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溫革
- 字號:廷斌
- 所處時代:北宋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江西石城
- 出生時間:1006年
- 去世時間:1076年
- 主要作品:《十友鎖談》、《隱窟雜誌》、《瑣碎錄》
介紹,事跡,
介紹
溫革(1006~1076)
北宋教育家、藏書家。字廷斌,江西石城人,他出生於宋真宗顯德三年丙午(1006年),歿於宋神熙寧九年丙辰(1076年)。1036年他放棄科舉仕途,盡捐家資,興辦義學,在石城縣岩嶺堂下辦起了“柏林講學堂”及藏書樓“青錢館”,他廣招贛閩粵客家子弟入校讀書,並聘請飽學之士任教。由於他所辦學校規模大,藏書豐富,師資力量雄厚,所教學生人才輩出,名震朝野,被當朝皇帝宋仁宗下旨入京面聖,並賜為“進士”,冊封為“大儒”。
事跡
據溫氏族譜記載,溫革在辦學開始就表達了自己的辦學思想:“不求諸外,盍求諸內。不在吾身,宜在吾子孫。”即不是為了個人獲取利益和貪圖虛名,而是讓子孫後代獲得受教育的機會,提高文化水平,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在辦學形式上,尤其是經費來源和管理方式,獨樹一幟。由於他家境殷實,他用家資興辦義學,他將這些資金首先投入購書,他親赴京城,凡國子監所所藏之書,市上所售之書,儘量購買,並建藏書樓,建校舍。但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本族人及開明仕紳的贊助,為他辦學提供了堅強的後盾。為了使經費用在刀刃上,溫革請能人管錢糧,求學者還可供給膳食和米谷。我國計畫經濟時代的師範院校就享有這種不交一伙食費的待遇。
在管理上,溫革總管全局,設學監協助辦學,師資來源有學識資深者,科甲出身學者。生源除招收本鄉里子弟,還有外縣外省者。所學課程有儒家經典、詩賦、制藝、科舉模擬等。教學上不完全拘泥於縣學的各項制度,採取“生員來去自由,長期長時均可,聽課與自學並重,師生相互切磋”的辦學辦法。
舉進士不第後,決心放棄科舉仕途,曾赴京上書給朝廷,願意捐資設立學校,在家鄉興辦教育,朝廷依奏。由此開辦了柏林講學堂,並大量收藏圖籍,以供學生閱讀,按照國子監所藏之書目,市上有售者,盡購以還。所在京購藏之書,分三大船隻運回江西。建有“柏林書樓”為藏書之所,有江南名樓之稱。學者李覯曾為之作有《虔州柏林溫氏書樓記》。寶元二年(1039)被恩賜為進士,並敕封為大儒。他廣泛蒐集前人精粹語錄,編成《瑣碎錄》。此書在朝鮮《醫方類聚》的《養性》門中有引及。日本刊行有《瑣碎錄·醫家類》3卷,陳曄續。該書蒐集了諸多關於健身養生之道,如“酒多血氣皆亂,味薄神魂自安,夜漱卻勝朝漱,暮餐不若晨餐。耳鳴直須補腎,目暗必須治肝。節飲自然脾健,少思必定神定。汗出莫當風立,腹空莫放茶穿”、“飽生眾疾”、“發是血之餘,一是一次梳;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等琅琅上口易記的段子。著有《十友鎖談》、《隱窟雜誌》、《瑣碎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