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症)

癌症(病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癌症,亦稱惡性腫瘤,由細胞惡性增生引發,具侵襲性和轉移性。主要分類包括癌、肉瘤癌肉瘤三種。癌症的發病原因通常是由於機體受到化學、物理、病毒等多種因素的長期共同作用,引發一系列基因異常改變。在高危人群如具有癌症家族史、癌症相關疾病的人等中,癌症的發病率較高,40歲以上人群更需警惕。

癌症的臨床症狀與發病部位、病變大小、是否轉移等因素相關,早期可能無顯著症狀,隨病變進展,可出現腫塊、疼痛、出血、梗阻等局部症狀,以及發熱乏力貧血消瘦等全身症狀。

癌症的常用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化療放療等,必要時也會結合靶向治療、生物治療等方法。治療後的預後取決於癌症的種類、階段、患者的一般健康狀況等因素。癌症的預防主要依賴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飲食,積極鍛鍊,避免菸草和過度飲酒,定期檢查等。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癌症
  • 外文名:cancer
  • 就診科室腫瘤科
  • 多發群體:生活不規律、抽菸、喝酒者
  • 常見病因:尚未完全了解
  • 常見症狀:局部有腫塊,疼痛,潰瘍,出血,梗阻等症狀
病因,發病機制,致病因素,症狀,局部症狀,全身症狀,檢查,就診科室,診斷依據,體格檢查,相關檢查,鑑別診斷,治療,急性期治療,一般治療,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中醫治療,生物治療,預後,後遺症,康復,復發,分期,預防,統計,研究,

病因

癌症是多種因素長期共同作用引發的基因異常疾病。當機體受到環境中的化學、物理、病毒等致癌物質的影響,和/或因自身遺傳、內分泌、性別、年齡等因素的作用時,可發生一系列基因異常改變,形成惡性腫瘤

發病機制

機體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發生基因異常改變,包括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多種基因異常的累積等,最終形成癌症。
  • 原癌基因激活
原癌基因在環境或遺傳因素作用下,改變自身結構,轉變為癌基因,使正常細胞轉化為腫瘤細胞
  • 抑癌基因失活
正常情況下,抑癌基因有抑制腫瘤發生的功能。若該基因失活,對腫瘤的抑制作用下降或喪失,細胞發生惡性轉化,形成腫瘤。
  • 多種基因異常的累積
單個基因異常不能使細胞完全向惡性轉化,多種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作用累積,最終導致惡性腫瘤的發生。

致病因素

主要與化學物質、物理因素、病毒及遺傳等因素有關。
  • 化學物質
烷化劑、醯化劑、亞硝胺類、芳香胺、環氧化物等具有致癌作用,導致基因異常突變。
巴豆油激素酚類等物品,會增加致癌物質的效應。
  • 物理因素
輻射(主要為電離輻射和紫外線)是明確的致癌物質,而異物刺激、創傷、慢性炎症等會促進惡變進程。
  • 病毒
有些腫瘤與特殊病毒感染有關,如肝炎病毒人乳頭狀瘤病毒EB病毒等,分別與肝癌宮頸癌淋巴瘤鼻咽癌等關係密切。
  • 遺傳
有些癌症具有家族遺傳性,如結腸家族性多發性腺瘤性息肉症、遺傳性乳腺癌-卵巢癌綜合徵(HBOC)等。
  • 誘發因素
抽菸、飲酒、熬夜等不良習慣,以及性別、衰老和肥胖等生理因素,也是某些癌症的風險因素。

症狀

癌症患者的臨床表現與發病部位、大小、有無轉移、發展時期等因素有關。病變早期多無顯著症狀,隨病變進展,可出現腫塊、疼痛、出血、梗阻等局部症狀,以及發熱、乏力、貧血、消瘦等全身症狀。

局部症狀

  • 腫塊:常為位置表淺腫瘤的首發症狀,位置較深者不易發現,生長快,易轉移,可在短時間內出現一處或多處較大腫塊。
  • 疼痛:腫瘤因生長、轉移等破壞、侵犯局部組織或神經,出現各種不同性質、程度的疼痛感,夜間痛較為明顯。
  • 出血:瘤體快速增大可致破裂出血,如肺癌有痰中帶血、咯血等表現,胃腸癌則有嘔血黑便血便等症狀,腎癌、膀胱癌表現為血尿,婦科腫瘤則表現為陰道出血等。
  • 梗阻:與瘤體增大堵塞正常腔道有關,如胃腸癌梗阻引發嘔吐、排便困難,胰頭癌膽汁排出受限引發黃疸等。

全身症狀

  • 發熱:以低熱多見,通常不需處理。典型淋巴瘤患者可有發熱、盜汗、體重減輕症狀。
  • 乏力:腫瘤細胞分泌異常細胞因子,患者可有乏力,多不特異。
  • 貧血:腫瘤對機體的消耗、瘤體破裂出血等原因,造成患者貧血。
  • 消瘦:因腫瘤消耗患者體質、營養攝入不足、並發感染等情況,患者體重不斷下降,晚期會極度消瘦。

檢查

有癌症家族史、癌症相關疾病者應定期入院檢查,以發現早期病變;如發現局部腫塊時,應儘早就醫明確病變性質並給予治療;已明確患有癌症者,在突發出血、劇烈疼痛、呼吸困難等症狀時,應緊急入院救治,以免危急生命。

就診科室

初次就診科室與起病症狀有關,明確患有癌症者可根據目的到腫瘤科、外科、放療科等就診。

診斷依據

有異常臨床症狀者應考慮患有癌症的可能,尤其是發現局部腫塊者,結合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可輔助診斷癌症,但最終明確癌症的類型、分期等信息,需要依靠病理學檢查。

體格檢查

觀察患者有無局部腫塊,明確其位置、邊界、質地、顏色、疼痛性、活動性等情況。
詢問患者起病情況、病程、家族史、既往病史、居住環境、個人習慣等信息。

相關檢查

  • 實驗室檢查
若紅細胞、血紅蛋白降低,提示有貧血,需要及時糾正;若白細胞顯著升高,提示患者並發感染;若血液中有大量幼稚白細胞,提示可能有白血病。
若有大便隱血、血便提示可能有消化道腫瘤。
肝腎功能
膽囊、胰腺、肝臟、胃腸等消化系統腫瘤常伴有肝功異常;腎功能異常多出現在腎、膀胱、輸尿管、尿路泌尿系統腫瘤。
特異性血液檢查項目
腫瘤標記物檢查對癌症患者的篩查及隨訪複查具有重要意義,常用指標有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癌抗原(CA125、CA153、CA50等)、前列腺特異抗原(PSA)、鱗狀細胞癌抗原(SCCA)、降鈣素(CT)、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
  • 影像學檢查
X線、超聲、核素顯像、CT、MRI等技術都可用於癌症的診斷。如乳腺癌X線鉬靶檢查,婦科癌症超聲檢查,肝癌及肺癌CT檢查,腦神經腫瘤MRI檢查,考慮轉移可進行核素顯像PET檢查等。可依據患者情況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適合的檢查方法,常需要多種檢查手段綜合套用。
  • 病理檢查
如胸腹腔積液、痰液、尿液、宮頸脫落細胞檢查等,可發現異型腫瘤細胞。
組織學檢查
通過穿刺、活檢或根治手術獲得病變組織,結合免疫組化染色、特殊染色、分子病理檢測等,能明確癌症的類型、分化程度、分期等信息,以指導臨床下一步治療。

鑑別診斷

癌症需要與良性腫瘤進行鑑別。
  • 良性腫瘤生長速度緩慢,為外生性或膨脹性生長,影像學檢查通常界限清晰,很少繼發出血、壞死、潰瘍等變化,腫瘤標記物基本正常,組織病理學特徵為分化好、異型性小、無病理性核分裂像,對機體的傷害較小,主要是局部壓迫或阻塞的相關症狀,基本不會復發,不轉移,預後良好。
  • 惡性腫瘤生長迅速,可在短時間內快速增大,為外生性或浸潤性生長,影像學檢查通常界限不清,常繼發出血、壞死、潰瘍等變化,組織病理學特徵為分化差、異型性大、可見病理性核分裂像,對機體的傷害大,會破壞機體組織結構及功能,易復發、轉移,致死率高。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腫瘤並不能截然劃分良惡性,病理學檢查也可有一定偏差,需要更長時間的臨床觀察明確其性質。

治療

癌症多採用綜合治療,以外科手術、化療、放療相結合為主,有需要者可結合靶向治療生物治療等方法,以提高預後。

急性期治療

許多癌症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緊急情況,需要緊急處理。
出血:如鼻咽癌、肺癌、肝癌等,需要及時進行止血處理。
壓迫:如食管癌、甲狀腺癌等壓迫氣管,需要及時氣管切開;若腦轉移或腦腫瘤壓迫中樞神經,需及時進行顱內減壓處理等。
穿孔:以胃腸癌症多見,為瘤細胞破壞消化管壁所致,要儘快進行修補術或腫瘤局部切除。

一般治療

急症入院者應監測其心率、血氧飽和度等指標,留意其意識狀態、呼吸頻率等。
適時輸液,補充水分及營養,避免水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良,尤其是進食不佳者。

藥物治療

  • 對症治療藥物
如伴有局部感染可使用消炎藥,與病毒感染相關者可使用抗病毒藥物,癌性疼痛者可用阿片類鎮痛藥物等。
  • 靶向治療藥物
有多種類型,常見藥物有利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貝伐珠單抗、替吡法尼、伊馬替尼、索拉非尼、舒尼替尼、血管抑素、硼替佐米等。
優點
對腫瘤更有針對性,效率高、療效顯著、不良反應較少。
缺點
僅適用於具有某類靶點的腫瘤患者,具有局限性;治療費用較高;也可出現耐藥;僅針對個別靶點進行治療,很難實現治癒。

手術治療

  • 手術原則
術前要綜合評估惡性腫瘤侵及層次、範圍以確定手術方式及切除範圍,應儘可能爭取將腫物完全切除,減少轉移的可能,術後標本應送病理明確腫瘤類型、分期、有無轉移等信息,以指導術後治療。
  • 手術適應證
手術主要用於去除瘤灶,達到治療的目的,同時也適用於癌症的預防、診斷、分期、術後結構重建與功能康復等。
  • 術式
預防性手術
用於有可能發展為癌症的患者,如隱睪、家族性結腸息肉病、乳腺不典型增生、口腔白斑、遺傳性乳腺癌-卵巢癌綜合徵等。
診斷性手術
用於明確腫瘤性質、類型、分期等信息,可用細針抽吸術、穿刺術或切除活檢術、前哨淋巴結活檢術等獲取標本。
治療性手術
  • 根治性手術:癌症局限或僅累及區域淋巴結及鄰近組織,沒有遠處轉移,手術可將它們一併切除。該術式並不能保證治癒,部分患者會復發或轉移。
  • 姑息性手術:無法將原發灶或轉移灶切盡,或因患者急性症狀嚴重,必須先手術緩解,之後再爭取根治手術。
  • 轉移灶切除術:在原發灶控制良好的基礎上進行,臨床常見肝、肺、腦轉移灶局部切除手術。
  • 內分泌腺切除術:適用於依賴激素生長的癌症,如:乳腺癌可切除卵巢、腦垂體等,前列腺癌切除睪丸,現已少用。
  • 結構重建與功能康復術: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基礎上進行,以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如乳腺癌術後結構重建、喉癌發聲重建術等。
  • 優缺點
優點
不存在生物抵抗性;無潛在致癌可能;不受腫瘤差異性影響;能提供準確的病理分期及組織學類型;適用於大部分未擴散的腫瘤。
缺點
會破壞正常組織;可有手術併發症,可致畸形、影響正常功能,甚至危及生命;已有轉移者,不能完全治癒;重要器官無法徹底切除。

化學治療

  • 治療模式
包括新輔助化療、圍手術期化療、輔助化療、根治性化療、誘導化療、鞏固性化療、姑息性化療、維持化療、轉化性化療、低劑量節律化療等。
  • 療效分類及適應症
根治性化療
通過化療有可能治癒或療效較好,適用於絨癌、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胚胎性橫紋肌肉瘤、睪丸癌、尤文肉瘤、神經母細胞瘤、小細胞肺癌等。
輔助化療
與其他方法一起,可延緩病變進展、改善症狀,對肛管癌、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喉癌、骨肉瘤、直腸癌、胃癌、基底細胞癌等療效確切,對食管癌、非小細胞肺癌、鼻咽癌、惡性間皮瘤、子宮內膜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可能有價值。
  • 不良反應
不同的化療藥物有不同的不良反應,較為常見的包括以下幾種。
消化系統毒性:主要有口腔黏膜炎、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
骨髓抑制:即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患者有貧血、感染、易出血等相關症狀。
肺毒性:患者可有咳嗽、呼吸困難、發熱等症狀。
心臟毒性:患者可有心率失常、急性胸痛等症狀。
神經毒性:中樞神經損傷會有偏癱、失語、痴呆等症狀,外周神經損傷有肢端感覺異常、肌無力、肌肉萎縮等表現。
皮膚毒性:患者有脫髮、起皮疹、長色斑、甲溝炎等表現。
肝腎毒性:患者有血清尿素氮、肌酐、轉氨酶、膽紅素等指標異常升高。

放射治療

  • 治療方式及適應證
根治性放療
以放療為主要手段來殺滅瘤細胞,達到治癒的目的。適用於鼻咽癌、頭頸部癌症、前列腺癌、宮頸癌、肛管癌、肺癌、食管癌、惡性淋巴瘤、皮膚鱗癌、骨巨細胞瘤等。
姑息性放療
用以緩解症狀、延緩病變進展,適用於晚期或有腦、脊髓、骨等部位轉移者。
聯合治療
用於手術前、中、後的輔助治療,或與化療聯合套用等,適用於晚期直腸癌、宮頸癌、乳腺癌、喉癌等癌症的局部治療。
  • 不良反應
早期不良反應
在治療中或治療1~3月內出現,包括乏力、噁心、厭食、皮膚癢腫、口咽疼痛、局部毛髮脫落等表現,大部分症狀為暫時性的,停止治療後可自行恢復。
晚期不良反應
在治療後數月或數年後發生,有口乾、皮膚及皮下組織增厚、神經損傷、心肺功能異常(如乾咳、氣喘等)、胃腸功能紊亂(如噁心、嘔吐、體重下降等)等表現,症狀較為嚴重且長久,應儘量避免。

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癌症在我國由來已久,常用治法包括扶正培本法、清熱解毒法、活血化瘀法、軟堅散結法。
中醫主要用於治療晚期癌症,包括肺癌、胃癌、肝癌、結直腸癌、乳腺癌、淋巴瘤、食管癌、鼻咽癌等,有時還可聯合化療或放療,以緩解不良反應,提高療效。

生物治療

目前免疫監測點抑制劑治療(PD-1和PH-L1)以及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治療(CART)已經在臨床針對晚期患者初見成效,但多數生物治療還不夠成熟,有的還處於研究階段。
  • 原理:它可以通過激發、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達到控制、殺滅腫瘤的目的。
  • 主要技術:包括細胞疫苗、分子疫苗、抗腫瘤抗體、過繼免疫療法、細胞因子療法等。

預後

癌症已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早期患者經及時有效治療有可能痊癒,中晚期患者較難治癒,復發及轉移率高,但經積極治療能延緩病變進展,提高生存率。

後遺症

發生在某些特殊部位的腫瘤,會破壞該結構原有功能。如顱腦神經腫瘤,可能會造成偏癱、痴呆、失語等;發生在四肢骨骼、肌肉的腫瘤,會導致殘疾、肌肉萎縮等;喉癌會影響發聲等等。

康復

部分腫瘤患者需要進行康復治療。如骨腫瘤、四肢軟組織腫瘤等,會影響肢體正常活動,需要針對性地做肌肉、神經功能訓練,促進功能恢復;如喉部腫瘤經治療後會影響說話、吞咽功能,需要及時做開口、吞咽、發聲練習,提高生活質量。

復發

癌症易復發、轉移,早期患者復發率、轉移率偏低,有些可治癒,中晚期患者復發率、轉移率、致死率高,通常預後不良。

分期

對惡性腫瘤分期有助於合理制定治療方案,正確地價療效和判斷治療預後。國際抗癌聯盟提出TNM地期法是廣泛採用分期方法。在TNM分期系統中,T指原發腫瘤,N為淋巴結,M為遠處轉移。
T分期(Tumor)代表腫瘤的發展程度可分:
TX無法找到原發性腫瘤或定義分期;
T0沒有原發性腫瘤的存在;
Tis原位癌
T1-T4根據腫瘤大小及生長擴散情形;
N分期(LymphNode)表示依照淋巴結受到的影響情況分成:
NX無法確定淋巴結影響分期;
N0局部淋巴結轉移的癌細胞;
N1-N3淋巴結轉移的情形;
M分期(Migration)則是根據遠端轉移的情形分成:
MX無法確定遠端轉移的分期;
M0沒有遠端轉移發生;
M1已產生遠端轉移;
不同的T、N、M組合診斷為不同的期別,各種腫瘤的TNM分期標準由各專業會議協定。
有些腫瘤的治療和預後與病理分級或浸潤深度有關,因此也可以採用其他的一些分期方法。

預防

國際抗癌聯盟認為,1/3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1/3的癌症如能早期診斷是可以治癒的,1/3的癌症可以減輕痛苦,延長生命。據此提出了惡性腫瘤的三級預防概念:
一級預防是消除或減少可能致癌的因素,防止癌症的發生。約80%的癌症與環境和生活習慣有關。改善生活習慣,如戒菸、限制飲酒、食物多樣化、少吃醃製食品、控制體重、適當運動,注意環境保護、鑑別環境中致癌和促癌劑、加強職業防護等,均是較為重要的防癌措施。近年來的免疫預防化學預防均屬於一級預防,如B型肝炎疫苗的大規模接種,選擇性環氧化酶2(COX-2)抑制劑結直腸腺瘤進行化學預防等。
二級預防是指癌症一旦發生,如何在早期階段發現並予以及時治療。包括:①對癌症危險信號(如持續性消化不良、絕經後陰道流血、大小便習慣改變、久治不愈的潰瘍等)的認識和重視;②對高發區和高危人群定期檢查;③發現癌前病變並及時治療;④加強對易感人群的監測;⑤腫瘤自檢(對身體暴露部位定期進行檢查)。
三級預防是治療後的康復,防止病情惡化,提高生存質量,減輕痛苦,延長生命。

統計

2022年發布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新發癌症病例數為406.4萬,癌症死亡病例數為241.4萬。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新發癌症病例1929萬例,其中中國新發癌症457萬人,占全球23.7%。
2022年9月23日,首個針對中國兒童和青少年癌症發病率和衛生服務可及性現狀的研究在《柳葉刀》期刊發表,研究發現:2018-2020年,在兒童中,排名前三位的癌症依次為白血病(42.33 /百萬)、中樞神經系統腫瘤(19.59/百萬)和淋巴瘤(11.54/百萬);而在青少年中,惡性上皮癌症和黑色素瘤位居第一(30.39/百萬)、其次是白血病(30.08/百萬)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16.75/百萬)。

研究

2022年11月10日,《自然》(Nature)雜誌線上刊登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 安東尼·里巴斯(Antoni Ribas)和美國製藥公司PACT Pharma阿拉蒂·拉奧(Arati V. Rao)和史蒂芬妮·曼德爾(Stefanie J. Mandl)等人題為“Non-viral precision Tcell receptor replacement for personalized cell therapy”的論文。該研究使用基於CRISPR/Cas9非病毒精確基因組編輯的方法,改造了癌症患者的免疫細胞,製造出具有更強癌細胞殺傷力的NeoTCR工程化T細胞,並進行了NeoTCR轉基因細胞產品的首次人體臨床試驗。雖然關於患者反應的臨床獲益有限,但這項研究證明了該治療策略的潛在可行性。2023年3月5日,國內有學者提出腫瘤(包括鼻咽癌)本質上是多維時空生態進化合一的生態病,而並非基因病,為腫瘤防治打開了新視野。
參考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