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專區

益陽專區於1949年8月成立,專員公署駐益陽縣城關區,轄益陽、安化、湘鄉、寧鄉、沅江、漢壽6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益陽專區
  • 外文名稱:Yiyang
  • 行政區類別:專區
  • 所屬地區:中國湖南省
  • 下轄地區:益陽、安化、湘鄉、寧鄉、沅江、漢壽
  • 政府駐地:城關區
  • 電話區號:0737
  • 郵政區碼:413000
  • 地理位置:湖南省中北部
  • 方言:益陽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洞庭湖,桃花江美人窩,桃江竹海,茶馬古道等
  • 機場長沙黃花國際機場
  • 火車站:益陽站
  • 車牌代碼:湘H
  • 成立時間:1949年8月
歷史沿革
1952年11月,益陽專區建置撤銷,1962年12月,恢復益陽專區建置,專員公署駐益陽市桃花侖,轄南縣、沅江、華容、益陽、寧鄉、桃江、安化7縣和益陽市。1968年,益陽專區改稱益陽地區。1994年3月,國務院批准撤銷益陽地區,設立地級益陽市。
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區境即有人類繁衍生息。出土文物證明,距今5000年左右,在今安化縣馬路口、江南,南縣北河口,赫山區鄧石橋沅江市漉湖等地,就已形成村落。進入青銅器時代後,在今桃江縣馬跡塘灰山港,沅江市蓮子塘以及資陽區新橋河、長春,赫山區赫山廟、龍光橋、筆架山一帶,聚居村落已趨密集。 東周以前,區境屬《書·禹貢》所載九州中的荊州管轄。戰國時期為楚國黔中郡屬地。長沙郡
益陽之得名,據東漢時應劭說:“在益水之陽,當為縣名。”清人周樹榮有“益陽賦”云:“益水所經,水北曰陽,縣以此名。”看來,經流益陽之大江資水,古或為益水。街市在江北向,故稱益陽。有趣的是,益陽的名字,幾千年來無論轄地怎么變異頻繁,它一直沒有改易過名稱,這在中國地名中是比較少見的。 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5000年左右,在今益陽新橋河、鄧石橋、舞嶺、蓮子塘、灰山港一帶,均有密集的聚居群體。
據《禹貢》載,今益陽地區遠古屬荊州。春秋時為楚地,戰國時隸楚黔中郡,公元前221年秦滅楚,立長沙郡,下設益陽等九縣。初置益陽縣包括今日之桃江、益陽、安化新化各縣和益陽市、冷水江市的全部以及寧鄉湘陰漣源新邵沅江市的部分土方,範圍廣達18000平方公里。今益陽地區所轄縣、市,除沅江部分和南縣外,均在古益陽版圖之內。
西漢,郡縣與封國兩制並行。今益陽地區分屬長沙國,武陵郡,統隸荊州刺史部。東漢,沿襲西漢州、郡、縣制,廢長沙國為郡。今益陽地區分屬長沙國、武陵郡,統隸荊州刺史部。
三國鼎立,吳、蜀分荊州。這一時期,荊州處於魏、蜀、吳逐鹿爭雄的疆場。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出南方,吳、蜀為爭奪荊州展開了一場錯綜複雜的爭鬥。公元207年先為蜀劉備奪取。孫權索取荊州未成時,乃派呂蒙奪取長沙。劉備為救長沙,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令關羽屯兵益陽與呂蒙相拒。《吳志·甘寧傳》載:“寧隨魯肅益陽拒關侯,侯擇精銳五千投縣上流十餘里淺瀨,雲欲夜渡。肅選兵益寧,寧乃夜住,侯聞之,住不渡而結寨營。”魯肅則則率程普、甘寧據城東南龜山屯駐,於陸賈山溪口約會關羽。這次約會,便是名震千古的“單刀會”。而益陽城垣,即為肅築土城屯兵所建。
三國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分長沙西部都尉設定衡陽郡。益陽屬於衡陽郡。這時分置南部地方設新陽縣(即今寧鄉),公元266年又從西部地方分設高平縣(今新化和新邵縣的一部分),益陽縣疆域開始縮小。公元280年,晉滅吳後,分全國為20州,益陽屬荊州。南朝宋時(公元420年),改衡陽郡為國,益陽屬於衡陽國。又劃給湘陰一部分土地。南朝齊時(公元479年)復改衡陽為郡,直到梁時仍屬於衡陽郡、藥山郡、武陵郡、巴陵郡、南平郡。
隋朝時分屬潭州、岳州、朗州和澧州。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分全國為10道,開元中分為15道,道下州郡並稱。益陽隨潭州、長沙郡時更所屬,變遷不定四次之多。
五代,十國割據,湖南屬楚國。後梁(公元907年)益陽屬潭州後唐(公元923年)馬殷為楚國,益陽屬長沙府。後周(公元951~959)益陽屬潭州府。
宋朝,初分天下為15路,後分23路,南宋為16路,路高安撫司,直隸京師,路以下置府、州郡、軍。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益陽屬湖南路潭州長沙郡。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以益陽梅山等地方分置新化、安化等縣。宋史神宗本紀載:五年章惇開梅山,置安化縣,取名為“歸安德化”之意。
公元1279年,忽必烈滅南宋建元朝,置路,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以益陽縣有萬戶升為益陽州,屬潭州路。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隨潭州路改為天臨路屬。
明朝分全國為13省,省高布政使司(後改承宣布政使司),省下置府、州、司,益陽屬湖廣行省,即湖廣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漢市)長沙府 。明代洪武初(公元1368年)復降益陽州為益陽縣。
公元1636年,愛新覺羅氏改國號為清。採用“省”、“道”、“府和直隸廳、直隸州”、“縣和散廳、散州”四級制,初分全國為18省,後為23省,省高總督、巡撫、駐布政使司。益陽屬湖南省長寶道長沙郡。
公元1852年10月20日,洪秀全統率太平軍經長沙轉戰益陽,改益陽縣為“得勝縣”。這是益陽歷史上僅有的一次短暫更名。
民國初,分全國為22省、4特區,後增至35省及西藏。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湖南廢府、廳、州,長寶道改為湘江道,轄益陽。民國十一年廢道,益陽屬於省。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湖南省劃為9個行政督察區,益陽屬第1區;後又調整為10個區。
民國29年(1940),湖南省府以原9個行政督察區轄境過廣和督察不便,將之調整為10個。同年4月,劃益陽、安化、湘鄉、寧鄉、漢壽、沅江等6縣,組成第五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益陽縣城,是為區境地區一級行政建置之始。南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常德)。
民國33年(1944),侵華日軍大舉進犯,湖南部分地域淪陷,各行政督察區的建置名存實亡。省政府遂設安化、沅陵、洪江3個行署,作為非常時期省政府臨時派出機關,分領各縣。安化行署是年10月18日於安化縣梅城建立。原第五行政督察區所屬各縣均為安化縣行署領轄。翌年7月31日,安化行署撤銷,恢復第五行政督察區。
1949年湖南各地相繼解放,國民黨政府在湖南的統治宣告結束,各行政督察區的建置隨之瓦解。是年8月,成立新的湖南省臨時政府(1950年4月正式成立省人民政府)後,湖南省設1個省轄市、10個專區。專區設專員公署,為省政府派出機關。益陽專區於1949年8月成立,專員公署駐益陽縣城關區,轄益陽、安化、湘鄉、寧鄉、沅江、漢壽6縣。
1950年3月,益陽縣城關區改為益陽城關區,升為縣級;同年9月,建立益陽市,直屬益陽專署領導。1951年4月,省政府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在100萬人口左右的大縣,領導困難,可以劃小”的指示,析湘鄉縣第九、十區,安化縣第三、四區和蘭田鎮,以及邵陽、新化縣部分地域,置蘭田縣;析湘鄉縣第三、六、七區,置永峰縣。同年七月,析益陽縣第六、七、八、九、十一區,置桃江縣,均屬益陽專區管轄。當時,全區共轄9縣、1市。南縣則屬常德專區。
1952年11月,益陽專區建置撤銷,原轄寧鄉縣劃屬湘潭專區,湘鄉、雙峰、漣源3縣劃歸邵陽專區,益陽、桃江、安化、漢壽、沅江5縣及益陽市劃歸常德專區,歷時10年。其間,益陽市於1953年4月改為省轄市,授權常德專署領導,1958年7月改為益陽縣領導,但1961年復改專區轄市,仍由常德專署領導。
1962年12月,恢復益陽專區建置,專員公署駐益陽市桃花侖,轄南縣、沅江、華容、益陽、寧鄉、桃江、安化7縣和益陽市。大通湖、千山紅、金盆、北洲子、茶盤洲、錢糧湖6個國營農場,同時劃歸益陽專區管轄。
1964年9月,華容縣及錢糧湖農場劃歸岳陽專區。
1968年,益陽專區改稱益陽地區。
1983年7月,寧鄉縣劃屬長沙市。至此,全區轄益陽、桃江、安化、沅江、南縣和益陽市,及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紅、茶盤洲5個國營農場和大通湖漁場。
1994年3月,國務院批准撤銷益陽地區,設立地級益陽市;原益陽縣、益陽市分別以資水為界,以南改為赫山區,以北改為資陽區。7月1日,“益陽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益陽市人民政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益陽市委員會”正式掛牌,標誌著地級益陽市的成立。益陽市轄3縣(南縣、桃江、安化)、1市(沅江市)、2區(赫山、資陽)、5大國營農場(大通湖、北洲子、金盤、千山紅、茶盤洲)和大通湖漁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