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風雲》(英文:The West Wing)是一部以政治為題材的美國電視連續劇,於1999年至2006年期間分七季放送播映,由原創人艾倫·索金擔任前四季的劇本創作與監製工作,後兩季的監製工作改由約翰·威爾斯擔任。本劇場景設定在美國總統官邸白宮的西翼,該處是虛構人物美國民主黨總統約書亞·巴特勒的橢圓形辦公室和總統高級幕僚辦公區所在地。
加州州立大學聖馬克斯分校政治學副教授史黛絲·碧佛斯博士(Staci L. Beavers)曾發表過一篇文章〈以白宮群英作為教育工具〉,探討以《白宮群英》作為教學工具的可行性。她斷定“以營利性娛樂節目來說,《白宮群英》呈現出相當高的教育潛力。”在她看來,《白宮群英》對於政治進程的描述,比一些只會打高空、講官腔的政治節目(像是《Face the Nation》《與媒體見面》)來得更有深度。不過節目在對特殊問題進行探討時,可能會因為觀眾對角色的喜惡而模糊焦點,碧佛斯也注意到,秉持對立觀點的角色通常會被設定為觀眾眼裡的“壞人”,這些角色被賦予不受歡迎的角色特性,而且通常都跟政治主張無關。她認為對本劇的政治觀點進行評論分析,是觀眾相當難得的學習經驗。
《白宮群英》對國外的影響之一發生在2006年1月31日,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所領導的政府在英國下議院,因為所謂的“西廂計畫”而遭遇挫敗,這項計畫據說是一位英國保守黨下院議員看過〈A Good Day〉(第六季第17集)後發想出來的,在這集裡,民主黨人趁共和黨人不備,將總統的幹細胞預算偷渡過關。
2001年九一一襲擊事件發生後,和多數美國電視系列劇一樣,本劇將第三季的首播往後推遲一個禮拜。索金很快地寫出一份特別節目的劇本,並在9月21日開始拍攝工作。〈Isaac and Ishmael〉在10月3日播出,開場先由演員說明本集內容與《白宮群英》主線無關,劇中沒有特別提及九一一事件,但是向美國與世界闡述了恐怖主義存在的嚴肅事實,該集評價好壞摻半,不過大多表示本劇處理突發事件彈性極佳。
雖然在《白宮群英》沒有發生九一一事件,故事裡的美國仍然發動了變種的反恐戰爭。事件始於第三季,一件陰謀炸毀金門大橋的計畫遭到揭發,總統下令暗殺恐怖份子領導人阿杜·賓·謝里夫(Abdul ibn Shareef)作為報復。到了第四季,總統的小女兒佐伊·巴特勒(Zoey Bartlet)被虛構國家庫馬(Qumar)的伊斯蘭極端教義份子綁架,導致衝突持續升高,庫馬受到轟炸。這段劇情與現實美國對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以及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相類似,結果都將中東地區帶到美國對外關係的最前線,恐怖行動成為美國國內嚴重的威脅。在第三季到第五季,虛構的恐怖組織巴吉(The Bahji)有如基地組織的替身,但是在第六季和第七季,有角色直接提到基地組織的問題,不過劇情沒有明示基地組織是否曾經發動恐怖攻擊(國安顧問也曾在第二季首播集〈In the Shadow of Two Gunmen, Part I〉中提及烏薩瑪·賓·拉登是威脅美國的潛在勢力)。
《白宮群英》在第一季創下一舉獲得九項艾美獎的紀錄,因而得到電影團體的關注,甚至曾有一部改編自本劇的三聯劇《西方宮殿》(The Western Palace)在加州錢斯劇院(The Chance Theater)演出。高度的戲劇品質與藝術成就使本劇屢獲獎項[2],每集600萬美元的預算,使本劇有如一部小型電影[25],然而電影團體大多認為索金連珠炮似的機智對白才是本劇才華洋溢的真實來源[26]。
《白宮風雲》曾經取得不少正面評價,其中包括來自政治學教授與前白宮高級幕僚的肯定,《白宮風雲》獲獎無數,一共得過兩項金球獎,26項艾美獎,其中包括連續四年的最佳電視連續劇獎(2000年至2003年)[2],此紀錄與《Hill Street Blues》並列為艾美獎電視連續劇的最大贏家。本劇的知名度在後期逐年下降,但是節目與廣告商的基本盤並未受到影響,《白宮群英》依然廣受高收入族群的喜愛。
庫馬在第三季第8集〈The Women of Qumar〉里以美國盟國的身份首次登場,雖然該國蘇丹與政府官員多次遭到美國的暗殺行動、炸彈攻擊和領土入侵,在劇中仍與美國維持著同盟關係,後來在一次空中攻擊行動中,輸油管遭到損毀,導致該國與歐洲盟國產生經濟危機。
赤道坎杜
赤道坎杜是一個非洲國家,首都比坦加(Bitanga),因內戰頻仍(發生類似1994年的盧安達大屠殺事件)與愛滋病猖獗而國力嚴重衰退。赤道坎杜在《白宮群英》第二季第4集〈In This White House〉初次登場時,總統為尼巴拉(Nimbala),從一開始,坎杜的地理位置就有點混淆不清,尼巴拉總統及其助理所操語言是南非波札那班圖族的茨瓦納語,到第四季則移往西非,靠近象牙海岸和加納。
在2003年1月(第四季第14集〈Inauguration, Part I〉),政府領導人已經換為阿庫杜族總統尼薩爾(Nzele,被描述為“殘酷狂人”),他先是在首都對印地耶族發起種族淨化運動,造成200人死亡。暴力行動很快地從城市轉往鄉間,由比坦加向外擴散,越演越烈。巴特勒總統隨即在他的第二任總統就職典禮上(第四季第15集〈Inauguration Over There〉)針對武力派遣發布新的總統宣示:“人道關注局限之地,即為美國干預介入之處!”並且派遣第82空降師、第101空中突擊師和一隊海陸遠征單位,總數11,000人入侵坎杜(第四季第16集〈The California 47th〉),直到第四季結束美軍仍在坎杜作戰。
《白宮群英》對巴特勒的第一回總統選戰少有著墨,巴特勒此役贏得48%的選票,總計4800萬票,而在選舉人票方面則以303票對235險勝。他與共和黨對手三度辯論,劇中提及巴特勒在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的辯論會上勝出,由於距離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的投票日只剩八天,巴特勒人氣扶搖直上。賈許·賴曼曾說,選情在此之前一片低迷,“巴特勒根本是鬼打牆”,直到他突圍而出。里奧·馬加瑞也在第三季第9集〈Bartlet for America〉提及這件事,他說:“選舉只剩八天,我們幾乎是舉白旗了。”
劇中在民主黨提名初選方面則有跡可循,在第二季首兩集〈In the Shadow of Two Gunmen〉和第三季第9集〈Bartlet for America〉里,劇情追憶巴特勒如何擊退德州參議員約翰·何恩斯(John Hoynes,由提姆·馬瑟森飾演)和華盛頓州參議員威廉·威利,一舉成為民主黨總統參選人的經過。並且透露是里奧·馬加瑞說服當時擔任新罕布夏州州長的巴特勒逐鼎大位,以及最後巴特勒為何選擇約翰·何恩斯作為副手的原因。
《白宮群英》第一季就一舉拿下九項艾美獎的殊榮,創下單季電視系列劇獲獎最多的紀錄,此外本劇連續四年獲選為艾美獎最佳電視系列劇(2000年到2003年),與同類型的電視系列劇《Hill Street Blues》和《洛城法網》並列艾美獎史上最大贏家。《白宮群英》播映七季,季季入圍,也在2006年名列艾美獎獲獎最多的電視系列劇第八名。
《白宮群英》也是正規演員團隊(即除了客座演員以外)獲得最多最佳表演提名的電視系列劇(《Hill Street Blues》與《洛城法網》也保有這項紀錄)。光是2002年(第三季)就有九位演員獲得艾美獎提名,有三位演員艾莉森·潔妮、約翰·史賓塞和施塔克·錢寧得到艾美獎的肯定(依序是最佳女主角、男配角和女配角),其他入圍的還有馬丁·辛提名男主角,理查·薜福、杜·希爾和布雷迪·威佛德提名男配角,珍尼爾·摩洛妮和瑪麗·露易絲·派克提名女配角,此外馬克·漢蒙、提姆·麥特森和朗·西佛也在同年提名客座演員獎項(最後皆未獲獎),創下艾美獎有史以來單屆最多演員受到入圍肯定的紀錄,包括客座演員一共得到12項提名。《白宮群英》的編劇、演員及製作團隊總共拿到20座艾美獎獎座,其中以艾莉森·潔妮贏得四座居冠。史納菲·懷登所創作的《白宮群英》開場標題音樂也在2000年得到艾美獎。其他入圍艾美獎而未獲獎的《白宮群英》工作人員包括有每年皆獲提名的馬丁·辛,入圍兩次的珍尼爾·摩洛妮,以及曾獲單次提名的杜·希爾、羅伯·洛和瑪麗·露易絲·派克。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 Multi-Camera Sound Mixing for a Series or Special Ed Greene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男配角阿倫·阿爾達 Alan Alda
提名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最佳劇集亞歷克斯·格拉維斯 Alex Graves Kristin Harms Michael Hissrich Chris Misiano Peter Noah Lawrence O'Donnell 約翰·韋爾斯 John Wells Andrew Stearn Eli Attie Patrick Ward Debora Cahn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最佳劇集 Carol Flint 亞歷克斯·格拉維斯 Alex Graves Kristin Harms Michael Hissrich Chris Misiano Peter Noah 約翰·韋爾斯 John Wells John Sacret Young Andrew Stearn Eli Attie
2004;第56屆
獲獎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女主角阿麗森·詹尼 Allison Janney
提名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單鏡頭劇集最佳攝影 Thomas Del Ruth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單鏡頭劇集最佳藝術指導肯·哈迪 Ken Hardy Ellen Totleben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 Single-Camera Sound Mixing for a Series Patrick Hanson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系列劇最佳音效 Casey J. Crabtree Michael Crabtree Gabrielle Gilbert Reeves Walter Newman David Werntz Troy Hardy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 Casting for a Drama Series Laura Schiff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最佳劇集 Carol Flint 亞歷克斯·格拉維斯 Alex Graves Kristin Harms Alexa Junge Chris Misiano Peter Noah Paul Redford 約翰·韋爾斯 John Wells Llewellyn Wells John Sacret Young Andrew Stearn Eli Attie
2003;第55屆
獲獎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最佳劇集 Neal Ahern Jr. Kevin Falls 亞歷克斯·格拉維斯 Alex Graves Kristin Harms Chris Misiano Paul Redford 托馬斯·施拉梅 Thomas Schlamme 阿倫·索爾金 Aaron Sorkin 約翰·韋爾斯 John Wells Llewellyn Wells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劇集最佳導演 Chris Misiano
提名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 Cinematography for a Single Camera Series Thomas Del Ruth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單鏡頭劇集最佳藝術指導肯·哈迪 Ken Hardy Ellen Totleben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 Single Camera Sound Mixing for a Series Patrick Hanson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單鏡頭劇情類劇集最佳剪輯 Janet Ashikaga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 Casting for a Drama Series Barbara Miller Anthony Sepulveda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最佳劇集 Kevin Falls 亞歷克斯·格拉維斯 Alex Graves Kristin Harms Michael Hissrich Chris Misiano 托馬斯·施拉梅 Thomas Schlamme 阿倫·索爾金 Aaron Sorkin 約翰·韋爾斯 John Wells Llewellyn Wells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 Cinematography for a Single Camera Series Thomas Del Ruth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 Single Camera Sound Mixing for a Series Mark Weingarten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 Single Camera Picture Editing for a Series Bill Johnson
·其他和技術類獎項-Outstanding Casting for a Drama Series John Levey Barbara Miller Kevin Scott
·劇情類劇集-劇情類最佳劇集 Kevin Falls Kristin Harms Michael Hissrich Lawrence O'Donnell 托馬斯·施拉梅 Thomas Schlamme 阿倫·索爾金 Aaron Sorkin 約翰·韋爾斯 John Wells Llewellyn W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