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濕證

暑濕證,中醫病證名。指暑濕之邪交阻內蘊所致的,以口渴、神疲倦怠、肢體困重、關節酸痛、心煩面垢、汗出不徹,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位常見症的證候。

病因,病機,治法,常見證型,

病因

外感暑濕病邪,內因脾胃虛弱、元氣不足。時值盛夏,濕氣盛行,人之脾胃運化呆滯,加之飲食不節,損傷中氣,則脾胃更見虛弱,暑濕病邪也易乘虛而入發病。

病機

本病初起,肺先受邪,病在仁焦肺衛,氣失調暢,外則邪困肌膚,內則邪阻肺絡。此外,夏暑氣候炎熱,患者多乘涼露宿,或飲冷過度,或者觸冒風雨,因而易為寒邪所侵,陽氣為陰寒所遏,故病初亦可見暑濕兼寒的表現。若邪由衛傳氣,則邪氣留連而病情纏綿,且病之部位亦多,或壅滯肺絡,或邪乾胃腸,或瀰漫三焦,但更多見暑濕困阻中焦。若暑熱甚,則可夾濕內陷心營;若其邪化燥化火,則尤易損傷肺絡;或邪郁成毒,毒入肝經而突見黃疸,則屬險惡重症。若暑濕病邪日久不去而致元氣更傷,陰液暗耗,或素體元氣虧虛,感受暑濕者,易成暑濕傷氣見證。恢復期可見暑濕余邪蒙繞清竅。

治法

清暑熱,化濕濁,調氣機,和脾胃。

常見證型

1. 暑濕傷衛
臨床表現:陽暑:身熱,汗出,微惡寒,頭痛脹重,身重肢節酸楚,脘痞,口不渴,舌紅,苔白膩或微黃膩,脈浮數或濡數;陰暑:發熱無汗,惡寒甚則寒戰,身形拘急,身重疼痛,脘痞,心煩,時有嘔惡,苔膩,脈浮弦或浮緊。
治法:透邪達表,滌暑化濕。
方劑:衛分宣濕飲或新加香薷飲。
常用中藥:香薷、青蒿、滑石、茯苓、通草、杏仁、荷葉、冬瓜皮、竹葉;香薷、銀花、鮮扁豆花、厚朴、連翹。
2. 暑濕瀰漫三焦
臨床表現:身熱,面赤,頭暈,耳聾,咳痰帶血;不甚渴飲,胸悶脘痞,噁心嘔吐;大便溏臭,小便短,舌紅赤,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暑祛濕,宣通三焦。
方劑:三石湯。
常用中藥:飛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炒)、銀花(花露更妙)、金汁(沖)、白通草。
3. 暑濕傷氣
臨床表現:身熱,多為低熱,或發熱不甚,自汗,心煩,口渴,胸悶氣短,四肢睏倦,神疲乏力,小便短赤,大便溏薄,苔膩,脈大無力或濡滑帶數。
治法:清暑化濕,益氣和中。
方劑:清暑益氣湯。
常用中藥: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4. 暑濕余邪未淨
臨床表現:暑濕悉減,低熱未除,口渴不甚,頭目不清,昏眩微脹,舌淡紅,苔薄白。
治法:清化暑濕余邪。
方劑:清絡飲加減。
常用中藥:鮮荷葉邊、鮮銀花、西瓜翠衣、鮮扁豆花、絲瓜皮、鮮竹葉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