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暑

陰暑

陰暑指夏季因氣候炎熱而吹風納涼,或飲冷無度,中氣內虛,以致暑熱與風寒之邪乘虛侵襲而為病。是由於靜而得之,故名“陰暑”。

主要病狀有發熱惡寒、無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舌質淡、苔薄黃,脈弦細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陰暑
  • 病症:發熱,身體疼痛
  • 引發原因:風寒侵襲身體
  • 切忌食物:冰鎮綠豆湯
醫生建議,引發原因,主要病狀,與中暑的區別,預防,

醫生建議

建議您多喝水,飲食上常喝稀飯、菜湯、水果等,多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熱、油膩的食物,少飲酒。另外,胃腸道對寒涼的刺激非常敏感,而忽高忽低的氣溫最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因此提醒您,天氣由熱轉涼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在飲食上避免過多進食生冷食物,避免引發胃痛。
如果有患者應多喝些生薑紅糖水,千萬不要喝冰鎮綠豆湯等,以免雪上加霜,或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四逆湯加砂仁,一般服用3~5天就能見效。另外,人們不要在樹蔭下、陽台上乘涼時間過長,不要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或在睡眠時不要開電扇強風對吹等。

引發原因

按照中醫理論,傷陰暑主要是因風、寒、濕邪侵襲機體引發,常常在季節轉換的時候由於過度貪涼而出現,如果過於避熱趨涼,均可導致風、寒、濕侵襲機體而引發“陰暑”。由於夏季暑熱濕盛,人們毛孔開張、腠理疏鬆,人們睡眠、午休和納涼之時,若過於避熱趨涼,如夜間露宿室外,或坐臥於陰寒潮濕之地,或在樹陰下、水亭中、陽台上乘涼時間過長,或運動勞作後立即用冷水澆頭沖身,或立即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或睡眠時被電扇強風對吹,均可導致風、寒、濕邪侵襲機體而引發“陰暑”。出現身熱頭痛、無汗惡寒、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症。正如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岳指出:“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陰暑。”特別是老人、兒童、孕產婦、體弱及患有宿疾者,容易誘發此症,尤應加強防護,不可過於避熱貪涼,避免寒濕侵襲而引發“陰暑”。

主要病狀

陰暑患者有有發熱惡寒、無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舌質淡、苔薄黃,脈弦細,還有因著涼導致腹瀉腹痛、渾身沒勁、無汗惡寒、關節酸痛等病。

與中暑的區別

按中醫理論,在風、寒、暑、濕、燥、火過偏的六淫中,暑屬外邪,這與季節、工作環境有很強的相關性。暑邪致病有陰陽之分,在暑熱或高溫環境下作業而中暑者,屬“陽暑”,即俗稱“中暑”;而在暑熱時節,過食生冷,或貪涼露宿,或冷浴過久所致的熱病,俗稱“中於寒”,屬“陰暑”。暑邪為火熱所化,主升散,多挾濕。其臨床症狀有高熱、汗出、口渴喜飲、尿少短赤、頭痛、頭暈、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體溫升高(身體產熱過多,而散熱不足)、氣短、倦怠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挾濕者又常見胸悶脘痞,溏便不爽等症。

預防

多喝水,飲食上常喝稀飯、菜湯、水果等,多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熱、油膩的食物,少飲酒。另外,胃腸道對寒涼的刺激非常敏感,而忽高忽低的氣溫最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因此提醒您,天氣由熱轉涼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在飲食上避免過多進食生冷食物,避免引發胃痛。
如果有患者應多喝些生薑紅糖水,千萬不要喝冰鎮綠豆湯等,以免雪上加霜,或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四逆湯加砂仁,一般服用3~5天就能見效。另外,人們不要在樹蔭下、陽台上乘涼時間過長,不要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或在睡眠時不要開電扇強風對吹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