇種起源的課題之一。高淳最古老的戲台為始建於元朝的萬壽戲台。歷史沿革 高淳的戲曲藝術,起源於宋朝。開始只有南曲,即以南方語言用韻,音樂為五聲音階,用蕭笛伴奏,聲調柔和和婉轉。後來,隨著北方大批移民...
樵溪目連戲是一種傳統戲曲劇種。目連戲在樵溪就存在了與別處諸多的不同之處,首先,樵溪的目連戲班有師祖,村外坡地還有師祖胡天祥的墓冢。其它地方欲搬演該目連戲必在演出前要進行一系列的祭祀“起猖”活動,而樵溪則在演出前要扮十二花神,首先到師祖胡天祥墓處進行祭拜,祭拜時還要由班主講吟:“王子去求仙...
陽腔目連戲/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 《陽腔目連戲/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是2014年南京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汪士延、徐寧。陽腔目連戲(精)/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
浙江省目連戲資料彙編 《浙江省目連戲資料彙編》是徐宏圖撰寫的圖書。內容介紹
明萬曆初,祁門人鄭之珍在貴池之剡溪(今屬石台)根據民間演出本整理為《勸善記》三冊,首演於貴池。各班社競相以各自的聲腔(餘姚、弋陽、太平、青陽諸腔通稱高腔)形式搬演,由此形成全國各地不同演出風格的目連班社。貴池目連戲在解放前尚有民間班社多個,又稱“花槌”,其聲腔與南陵一帶的目連戲(“青槌...
舊時演出,每場分四段,“前找”一出為武打戲,“正戲”一本或兩本,“後找”一出是玩笑戲。其高腔的表演特點是動作大,線條粗、身段嚴謹,場面熱鬧,以善演歷史戲著稱。明代弋陽腔演出“目連戲”,其武打技藝熱烈火爆,幾百年來,贛劇一直保留這一傳統。如兩軍對陣,雙方主帥先以簡單的刀槍交鋒,然後便轉為...
等。跟辰河戲一樣,川劇也有四十八本目連戲包括《大發昌》(包含《斬韓信》,《捉寒林》)1本9出,《佛兒卷》(釋迦摩尼得道故事,一名《黃袍記》,川劇所謂高腔“五袍四柱”之一),1本20齣 《西遊記》(唐僧取經故事,自《洪江渡》唐僧出世,包含魏徵斬龍,耿氏上吊。劉全進瓜,取經故事)4本97出 《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