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不同的教。有兩種含義,一種含義是指不同的文化教俗。一種含義是指站在一種文化教俗的角度稱其他不同的教為異教,即不同的外教。這種含義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將不同於自己文化教俗的國外的教稱為異教,中國人將不同於中國文化教俗的外國的教稱為異教;一種情況是同一個社會的不同思想教派將其他的教稱為異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異教
- 別稱:異教信仰
- 使用人群:一些宗教中
- 詞性:中性
釋義,宗教中的異教,pagan本義,異教的起源,領導結構,領導者,心理特徵,曼森的信徒,招募信徒,異教招募,
釋義
異教就不同宗教信仰者而言各有所指。例如就基督徒或基督信仰而言,異教或異教信仰指的是基督信仰之外的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伊斯蘭教與許多新興宗教;相對地,佛教雖然對其它宗教極為包容,如允許佛教徒閱覽其他宗教書籍等,不過仍稱佛教以外的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為異教或外道。
異教通常信仰黑暗之類與光明不同的東西。但不是邪教,並不信仰邪惡,相反,比其他信仰更懂《辯論法》:黑暗不是邪惡,光明不是正義。
宗教中的異教
異教(paganism)一詞在一些宗教中被使用。值得一提的是,道教、佛教等東方宗教比較寬容,例如,佛教雖然稱佛教以外的基督教、伊斯蘭教等為異教或外道,但比較包容,如允許佛教徒閱覽其他宗教書籍等。與東方宗教文化不同的是,西方閃米特一神諸教(亞伯拉罕諸教)具有極強的排他性。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之間互相稱對方為異教徒,而閃米特一神諸教又將所有不信閃米特一神諸教的人在更大規格上稱為異教徒。異教徒受到嚴重的歧視和殘酷的迫害,是西方歷史上的重要現象。閃米特一神諸教的教義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基督教《聖經》和伊斯蘭教《古蘭經》中都有很多極其仇恨和殘酷對待異教徒的經文規定。這和中國文化中的溫和、包容思想是完全不同的。中國人的信仰通常是儒釋道三教合一,而對閃米特一神諸教來說,完全不可能出現一個人信猶太教同時又信基督教或者伊斯蘭教的情況。中國宗教文化和閃米特一神諸教中“異教”一詞的意味是完全不同的。
異教又稱異教信仰,通常指與世界流行的正統宗教信仰有異的宗教或信仰所謂異教,是宗教人士對除自己所信奉的宗教以外其他一切教派的貶稱。一般被視為走極端或虛假的宗教或宗教派別,其追隨者們通常在一個獨裁的、極有性格魅力的領袖領導下過著不循慣例的生活。指進行宗教膜拜和儀式的體系或團體。 概述
pagan本義
“農民的信仰”,這個詞通常譯作異教有人認為這種譯法不妥當,而主張音譯為胚根教。Pagan一詞的確不是指的所有不同於基督教的異教,比如佛教、伊斯蘭教這些宗教通常不能稱作pagan,因此它的含義和異教的確有差別。在這裡仍然沿用異教這個譯法,需要明白的是異教這個詞有特殊的含義。實際上異教原本指的就是中世紀基督教世界邊緣的一些宗教信仰。包括凱爾特人、挪威人的信仰。在長期的文化交流中,實際上基督教信仰中融入了大量的異教成分。當代所說的異教在剔除了原來的貶義之後有特殊的含義。“簡單地說,異教徒是指那些信仰舊的他們那個地方本地的宗教的人們,而不是信仰外部移植來的宗教。通常地,但不總是,異教或者包括對大地母親女神的崇拜(無論是否包含她的配偶),或者包括泛神的崇拜,或者兩者都有。”
異教的起源
並不都是宗教信仰,還可能是受政治或經濟利益的驅使。不管所謂的領袖們為的是鞏固自封的救世主地位,還是以政治革命的名義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抑或苦心經營只是為了塞滿自己的腰包,他們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即讓信眾的個人意志服從領袖自己的指揮,實現領袖自己的願望。有些激進的政治團體、傳銷組織和自我解救論壇所採用的手段與異教吸收、說服新成員的手段如出一轍,都是瞄準這些人的弱點,然後加以利用進行拉攏。就這樣,皈依者產生了,為了消滅某種社會制度,他們心甘情願將自己炸得粉碎;他們不僅把自己畢生的積蓄葬送其中,還盡力將親近的人拖下水;他們報名參加一場接一場的講座、研討會和靜修會,這些活動表面上承諾給參加者帶來心理和精神上的治療,但實際上只有耗盡那些人的積蓄而已。
領導結構
每個異教都有一位極具神權魅力的領袖。這位領袖無所不能,能讓信眾對他衷心不二。“個人崇拜”一詞就體現了這種集體動力。信眾服從的是領袖而不是領袖倡導的理念,他們完全聽從這個人的指揮——沒人懷疑他的決定,他也無須對團體內任何人負責。個別異教也可能有多位領導者,但這並不多見。絕大多數異教都要求信眾完全服從唯一的教主,尊他為上帝或可以同上帝取得聯繫的人、彌賽亞、先知或其他神聖的身份。這是維繫絕對控制權的重要保障:對於信眾來說,只有這個人能帶領他們獲得救贖;沒有他,信眾將面臨無盡的苦難。
領導者
一個人怎樣能扮起領袖的角色呢?最常見的一幕是,原傳教士或教友由於向人們散布了極端、怪異的觀點,或者行為腐化墮落、思想不夠堅定,而被“驅逐”出主流宗教團體門外。他在離開時帶走了自己的追隨者,或者,他加入其他異教以待日後爭取領導權。大衛教(theBranchDavidian)的教主大衛·科雷什原是正統基督教會的積極人士,後來他因向年輕的信眾灌輸“消極思想”而被教會驅逐;大衛教於1993年遭美國政府圍剿。人民聖殿教教主吉姆·瓊斯曾被正統基督教會授予牧師一職,1978年他在蓋亞那首都喬治敦命令數百名教徒服毒自殺。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異教領袖都出身於主流宗派。有些只是反社會的危險分子,並有輕而易舉操縱他人的手段。查爾斯·曼森就屬於這一類人。
曼森,一個同樣具有領導者魅力的人物,創立了被媒體冠名為“家”(TheFamily)的末日邪教,在加州洛杉磯市附近吸引了100多名信徒。他年輕時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街頭和監獄裡度過的。某機構對他的描述是“情緒低落、急需心理指導的青年”,此外,還有人稱他“有暴力傾向並且控制欲強”。從18歲起,他的罪行從搶劫和偷車發展到介紹賣淫、強姦和詐欺。1967年,他在一次服刑期間獲得假釋,被送到舊金山,在那裡他加入到嬉皮運動的行列,並開始發展自己的幫派——其成員大多是美國夢破滅、內心迷茫的年輕女性。“查理”搖身一變,成了精神領袖,開始向世人宣揚世界將毀於種族戰爭的謬論:黑人將摧毀富庶的白人王國,贏得主導地位,但由於經驗不足,他們的領導結構不久便會解體。那時,曼森一家將結束沙漠中的隱居生活,開始統治世界。曼森自稱是耶穌轉世。信徒們稱他“上帝”或“撒旦”,認為兩者對他通用。曼森和信徒們殺人如麻,製造了史上可算最臭名昭著的邪教屠殺——他們刀槍並用,兩天內殺死七人,其中演員沙倫·泰特,她是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妻子,在遇難時還懷有八個月的身孕。眾多報導都認定曼森是這個兇殘的殺人組織的指揮者,但他自己卻從來不動手殺人。他對“家”內成員的權威性不容置疑。曼森被控謀殺罪而接受審判期間,在法庭台階上,一位名叫萊內特·弗羅姆的信徒在自己額頭上刻下“X”,藉此表示反對法院給曼森判刑。後來,為了重新為曼森的事業製造聲勢,弗羅姆曾企圖刺殺總統傑拉爾德·福特。到2006年3月查爾斯·曼森還在服刑期間,每年“曼森一家”的崇拜者都會寄來成千上萬封信,請求加入該教。
心理特徵
心理學家麥可·蘭格恩博士專門研究異教問題,他指出了容易被教會吸收的人的一些心理特徵:
依賴他人——缺乏自信,進而渴望找到依附
優柔寡斷——不願否定他人和質疑權威
易上當受騙——習慣不經思考就輕易相信他人
不容模稜兩可——追求即刻解決任何問題,武斷地評判是非黑白
憤世嫉俗——感覺受主流文化排斥,期待文化變革
天真的理想主義——盲目地相信人性都是善良的
渴求精神意義——要讓自己相信人生還有“更崇高的意義”
異教的招募者四處行走,尋找那些處於高壓階段或是具備上述個性特徵的人——這樣的人到處都是。虜獲較多信眾的熱點地帶包括大學校園、宗教集會、自我解救和互助組織、討論靈性或社會變革相關話題的論壇和失業辦公室。1990年《舊金山觀察家報》一篇文章中,曾經是某異教成員的一個匿名人士講述了人們如何被輕而一舉地帶入這個牢籠:“我們從來不知道自己竟然這么容易受人蠱惑。對於天真、沒有絲毫防範意識的人,見到蕩漾著笑容的面龐便輕易地相信了。”講述者19歲入教時,正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念大學。八年後,她的父母安排她接受“強制解除精神控制”治療(有關“強制解除精神控制”的更多信息,請參考“脫離異教”部分)。
曼森的信徒
都來自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舊金山,並且都迷失在吸毒和反對社會體制和傳統的迷霧中,但是,並不是所有異教領袖都能找到如此現成的信徒基礎。人們對吸收信徒這一點看法不一,有人認為七十年代是積極吸收方式的頂峰,但如今已經銷聲匿跡了;而也有觀點認為信徒招募並沒有停止,只是不如以前張揚而已。無論怎樣,他們尋找潛在信眾群體的嘗試一直沒有停止過。本文下一部分將為您介紹異教招募信眾的手段。
招募信徒
在人們的想像中,“新吸收的信徒”可能是內心苦惱容易被看穿的年輕人,還可能患有“心理疾病”,因此極易被居心不良的異教人士利用。但是研究顯示,信徒中精神失常的比例不比普通人高多少。
信徒們來自各行各業、各個年齡段,個人秉性也是千差萬別。但是,一個共同點將他們聯繫起來,那就是他們都承受了超乎尋常的壓力。研究顯示,新人入教前不久大多都經歷著非比尋常的壓力和緊張感。這種感覺可能和青春期有關,可能因為經歷了第一次離家、傷心欲絕的分手、失業或摯愛之人的死亡等情況而產生的。心力交瘁的人最容易受蠱惑,尤其是碰到某個人或團體聲稱可以解決他們所有難題的時候。
異教招募
不外乎欺騙和控制。他們不會把異教的本質和真實目的透露給即將加入的新人,而是把它描述成正統、輕鬆、寬容的團體。例如在宗教集會上,他們會聲稱自己的團體每周集會一次,集思廣益,想辦法為新建的流浪者庇護所籌集資金。他們還會邀請高中生去參加座談,討論服務公眾對大學申請有什麼益處。招募者發掘目標人群的某些需求和渴望,然後加以利用。他們先了解一個人的憂慮和弱點,然後投其所好,對自己的教派加以渲染。舉個例子,某年輕女士剛剛與男友分手,倍感壓抑和孤獨,這時,教會成員就會告訴她,在自己團體的幫助下,可以跳出人際關係失敗的陰影,重塑信心,踏上新的人生旅程。若是某人的妻子剛剛在車禍中不幸喪生,而他卻沒能夠送妻子最後一程,痛苦萬分,異教的招募者就會利用這一點,標榜說自己的組織可以讓人們在喪失親人後重歸心靈的平靜。很難相信,有人竟會受這種低級的圈套矇騙,然而在某些場合下,這些騙術確實很誘人。首先,招募者可能是熟人。也許就是那個年輕女士的室友,或是喪妻的男士在倖存者互助組織的朋友,而且悲傷、孤獨、絕望最容易讓一個人相信那個承諾帶他重返幸福之路的人。另外,異教通常對新信徒進行信息封閉,免得他們對該教派做“實際調查”。教派會選擇適當的時間舉行集會或儀式,而往常這些時間應該是新信徒與家人和朋友相聚的時間;每次“靜修會”會讓新信徒們接受長達數日的教理薰染;他們還會告誡新人,在對本教了解不多的情況下,不要同其他人談論相關事宜,以免一知半解誤導他人。一段時間內,這種封閉大大控制了反饋信息的來源,以致信息都是來自信徒們的誘導。因此,新人對教派的疑慮不會得到加強,最終被對自我的疑慮取代。環顧四周,滿是面帶笑容、友好善良的面孔,他們的平和、幸福顯然來自對教派的信服,新人由此斷定,自己也終於踏上了這條真理之路。
第一次參加集會、儀式或講座的人會發現,日後這種“邀請”將接踵而至。教派信眾在歡迎他的同時,也在邀請他將自己奉獻給這個團體。第一天接受一系列欺騙性教導和思想上的控制後,仍留在這裡的人將進入新人招募的高潮:為“集體意志”情願自我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