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勞破壞是指在遠低於材料強度極限甚至屈服極限的交變應力作用下,材料發生破壞的現象。
材料在循環應力和應變作用下,在一處或幾處逐漸產生局部永久性累積損傷,經一定循環次數產生裂紋或突然發生完全斷裂的過程。根據循環荷載的幅值和頻率,疲勞可以分為等幅疲勞、變幅疲勞和隨機疲勞;根據材料破壞前所經歷的循環次數(即壽命)以及疲勞荷載的應力水平,疲勞又可以分為高周疲勞、低周疲勞和亞臨界疲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疲勞破壞
- 外文名:Fatigue failure
- 類別:物理學
- 基本概念:疲勞
- 特徵:擾動應力作用
- 套用:電子顯微鏡
疲勞破壞
基本信息
疲勞
疲勞壽命
疲勞極限
疲勞累積損傷
疲勞破壞準則
疲勞破壞特徵
擾動應力作用
明顯的局部性
疲勞破壞往往產生於局部,局部性是疲勞失效的重要特徵。因此,注意研究零部件的細節,尤其是應力應變集中處,盡力減小應力集中的發生,對提高零部件工作質量,延長構件壽命具有積極意義。
一個發展過程
疲勞破壞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單就零部件疲勞破壞形式之一的斷裂來講,由疲勞裂紋產生到疲勞裂紋擴展,直至最後發生斷裂,這是一個疲勞損傷逐步累積的過程。由此可引出疲勞壽命的概念,疲勞壽命指的是疲累損傷累積過程中零部件所經歷的時間,或者說載荷循環次數。
國內外情況發展
①.套用電子顯微鏡、掃描電鏡等先進儀器介入疲勞機理研究。
②.通過對疲勞試驗現象分析剔除解釋和假說,但仍不能定量分析,多靠試驗 曲線分析。
③.疲勞累積損傷理論研究沒有顯著成效,估算疲勞壽命仍多用邁因納法則。
④.開展抗疲勞設計方法研究。
⑤.大量開展疲勞試驗,並進行疲勞故障分析。
⑥.特種疲勞問題研究領域擴展至腐蝕、微動磨損、隨機疲勞等方面。
近20年來,我國在機械結構與材料疲勞破壞方面的理論、分析方法做了大量取得許多成績,但是,總的來講,研究水平與國外仍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