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黏膜念珠菌病

臨床表現,診斷鑑別,疾病治療,治療原則,用藥原則,

臨床表現

1.皮膚念珠菌病(1)擦爛型念珠菌病:腋窩、乳房下、腹股溝、臀部、指間等處皮膚發生邊界清楚的紅斑,表現浸漬糜爛,或有微小水皰、膿皰。(2)念珠菌性甲溝炎、甲病:甲周紅腫,但不化膿。
甲板增厚,表面高低不平,可有白斑或棕黑色,但仍有光澤。(3)泛發性皮膚念珠菌病:常發生於營養不良或長期腹瀉的嬰兒。皮損為密集針頭至綠豆大的紅色丘疹或互相融合成大片狀,可有糜爛滲出,皺褶部位多見。
2.黏膜念珠菌病(1)口腔黏膜念珠菌病(鵝口瘡):易發生於長期使用抗生素及激素的患者。
口腔黏膜、舌面覆蓋片狀白膜。(2)念珠菌陰道炎:好發於糠尿病妊娠婦女。
陰道黏膜覆蓋白色薄膜,白色增多呈豆腐渣樣,自覺劇烈瘙癢。(3)念珠菌性龜頭包皮炎:常與性接觸傳染有關,在龜頭冠狀溝包皮內側有針頭或粟粒大的丘皰疹或小膿皰,可發展為糜爛,表面附著較多的白色乳酪狀膜,搔癢劇烈。(4)念珠菌性口角炎:口角潮紅、糜爛、皸裂。

診斷鑑別

診斷依據
1.易發於機體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如惡性腫瘤糖尿病、長期套用激素、免疫抑制劑等。
2.各臨床類型之臨床表現、皮損特徵。
3.皮屑或分泌物直接鏡檢可見孢子假菌絲念珠菌培養陽性(3次以上且是同一菌種)。

疾病治療

治療原則

1.局部外用抗真菌製劑為主。
2.必要時內服系統抗真菌藥。
3.積極治療原發病,祛除誘因。

用藥原則

1.對於局限於皮膚、黏膜部位的念珠菌病以外用療法為主。(1)皮膚、龜頭念珠菌病外用咪唑類霜劑。(2)口瘡可選用克酶唑或制酶菌素片含化,外塗1%龍膽紫或3%碳酸氫鈉溶液漱口。(3)陰道含珠菌病可用3%碳酸氫鈉溶液沖洗後,再放入抗真菌栓劑。
2.對於頑固、反覆發作的局部感染或伴有系統性感染者,可內服系統抗真菌藥氟康唑斯皮仁諾等。
3.如合併有惡性腫瘤糖尿病等系統性疾病要一同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