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瘡口
詞目:瘡口 拼音:[chuāng kǒu] 詳細解釋 潰瘍處;創口。 宋 周密 《齊東野語·經驗方》:“以淡虀水滌瘡口。”宋 周敘 《洛陽花木記》:“接頭系縛欲密...
- 敷瘡如聖散(中藥)
敷瘡如聖散,中醫方劑名。出自《普濟方》卷二七二。具有祛風收濕,止癢殺蟲之功效。主治諸瘡腿腳破裂,皮肉潰爛,腳底穿心。...
- 敷瘡如聖散(敷瘡如聖散)
敷瘡如聖散,中藥方劑,由全蠍、紫荊皮、明礬、白及、斑蝥製成,用於諸瘡腿腳破裂,皮肉潰爛,腳底穿心。...
- 臁瘡
臁瘡是指發生在小腿下部的慢性潰瘍:又稱褲口毒、裙邊瘡。相當於西醫的小腿慢性潰瘍。本病多繼發於惡脈(下肢靜脈曲張)和丹毒等病。其臨床特點是多發於小腿中下1/...
- 臁瘡病
發生於小腿下1/3脛骨脊兩旁(臁部)肌膚之間的慢性潰瘍。明代《外科啟玄》稱之為褲口毒、裙邊瘡等。又因其患病後長年不斂,愈後每易復發而稱老爛腳,即現代...
- 疙疤
疙疤〔ɡē bā〕是指瘡口或傷口癒合時皮膚外逐漸生成的一層硬膜。此膜自然脫落後瘡口或傷口才算基本痊癒;若強行去除,有時會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一般地,傷口...
- 鎖口
鎖口1 症名。見《外科輯要》。指瘡口不斂,周圍堅硬。多因瘡瘍潰後感受風熱濕毒,或處用藥物不當,或犯飲食禁忌所致。宜用銀針挑破瘡口四周,以木耳焙研極細末...
- 痂
痂是一個中國漢字,讀音為jiā,意為傷口或瘡口表面上由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凝結而成的塊狀物,傷口或瘡口痊癒後自行脫落。《聊齋志異·翩翩》等均有相關記載。...
- 血痂
血痂(scab),指傷口或瘡口表面上由血小板和纖維蛋白凝結而成的塊狀物,呈黑紅色,對傷口有保護作用,傷口或瘡口痊癒後血痂自行脫落,強行掰落可能會導致流血,痊癒後...
- 驪龍散《瘡瘍經驗全書》
驪龍散,中醫方劑名。出自《瘡瘍經驗全書》卷九。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瘡之功效。主治發背癰疽,破與不破二者之間。...
- 附骨疽
潰後諸症漸伏,患肢疼痛可略緩解,精神漸佳,唯瘡口膿水淋漓,遲遲不斂,或有腐骨從瘡口排出,形成漏道。若經久不愈,久耗氣血,則見氣血兩虛之象。 辨證施治 ...
- 面部危險三角區
經追問病史,原來他在兩天前左上唇長了一個小瘡,發癢不適,即用手指擠壓小瘡,瘡口流出黃水,當時似乎好了些,但當天晚上,就出現了上述症狀。醫生根據病史和檢查結果...
- 鬈毛毒瘡
《本草綱目》卷三五:“生頭中,初生如蒲桃,痛甚。黃柏一兩,乳香二錢半為末,槐花煎水調作餅,貼於瘡口。”詞條標籤: 疾病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
- 口齒病
清潔法是選用清熱解毒收斂的藥物配製而成的藥劑外用,以清潔、沖洗官竅內的膿液、分泌物及痴皮,收斂瘡口,並有利於其他外用藥的吸收。本法主要適用於治療官竅內...
- 腐蝕療法
用時清洗瘡口後,取藥少許摻於瘡面,每日換藥1次。功能提膿拔毒。主治癰疽瘡毒,局部潰後膿水不止,腐肉不去,瘡口不斂者。二、甲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