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講堂》是唐代盧照鄰創作的一首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文翁講堂
- 作者:盧照鄰
- 創作年代:唐朝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相關資料,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錦里淹中館,岷山稷下亭。
空梁無燕雀,古壁有丹青。
槐落猶疑市,苔深不辨銘。
良哉二千石,江漢表遺靈。
注釋譯文
(1)文翁講堂:文翁,名黨,字仲翁。安徽舒城縣楓香樹文家沖人。
(2)淹中:春秋魯國里名,在山東曲阜。
(4)古壁有丹青:丹青,紅色和青色的顏料;常借指繪畫。
(6)銘:刻於器物之上的文字,稱述生平功德,使傳揚於後世。古多鑄於鐘鼎,秦漢以後,或刻於碑石。
(7)二千石:漢代內自九卿郎將,外至郡守尉的俸祿等級,都是二千石。後因稱郡守、郎將為二千石。文翁為蜀郡守,故此處“二千石”指文翁。
相關資料
文翁興學:西漢景帝以前,四川沒有官辦學校。漢景帝末,任文翁為蜀郡守。文翁在成都設定學官,創建官學,以石頭修築校舍,稱為“石室”,又稱“玉堂 ”。經文翁倡導,四川學風大興,漸與齊魯之學齊名。而文翁興學,又開創了西漢一代的官學制度。
文翁之後約800年,初唐大詩人盧照鄰(約636~695年)謁訪石室舊址,其時正值社會注意力大轉移,往日石室動輒“從者數千人”“歲時祭祀不絕”的盛況不再。詩人一定慨嘆良久,觸景生情,欄桿拍遍,留下《文翁講堂》一首,詩人並未因一時的清淡而忘記往日的光榮,開篇即吟誦文翁的稷下風範:
錦里淹中館,岷山稷下亭。
詩人一定感應到了文翁當年的抱負和心愿。有證據表明,文翁當年修建石室時,的確志存高遠,有意讓這所學校合乎聖人儀軌,因為他並不僅僅修建了一座石室精舍,與此同時,他還修建了一座周公禮殿。歷史肯定了他的苦心孤詣,在迄今兩千一百四十多年的時光里,除個別時期,文翁石室基本上一直保持著文教聖地的形象。出自《文翁石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