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文衡

皇明文衡

《皇明文衡》,一百卷。明程敏政編,明嘉靖八年(1529年)鄭氏宗文堂刻本。

《皇明文衡》編次依《玉台新詠》體例,分為三十八體,包括代言、賦、騷、樂府琴操表箋奏議、論說、解、辯、原、箴、銘、頌、贊、策問問對、書、記、序、題跋、雜著、行狀、神道碑墓誌墓表祭文、字說等。內容比較蕪雜,並多台閣體風韻,頗能反映明初文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皇明文衡
  • 創作年代:明
  • 文學體裁:依《玉台新詠》體例
  • 作者:程敏政
作品簡介,作者簡介,

作品簡介

半頁12行,行23字,白口,四周雙邊,雙魚尾。版框18.3cm×13.2cm。18冊2函。
首冠程敏政序文,程式後有長方形書牌,刊有“嘉靖戊子歲宗文堂新刊”字樣(嘉靖戊子為嘉靖七年,1528年),目錄後刊有宗文堂“告白”一則,曰:“《皇明文衡》一書,原版出在金陵,乃我朝名賢之所著,纂集百餘卷,其中載有聖道、法制、詔誥、表彰、詩書、禮樂詞賦、碑銘、序文、形物、議論諸事,類正後跋俱全也。今書坊宗文堂購得是本,命工刊行,以廣流傳,四方君子幸為鑑焉。時嘉靖八年孟春月穀旦本堂告白。”這段類似說明文字的“告白”頗有價值,它告訴人們,宗文堂刊本是在嘉靖八年購買原版片後的修訂本,記敘了版本來源,而絕非改頭換面的“掠版”行為,反映出宗文堂刻書的嚴謹作風,這在書坊中是難能可貴的。
王重民先生指出:“《皇明文衡》一百卷,明嘉靖間重刻本。按書僅九十八卷,其卷九十九及一百為補缺,蓋校刻時以補原編有目無文者《四部叢刊》即據此刻本影印。”宗文堂重刻本《皇明文衡》是足本,補齊了原缺的卷九十九、一百兩卷,比正德五年(1510年)張鵬校刊的原刻本更為佳善。

作者簡介

程敏政(1446~1499)字克勤,中年後號篁墩,又號篁墩居士、篁墩老人、留暖道人,明南直隸徽州府人,後居歙縣篁墩(今屯溪篁墩),時人稱為程篁墩。明代著名學者、文學家、理學家、文獻學家。十三歲隨父宦遊四川,侍郎羅綺異之,以神童薦於朝。大學士李賢試以聖節瑞雪詩並經義各一篇,敏政應對自如,援筆立就。詔讀書翰林院,師從李賢、劉詡、呂原、彭時諸公。十九歲,以《尚書》中順天府鄉試第一人;二十三歲,舉成化二年一甲二名進士,為同榜三百五十餘人中最少者,授編修,同修《英宗實錄》。成化五年,同考禮部貢舉。後又同修《資治通鑑綱目》。十一年,廷試進士,為受卷官。二十二年,主考應天府鄉試。二十三年,遷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弘治元年,同修《憲宗實錄》兼侍文華殿講讀。後受中傷,詔令致仕。既歸,讀書講學於休寧南山精舍。弘治五年冬,昭雪復官。七年,升太常寺卿兼侍講學士掌院事。十一年,擢禮部右侍郎,任《大明會典》副總裁,專掌內閣誥敕。十二年春,與李東陽主考禮部會試。被給事中華昶等彈劾敏政鬻題與舉人徐經唐寅。敏政乃請與廷辯。華昶等人於廷辯之時語塞,以言事不察被謫。時值酷署,敏政出獄四日,以癰毒不治而卒,贈禮部尚書
程敏政文章為一代宗匠。所編著刊刻有《明文衡》、《篁墩文集》、《鹼賢奏對錄》、《新安文獻志》、《休寧志》、《詠史詩》、《宋遺民錄》、《唐氏三先生集》、《真西山先生心經附註》、《程氏統宗譜》、《儀禮逸經》、《大學重訂本》、《鬍子知言》、《蘇氏禱機》等近二十種,五百餘卷。《休寧志》38卷,為休寧現存最早的一部縣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