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證,中醫病證名。指感受署熱之邪,耗氣傷津,以發熱口渴、神疲氣短、心煩頭暈、汗出、小便短黃、舌紅苔黃乾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
病因,病機,辨證要點,臨床表現,常見證型,傷暑,中暑(陽暑),暑濕,冒暑,
病因
感受暑氣。
病機
暑性炎熱,迫津外泄,出現惡熱、口渴、汗出、尿黃;氣隨汗泄,則身體疲乏,脈虛數;暑熱熾盛,可見舌紅、苔黃。中暑多為夏季人在烈日或高溫下勞作過久所致。暑熱炎蒸,上擾清竅,內灼神明,因而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暑熱傷及筋脈,筋脈拘急,故見牙關緊閉,四肢抽搐;暑熱灼傷營陰,則舌絳乾燥,脈濡數。
辨證要點
夏月有感受暑熱之邪的病史,發熱、口渴、汗出、疲之、尿黃等。
臨床表現
發熱惡熱,汗出,口渴喜飲,氣短,神疲,肢體睏倦,小便短黃,舌紅,苔白或黃,脈虛數。或發熱,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氣喘,甚至昏迷、驚厥、抽搐等;或見高熱,神昏,胸悶,腹痛,嘔惡,無汗等。
常見證型
傷暑
臨床表現:身熱,多汗,頭痛無力,氣少倦怠,噁心、胸悶、口渴喜飲,脈虛數。
治法:解表清暑。
常用方劑:王氏清暑益氣湯。
常用中藥: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中暑(陽暑)
臨床表現:突然發病、頭暈痛,噁心嘔吐,身熱,煩躁,無汗,多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厥冷,脈大而虛,或虛而數。
治法:急用芳香開竅,醒後用甘寒清熱。
常用方劑:白虎湯、生脈散。
常用中藥: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參、五味子、麥冬。
暑濕
臨床表現:身熱不揚、午後為甚,並有胸悶噁心,食欲不振,四肢睏倦,大便溏,尿黃,舌苔黃膩,脈濡。
治法:清暑祛濕。
常用方劑:東垣清暑益氣湯。
常用中藥:黃芪、蒼朮(泔浸,去皮)、升麻、人參(去蘆)、澤瀉、神曲(炒黃)、橘皮、白朮、麥門冬(去心)、當歸身、炙甘草、青皮(去白)、黃柏(酒洗,去皮)、葛根、五味子。
冒暑
臨床表現: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身形拘急,脘痞心煩,舌苔薄膩。
治法:祛暑化濕,疏表散寒。
常用方劑:藿香正氣散。
常用中藥:藿香、紫蘇(去梗)、厚朴(姜制,炒)、茯苓(去皮)、陳皮、白芷、半夏(湯洗七次)、桔梗(去蘆)、大腹皮、白朮、甘草(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