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求學經歷
盧照鄰幼讀詩書,十歲時遠赴江南跟隨文學大儒
曹憲、經石專家
王義方學習,聽他們講授《
三蒼》《
爾雅》以及經史書籍。
盧照鄰博學善於寫文章。學有所成後,盧照鄰隨唐時風氣,奔赴長安乾謁求仕。最初投靠了朝廷重臣
來濟並深受其賞識,在來濟的推崇和引薦之下,加之自己才華,盧照鄰名聲大噪。
仕途之路
唐高宗的叔叔鄧王
李元裕聽說他的名聲後,以接待賓客的禮節待他,並延請盧照鄰去王府中任職
典簽,鄧王很愛重他,曾對屬下眾官員說:“他就是我的司馬相如。”李元裕府藏書甚豐,盧照鄰利用工作之便,得以博覽群書,獲益不少。此後,他跟隨李元裕遷徙於京城及各處任上約十年之久。
此後,盧照鄰調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三年任期結束後,盧照鄰沒有離開益州,而是逗留蜀中,放曠詩酒,前後大概兩年。
自殺身亡
盧照鄰離開蜀地後,寓居洛陽。期間做了一首七言古詩《
長安古意》,其中一句是“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
武則天的侄兒
武三思讀了,很是刺耳,於是將盧照鄰投入獄中。家人營救無果,後因友人救護才得以倖免。出獄後不久,盧照鄰得了風疾,居住在長安附近的太白山上,這期間他遇見了
孫思邈,對其推崇備至。 盧照鄰索性與孫思邈住在一起。不久,唐高宗避暑九成宮,孫思邈伴駕同往。盧照鄰獨居養病,期間寫下了《
病梨樹賦》。為了治病,盧照鄰服食方士的
玄明膏。恰好其父去世,盧照鄰痛哭,丹藥都嘔了出來,以致病情加劇。後來他又轉到東龍門山客居,布衣素食,靠朋友接濟維持生活。這時他的病情日益惡化,腳不能伸直,一手又不能活動,於是在具茨山下,買幾十畝田地,引潁水環繞住宅,又事先為自己造好墳墓,他就睡在墓中。期間做了《釋疾文》《五悲》等詩文,頗有騷人風調,很被文士們推重。患病日久,盧照鄰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於是與親屬訣別,投潁水而死,當時年僅四十歲。
主要影響
詩作
盧照鄰工詩,現存詩作中,以“染疾”為界可以明顯的分為兩個時期:前期詩人壯志凌雲,才華橫溢,作品格調相對高昂,感情奔放;後期詩人為“風疾”所折磨,痛不欲生,處境困危,詩歌境界幽寂,風格趨向悲涼、悽苦。
一、前期
(一)風格特徵
從盧照鄰前期創作的詩歌內容角度看,其多種題材的詩歌感情基調均激昂慷慨。
1.邊塞詩。盧照鄰早年在任鄧王府典簽期間出使西北,親臨塞外,耳目所及、心有所感,曾經沿用樂府舊題,寫下一些頗具剛健之氣的邊塞之作,情真意切,很能反映他當時的滿腹才情及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詩歌感情基調激昂慷慨。其中《劉生》、《
紫騮馬》和《
戰城南》最具代表性。這些邊塞詩幾乎成了盧照鄰人生前期的代表作。詩人無論是寫“但令一顧重,不吝百身輕”的古代英雄劉生、馳騁沙場“不辭橫絕漠,流血幾時乾”的紫騮馬,還是刻畫鏖戰城南“應須駐白日,為待戰方酣”的將軍形象,無一例外地賦予士兵、戰馬、將軍英勇無畏的流血犧牲精神,感情激昂慷慨,表明詩人早歲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
2.贈別詩。除去邊塞詩,盧照鄰早期創作的不少贈別詩,也別有特色。在離別的感傷中仍不乏慷慨之氣,可見年輕詩人的不凡心志。有一首《
西使兼送孟學士南遊》,這首詩是詩人在任鄧王府典簽期間,奉鄧王之使命西行塞外,和南下的
孟利貞學士離別而作。詩中寫行人漂泊在外,恰如飄飛的蓬草,道出自己和友人的羈旅之愁。同時以
王粲自比,以
孔融比孟學士,極寫“零雨”迷濛中送別友人的悲傷情懷。“零雨悲王粲”之“悲”和“悵望待秋鴻”之“悵”,表明詩人在近乎春風得意的人生路途中,也時有不盡如人意的感傷,但這種感傷並非前期作品主流,很快在結句“唯余劍鋒在,耿耿氣成虹”的壯語中,一切悲愁悵惘就消失殆盡、蕩然無存,只剩下劍鋒的耀眼光芒和志氣沖天的光明彩虹。可見少年盧照鄰即便在和友人離別之際、自己獨自漂泊之時,仍然洋溢著精神煥發、銳意進取的昂揚風貌。當然盧照鄰在 《
至望喜矚目言懷貽劍外知己》 《
和吳侍御被使燕然》等贈別詩中,均能一掃離別詩之憂傷、纏綿,表達有所作為的躊躇壯志。
3.寫景詩。盧照鄰“染疾”之前,還作過部分寫景詩。《
十五夜觀燈》就是其中一首,詩中描摹的美妙絕倫的元宵燈景,令人賞心悅目。足見此時詩人平坦順暢的人生旅程,讓他的詩句里更多體現的是絢麗多姿的景象,清新愉悅的心情。
在盧照鄰現存作品中,類似《十五夜觀燈》一類單純的寫景詩並不多見,但由於詩人年輕時多次往返於蜀中、長安,雄險綺麗的巴蜀山水成為他多彩的詩筆集中描繪的對象:“層冰橫九折,積石凌七盤”(《
早度分水嶺》)的高峻蜀道,“澗流漂素沫,岩景靄朱光”(《
至陳倉曉晴望京邑》)的陳倉秀美山澗,“隱轔度深谷,遙裊上高雲”(《至望喜矚目言懷貽劍外知己》)的劍閣崢嶸棧道,凡此等等舉不勝舉。染疾以前的盧照鄰著力描繪這些絢麗山水,以寄託自己的滿腹才情,多數詩歌表現詩人積極入世、躋身仕途的高亢熱情。因此無論是盧照鄰的邊塞詩、贈別詩,還是寫景詩,多種題材的早期詩歌作品體現了詩人奮發昂揚的精神風貌。盧照鄰這一時期多種題材的詩作感情基調均激昂慷慨,呈現出高昂、奔放的風格特徵。
(二)體式和語言特點
從盧照鄰前期詩歌所選擇的體式及運用的語言等形式角度看,也體現了其前期高昂、奔放的詩風。前期詩歌多採用五言律詩的形式。《盧照鄰集》中現存詩作98首,以五言律詩數量為最,共有29題31首,其中約有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前期創作的。
細讀盧照鄰前期詩作,裡面不乏大量清新、壯麗的語言。如《
春晚山莊率題》(其一)中“鶯啼非選樹,魚戲不驚綸”、《至陳倉曉晴望京邑》中“今朝好風色,延瞰極天莊”、《
元日述懷》中“草色迷三徑,風光動四鄰。願得常如此,年年物候新”等多清新之句。又如《劉生》詩中“翠羽裝劍鞘,黃金鏤馬纓”、《戰城南》中“雕弓夜宛轉,鐵騎曉參驔”、《十五夜觀燈》 中“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多壯麗之語。這種清新、壯麗的語言風格也是詩人前期高昂、奔放詩風的具體體現。
二、後期
盧照鄰染疾以後,為“風疾”折磨,痛不欲生,處境困危,和前期壯志凌雲,才華橫溢,重用一時的處境形成極大反差,詩歌創作一變前期積極高昂、感情奔放的格調,詩歌境界幽寂,風格趨向悲涼、悽苦。這種風格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後期詩歌多為病後“泄憤”之作,格調悲涼。
盧照鄰後期創作的詩歌多受其疾病影響,抒寫病後的無限憂憤,格調悲涼。悲憤疾病奪去了自己的仕途人生,如《
失群雁》詩,詩人借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臥疾空山的詩人儼然詩中折羽失群的籠中雁,對那些“出任縣官”的雁行中的大雁充滿了神往和艷羨。可見盧照鄰晚年雖病臥山岩,但內心深處對朝陽地、鳳凰池,依舊充滿掛念,難以割捨,只可惜無情的疾病奪去了詩人一輩子汲汲追求的仕途人生,讓他困居籠中,處境維艱,讀之令人神傷。另有一首詩作《
同臨津紀明府孤雁》與《失群雁》意思頗為相似,詩人仍以孤雁自比,抒寫內心失去仕途功名的怨恨、懷才不遇的憤懣。詩人借和朋友唱和之機,再次以孤雁自喻,傷感自己不遠萬里由北南翔,卻遭受弓箭風霜,成為一隻“無有陣”“不成行”的失群之雁。然而詩的結句這隻孤雁仍然希望刷羽飛赴上林之鄉,足見詩人對仕途之嚮往,至少到此時還未絕望。
詩人後期詩作悲憤疾病奪去了自己的友愛親朋。盧照鄰後期詩作中多次出現“孤雁”的形象,而這恰恰是詩人晚年臥疾以後失去友愛親朋,形單影隻、落寞孤獨的象徵。如詩人較為著名的七言古詩《
行路難》,不說此詩後半部分的議論是多么富有哲理,只看前半就已深感詩人於詩歌中寄託染疾以後,疾病趕走昔日文朋詩友的無奈。詩人看透世間人情,已然被社會拋棄於荒山孤嶺之中。
詩人後期詩作悲憤疾病奪去了自己的生存條件。當無情的疾病奪去了盧照鄰的仕途政治理想、文朋詩友之後,最後又殘酷地奪走了詩人賴以生存的健康,終於把詩人逼到了人生的絕路。其詩《
羈臥山中》就是當時生活的生動寫照。當詩人臥疾空山,與世隔絕,如同行屍走肉般在山中苦度光陰,從其自身行止的艱難悽苦,可知他已被疾病折磨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了。當賴以生存的健康完全被剝奪,羸病的詩人則寄希望於能早日解脫身心痛苦,幻想著能學道升仙了。
總之,盧照鄰的後期詩作記載著詩人被疾病折磨,奪去仕途理想、文朋詩友和生存條件的林林總總,使得這一時期的作品打上了鮮明的悲涼烙印。
其次,後期詩作多為古體、五言排律及騷體。
和前期創作運用五律不同,盧照鄰染疾以後多選用古體、五言排律或騷體等進行詩歌創作。這種文體的變化具有一定的規律,其原因在於前期的五律,篇幅較短,又受格律的限制,束縛了詩人直抒胸臆的憂憤的發泄;而古體詩、五言排律的篇幅較長,騷體詩賦則以抒情、鋪陳見長,這些形式便於詩人抒發病後越積越深的排山倒海般的憂憤。
此外盧照鄰後期詩作多用暗淡、哀愁、淒清的意象,如孤雁、枯樹、悲風、斑鬢等等,形成一個鮮明的意象群,和詩人前期詩作鮮艷、明朗的白雲、明月、夏荷、秋樹等形成鮮明對比。後期詩作語言上則多用“孤”“獨”“悲”“愁”等字營構一個獨特的語義場,和前期清新、壯麗的語言大相逕庭。
綜觀盧照鄰的後期詩作,無論是詩歌作品的悲涼格調,還是長於抒情的古體、騷體形式,亦或是詩中暗淡、哀愁、淒清的意象和語言等,都鮮明地體現了盧照鄰後期詩歌悲涼、悽苦的風格特徵。
駢文
盧照鄰的駢文與詩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和個性特徵。吸收“
徐庾體”的重抒情部分,又擺脫徐庾大部分駢文形式凝固、文氣堵塞、典事繁複和辭藻華麗的束縛,形成了其駢文的主要特點。在相對平靜、氣勢昂揚的時代環境下,將個人懷才不遇的牢騷心態和自傲獨立、堅貞自守的高傲情懷,以及遭受的沉疴痼疾之痛,淋漓盡致、清新自然地傾瀉在其駢文中。這形成了對仗工整又不凝滯,句式豐富又恰當,典事平實飄逸且緊貼文意,辭藻清新流暢等特點。如:
余早游西鎬,及周史之闕文;晚臥東山,憶漢庭之遺事。平津侯之賓館,馬廄蕭條;李司隸之仙舟,龍門荒毀。交交黃鳥,集於栩兮集於桑;營營蒼蠅,止於藩兮止於棘。九原可作,松有隧兮兔有埏;三湘不追,川無梁兮鳥無徑。輟斤之慟,何獨莊周?聞笛而悲,寧惟向秀?徒勤觀海,未知渤潏之倪;永好談天,莫究氤氳之數。遂抽短翰,為之序雲。(《南陽公集序》)
這是文章最後一段,共26句。前面24句都為工整的隔句對,句型並不全為四六或六四言,而是靈活多變,依次為46對、64對、47對、74對、44對和46對,最後以散體句結尾。句式上,騷體句、詩體句和一般對句錯雜連線,對仗中夾用疊字對,摹景狀物,形象生動。這些都使文氣流暢、疏逸;同時,語言平實,無生字僻字;典事也為通用常見,並且緊隨文意,最獨特的是用一些悲情詞語,如“闕文”“遺事”“蕭條”“荒毀”“痛”“悲”等,將自己的個人身世、人生感悟詩情化駢序的結尾,從而使其駢文具有濃厚的個人抒情化色彩,沖淡了駢文凝重典雅、高深奧僻的文氣。同時,強烈的抒情也改變了駢序側重議論、鋪排、誇張敘述的形式特點,具有獨特的個性風格。
盧照鄰駢文具有突出的個性風格。首先是騷體句較多。所謂騷體句指自“屈原《離騷》而來,是帶’兮’字的句式,是從騷體賦帶入駢文中來的。”在楚辭中,兮字的出現方式有兩種,一是出句結尾處,如“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離騷》),一是在於兩句的各句當中,如“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大司命》),駢文中由於受工整對仗的限制,句末兮字出現較少,句中兮字則一般是出現在駢賦中,如“邊風急兮城上寒,井徑滅兮丘隴殘”(鮑照《蕪城斌》)。盧照鄰駢文中,兮字不但存在於駢斌中,如:“眺窮陰兮斷地,看積水兮連天。 … … 玉為粒兮桂為薪,堂有琴兮室無人”(《秋霖賦》), “侏儒何功兮短飽,曼倩何負兮長貧”(《雙槿樹賦》),而且大量存在於其它駢體中。無論是句末後綴“兮”還是句中點綴“兮”,在其駢文中處處可見。從中可以看出盧照鄰有意對騷體的模仿,是他希望借“發憤以抒情”(《惜誦》)的騷體來澆心中的塊壘,無意為駢文卻成了比較工整的驕文。因此,“兮”字在這裡不僅是一個語氣詞或楚語方言符號,更是一種特殊的情感符號,一種在悲嘆有才無位、有時無命的情況下,無助的生命個體對人生、對社會的思索與追問,失望與憤怒!
疊字對在盧照鄰駢文中也是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疊字句多用來摹景、狀物、象聲、擬情,具有渲染氣氛、強化效果的作用。無論是駢賦、駢序還是《五悲》《釋疾文》等,疊字對都應接不暇、琳琅滿目,並且狀物、摹景和擬情水乳交融又景為情生,以情為主。如“長櫛風而沐雨,永棲棲以遑遑”(《秋霖賦》) ,虛為寫景,實為抒發不知所從之情;“樂沈于海,河間王初睠睠於古篇;禮適諸夷,齊叔孫區區於綿蕝”(《附馬都尉喬君集序》) ,既是敘述喬君集子風格也是表達自己文學觀點;“每兢兢於暗室,恆詡詡於明時”(《五悲 · 悲窮通》),則既描寫了作者目前的困境,又展示了其孤傲自詡的性格。這樣的疊字對在其駢文中十分豐富。此外,“萋萋”與“秩秩”則描摹春草之盛和樹幹之挺,“淋淋”與“寂寂”則寫獨居環境之靜和孤寂之情,“朝朝”與“年年”則襯托光陰虛度,壯志難酬,可以說,不管何時何地,盧照鄰都忘不了疊字對的使用。而且,這些疊字對大部分是狀幽靜無助之景境,表達孤寂、傷感之情。如“悄悄”與“眇眇”,“片片”與“幽幽”,“杳杳冥冥”與“昏昏默默” , “翳翳”與“綿綿” , “栩栩”與“茫茫” , “歲歲年年”與’‘朝朝暮驀”等。這種頻繁的疊字對不僅區別於徐庾體,也迥異於同時的其他三傑,駱賓王、楊炯、王勃等的駢文中疊字對的出現頻率就低得多。這與疊字對更善於表達纏綿悱惻、淒涼傷感的情懷有關,另一方面,這也促使了盧照鄰駢文的平易化、情感化。
典事上,盧照鄰駢文也呈現平實通俗化的趨勢,明朗輕快、融典入情,特別是將自己深沉的、無法解脫的哀怨不平之情和歷史上的同病相憐的失意者結合起來,文氣暢通,神采飛揚。如“孕天然之靈質,稟大塊之奇工。嘴距足以自衛,毛羽足以凌風。懷九圍之遠志,托萬里之長空。陰雲低而含紫,陽景升而帶紅。經過巫峽之下,惆悵彭門之東”(《馴鳶賦》),則化用《莊子》的大鵬意象而不露端倪,意到筆隨,以物自況,托物言志。
歷史評價
唐代鄧王李元裕:此即寡人相如也。
唐代文學家
張鷟《朝野僉載》:盧生之文,時人莫能評其得失矣。
唐代詩人
杜甫《
戲為六絕句》其二: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劉昫等撰《
舊唐書》:①博學善屬文。②頗有騷人之風,甚為文士所重。③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南宋詩論家
葛立方:而杜獨取垂拱四傑何耶?南皮之韻,固不足取,而王、楊、盧、駱亦詩人之小巧者爾,至有“不廢江河萬古流”之句,褒之豈不太甚乎?
明代文學家
何景明《明月篇序》:而四子者,雖工富麗,去古遠甚,至其音節,往往可歌。
明代文學家
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盧、駱、王、楊,號稱四傑。遣詞華靡,固沿陳、隋之遺,翩翩意象,老境超然勝之。
明朝詩論家
胡應麟《詩藪》:垂拱四子,一變而精華瀏亮,抑揚起伏,悉協宮商,開合轉換,鹹中肯綮。七言長體,極於此矣。
明代文學家
陸時雍《詩鏡總論》: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
喬象鐘、
董乃斌、
陳鐵民著《
唐代文學史(上)》:使盧照鄰名傳不朽的是他的歌行,所存五篇歌行幾乎都是可以吟唱的佳篇,其中《長安古意》不僅是盧照鄰的代表作,也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作。
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呂雙偉: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盧照鄰是唐代第一個自覺地、有意識地用“騷怨”精神進行創作的詩人,開其後的柳宗元、李賀等用“騷怨”精神創作的先河。
軼事典故
拜師孫思邈
盧照鄰染風疾後,遇見了藥王孫思邈,他對孫思邈非常崇拜,拜其為師,將他比作道教的莊子和神醫扁鵲。盧照鄰曾向孫思邈詢問愈疾之道,孫思邈從天人相應的觀點出發,用自然現象類比人體疾病,深入淺出地講解疾病產生的原因。為了表達對師父孫思邈的敬仰之意,盧照鄰創作了《病梨樹賦》,對恩師進行了熱情謳歌。
人際關係
盧照鄰出自
范陽盧氏北祖,是漢代名臣
盧植的十六世孫、後趙名臣
盧諶第四子
盧偃後裔。范陽盧氏作為中原著名的門閥士族“
五姓七族”之一,東漢以來家世極盡顯赫,人物輩出,世代冠冕,在唐朝引起統治者的擔憂。唐顯慶四年(659年),
唐高宗李治下禁婚詔,禁止“
七姓十家”之間互相通婚,
范陽盧氏北祖
盧度世四子、
盧輔六子以及南祖
盧溥諸子被列入禁婚家範疇。實際上,針對“
七姓十家”的禁婚詔的執行效果並不理想,范陽盧氏的通婚圈子仍然以崔、王、鄭、李四姓高門為主,從而在唐朝保持了家族繼續興盛繁榮的局面。
曾祖:盧旦,北齊幽州大中正,贈殷州刺史。
祖父:盧子元,隋龍山、新寧二縣縣令。
父親:盧仁朂,唐江都縣尉、臨潁縣丞。
兄弟:盧照鄰兄弟八人,知名者四人。除盧照鄰本人外,有盧照己,字炅之,官至金州刺史。此外還有盧照容、盧照乘(《舊唐書》作光乘,曾任隴州刺史)。
主要作品
《
舊唐書·經籍志》《
新唐書·藝文志》《
通志·藝文略》皆著錄《盧照鄰集》二十卷,又《新唐書·藝文志》《崇文總目》《通志·藝文略》皆著錄又有《幽憂子》三卷。《崇文總目》則著錄《
盧照鄰集》十卷,《
郡齋讀書志》(袁本)著錄《
幽憂子集》十卷。已佚。今存明代張燮輯錄的《幽憂子集》是盧照鄰現存最早的詩文合集本。《
全唐詩》存詩2卷。
人物爭議
關於盧照鄰的生卒年,《朝野僉載》《新唐書》《舊唐書》的傳中均未有記載,後代學者多有分歧,主要有以下說法:
1.
聞一多在《
唐詩大系》中認為盧照鄰生卒年為(637年—689年?)。
2.
劉開揚推定盧照鄰當生於貞觀九年(635年),卒於光宅元年(684年)之後。
3.
傅璇琮在《盧照鄰楊炯簡譜》中認為盧照鄰生於唐太宗貞觀四年(630)前後,卒於680年後數年;後在《唐才子傳校箋》中認為盧照鄰生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卒於約垂拱二年(686年)前後;後又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中更為審慎地定為盧照鄰生年為貞觀七年(633年)左右,卒於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年)或稍後。
4.
張志烈認為盧照鄰約生於貞觀八年(634年),卒於永隆二年(681年)之後。
5.
任國緒認為盧照鄰生於貞觀六年(632年),卒於武后垂拱元年前後(685年)。
7.
祝尚書的推論是生於貞觀六年(632年),卒於武后天冊萬歲元年(695年)後數年間。
9.李雲逸則以為生於貞觀九年(635年),卒年無確考約永淳元年(682年)後。
10.
王明好在《盧照鄰生卒年考論新斷》一文中則推定約生於貞觀七年(633),卒於武后垂拱元年(685)以後。
後世紀念
盧照鄰墓位於河南省禹州市無梁鎮龍門村尚家村的河溪西岸,墓冢高7米,周長40米。
史料索引
《新唐書·卷二百一·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