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糖(白沙糖)

白沙糖(白沙糖)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白砂糖是食糖的一種。其顆粒為結晶狀,均勻,顏色潔白,甜味純正,甜度稍低於紅糖。烹調中常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白砂糖
  • 拉丁學名:White sugar
  • 別稱:石蜜、白糖、糖霜、白霜糖
  • :植物界
  • 禾本科
簡介,功效,主治,性味,功效分類,用法用量,用藥禁忌,考證,各家論述,宜忌,選方,生態環境,資源分布,植物形態,出處,

簡介

【藥名】白砂糖
【別名】石蜜、白糖、糖霜、白霜糖
【拼音】bai sha tang
【英文名】White sugar
【科屬分類】禾本科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ccharum sinensis Roxb.
【歸經】脾;肺經

功效

和中緩急;生津潤燥

主治

中虛腹痛;口乾燥渴;肺燥咳嗽

性味

甘;平

功效分類

用法用量

內服:入湯和化,10-15g。外用:適量,調敷。

用藥禁忌

濕重中滿者慎服。小兒勿多食。

考證

【考證】出自
白沙糖
1.《綱目》:石蜜,即白砂糖也。凝結作餅塊如石者為石蜜,輕白如霜者為糖霜,堅白如冰者為冰糖,皆一物而有精粗之異也。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獅象之形者為饗糖,《後漢書》注所謂猊糖是也;以石蜜和諸果仁及橙橘皮、縮砂、薄荷之類作成餅塊者為糖纏;以石蜜和牛乳、酥酪作成餅塊者為乳糖;皆一物數變也。《唐本草》明言石蜜煎,沙糖為之,而諸注皆以乳糖即為石蜜,殊欠分明。按王灼《糖霜譜》雲,古者惟飲蔗漿,其後煎為蔗餳,又曝為石蜜。唐初以蔗為酒,而糖霜則自大曆間有鄒和尚者,來住蜀之遂寧傘山,始傳造法。故甘蔗所在植之,獨有福建、四明、番禹、廣漢、遂寧有冰糖,他處皆顆碎,色淺、味薄,惟竹蔗綠嫩昧厚,作霜最佳,西蔗次之。
2.《唐本草》:石蜜,出益州及西戎,煎煉沙糖為之,可作餅塊,黃白色。用水、牛乳、米粉和煎,乃得成塊。西戎來者佳,江左亦有,殆勝蜀者。
3.《食療本草》:石蜜,蜀中、波斯者良,東吳亦有,並不如兩處者。此皆煎甘蔗汁及牛乳汁,則易細白耳。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石蜜,其味甘,其氣寒,其用在脾,故主心腹熱脹。甘寒能除熱生津液,故止口乾渴及咳嗽生痰也。多食亦能害脾,以其味大甘耳。
2.《唐本草》:主心腹熱脹,口乾渴。
3.孟詵:治目中熱膜,明目。
4.《本草綱目》:潤心肺燥熱,治嗽消痰,酒和中,助脾氣,緩肝氣。

宜忌

有痰濕者不宜服。
①《綱目》:"久食則助熱,損齒。"
②《本草從新》:"中滿者勿服。"

選方

①潤肺氣,助五臟精:石蜜和棗肉、巨勝末丸,每食後含一、兩丸。(孟詵)
②治腹緊(一作'腹中緊張'):白糖,以酒二升煮服。(《子母秘錄》)
③治中虛脘痛,食魚蟹不舒,啖蒜韭口臭:糖霜點濃湯飲。(《隨息居飲食譜》)
④解鹽滷毒:糖霜多食。(《隨息居飲食譜》)
⑤治湯火傷:白糖一兩,梅片一錢。用砂鍋將白糖炒黑,蹇槲?齲?穎??邢改??孟閿偷魍可舜Α?《河北中醫藥集錦》白糖散)
白沙糖

生態環境

為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

資源分布

為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

植物形態

甘蔗,多年生草本。稈高約2-3m,粗2-5cm,綠色或棕紅色,稈在花序以下有白色絲狀毛。葉鞘長於節間,無毛,僅鞘口有毛;葉舌膜質,截平,長約2mm;葉片扁平,兩面無毛,具白色肥厚的主肪,長40-80cm,寬約20mm。花序大型,長達60cm,主軸具白色絲狀毛;穗軸節間長7-12mm,邊緣疏生長纖毛;無柄小穗披針形,長4.5-5mm,基盤有長於小穗2-3倍的絲狀毛;穎的上部膜質,邊緣有小毛,第1穎先端稍鈍,具2脊,4脈,第2穎舟形,具3脈,先端銳尖;第1外稃長圓狀披針形,有1脈,先端尖,第2外稃狹窄成線形,長約3mm,第2內稃披針形,長約2mm。有柄小穗和無柄小穗相似;小穗柄長3-4mm,無毛,先端稍膨大。花、果期秋季。

出處

《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