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音樂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

白馬音樂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

《白馬音樂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是一本2023年學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益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馬音樂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
  • 作者:張益琴
  •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3年2月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50776455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為2018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成果我國藏彝走廊東部邊緣的白馬藏地沒有音樂文字,至今保留著原始多神崇拜的巫樂傳統,民間現存的各類儺樂舞、圈舞、古歌、酒歌、傳統祭祀儀式等音樂文化遺產古老、原始,表演方式豐富、獨特以活態方式被世代傳人承傳至今。“非遺傳承人”是無文字白馬古老文化的承載著,也是其古老技藝的親歷者。本著作研究以歷史的親歷者傳承人為視角鮮活地呈現了白馬音樂非遺傳承人的生命史、生活史、傳承史以及其所承載的文化項目的技藝、歷史、傳承譜系、技藝特點、技藝表演口訣、技藝表演過程等方面,匯集了白馬音樂傳承人口述的珍貴史料,較清晰的透射了無文字白馬音樂文化遺產傳承的歷史原貌。本書包括引言、***代表性傳承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市縣級代表性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以及後記共六部分。研究範圍涉及了甘肅省文縣、四川省九寨溝縣、平武縣3位***代表性傳承人、5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5位市縣級代表性傳承人以及5位非遺傳人文化傳承的口述史料。既體現了兩省三縣白馬音樂傳承人個體的生命史、傳承史,也關注了非代表性文化傳人對音樂文化歷史的感知和認識,體現了全面性與重點性的有機結合與統一。這在白馬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尚屬首次,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文化遺產保護意義。本書體現了白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研究,同時又注重了傳承人個體的點面結合。將白馬音樂類非遺傳承人口述史研究放在白馬文化保護的整體視域中進行研究,既注重學科本體,也關注了學科的結合。以口述史研究為中心,結合文化學、人類學、音樂學、宗教學、民俗學等學科知識與資源,提升傳承人口述史料的整體性、系統性與理論厚度。對本研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訪談和現有資源的調查、採錄,為當下白馬音樂文化研究了提供“活態的”研究對象和實證資料,可以彌補白馬音樂歷史和音樂人類學研究口述史料的不足,為藏彝走廊區域族群歷史文化關係研究提供了活態資源,從而,推進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史和歷史民族音樂學的整體研究進程。對白馬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的規範書寫,能為“一帶一路”背景下文化開發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案例,足以喚起當地政府對文化遺產行為人的關注和推動新一代文化傳承人對本族文化傳承的自覺自省行為,為無文字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提供實踐路徑。

圖書目錄

目 錄第一章 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班文玉余林機格 格第二章 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旭仕修班運民色琅秀格 汝毛雲安班傑軍第三章 市級、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楊茂清張富友楊富平薛行神帶班代壽劉劉波班 哲第四章 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人滴如修班應付

作者簡介

張益琴(1970—)女,漢族,甘肅徽縣人,教授,音樂學碩士,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現任隴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音樂與舞蹈學院副院長,“音樂教育”省級特色專業負責人,甘肅省教科院特邀研究員,甘肅省民族音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隴南市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合唱協會會員,世界青少年合唱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口述史研究會會員,甘肅音樂家協會會員,甘肅戲劇家協會會員。甘肅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隴南市第二層次領軍人才,隴南師專第三屆教學名師,主要從事《聲樂》《合唱與指揮》課程教學與區域音樂文化研究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