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賽兒起義(白蓮教起義(明初唐賽兒領導的起義))

唐賽兒起義(明初唐賽兒領導的起義)

白蓮教起義(明初唐賽兒領導的起義)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唐賽兒起義又稱唐賽兒盜亂唐賽兒民變指的是明朝時期唐賽兒領導的農民起義

唐賽兒為山東蒲台人林三之妻,丈夫死後,在掃墓歸途偶得一石匣,內藏有寶劍兵書。經日夜學習,通曉諸術,遂削髮為尼,自稱佛母,宣稱能知生前死後成敗事;又能剪紙人紙馬互相爭鬥;如需衣食財貨等物,用法術即可得。傳教於山東蒲台、益都諸城安丘莒州即墨壽光等州縣之間,貧苦農民爭先信奉。

唐賽兒以紅白旗為號發動起義,擊殺前往鎮壓的官兵千餘人,聲威大震。附近等數十支隊伍紛起回響,眾至數萬。山東布政使儲埏、張海等急向朝廷報警。朱棣聞訊,遣使誘降唐賽兒,被拒絕,隨即命柳升為總兵、劉忠為副總兵,率京軍5000前往鎮壓。二月十一,柳升率部包圍卸石棚寨。唐賽兒利用柳升驕狂的弱點,派人向其詐降,聲稱起義軍將從東寨門奪路尋水宵遁,騙得柳升派重兵據守東寨門外待戰。

三月十三夜,唐賽兒命人驅羊群偽裝起義軍走東寨門下山,吸引明軍主力,自率眾從明軍薄弱處突圍,襲殺劉忠。黎明,柳升發覺中計,匆忙遣兵追擊,然不知唐賽兒去向。十六日,賓鴻率莒州、即墨義眾萬餘攻安丘,遭山東都指揮僉事衛青、指揮王真率沿海備倭兵突襲,起義軍大敗,被俘殺6000餘人。唐賽兒等隱匿於民間。朱棣下令搜捕尼姑、女道士近萬人詰問,仍無結果;以"追剿不力"罪逮捕柳升入獄,以"縱盜"罪處死儲埏、張海等12人。

唐賽兒等人還是安然逃走,不知所蹤。當地人民為了紀念她,稱卸石棚寨為唐賽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賽兒起義、唐賽兒盜亂
  • 時間:永樂十八年(1420)
  • 地點山東益都
  • 主要人物:唐賽兒、朱棣
歷史背景,明教的影響,戰亂與饑荒,起義經過,軼事典故,起義遺址,後世紀念,評價,

歷史背景

明教的影響

山東蒲台在元朝末年曾經是紅巾軍控制的地區,早在至正十七年(1357)劉福通便派毛貴攻破膠州、萊州、益都、濱州等地,從此這一帶在紅巾軍控制下,明教也從此深入到民間,直到明初,明教作為一種民間傳播的秘密宗教,在當地保持了很大的影響。
蒲台縣城(今屬濱州市)年輕女子唐賽兒從小生活在這樣一個民間宗教傳播的環境中,自幼便開始誦讀佛經,並以“佛母”自稱。而她又略通武藝和兵法,效法元末紅巾軍,以白蓮教聯絡民眾,她的丈夫林三,也是明教成員,而且很可能是當地明教的領導者,只是較早去世,於是當地明教的秘密傳播便由唐賽兒承擔起來。唐賽兒的傳教範圍不僅僅在蒲台,到她發動起義的前夕,除蒲台之外,益都諸城安州莒州即墨壽光等州縣,都發展了大量教眾。傳說是唐賽兒一次祭奠丈夫歸來時,在山麓見到石罅中露出一個石匣角,挖出來看,匣中有天書、寶劍等物,從此她便通曉法術,運用神劍,剪紙人馬作戰,完全成為了一個真正為教眾們所信奉的“佛母”。但這顯然只是唐賽兒為傳播明教的宣傳,而實際上她之所以能夠得到民眾的支持,是因為她能夠真正有助於那些失去生計的貧民。

戰亂與饑荒

元朝末年,山東是紅巾軍與元朝軍隊爭奪最為激烈的地區,戰後的經濟破壞相當嚴重,明初雖然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但是直到洪武后期,對於流民的安置,生產的恢復,仍然一直是令朝廷感到困難的問題。太祖死後,燕王朱棣從北平(今北京)起兵奪位,發動了靖難之役。山東一帶又成為重要戰場,尚未完全恢復的生產重遭破壞。
明成祖即位之初的山東一帶,大部分地區百姓困頓,商賈不通,滿目瘡痍。對於這種情況朝廷是十分清楚的,朱棣曾經說過:“今北方之民,如人重病初起,善調理之,庶幾可安。不然,病將愈重。朕所以夙夜拳拳也。”對於在“靖難”中“供給特勞”的北平及永平、保定一帶“順民”,朱棣奪位後還能夠想到給予一些特殊的優免,然而山東地區卻不在此列。所以永樂間,當山東饑民需要賑濟時,許多地方已是倉無儲粟,不得不“於近旁軍衛有司所儲給賑之”。
在以後的多年中,山東又連續爆發了幾場大的災害。永樂四年(1406),山東濟南府發生蝗旱災害。饑民中疫癘流行。同年青州府樂安等州一次上報的戶絕田地便多達七十一萬三千八百四十畝。而永樂後期,明朝為營建北京、修治會通河、北征蒙古,耗資巨大。徭役征斂不息,加上連年天災,民眾困苦。山東是負擔最重的地區之一,加之連年水旱,農民以樹皮、草根為食,賣妻鬻子,老幼流移,無以為生。永樂十七年,“山東、河南、山陝諸處饑荒水旱相仍,至剝樹皮,掘草根……老幼流移,顛踣道路,賣妻鬻子,以求苟活”。
沉重的賦役和連年的災荒給山東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尋找生路的農民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到了對宗教的信仰上面,唐賽兒所發展的教眾很快便多達數萬人,從而令地方官府感到畏懼與束手無策。

起義經過

永樂十八年(1420年)二月初十,一封奏摺由直隸沂州衛傳到了永樂帝手中:“莒州賊董彥杲等聚眾兩千餘人,以紅白旗為號,大行劫殺,莒州千戶孫恭等往招撫,殺其從者,勢甚猖獗。”這就是唐賽兒起義。實際上,在沂州衛上奏之前的幾個月,唐賽兒的教眾已經起義。
唐賽兒連環畫唐賽兒連環畫
唐賽兒的部下董彥杲、劉俊賓鴻等率眾兩千餘人,占據益都卸石棚寨,以紅白旗為號,聲勢日盛。永樂十七年(1419年),青州指揮使高鳳帶兵圍剿卸石棚寨。唐賽兒利用益都山區的有利地形,設下埋伏,誘敵深入,將官兵引進了葫蘆谷。在狹隘的山谷中,唐賽兒帶領伏兵殺入敵陣,大敗官兵,高鳳也被殺死。
吃了虧的官府也隨後便派莒州千戶孫恭前往招撫。起義軍他們拒絕了孫恭,並把隨同前往的官兵也殺掉。只是這些事情都被地方官一直隱瞞不報,他們採取能鎮壓就鎮壓,能招撫就招撫策略,最終卻是“三司皆以不蚤發系獄”。
地方上出了這等大事,永樂帝聞奏大驚,山東是漕運要道,是供給京師的基礎。永樂帝遂命安遠柳升總兵官,都指揮使劉忠為副總兵官,精選5000京師精銳人馬趕來鎮壓。臨行之前,永樂帝面授機宜:“賊憑高無水,且乏資糧,當坐困之,勿圖近攻。”
唐賽兒組織的起義軍,名為“白蓮軍”,聚眾數千人。由於蒲台縣地處平原,無高山密林之險,唐賽兒在青州時發現,在蒲台縣城以南二百多里的益都縣境內(現在楊集朱崖兩鄉鎮的交界處),有一個古代的卸石棚寨,峰高七八百米,四面是絕壁,易守難攻,又處於諸城安丘莒州壽光等地的中心,於是唐賽兒便選中卸石棚寨作為起義的地點,永樂十八年(1420年)二月十一日正式起義。
唐賽兒起義後,明政府急令青州衛都指揮使高鳳包圍卸石棚寨,企圖消滅起義軍。明軍一到卸石棚寨立足末穩,唐賽兒夜間便突然發動襲擊,將高鳳等人當場擊斃,並把處於混亂狀態的明軍全部殲滅。
初戰告捷,唐賽兒起義軍聲威大振。她以卸石棚寨為根據地,不久又占領了莒州即墨等縣城,打擊官府和豪富地主。青州以東的各地民眾紛紛回響起義,“毀官衙,燒倉庫”,開倉濟貧,隊伍迅速發展至2萬多人,震動了京師。青州以東各地的民眾紛紛回響,益都、諸城安丘、莒州、膠州等州縣先後出現了十幾支義軍。其中規模較大的有賓鴻、董彥杲的兩支隊伍。這樣以卸石棚寨為中心的農民起義便轟轟烈烈地開展了起來。
唐賽兒在初戰取勝後,以卸石棚寨為根據地,不斷打擊附近州府的官府污吏和惡霸、地主。唐賽兒所到之處,各官吏紛紛逃命,其他各路起義軍也紛紛回響。據地方志記載,壽光、安丘、膠州等地都有“毀官衙、燒倉庫”等打擊明軍的活動,一份份告急文書飛一樣傳到京師。為了控制局面,永樂帝便派出了一名大臣前往卸石棚寨進行招安,唐賽兒怒斬了來使。
在招安不成的情況下,永樂帝派“京營”的提督總兵官安遠柳升和都指揮使劉忠率五千精兵前往鎮壓。
面對唐賽兒領導的起義軍,柳升認為“小小賊寇,不日即可平定”。二月二十八日,柳升、劉忠兵至益都後,再次包圍了卸石棚寨。
唐賽兒利用敵軍驕橫輕敵的弱點,以“寨中食盡,並且無水”為由詐降,將柳升主力調往警戒城東有水的地方,自己卻集中兵力,向防禦薄弱的敵營發起突襲。夜二更時,攻破敵營,殺死都指揮使劉忠。當敵主力趕到時,唐賽兒已指揮起義軍從容轉移。
同時,其他起義軍也與明軍展開了搏鬥,其中以安丘城的戰鬥最為激烈。當時,安丘、莒州即墨三地起義軍一萬餘人圍攻安丘城,眼看就要攻下時,在山東沿海負責防備倭寇的都指揮衛青率兵趕到,使起義軍腹背受敵,最後失敗。地方首領趙琬被俘就義,義軍死傷兩千多人,被俘者四千餘人,皆被明軍所殺,妻小被官府沒收為奴。至此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唐賽兒起義便被鎮壓下去。

軼事典故

自唐賽兒起義以來,她的事跡便成了山東濱州青州一帶民眾茶餘飯後的話題。有的說唐賽兒在牢獄裡被戴上了手銬腳鐐,可她輕輕一抖,手銬腳鐐便全掉下來了,從此她便升到天上;還有的說唐賽兒跑到大草原成了一個部落的首領……如今唐賽兒當年起義的地方——卸石棚寨被稱唐三寨。寨頂現有清同治二年(1863年)所立石碑:“唐三寨由來久矣,自永樂十八年(1420年),蒲台民林三之妻唐賽兒者創修此寨,而山因以名焉。”直到現在,卸石棚寨仍存留寨牆、舂米石臼等遺物。
在唐賽兒起義失敗後,明朝統治者派柳升指揮軍隊追擊從卸石棚寨突圍的起義軍,把俘獲的起義軍將領全部處死。但是起義軍首領唐賽兒卻已逃走,這使永樂帝震怒,下令將柳升下獄,將參議、按察使、布政使以及出現起義各縣的官吏全部處死。為了防止唐賽兒出家為尼,混入道姑行列,永樂帝在同年三月和五月下令:“凡北京和山東境內尼及道士悉捕至京師詰問之。”“凡軍民婦女出家為尼及道者,悉關京師。”於是先後有一萬多名尼姑、道姑被逮往京師詰問,但是唐賽兒還是“不知所終”。

起義遺址

唐賽兒寨,原名卸石棚寨,位於山東青州西南,是明初農民起義女英雄唐賽兒安營紮寨的地方,故又稱唐賽兒寨。“唐賽兒寨由數座互相連線的山頭組成,最高峰海拔786米,面積1.5平方公里。”

後世紀念

  • 雕塑
濱州人民為了紀念唐賽兒,在濱州城南、濱州黃河大橋以北修建了唐賽兒雕像,在原蒲台縣西關原址修建了唐賽兒祠,以紀念這位農民起義女領袖。
  • 連環畫
唐賽兒起義(白蓮教起義(明初唐賽兒領導的起義))

《唐賽兒》連環畫,山東人民出版社,1977年發行。
唐賽兒起義(白蓮教起義(明初唐賽兒領導的起義))

《唐賽兒》連環畫,長江文藝出版社,1983年發行。
唐賽兒起義(白蓮教起義(明初唐賽兒領導的起義))

《唐賽兒》連環畫,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10年發行。

評價

唐賽兒起義,規模較小,時間較短,但發生在明朝興盛階段,故影響頗大。起義雖然只有60多天的時間,但是擊斃了明朝兩員大將,取得了兩次大捷。不僅有力地打擊了明王朝的統治,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明王朝不得不對農民的壓榨和剝削作了一些讓步。據明史記載:“是月,賑青、萊飢。”第二年(1421年)成祖“詔罷不便於民及不急諸務;蠲十七年前逋賦,免去年被災田糧。”這種當月就賑災青州萊州,隨即罷免徭賦及受災田糧的舉措,與唐賽兒的抗爭密不可分。
這場由民間宗教傳播多年而組織的起義,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被鎮壓下去,這就不能不引起後人的思考。在義軍占據山寨以至其後與官軍作戰的過程中,始終沒有看到過唐賽兒出現,但她卻被認定為這場起義的領導者。這很可能因為她始終只是保持著民間宗教領袖的身份,而董彥杲等人的聚眾山寨,則只是當時明教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一部分教眾的行為,而並非全體教眾在唐賽兒領導下的行為,所以只有兩千人參加了占據山寨的起事。待到義軍攻打安丘時,這場起義的影響已經達到了高潮,參加起事的人數也驟然增多。但是占據山寨也好,攻打安丘也好,唐賽兒作為當時的宗教領袖,都很可能並未直接參加,正因為是這樣的情況,所以起義的整個行動顯得缺乏統一領導指揮,更缺乏民間宗教背景下起義的嚴密組織特點。但是這場起義的秘密宗教的特色,在起義失敗後卻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