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暑

傷暑又稱“感暑”。指夏季傷於暑邪,出現多汗身熱,心煩口渴、氣粗、四肢疲乏、小便赤澀等“陽暑”證候。

介紹
《醫源資料庫》:傷暑,病名。①因中暑熱所致的病證。出《素問·刺志論》。《醫林繩墨》卷一:“傷暑者,由其暑熱勞傷元氣之所致也。其症日間發熱,頭疼眩暈,躁亂不寧,無氣以動,亦無氣以言,或身如針刺,小便短赤,此為熱傷元氣也,宜以黃連香薷飲,或清暑益氣湯、黃連解毒湯、量其虛實而與之。” ②指暑病之輕者。《醫學心悟》卷三:“傷暑者,感之輕者也,其證煩熱口渴,益元散主之。中暑者,感之重者也,其症汗大泄,昏悶不醒,或煩心、喘喝、妄言也。” ③指病因。《難經·四十九難》將中風、傷暑、飲食勞倦、傷寒、中濕五種病因稱之謂五邪。傷暑屬五邪之一。
假若身體虛弱,抗病能力低下,對炎熱的氣候不能很好適應,體溫調節中樞發生紊亂,散熱機能發生障礙,則易發中暑,中醫謂之“傷暑”。
傷暑有陰、陽之分,“動而得之者為陽暑”,我們平時所指的中暑大多指此。患者多在烈日下勞作,或長途行走,或因在高溫、通風不良、濕度較高的環境下長時間勞作所引發。這種中暑往往病情重而危急。但由於近代人們生活、生產和保健條件的改善,人們也重視預防,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病例並不多。而“陰暑”是過於避熱貪涼引起,即所謂“靜而得之者為陰暑”。由於天氣炎熱,人們毛孔開張,腠理疏鬆,人們睡眠、午休和納涼之時,若過於避熱趨涼,如夜間露宿室外,或坐臥於陰寒潮濕之地,或在樹陰下、水亭中、陽台上乘涼時間過長,或運動勞作後立即用冷水澆頭沖身,或立即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或睡眠時被電扇強風對吹,均可導致風、寒、濕邪侵襲機體而引發“陰暑”。出現身熱頭痛、無汗惡寒、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症。正如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岳指出:“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陰暑。”特別是老人、兒童、孕產婦、體弱及患有宿疾者,容易誘發此症,尤應加強防護,不可過於避熱貪涼,避免寒濕侵襲而引發“陰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