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濟南皮影戲)

皮影戲(濟南皮影戲)

皮影戲(濟南皮影戲),山東省濟南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濟南皮影戲是山東皮影戲的一個分支,主要流布于山東省境內,同時也在河北、河南、安徽等地流傳。濟南皮影戲起源於清代末期,其表演聲情並茂,由一人負責操作和說唱,一人負責伴奏。演唱初期採用和尚勸善念經的唱腔,後又在此基礎上吸收了五音戲、西河大鼓、山東琴書等戲曲音樂,形成了清新流暢的曲調。

2006年12月30日,濟南皮影戲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山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皮影戲(濟南皮影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9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皮影戲(濟南皮影戲)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Ⅳ-91
  • 申報地區:山東省濟南市
  • 非遺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表演形式,唱腔曲調,節奏板式,伴奏樂器,唱詞特點,代表劇目,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清末藝人張盛旺專門從事皮影戲演出,當時的皮影戲被稱為“蘭州皮影”。其徒李克鰲傳承技藝後,於1915年將皮影戲自鄒縣帶入濟南,後經李福增、李興堂、李興時等藝人的繼承和發展,逐漸形成了地域特色鮮明的濟南皮影戲。
皮影戲(濟南皮影戲)
濟南皮影戲
民國時期,濟南皮影戲多在東安市場、北崗子、趵突泉、勸業場、大觀園等地演出,常演的劇目有《封神榜》《西遊記》《八仙過海》等,多為單本戲。
1940年前後,為了滿足觀眾日益提高的欣賞需求,已經成為皮影戲班主要演員的李福增(李克鰲之子)製作、排演了《封神榜》《後列國》和《孫臏斗海潮》等劇目,並不斷加工和豐富劇目,使之成為富有曲折變化劇情的連本戲,從而使濟南皮影戲在劇目、影人數量以及演出規模上有了較大的進步。
20世紀50年代初,濟南皮影戲主要演出地點有兩處:一是位於人民商場的增祥茶園,一是位於西市場的新明戲院。皮影戲演出一般在晚上,觀眾隨時可以自由入場,每演出一段後,便有戲班的人出來收錢,每段戲長十五分鐘。《封神榜》與《西遊記》是主要的連台本戲劇目,其他表演較多的劇目有《毒敵山》《平頂山》《無底洞》《火焰山》等。
1951年下半年,由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倡導的戲曲改革工作逐步展開,濟南皮影藝人認為舊皮影戲舞台念白中有時隨意帶出髒話或髒字的做法已不合時宜,因此對與新社會風俗不適應的演出習慣進行了整改,人們把這次改進叫做“淨口”。這一工作的開展去掉了濟南皮影戲中的迷信、恐怖等封建因素,起到了淨化皮影戲舞台的作用,為新編歷史劇、創作現代劇打下了基礎。
1955年初,濟南市向群皮影社成立,該社為集體所有性質的演出合作組織,接受市文化局的指導,其內部成員的工作量按業務水平高低計算分值。演出收入除扣除房租和稅金外,還留有少量添置樂器、設施的基金,以用於皮影社的發展。其演出地點主要有三處:人民商場、新市場西市場(分社演出地點),不固定的演出地點有南門、老東門等。
1956年以後,濟南皮影戲得到了長足發展,這一時期的濟南皮影戲吸收了許多戲曲舞台表演的形式,在唱、念、做、打等多方面完善了自己的舞台表演形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皮影戲藝術風格。
皮影戲(濟南皮影戲)
濟南皮影戲
1958年,濟南市向群皮影社合入濟南市曲藝團。次年,濟南市木偶皮影劇團成立,該劇團成立後,首次採用民樂隊為皮影戲伴奏,豐富了濟南皮影戲舞台音樂。為了貫徹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濟南市木偶皮影劇團每年有大量的時間是在郊區或外地巡演,他們深入農村,白天與公社社員們一起下地勞動,晚上在村里演出皮影戲。
1976年,濟南皮影戲演員李興堂在唱段中吸收了呂劇、西河大鼓的曲調特點,以及京劇中的快板、慢板等板式,並首次在皮影戲中嘗試使用了導板,使唱腔呈現出新的藝術格調。
20世紀80年代之後,濟南皮影戲的劇目在唱腔設計方面進行了創新,在唱詞和曲調等方面顯示出時代特徵。

文化特徵

表演形式

傳統濟南皮影戲多採取兩個人分工協作的表演形式,其中一人操縱影人並進行演唱配音,另一人伴奏。影人操縱和演唱都由一個人完成,要求該演員既要雙手熟練準確地操縱影人的動作,同時又要為各種舞台角色配音,表演難度比較大。但是,一個人操縱影人和演唱也有利於影人動作與配音的協調一致,減少了由於多人表演配合稍有不慎就易出現的影人動作與聲音不同步的問題。正是由於這種一人操縱加演唱的表演方式,使濟南皮影戲形成了聲、畫高度統一的表演特色。

唱腔曲調

濟南皮影戲在演出過程中,藝人們常常以“摩調”為基本曲調,然後進行發展變化,其變化既有在基本曲調上加裝飾音的方法,也有改變曲調節奏的方法,長此以往,使由“摩調”派生出的皮影調得以不斷地豐富與衍化。20世紀50年代,濟南皮影戲大量吸收了其他戲曲中的曲調特點,如山東琴書、西河大鼓唱腔中的四平調、垛子板等。四平調具有句法靈活多變的特點,比較適合濟南皮影戲的演唱特點。同時,還增加了許多具有明快、活潑色彩的曲調。這時期,在濟南皮影戲新編劇目中,唱腔的曲調起伏逐漸加大,演唱者也更加注重了唱腔的旋律性。
皮影戲(濟南皮影戲)
濟南皮影戲

節奏板式

濟南皮影戲的節奏板式,早期的“摩調”有板無眼,節奏近似於戲曲中的原板,後來,借鑑其他戲曲的表現手法,發展出了類似戲曲中快板、慢板、散板等多種節奏類型,在有的劇目里還出現了倒板、緊打慢唱的運用,使濟南皮影戲唱腔的板式節奏趨於豐富,提高了其自身的藝術表現力。

伴奏樂器

濟南皮影戲的伴奏以打擊樂為主,所使用的樂器是俗稱“老三件”的鼓、梆子、鈸。早期的濟南皮影戲老調伴奏是使用鼓、木魚、鈸。後來,木魚逐漸被梆子取代,梆子較木魚聲音更響亮。濟南皮影藝人在選擇這三件樂器時,要求鼓的聲音豐滿,梆子的聲音清脆而有堂音,鈸的聲音明亮而華麗。

唱詞特點

濟南皮影戲的演唱有一些基本的套路,在此基礎上注重演員的臨場發揮,用藝人的話說這種演唱方法就是“跑大梁子”。皮影藝人把各種劇情唱詞分為“美人賦”“盔甲贊”“戰轅門”“看乘龍”等基本套路,根據演出需要選擇要表演的套路,也可以調整所表演劇目的長度,可長可短。濟南皮影戲雖然沒有用書面形式傳抄的完整劇本,但這並不等於沒有劇本,藝人們靠記憶把各劇目劇情梗概和基本唱段瞭然於心,演出中隨著劇情和情緒發展,臨場把完整的唱詞表演出來,唱詞雖不一定做到格律嚴謹,但是也不可隨意性太強,在唱詞句數、句式、韻轍方面依然要遵循戲曲表演規律,保持皮影戲自身戲曲形式的基本特徵,以區別於歌曲或其他表演藝術形式的演出。
濟南皮影戲唱詞多為不規則的長短句子,這一點與山東琴書的句式類似。早期濟南皮影戲的曲調舒緩,唱詞中有的句式有分句,有的沒有分句,其行腔變化也較小。後來,隨著唱腔的日益豐富,句式中分句運用明顯增多,尤其是在抒情性的唱句中大都做分句處理,常見的是將一個唱句分為兩個部分的唱法。濟南皮影戲的唱詞結構變化還有襯字和垛子句的形式。襯字是最常用的方法,常由主演者根據情緒變化隨機運用,起到修飾唱詞和襯托情緒的作用,垛子句由字數相等的排比句前後排列而成,詞義層次遞進,氣勢相貫,富有表現力。
皮影戲(濟南皮影戲)
濟南皮影戲

代表劇目

濟南皮影戲的劇目較豐富,既有連台本戲,也有單本戲和折子戲。按劇目題材可分為傳統劇和現代劇,20世紀50年代以前以傳統劇為主,濟南皮影戲傳統劇目的題材多出自古典小說或神話傳說,如《封神榜》《西遊記》《東遊記》《後列國》《孫臏斗海潮》等,這些劇目多為連台本戲形式,每天晚上演出幾個小時,一部戲常常可以連續演出一個多月。單本戲和折子戲多為連台本戲中的一部分,如《唐僧誤陷盤絲洞》《豬八戒智激美猴王》等;也有的是由連台本戲中的路途段發展而來,如《豬八戒背媳婦》等。這些單本戲和折子戲雖然較短,但由於情節精彩且內容知名度高,所以常常作為重要劇目而頻繁出現在皮影戲演出中。現代劇多為20世紀50年代以後新創作和移植的劇目,其中又可細分為新編歷史劇、神話劇、寓言劇、童話劇、動畫劇等多種類型,其代表劇目有《東海小哨兵》《渡口》《趵突泉的風采》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濟南皮影戲的表演形式和藝術風格影響廣遠,具有獨特的藝術史和地域文化研究價值。
傳承人物
李興時,男,1939年8月7日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皮影戲(濟南皮影戲),山東省濟南市申報。
皮影戲(濟南皮影戲)
濟南皮影戲傳承人李興時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濟南市文化館(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皮影戲(濟南皮影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皮影戲(濟南皮影戲)》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濟南市文化館(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濟南市藝術創作研究院)。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55年4月1日至10日,濟南皮影戲《豬八戒智激美猴王》在全國第一屆木偶皮影會演觀摩大會中進行了表演。
2020年7月,天橋區畢家窪西社區舉辦了“中國夢·非遺行”濟南皮影戲專場演出,濟南皮影戲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娟先後表演了《鶴與龜》等多部劇目;同年10月24日,濟南皮影戲在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中進行了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