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遼寧大學經濟學教授,金融學和政策性金融學博士研究生主任導師,套用經濟學一級學科學術帶頭人,金融學國家重點學科學科帶頭人;曾任
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常務理事,亞太金融學會(國際)中國理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第五屆套用經濟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兼任中山大學、
山東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對外經貿大學等十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瀋陽市勞動模範。
在比較金融學、政策性金融學和以金融資源學說為基礎的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與戰略,以及發展金融學等領域有開拓性開創性研究,居全國領先地位。
個人履歷
在從事一段教育與編輯工作之後,於1978年到1981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獲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研究生部經濟學碩士學位(國際金融專業)。自1984年以來,白欽先教授長期擔任遼寧大學金融保險系、國際金融系副主任,國際經濟學院副院長,現為遼寧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國際金融專業博士研究生主任導師、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校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特聘教授,遼寧大學、中山大學資源共享,在兩校分別任課,任聘博士生導師和金融學科學術帶頭人,國務院第四屆、第五屆學位委員會套用經濟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金融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金融學會理事、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太平洋盆地國家財政金融會議國際學術評審委員會中方委員,亞太金融學會(國際)中國理事。白欽先教授長期從事經濟金融學理論教學、教材建設和研究生培養教育以及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所從事的研究領域主要涉及國際經濟、金融學理論,特別是國際經濟金融比較研究、政策性金融研究、國家及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研究、外匯的國家風險研究以及改革與科研的方法論研究等方面。在各國金融體制比較研究、政策性金融研究和以金融資源論為基礎的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與戰略研究等領域有開拓性研究,居全國領先地位。曾兩次獲得了遼寧大學最高獎——振興獎,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瀋陽市勞動模範。
學術著作
主要學術著作有《比較銀行學》、《
各國政策性金融機構比較》、《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導論》和《白欽先經濟金融文集》等。曾獲國家級優秀教材獎和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白教授所著《比較銀行學》奠定了該學科理論體系和框架結構的基礎,提出了由各國金融發展戰略、組織形式、框架結構、業務分工、監督管理、構造方式、運行機制、運轉環境(包括經濟環境、金融環境和社會環境)和總體效應等九大金融相關要素有機整體組成的“銀行體制”這一理論概念。由於其開創性研究而獲國家國家級優秀教材獎和中國金融教育發展基金會首屆“金晨獎”一等獎。白教授開創了對政策性金融研究的先河,在這一領域有系統深入的研究,並有專著和系列文章發表,任《中華金融辭庫》——政策性金融分卷的主編,又對政策性金融的經濟金融功能和經濟學金融學涵義進行了創造性研究,將政策性金融提高到基本經濟學、金融學的理論高度,在這一領域居國內外領先地位。1997年以來又根據一系列全球經濟、金融新形勢及一系列危機性事件,提出了國家的“金融安全”、“金融主權”和“金融可持續發展”等新理論觀點,引起社會各界和理論界的廣泛關注。白欽先教授1998年5月在“面向21世紀全球金融發展國際研討會”上鄭重提出的以金融資源論為基礎的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與戰略,被稱為是1998年中國金融理論界的一件大事,是對傳統金融理論的創新,是面向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新金融觀,是提出一個重大的亟待研究的理論課題,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引起全國經濟金融界的強烈反響與熱烈討論,現正深入進行。現在還承擔國家教委九五社科重點規劃項目《金融體制改革----各國商業銀行體制比較》和1999年國家軟科學項目《知識創新體系中的資源理論創新——金融資源理論與實踐研究》。
白欽先教授在教育戰線工作的40餘年間,先後發表論文300餘篇、出版專著40餘部、主持專題報告300餘場,培養博士、博士後100餘名。
社會實踐
白教授還積極投身於國家改革開放事業,參與中央或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與規劃的研究,有關部門也經常諮詢其意見或建議,例如他提出的“商業性銀行業務與政策性銀行業務分離分立”的主張被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所採納。
所獲成就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五屆套用經濟學學科評議組成員,
中國金融學會、中國國際金融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金融學理論、金融體制比較、政策性金融和以金融資源論為基礎的金融可持續發展理論與戰略。
2017年5月20日,白欽先教授榮獲2017年度“中國金融學科終身成就獎”。
教育理念
白教授熱愛高等教育事業,“一次冷靜選擇、終生無怨無悔”,全身心投入地教書育人。他的自勉詞:“人正、氣正、風正、文正”;“人品、學品,人格、國格,是比生命還重要的”。他提出“先做人、後做事;先做人、後育人;先做人、後做文”的主張,他以“只有不合格的老師,沒有不合格的學生”為最高師德標準。他認為這是一種整體性觀察、思考與體驗,是一種哲理,是一種境界中的自省。雖然從理論和事實上講,教育從來都不是萬能的,但就教育的根本目標來說,或者就教育的本質而言,至少在理論上應當是追求“萬能”的。
經濟日報“神州學人”稱白教授“為學求新、為道求真”。
他的教育理念是:“師道緣於人品,人道歸為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