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脫

瘧脫,病症名稱。出處未知,可見於程杏軒《醫述》。

屬於瘧疾,由“瘧”致“脫”,發作過程中出現大汗亡陽虛脫症狀。夏天傷於暑氣,至秋遇涼汗出而受風邪所致,也有其它致病原因。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瘧脫
  • 就診科室:內科
  • 多發群體:夏季累積濕氣重者
  • 常見病因:夏傷於暑,汗出遇風
  • 常見症狀:魄汗淋漓,面色青黑,脈虛浮數,人事昏譫
  • 傳染性:無傳染性
釋義,瘧,脫,歸類,辨析,古代中醫所謂瘧疾,現代醫學所謂瘧疾,病因,普遍原因,例外原因,症狀,發病時,尚未發病時,診斷,治療,禁忌,時機,益氣固脫,迎而奪之,特殊人群,注意事項,

釋義

瘧(去聲)疾,又叫“瘧(去聲)子”。
病名,周期性地發冷發熱,熱後大量出汗,全身無力。

此處指虛脫

歸類

瘧脫,從字面看,“脫”修飾“瘧”,即引發“脫”的“瘧”。
意指瘧疾發作過程中出現大汗亡陽等虛脫證者,是瘧疾的一種。

辨析

瘧脫所屬的瘧疾,與現在我們所說的瘧疾有所不同。因為症狀基本相同,所以用了同一個詞。

古代中醫所謂瘧疾

黃帝內經·素問·瘧論》第三十五篇:
原文:
“黃帝問曰:夫痎瘧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
岐伯對曰:瘧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
帝曰:何氣使然?願聞其道。
岐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
譯文:
黃帝問道:一般來說,瘧疾都是由於感受了風邪而引起,他的休作有一定的時間,這是什麼道理?
岐伯回答說:瘧疾開始發作的時候,先起於毫毛豎立,繼而四體不舒,欲的引伸,呵欠連連,乃至寒冷發抖,下頜鼓動,腰脊疼痛;及至寒冷過去,便是全身內外發熱,頭痛有如破裂,口渴喜歡冷飲。
黃帝道:這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請說明它的道理。
岐伯說:這是由於陰陽上下相爭,虛實交替而作,陰陽虛實相互移易轉化的關係。

現代醫學所謂瘧疾

急性傳染病,由瘧原蟲而引起,由蚊子叮咬傳染。
周期性發作,交替發冷和高熱,出汗,熱後頭痛,口渴,全身無力。

病因

普遍原因

“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陽並於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
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此榮氣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此氣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搏,內外相薄,是以日作。”
譯文:
陰陽上下相爭,虛實交替而作,陰陽虛實相互移易轉化的關係。陽氣併入於陰分,使陰氣實而陽氣虛,陽明經氣虛,就寒冷發抖乃至兩頜鼓動;太陽經氣虛便腰背頭項疼痛;三陽經氣都虛,則陰氣更勝,陰氣勝則骨節寒冷而疼痛,寒從內生,所以內外都覺寒冷。如陰氣併入陽分,則陽氣實而陰氣虛。陽主外,陽盛就發生外熱;陰主內,陰虛就發生內熱,因此外內都發熱,熱甚的時候就氣喘口渴,所以喜歡冷飲。
這都是由於夏天傷於暑氣,熱氣過盛,並留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亦即榮氣居留的所在。由於暑熱內伏,使人汗孔疏鬆,腠理開泄,一遇秋涼,汗出而感受風邪,或者由於洗澡時感受水氣,風邪水氣停留於皮膚之內,與衛氣相合併居於衛氣流行的所在;而衛氣白天行於陽分,夜裡行於陰分,邪氣也隨之循行於陽分時則外出,循行於陰分時則內搏,陰陽內外相搏,所以每日發作。

例外原因

黃帝內經·素問·瘧論》第三十五篇:
原文:
“帝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
岐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
譯文:
黃帝道:醫經上說夏傷於暑,秋必病瘧,而有些瘧疾,並不是這樣,是什麽道理?
岐伯說:夏傷於暑,秋必病瘧,這是指和四時發病規律相應的而言。亦有些瘧疾形症不同,與四時發病規律相反的。如發於秋天的,寒冷較重;發於冬天的,寒冷較輕;發於春天的,多惡風;發於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症狀

發病時

“瘧脫之症,魄汗淋漓,面色青黑,脈虛浮數,按之極虛。”(吳天士《寶命真詮》)
“或問有瘧發時而脈歇至,人事昏譫,瘧退則神清而脈不歇至者,何也?答曰∶瘧發之時,邪氣阻滯,則正 氣不能周流,故脈歇至。瘧止邪散,正氣復,則脈舒,故如常。瘧發昏譫者,由熱甚亂其神明故耳。”(方星岩)

尚未發病時

“瘧氣者,必更盛更虛,當氣之所在也,病在陽,則熱而脈躁;在陰,則寒而脈靜;極則陰陽俱衰,衛氣相離,故病得休;衛氣集,則復病也。”
譯文:
瘧氣留舍於人體,必然使陰陽虛實,更替而作。當邪氣所在的地方是陽分,則發熱而脈搏躁急;病在陰分,則發冷而脈搏較靜;病到極期,則陰陽二氣都以衰憊,衛氣和邪氣互相分離,病就暫時休止;若衛氣和邪氣再相遇合,則病又發作了。

診斷

景岳全書·卷之十四性集·雜證·瘧疾》:
凡瘧因於暑,人皆知之,不知夏令炎熱,此自正氣之宜,而人有畏熱者,每多避暑貪涼,此因暑受寒,所 以致瘧。《經》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義可知也。然又惟稟質薄弱,或勞倦過傷者,尤易感邪,此所 以受邪有淺深,而為病有輕重
第以病因暑致,故曰受暑,而不知暑有陰陽,瘧惟陰暑為病耳。至其病變,則有為寒證者,有為熱證者,有宜散者, 有宜斂者,有宜溫者,有宜清者,其要在標本虛實,因證制宜斯盡善矣。其有雲傷暑,而認暑為火者;有雲脾寒,而執以為寒者,皆偏見也。
聖濟總錄·卷第三十四·瘧病門·諸統論》:
"方夏之時,陰居於內,暑雖入之,勢未能動,候得秋氣,陽為之變動,汗出遇風,乃成此疾,故曰 瘧。
皆生於風,蓄作有時,其間日作者,其氣之所舍深也。其作之早晏者,隨風府日下一節也。
是以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但熱無寒,又或本於痰,或本於瘴,或本於鬼神,或本於邪氣,大概外傳經絡,內入五臟,證既不同,治法亦異。治瘧者不辨陰陽虛實,概以吐藥投之,有非痰實而真氣受弊者固多矣。
內經論五臟諸經之瘧,本以刺法補瀉,其寒熱先後,與夫發止早晏,又皆不同,明邪氣所傳,不可一概論。今備載諸證,參以治法之輕重,要在隨證而治,庶乎無一曲之蔽也。"

治療

禁忌

瘧病之寒戰,乃內熱將作,火沖其氣,故凜凜而寒,非真冷也,不得以熱藥治之。(《己任編》)

時機

凡瘧發在夏至後秋分前者,病在陽分,其病淺。發在秋分後冬至前者,病在陰 分,其病深。發在子後午前者,此陽分病也,易愈。發在午後子前者,此陰分病也,難愈。
凡瘧自陰漸陽,自遲漸早者,由重而輕也。自陽漸陰,自早漸遲者,由輕而重也。凡感邪深者,其發必遲,必使漸早漸近,方是佳兆。故治此疾者,春夏為易,秋冬為難。(《景岳全書》)

益氣固脫

“治宜益氣固脫,用補中益氣湯去升麻柴胡,倍,加白芍五味棗仁等。”([元] 程杏軒《醫述》(1314年))

迎而奪之

“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並者也。”
譯文:
瘧疾將發,正是陰陽將要相移之時,它必從四肢開始。若陽氣已被邪傷,則陰分也必將受到邪氣的影響,所以只有在未發病之先,以索勞縛其四肢末端,使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兩者不能相移;勞縛以後,審察絡脈的情況,見其孫絡充實而鬱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這是當真氣尚未與邪氣相併之前的一種“迎而奪之”的治法。(《黃帝內經·素問·瘧論》第三十五篇)

特殊人群

諺雲∶少不可弱,老不可瘧。蓋少年慾火正旺,陰水愈虧,老年氣血衰微,不能任其寒熱凌虐之狀耳。(《見聞錄》)

注意事項

瘧邪與瘟疫相似,但疫重而瘧輕耳。(《醫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