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1933年8月18日出生於法國巴黎,畢業於羅茲電影學院,法國導演、編劇、製作人。
1962年,編導了個人第一部長片,驚悚片《水中刀》,該片獲得第36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1966年,執導驚悚片《荒島驚魂》,該片獲得第1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1974年,執導犯罪動作片《唐人街》,獲得第2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1976年,自導自演劇情片《怪房客》,該片獲得第29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1979年,拍攝愛情片《苔絲》,獲得第38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獎提名。1988年,編導懸疑驚悚片《驚狂記》。1992年,編導愛情片《苦月亮》。1999年,憑藉編導的驚悚片《第九道門》獲得第12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
2002年,憑藉拍攝的劇情片《鋼琴師》獲得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2005年,拍攝劇情片《霧都孤兒》。2009年,獲得瑞士蘇黎世電影節終生成就獎。2011年,執導喜劇片《殺戮》,該片獲得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小金獅獎。2013年,憑藉執導的劇情片《穿裘皮的維納斯》獲得第39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2017年,83歲的羅曼·波蘭斯基開始籌拍心理驚悚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曼·波蘭斯基
- 外文名:Roman Polanski
- 別名:Rajmund Roman Liebling (本名) / Romek (暱稱)
- 國籍:法國
- 民族:猶太人
- 星座:獅子座
- 身高:165cm
- 出生地:法國巴黎
- 出生日期:1933年8月18日
- 職業:導演、編劇、製作人
- 畢業院校:羅茲電影學院
- 代表作品:水中刀、唐人街、苔絲、荒島驚魂、鋼琴師、霧都孤兒、影子寫手
- 主要成就: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第55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第1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第32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導演獎
兩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獎
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第23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四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獎
第5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
早年經歷,演藝經歷,波蘭時期,歐洲時期,美國時期,重返歐洲,個人生活,主要作品,參演電影,導演作品,編劇作品,監製作品,獲獎記錄,人物評價,人物爭議,
早年經歷
羅曼·波蘭斯基出生後不久,全家就遇到在法國興起的反猶排猶浪潮迫害,而遷回在波蘭的老家克拉科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軍迅速占領克拉科夫,並下令驅逐波蘭人以供德國人居住。羅曼·波蘭斯基的母親、父親和叔叔相繼被抓入集中營,母親死於奧斯威辛,父親在奧地利毛特豪森集中營僥倖保存了性命,羅曼·波蘭斯基則逃出克拉科夫的猶太人居住區,並通過一個波蘭農夫的幫助在二戰中存活下來。
演藝經歷
波蘭時期
1955年,羅曼·波蘭斯基自編自導自演個人第一部劇情短片《腳踏車》。1957年,自編自導自演《兇手》。
1958年,在學生期間自編自導自演短片《兩個男人與衣櫃》,獲得了5項國際大獎,包括布魯塞爾電影節最佳影片第3名,初次引起歐洲電影界的注意。
1959年,羅曼·波蘭斯基拍攝劇情片《燈》,並掌握了六種語言:波蘭語、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以及義大利語。1960年3月,羅曼·波蘭斯基從羅茲電影學院畢業。
1961年,執導15分鐘無對白的劇情短片《胖子和瘦子》,該片是羅曼·波蘭斯基離開電影學院後的首部作品,講述了胖主瘦仆之間的種種趣事。
1962年,執導10分鐘無對白的短片《哺乳動物》,該片講述了人拉雪橇過程中乘客和車夫的故事。3月,羅曼·波蘭斯基編導了個人第一部長片,驚悚片《水中刀》,該片講述了戰後波蘭社會婚姻的悲喜劇,獲得第36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第2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羅曼·波蘭斯基憑藉此片獲得第2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
歐洲時期
1963年,羅曼·波蘭斯基離開了相對封閉的波蘭,開始在歐洲四處進行電影創作,在巴黎結識了編劇傑勒德·布拉奇,並成為了長期的合作夥伴。
1966年,執導驚悚片《荒島驚魂》,該片講述了在一座城堡里發生的歹徒與一對不和夫妻的黑色故事,獲得第1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1967年,自編自導關於吸血鬼題材的恐怖片《天師捉妖》,該片由傑克·麥克高蘭、沙倫·塔特合作主演。
美國時期
1968年,編導個人第一部恐怖片《羅絲瑪麗的嬰兒》,該片由米婭·法羅、約翰·卡索維茨主演,片中的每段對話、色彩的安排以及服裝都是嚴格按照小說執行的,羅曼·波蘭斯基憑藉此片獲得第26屆美國金球獎最佳編劇提名、第13屆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外國導演獎。
1976年,自導自演劇情片《怪房客》,該片講述了一位青年隻身到人地生疏的巴黎居住,被別的房客排擠,精神逐漸失常的故事,獲得第29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
重返歐洲
1979年,拍攝由娜塔莎·金斯基主演改編自托馬斯·哈代小說的愛情片《苔絲》,該片講述美麗的貧苦少女苔絲被命運無情戲弄的曲折人生,獲得第4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羅曼·波蘭斯基憑藉此片獲得第5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獎提名、第38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獎提名、第53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1999年,羅曼·波蘭斯基編導改編自西班牙作家恐怖小說的驚悚片《第九道門》,該片由約翰尼·德普、弗蘭克·蘭格拉、莉娜·奧琳聯袂主演,揭示了人類內心深處的善惡、美醜,獲得土星獎最佳家庭錄像帶提名,羅曼·波蘭斯基憑藉此片獲得第12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
2002年,以半紀錄片式手法拍攝了根據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席皮爾曼自傳改編的劇情片《鋼琴師》,該片獲得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提名、第56屆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影片獎,羅曼·波蘭斯基憑藉此片獲得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第56屆英國電影學院獎大衛·林恩導演獎、第25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2005年,羅曼·波蘭斯基拍攝了根據查爾斯·狄更斯同名小說改編的劇情片《霧都孤兒》,該片由本·金斯利、巴內·克拉克合作主演,羅曼·波蘭斯基在執導《霧都孤兒》的過程中,常常想起自己的童年,甚至多次痛哭。
2009年9月26日,羅曼·波蘭斯基獲得瑞士蘇黎世電影節終生成就獎。
2011年,執導由朱迪·福斯特、凱特·溫絲萊特聯合主演的喜劇片《殺戮》,該片獲得第68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小金獅獎、第26屆西班牙電影戈雅獎最佳歐洲電影提名、第56屆義大利電影大衛獎最佳歐洲電影提名,羅曼·波蘭斯基憑藉此片獲得第25屆歐洲電影獎最佳編劇。
2013年,執導由艾瑪紐爾·塞尼耶、馬修·阿馬立克合作主演以巴黎一家劇院為舞台的劇情片《穿裘皮的維納斯》,該片講述了導演托馬面試自稱旺達的女演員的故事,獲得第66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最佳影片提名、第58屆義大利電影大衛獎最佳歐洲電影提名,羅曼·波蘭斯基憑藉此片獲得第39屆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
2017年,83歲的羅曼·波蘭斯基開始籌拍改編自法國女作家德爾菲娜·德·維岡同名小說的心理驚悚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該片以第一人稱講述故事。
個人生活
1968年1月,羅曼·波蘭斯基與莎朗·塔特在英國倫敦舉行了婚禮,並一起前往好萊塢發展。
1969年,在貝弗利山莊購買了一套豪宅,細心地安頓下懷孕8個月的妻子莎朗·塔特。8月9日清晨,羅曼·波蘭斯基的妻子莎朗·塔特被美國邪教組織“曼森家族”的成員殺害。
主要作品
參演電影
導演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2017年 |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 | 電影 |
2013年 | 《穿裘皮的維納斯》 | 電影 |
2012年 | 《一次心理治療》 | 電影 |
2011年 | 《殺戮》 | 電影 |
2010年 | 《影子寫手》 | 電影 |
2007年 | 《每人一部電影》 | 電影 |
2005年 | 《霧都孤兒》 | 電影 |
2002年 | 《鋼琴師》 | 電影 |
1999年 | 《第九道門》 | 電影 |
1994年 | 《死亡與少女》 | 電影 |
1992年 | 《苦月亮》 | 電影 |
1988年 | 《驚狂記》 | 電影 |
1986年 | 《海盜》 | 電影 |
1979年 | 《苔絲》 | 電影 |
1976年 | 《怪房客》 | 電影 |
1974年 | 《唐人街》 | 電影 |
1973年 | 《禁夢手記》 | 電影 |
1971年 | 《麥克白》 | 電影 |
1968年 | 《羅絲瑪麗的嬰兒》 | 電影 |
1967年 | 《天師捉妖》 | 電影 |
1966年 | 《荒島驚魂》 | 電影 |
1965年 | 《厭惡》 | 電影 |
1964年 | 《漂亮騙子》 | 電影 |
1962年 | 《水中刀》 | 電影 |
1961年 | 《哺乳動物》 | 短片 |
1960年 | 《胖子和瘦子》 | 短片 |
1959年 | 《天使下凡》 | 短片 |
1959年 | 《燈》 | 短片 |
1958年 | 《兩個男人與更衣室》 | 短片 |
1957年 | 《毀滅》 | 短片 |
1957年 | 《笑顏》 | 短片 |
1957年 | 《兇手》 | 短片 |
1955年 | 《腳踏車》 | 短片 |
編劇作品
時間 | 名稱 |
---|---|
2013年 | 《穿裘皮的維納斯》 |
2011年 | 《殺戮》 |
2010年 | 《影子寫手》 |
1999年 | 《第九道門》 |
1992年 | 《鑰匙孔的愛》 |
1988年 | 《驚狂記》 |
1986年 | 《海盜奪金冠》 |
1979年 | 《苔絲》 |
1976年 | 《怪房客》 |
1974年 | 《唐人街》 |
1972年 | 《什麼?》 |
1971年 | 《麥克白》 |
1971年 | 《草上行舟》 |
1970年 | 《海灘一日》 |
1968年 | 《魔鬼聖嬰》 |
1967年 | 《天師捉妖》 |
1966年 | 《荒島驚魂》 |
1965年 | 《冷血驚魂》 |
1964年 | 《完美的騙子》 |
1962年 | 《水中刀》 |
1962年 | 《哺乳動物》 |
1961年 | 《胖人與瘦子》 |
1959年 | 《當天使墜落》 |
1959年 | 《燈》 |
1958年 | 《兩個男人與衣櫃》 |
1957年 | 《殺人者》 |
1957年 | 《笑顏》 |
1957年 | 《破壞舞會》 |
監製作品
時間 | 名稱 |
---|---|
2010年 | 《影子寫手》 |
2005年 | 《霧都孤兒》 |
2002年 | 《鋼琴家》 |
1999年 | 《第九道門 |
1992年 | 《苦月亮》 |
1972年 | 《冠軍周末》 |
1970年 | 《海灘一日》 |
1961年 | 《胖人與瘦子》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03 | 第75屆 |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 鋼琴家 | 獲獎 |
2003 | 第75屆 |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 鋼琴家 | 提名 |
1981 | 第53屆 |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 苔絲 | 提名 |
1975 | 第47屆 |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 唐人街 | 提名 |
1969 | 第41屆 |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 魔鬼聖嬰 | 提名 |
1964 | 第36屆 |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 水中刀 | 提名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1 | 第68屆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 殺戮之神 | 提名 |
2011 | 第68屆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小金獅獎 | 殺戮之神 | 獲獎 |
1993 | 第50屆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 | ---- | 獲獎 |
1962 | 第27屆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 水中刀 | 提名 |
1962 | 第27屆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 | 水中刀 | 獲獎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3 | 第66屆 | 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穿裘皮的維納斯 | 提名 |
2002 | 第55屆 | 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鋼琴家 | 獲獎 |
1976 | 第29屆 | 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 怪房客 | 提名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0 | 第60屆 | 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 影子寫手 | 提名 |
2010 | 第60屆 | 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導演獎 | 影子寫手 | 獲獎 |
1972 | 第22屆 | 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 冠軍周末 | 提名 |
1972 | 第22屆 | 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賞識獎-紀錄片 | 冠軍周末 | 獲獎 |
1966 | 第16屆 | 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 荒島驚魂 | 獲獎 |
1965 | 第15屆 | 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 | 冷血驚魂 | 提名 |
1965 | 第15屆 | 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評審團特別獎 | 冷血驚魂 | 獲獎 |
1965 | 第15屆 | 柏林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 | 冷血驚魂 | 獲獎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1981 | 第38屆 |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獎 | 苔絲 | 提名 |
1975 | 第32屆 |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導演獎 | 唐人街 | 獲獎 |
1969 | 第26屆 | 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類-最佳編劇獎 | 羅絲瑪麗的嬰兒 | 提名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03 | 第56屆 | 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影片獎 | 鋼琴家 | 獲獎 |
2003 | 第56屆 | 英國電影學院獎大衛·林恩導演獎 | 鋼琴家 | 獲獎 |
1975 | 第28屆 | 英國電影學院獎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 唐人街 | 獲獎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2 | 第25屆 | 歐洲電影獎最佳編劇獎 | 殺戮 | 提名 |
2010 | 第25屆 | 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獎 | 影子寫手 | 獲獎 |
2010 | 第25屆 | 歐洲電影獎最佳編劇獎 | 影子寫手 | 獲獎 |
2010 | 第25屆 | 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 影子寫手 | 獲獎 |
2010 | 第25屆 | 歐洲電影獎觀眾獎-最佳影片獎 | 影子寫手 | 提名 |
2006 | 第19屆 | 歐洲電影獎終身成就獎 | ---- | 獲獎 |
2006 | 第19屆 | 歐洲電影獎觀眾獎-最佳影片獎 | 霧都孤兒 | 提名 |
2002 | 第25屆 | 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獎 | 鋼琴家 | 提名 |
2002 | 第25屆 | 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 | 鋼琴家 | 提名 |
1999 | 第12屆 | 歐洲電影獎歐洲影人世界電影傑出成就獎 | 第九道門 | 獲獎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4 | 第39屆 | 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獎 | 穿裘皮的維納斯 | 獲獎 |
2014 | 第39屆 | 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影片獎 | 穿裘皮的維納斯 | 提名 |
2014 | 第39屆 | 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 穿裘皮的維納斯 | 提名 |
2012 | 第37屆 | 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 殺戮 | 獲獎 |
2011 | 第36屆 | 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 影子寫手 | 獲獎 |
2011 | 第36屆 | 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獎 | 影子寫手 | 獲獎 |
2011 | 第36屆 | 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影片獎 | 影子寫手 | 提名 |
2003 | 第28屆 | 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影片獎 | 鋼琴家 | 獲獎 |
2003 | 第28屆 | 第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獎 | 鋼琴家 | 獲獎 |
1980 | 第5屆 | 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影片獎 | 苔絲 | 獲獎 |
1980 | 第5屆 | 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導演獎 | 苔絲 | 獲獎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4 | 第58屆 | 義大利大衛獎最佳歐洲電影獎 | 穿裘皮的維納斯 | 提名 |
2012 | 第56屆 | 義大利大衛獎最佳歐洲電影獎 | 殺戮 | 提名 |
2003 | 第47屆 | 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外國電影獎 | 鋼琴家 | 獲獎 |
1969 | 第13屆 | 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外國導演獎 | 羅絲瑪麗的嬰兒 | 獲獎 |
人物評價
羅曼·波蘭斯基是一位善於在有限空間和時間裡製作出富有生命力作品的大師(騰訊娛樂評),他的作品一直擅長挖掘人性深處的陰暗(時光網評)。
羅曼·波蘭斯基是奧斯卡和世界三大電影節的常客,善於在電影創作中挖掘人性之惡、批判人性之罪,被譽為電影史上的“罪惡大師”(網易娛樂評)。
羅曼·波蘭斯基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導演,作品風格一向口味偏重,黑色而陰鬱是其不變的特色,而《苔絲》則顯露了波蘭斯基少有的柔情和細膩。在《苔絲》中,他用精緻的影像重現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美景,用細膩的筆觸展現女性的悲苦命運(中國日報評)。
人物爭議
1977年,羅曼·波蘭斯基在傑克·尼科爾森的家裡與13歲的薩曼塔·蓋默發生性關係,犯下性騷擾女童案。
2008年,女導演瑪蓮娜·澤諾維奇將羅曼·波蘭斯基一案以紀錄片形式搬上了大銀幕,名為《羅曼·波蘭斯基:被通緝以及被渴望的》。
2009年,羅曼·波蘭斯基委託其律師向美國法院提出免罪申請,要求重新審視當時的判案過程。9月26日,羅曼·波蘭斯基在蘇黎世機場被瑞士警方拘捕,並已經啟動引渡其到美國的程式。
2010年,一部關於他的紀錄片在美國HBO播放,受害者薩曼塔接受訪問時表示,希望此案撤銷,陰影能早日煙消雲散,自己渴望有新的生活。7月12日,瑞士當局宣布,立即解除對羅曼·波蘭斯基的軟禁,他當天重獲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