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石榴(中藥)

番石榴(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番石榴,中藥名。為桃金孃科植物番石榴Psidium guajava Linn.的葉或果。在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和雲南等地均有分布或栽培。乾燥幼果具有收斂止瀉,止血之功效;常用於瀉痢無度,崩漏。成熟果實具有健脾消積,澀腸止瀉之功效;常用於食積飽脹,疳積,腹瀉,痢疾,脫肛,血崩。葉具有燥濕健脾,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瀉痢腹痛,食積腹脹,消渴病,齒齦腫痛,風濕痹痛,濕疹臁瘡,疔瘡腫毒,跌打腫痛,外傷出血,蛇蟲咬傷。鮮葉具有止血之功效;常用於跌打損傷,外傷出血,臁瘡久不癒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番石榴
  • 別稱:雞矢果、拔子、番稔、花稔、番桃樹、緬桃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桃金孃目
  • :桃金孃科
  • :番石榴屬
  • :番石榴
  • 分布區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和雲南等地
  • 採收時間:全年均可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葉或果。

性味

味甘、澀,性平。

歸經

歸大腸經。

功效

乾燥幼果:收斂止瀉,止血。
成熟果實:健脾消積,澀腸止瀉。
葉:燥濕健脾,清熱解毒。
鮮葉:止血。

主治

乾燥幼果:瀉痢無度,崩漏。
成熟果實:食積飽脹,疳積,腹瀉,痢疾,脫肛,血崩。
葉:瀉痢腹痛,食積腹脹,消渴病,齒齦腫痛,風濕痹痛,濕疹臁瘡,疔瘡腫毒,跌打腫痛,外傷出血,蛇蟲咬傷。
鮮葉:外用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臁瘡久不癒合。

相關配伍

1、治婦人崩漏:番石榴乾燒灰,每服9g。以開水送服。(《嶺南草藥志》)
2、解巴豆毒:番石榴乾、土炒白朮、石榴皮各9g。清水1碗半,煎至1碗飲服。(《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用法用量

乾燥幼果:9-15g,或燒灰,開水送下。
成熟果實:3-9g,或研末,或生食,每次2-3枚,每日2-3次。
葉:5-15g,鮮品可用至24-30g;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湯洗,或含漱,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

番石榴果:毒熱血痢禁服。番石榴葉:大便秘結,瀉痢積滯未清者慎服。

採集加工

春秋季採收幼果,曬乾。春、夏采葉,曬乾或鮮用,秋季采熟果,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13m;樹皮平滑,灰色,片狀剝落;嫩枝有棱,被毛。葉片革質,長圓形至橢圓形,長6-12cm,寬3.5-6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近於圓形,上面稍粗糙,下面有毛,側脈12-15對,常下陷,網脈明顯;葉柄長5mm。花單生或2-3朵排成聚傘花序;萼管鐘形,長5mm,有毛,萼帽近圓形,長7-8mm,不規則裂開;花瓣長1-1.4cm,白色;雄蕊長6-9mm;子房下位,與萼合生,花柱與雄蕊同長。漿果球形、卵圓形或梨形,長3-8cm,頂端有宿存萼片,果肉白色及黃色,胎座肥大,肉質,淡紅色;種子多數。

生長環境

生於原野、村邊、溪旁、林緣等地。在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和雲南等地均有分布或栽培。

性狀鑑別

番石榴乾(番石榴的乾燥幼果):為乾燥的未成熟幼果,呈圓球形,卵形或梨形不等,橫徑2-3cm,鮮時青綠色,乾者黑褐色;表面稍粗糙堅硬,先端有宿存的花萼及殘存花柱。果肉堅硬,淺棕色,5室,有多數種子密集鑲嵌於內;種子灰褐色,大如綠豆,呈不規則扁圓形或三角形。味微酸而澀,氣微香。
以飽滿、堅實者為佳。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解痙止瀉作用。
3、降血糖作用。
4、防癌作用。
5、止血作用。
6、抗氧化作用。
7、對結腸炎損傷有保護作用。
8、抗病毒作用。

相關論述

1、《嶺南草藥志》:“收斂,止吐瀉無度。治崩漏。”
2、《福建藥物志》:“健胃固腸,治冷瀉。”
3、《台灣藥用植物志》:“健脾。治小兒傷食。”“驅蟲,止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