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製作與養護300例》一書介紹盆景製作與養護知識300例,從最基本的盆景的淵源開始,分樹木盆景概述;樹木 盆景造型基本技藝;樹木盆景造型的基本原則;樹木盆景的養護及鑑賞、評價;各式樹木盆景製作關鍵技術等五個部分以解答問題的方式,圖文並茂,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編輯推薦,目錄,序言,盆景溯源,以盆成景,縮畫在盆,以景寄志,流派紛呈,
基本信息
·書名:盆景製作與養護300例
·書名題寫:劉先銀
·出版者:中國林業出版社
·版本:第1版
·裝幀:平裝
·開本:32
·正文語種:中文
·頁碼:160 頁
·定價:29元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
編輯推薦
《盆景製作與養護300例》:什麼是盆景?什麼是盆景藝術?盆景與盆栽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在國外常把盆景稱為盆栽?常見的樹木盆景可以分為哪些類型?樹木盆景的規格大小怎樣劃分?觀花類盆景樹木有何特點?常用的造型樹種有哪些?……《盆景製作與養護300例》介紹盆景製作與養護知識300例,從盆景的概念等基礎知識開始,分樹木盆景概述;樹木盆景造型基本技藝;樹術盆景造型的基本原則;樹木盆景的養護及鑑賞、評價;各式樹本盆景製作關鍵技術等五個部分解答問題的方式,圖文並茂,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目錄
序(立體的畫 無聲的詩)
第一部分 樹木盆景概述
第二部分 樹木盆景造型基本技藝
第三部分 樹術盆景造型的基本原則
第四部分 樹木盆景的養護及鑑賞、評價
第五部分 各式樹本盆景製作關鍵技術
參考文獻
序言
盆景是中國的特產,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源於中國的農耕文化,汲取了中國人文文化的營養,迎合了大眾的審美情趣。在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滋養下,它既登大雅之堂,也入百姓庭院;能擺案頭賞心,可置屋角悅目。室外、街頭,廣場、公園,人們喜聞樂見,給人以溫馨的心情,優雅的心境。盆景製作凝結著人類追求自然,追求藝術的創作觀念,獨具特色。盆景在唐代東傳日本(日語叫“盆栽”)。
在千百年的發展中,盆景製作與藝術、與人文、與科學息息相關,也逐步形成了產業。並促進園林建設與發展。
盆景溯源
宮廷之外,唐代的文人也開始擺弄盆景,馮贄《記事珠》敘述王維養蘭花:“維以黃磁斗貯蘭惠,以綺石,年彌盛。”。唐代的文人玩賞盆景成為風行雅事,李賀應朋友命題詩《五粒小松歌》就是形像地了描繪了當時的情景。詩的前言說:“前謝秀才杜雲卿命予作五粒小松歌,予以選書多事,不治曲辭;經十日,聊道八句,以當命意。”詩云:“蛇子蛇孫鱗蜿蜿,新香幾粒洪崖飯。綠波浸葉滿濃光,細束龍髯鉸刀剪。主人壁上鋪州圖,主人堂前多俗儒。月明白露秋淚滴,石筍溪雲肯寄書。”松乾通過束縛結紮和鉸刀整形,有如群蛇蟠曲之狀。其立意和布勢與現代松樹盆景如出一轍。
以盆成景
“盆景”一詞首次出現見於宋代,蘇軾《格物麤談》:“芭蕉初發分種,以油簪橫穿其根二眼,則不長大,可作盆景。”
兩宋時期,盆景即是名門望族和文人雅士的情趣,也是民間流行的風尚。蘇軾迷戀盆景,他曾於山東蓬萊縣丹崖山旁取彈子渦石數百枚,用以養菖蒲。“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他把一雙山石“置之盆盎中,日與山海對”。黃庭堅善制盆景,曾作詩讚一件名為《雲溪石》的作品:“造物成形妙畫工,地形咫尺遠連空。蛟鼉出沒三萬頃,雲雨縱橫十二峰,清坐使人無俗氣,閒來當暑起清風。諸山落木蕭蕭夜,醉夢江湖一葉中。”
范成大、朱熹等都是玩景高手,朱熹在一個山水盆景後面放上一隻熏爐,讓輕煙裊裊而起,狀江山萬里雲霧之態,並吟詩讚道:“清窗出寸碧,倒影媚中川。雲氣一吞吐,湖江心渺然。”別出心裁地表達了他掩門自處的怡然心境。
在民間,汴京的百姓每至七月七日,時興“以小木板上傅土,旋種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態,謂之谷板”。這谷板是盆景的一個變種,區別是以板代盆。《東京夢華錄》對此有詳盡記述。吳自牧《夢梁錄》則專記杭州風物:“錢塘門外,水橋東西塍諸圃,植怪松異檜,時奇花,巧窠兒,為龍蟠鳳舞飛禽走獸之狀,每日市於都城,好事者多買之,以備觀賞也。” “窠兒”與《武林舊事》提到的“盆窠”、《雲林石譜》提到的“木窠”,都是盆景的別稱。這裡具體介紹了盆景集中製作的地點及作為商品銷勢見俏的行情。而且盆景花木的蟠扎技藝又較唐代有所發展,形象也更加多樣化了。唐時有蛇形五粒松。而宋代這時選材不單是松,還有檜及四時奇花等,取形也不限於蛇,而是蟠龍舞鳳飛禽走獸樣樣皆有。
盆景製作的理論在宋代開始形成,首見於溫革《分門瑣碎錄》,書中談到製作植物附石盆景的方法,如芭蕉盆景:“種水芭蕉法:取大芭蕉根,平切作兩片,先用糞、硫黃、酵土,,須十分細,卻以芭蕉所切處向下,覆以細土,當年便於根上生小芭蕉,芽長二三寸,取起作骰子塊切,切下逐根種於石上,棕櫚細纏定,根下著少土,置水中,候其土漸去,其根已附石矣。”詳細敘述了獲取矮化芭蕉小苗及使根附石的技巧。又如菖蒲盆景:“菖蒲初種在圓石之上,,一再移於好石之上,乃細而不粗。”此外還提到石榴盆景的製作。
到元代,蘇州高僧韞上人是製作盆景的高手,丁鶴年曾有詩讚他道:“尺樹盆池曲欄前,老禪清興擬林泉。氣吞渤澥波盈掬,勢壓崆峒石一拳。仿佛煙霞生隙地,分明日月在壺天。旁人莫訝臉襟隘,毫髮從來立大千。”詩題為《為平江韞上人賦些子景》。些子景:小景致之意,元人對盆景的別稱。
縮畫在盆
以盆景與繪畫緊密結合當在明朝,那是盆景藝術豐盛時代。時人將盆景稱作盆玩。屠隆撰《考盤餘事》,有專章“盆玩箋”,論說盆景:“盆景以几案可置者為佳。最古雅者,如天目之松,高可盈尺,本大如臂,針毛短簇……令人六月忘暑。如閩中石梅,乃天生奇質,從石本發枝,且自露其根, 曲古拙,偃仰有態……恍然夢醒羅浮。如水竹,亦產閩中,高五六寸許,極則盈尺,細葉老乾, 蕭疏可人, 盆植數竿,便生渭川之想。此三友者,盆景之高品也。”松、竹、梅盆景與我們今天的製作一般無二。只不過人們不再一定要用天目松和閩中的石梅、水竹而已。
《考盤餘事》還說:松者可“結為馬遠之歌斜詰曲,郭熙之露頂攫拿,劉松年之偃亞層疊,盛子昭之拖拽軒翥等狀”。馬遠、郭熙、劉松年等都是宋代山水畫家,他們的畫風格奇特,如北宋的郭熙,畫山石多用“捲雲”或“鬼臉”皴,畫樹枝如蟹爪下垂,氣勢雄健;南宋的馬遠,畫山石方硬,畫樹幹“瘦硬如屈鐵”。這就要求盆景的藝術造型要從山水畫中獲得靈感。
以景寄志
文震亨認為世間以盆景列於几案上為第一,列於庭榭中為次之,他認為應顛倒過來。在他看來,置於室外的大型盆景,在審美上更自由。實際上,當時“几案可置” 的中小型盆景在社會上更為流行。他也列舉了一些可供盆玩製作的植物:水冬青、野檜、杭州虎刺、夜合、黃香萱、夾竹桃、黃密矮菊、短葉水仙、美人蕉等。他主張:盆景“小者忌架於朱幾,大者忌置於官磚,得舊石凳或古石蓮磉為座,乃佳”。
明代對樹樁盆景的深入研究,強調了景物的意境,使人如臨其境,產生遐想。明代的樹樁盆景實物,至今尚有保存。揚州園林處的一盆古柏,據說是明末揚州天寧寺的遺物,蘇州萬景山莊陳列的一盆題為“秦漢遺韻”的圓柏盆景,據說更有五百年的樹齡。
清代,盆景之風更盛,凡園林必備。康熙皇帝留下一首《詠御製盆景榴花》詩,可見他自己也親手製作過。詩云:“小樹枝頭一點紅,嫣然六月雜荷風。攢青葉里珊瑚朵,疑是彩銀金碧叢。”皇帝如此熱衷,必對盆景藝術有所推動。
康熙年間,園藝名著《花鏡》一書出版,在陳淏子撰寫的這部書中,“種盆取景法”論述了盆景的構圖、取材和配置等方面的知識。乾隆時蘇州人沈復在《浮生六記》卷二“閒情記趣”中,對盆景有許多他個人獨到的經驗之談。嘉慶年間出版的《盆景偶錄》,還將盆景植物分成四大家、七賢、十八學士和花草四雅,顯然盆景能夠托情寄志,更受漢民族出身的文人雅士青睞,才會慷慨賦予盆玩那么多桂冠和頭銜。李符作有《小重山》詠盆景雲:“紅架方瓷花縷邊。綠松剛半尺,數株攢。劚雲根取石如拳。沈泥上,點綴郭熙山。移近小闌乾。剪苔鋪翠暈,護霜寒。蓮筒噴雨算飛泉。添香靄,借與玉爐煙。”可一窺清代人玩盤景的情趣。
流派紛呈
今天,盆景藝術又重綻光彩,恢復了昔日的輝煌,且風格各異,流派紛呈。
中國古代的盆景與各地的氣候、文化、資源相結合,形成了揚派、蘇派、嶺南派、川派、海派這五大門派。每一個門派都有自己獨具的特色和相應的藝術與自然和諧的氣息。揚派即揚州、泰州一帶盆景風格,以層次分明、平穩嚴整見長;蘇派即蘇州、常熟為代表,以老乾蟠枝、清秀古雅見長;嶺南派即廣州、佛山為代表,以剛勁挺拔、飄逸豪放見長;川派即四川盆景,以傳統不露“做手”的蟠扎技藝見長;海派即上海風格,以明快、流暢、新奇為特色,歷史雖短,卻能博採眾家之長,自成一體。五大流派只是擇其要而述之,不免掛一而漏萬,故後來又續有增補,如加上徽派,稱之為盆景六大流派;如再加廣西、福建、浙江、北京,稱之為十大流派。這一切都表明了今天我國的盆景藝術日新月異,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