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虎蹲炮
- 外文名:Crouching tiger cannon
- 彈藥:100枚小石子或五錢重小鉛子
- 縱橫:溝渠縱橫
武器結構,發展歷程,功能作用,書籍記載,
武器結構
虎蹲炮首尾2尺長,周身加了7道鐵箍,炮頭由兩隻鐵爪架起,另有鐵絆,全重36斤。看起來虎虎勢勢,煞是威風,發射之前,須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於地面,每次發射可裝填5錢重的小鉛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一個重30兩的大鉛彈或大石彈壓頂,發射時大小子彈齊飛出去,轟聲如雷,殺傷力及輻射範圍都很大,特別適用於野戰,轟擊倭寇密集的作戰隊形,有效地抑制其瘋狂的攻勢。
發展歷程
一、明代前期的火器及其發展
提到明朝軍事,不能不提火器;提到火器,不能不提虎蹲炮。
崛起於公元十四世紀的明代,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使用刀、槍、劍、戟等冷兵器的時代(當代大多數影視作品及小說戲劇,涉及明代的戰爭場面時,都是這樣描述)。然而,事實的真相卻是,明代是火器獲得較大發展的時期,例如明太祖開國時期,軍隊就裝備了大量火器,在掃平群雄、北伐殘元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洪武十三年規定,“凡軍一百戶”,要有銃手十名,刀牌手二十名,弓箭手三十名、槍手四十名。[1]其中,裝備火器的銃手占了編制的百分之十。
到了明成祖執政時期,更組建了世界最早的,專門裝備火器的新兵種——神機營。這比歐洲在16世紀初西班牙創建的火槍兵,要早一個世紀左右。[2]神機營剛組建,就與遊牧在蒙古草原的韃靼、瓦剌騎兵進行生死博斗,憑著火力優勢,再次立下赫赫戰功。
明代統治者重視火器,不斷在軍隊中推廣各種火器。在明成化年間,使用火器的軍人,在軍隊編制中的比例,從明初的百分之十發展到三分之一左右。[3]而到了明代嘉靖年間,明軍中有的步兵營,使用火器的軍人竟占了編制的百分之五十。這類步兵營就駐紮在薊北長城一帶,領導者是中國歷史上的名將戚繼光。[4]
戚繼光,生於1528年,山東人氏,出身將門,考中武舉,開始了戎馬生涯。當時,沿海地區不斷受到倭寇的搔擾,戚繼光先後支持山東、浙江、福建等地區的海防,取得了平定東南沿海倭患的勝利,建成了一支戰無不勝的“戚家軍”。後來,戚繼光又移師長城,總理薊州、昌平、遼東、保定等鎮,防禦經常南下搶掠的蒙古貴族。維護疆土安寧。
明代前期,明軍裝備的火器主要是國產貨,有手銃、碗口炮等,明代中後期,有很多先進的火器從外國傳入,並大規模裝備明軍。例如戚繼光的軍隊中裝備的火器主要有無敵大將軍、佛朗機、鳥銃等。其中,佛朗機這種火器產於歐洲,明人仿製出多種型號,無敵大將軍就是其中之一;而鳥銃,則被很多人認為是傳自日本。那么,明軍裝備了這么多源自外國的火器,是否意味著國產火器逐漸被淘汰呢?當然不是,下面介紹一下明軍的國產火器——虎蹲炮。
二、多種型號的虎蹲炮
虎蹲炮是為了彌補一些外國火器的缺點而創造的炮,可算為國產火器爭了光。最初,戚繼光在東南沿海與倭寇作戰時,發現鳥銃與佛朗機在使用時並不如意,“鳥銃雖準而力小,難御大隊,難守險阻,難張威武”,“佛朗機更重,更難於槓行”,[5]由此計畫要創造一種比鳥銃力大,能防禦大隊敵人的火器,這就是著名的“虎蹲炮”。這種炮“比鳥銃,一可當百”;[6]比佛朗機更輕,更便於攜帶,野戰時機動性強,防禦則可控扼險隘。
這個時期的明政府開始對明初流傳下來的舊炮進行改造,以適應作戰需要。《大明會典.火器篇》記載明人陸續將一批手統及碗口銃改裝成新式的“中樣佛朗機”就是一個好例子。[7]
戚繼光也主張“器械舊有可有者,更新之;不堪者,改造之;原未有者,創造之。”[8]其中,特別要注意的是“不堪者,改造之”這句話,被戚繼光認定為“不堪用”而需要“改造”的舊炮有碗口炮、毒虎大炮、而即將要“改造”出的新炮就是“虎蹲炮”了。《練兵實紀》稱:
“‘碗口炮’腹小口大,項短藥少,子重,發出無力,不堪用。如用之必須腹長三尺以上,而鉛子合口送至腹底發出,乃急且中也。五十人之中,可備一位,以防要路大勢衝突之寇,今取名虎蹲炮即是。”清楚地指出了“不堪用”的碗口炮被改制成了虎蹲炮。[9]
此外,《練兵實紀》又稱:“又如舊日‘毒虎大炮’,粗惡不堪打放,須置於軍馬營壘數十步外。今加以新法,名為‘虎蹲’,即於行內可發。”[10]所謂的“加以新法”,就是給炮加上“爪釘”,“前後箍”等物,使火炮更加堪用。
除此之外,一些由明初流傳下來的‘三將軍’、‘櫻子炮’很可能與‘毒虎大炮’一樣,被加以改造了。[11]這樣說是不是意味著所有的虎蹲炮都是由舊炮改造的?當然不是,直接用熟鐵新造的也不少。因為改造及新建,使各種虎蹲炮來源不一,所以這些炮的重量、大小並不一致,戚繼光的兵書就記載了兩種虎蹲炮:
一種是“長二尺,腹內粗二寸余”[12],《武備志》稱這種炮重三十六斤;[13]
另一種則是“三尺以上”的,但重量不詳[14]。
而有幸保存的一門虎蹲炮實物,重達“四十九斤六兩”。[15]上述三種虎蹲炮的各種不同的數據,也證明虎蹲炮確實遠非一種型號。
就以身長二尺、重量達到三十六斤的虎蹲炮為例,此炮由熟鐵製成,每次用火藥七八兩,可發射五錢重的鉛彈一百枚,為了防止“子小而口大”,“散出無力”的蹩端,再用重三十兩的大鉛子或大石“慢慢築入”炮口(如用大鉛子,小彈丸可酌情減少),[16]這樣就射程也大大增加了。
三、虎蹲炮算不算大炮
以今天的觀點來看,戚繼光時期的虎蹲炮可能只算輕型火炮。但是明代的人卻不這樣認為的。那時很多人認為虎蹲炮是大炮。戚繼光在論及火器時說:“快槍復有大炮,似可當虜聚沖。但大炮須防躍退,須去營二三十步。”[17]這裡的“大炮”,實際是指“三將軍”、“纓子炮”、“毒虎炮”等炮,《練兵實紀》也稱:“國初分在邊方,有所謂‘三將軍’、‘纓子炮’者;近時有所謂‘毒虎炮’者,固亦利器,但體輕易躍,每放在二三十步外。”“炮大不可多得,數炮不能退虜,而群炮在後,不得齊放,適敗我事。”[18]
值得注意的是,戚繼光在不同的場合中稱“三將軍”、“纓子炮”、“毒虎炮”等炮為“大炮”、“炮大不可多得”,那么,在一些舊炮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虎蹲炮,當然也算大炮了。
明末著名的火器理論家焦勖,將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口授的歐洲先進火器技術,編成《火攻挈要》一書,書中說到中國本土火器鑄造時,稱“其大器不過神威、發熕,滅虜、虎蹲,小器不過三眼快槍。”[19]將虎蹲與神威以及發熕相提並論,譽為“大器”。[20]
明朝的鄰國朝鮮,其人民在平壤之戰中,看見援朝抗倭的明軍,配備了各種威力驚人的火器,不久便在自己的軍隊中大力推廣火器。朝鮮官方史籍《宣宗實錄》稱“為當炮手,又須兼習各樣大炮。”還特別提到了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稱:“此效篇內,亦似以佛朗、虎蹲、神飛等炮試放,以效其高下,豈專習鳥銃而已哉,火器翻釋,各給各哨,使之預講試放之法,來春為止,以前各樣大炮輪迴試才。”可見,朝鮮人也把虎蹲炮與佛朗、神飛等炮並列為“大炮”的。[21]
歸根結底,古人對什麼樣的火器才算是大炮沒有一個權威的標準。《明史》論及火器時也只是含糊其詞地說:“大者發用車,次及小者用架、用樁、用托。大利於守,小利於戰。隨宜而用,為行軍要器。”[22]
功能作用
⑴ 野戰
南方平倭作戰,明軍每五百官兵中“馱扛”著三門虎蹲炮。“倭寇之來,每二三五百結為一簇,再不顧四面,只衝一路。任有若干兵列若干長,必不能御,但沖處徑能潰圍,臨時得此一炮,大妙!”[23]
北方對抗蒙古貴族,虎蹲炮亦不容忽視。戚繼光非常倚重虎蹲炮,他北上時組建了新的騎兵營,每一騎兵營有官兵2700人,一般裝備虎蹲炮六十門,每門虎蹲炮需要三名炮手。專家認為“以騾馬馱載虎蹲炮的騎兵營,是中國騎兵史上最早的騎炮兵,它比瑞典國王阿道夫.古斯塔夫在1630年編制的騎炮兵,要早50——70年。[24]戚繼光的戰術是這樣的:當蒙古騎兵逼近時,先由明軍下馬發射鳥銃、快槍、火箭等火器,再放虎蹲炮;雙方近戰時,明軍則要手持鈀、刀、棍等兵器擺出“鴛鴦陣”迎敵。當蒙古騎兵撤退時,明軍騎兵上馬追擊,追上之後,銃手們迅速“下馬舉炮”,轟擊一番,而其他的騎兵“就於馬上射箭,刀砍槍戳,全勝乃止。”[25]裝備了虎蹲炮的騎兵,還可以配合步兵及戰車營作戰。
⑵攻堅
明軍用火器攻堅的歷史悠久,早在明太祖朱元璋未稱帝時,派軍隊包圍軍閥張士誠的老巢平江(今蘇州),“城四面築長圍困之。又架木塔,與城中浮屠對,築台三層,下瞰城中,名日敵樓。每層施弓弩大銃於上。又設襄陽炮以擊之,城中震恐。”[26]圍城的火器有“大小將軍筒”等,“四面銃炮之聲晝夜不絕”[27]朱元璋軍隊使用著各類強大的火器,壓制著張士誠,其中應該包括碗口炮。一直到明末,明軍仍然存在用碗口炮這種老式火器攻堅的例子,如在明軍抗倭援朝時,就用“大碗口”攻堅。[28]
由碗口炮等炮改造而成的虎蹲炮,性能更加優越,用來攻堅,也就順理成章了。親眼目睹明軍攻克平壤的朝鮮大臣李元翼與李德馨,在與朝鮮國王李昖談話時,談到了參加攻城的虎蹲炮。《宣祖實錄》記載:
“上(指朝鮮國王李昖)曰: ‘虎蹲炮何如? 其制放鐵丸耶? 如將軍石耶?’ 德馨曰: ‘如虎之蹲踞,而放鐵丸矣。’
上曰: ‘城中放炮,隨處起火雲,然耶?’元翼曰: ‘以石丸為之,或以鐵為之,火藥之上,以泥土充之,插火則石出而飛散,火隨以熾烈。’”
從李元翼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虎蹲炮可以發射“石丸”或“鐵”,發射前在“火藥之上,以泥土充之”,這與戚繼光在《練兵實紀》中記載的虎蹲炮發射方式一致。[29]
李元翼提到明軍各類火炮攻城時又說:“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盪,不可言狀。”上日:“城石亦可觸破耶?”李元翼日:“觸之無不裂破,犯之無不焦爛”。[30]
那么,明軍在其後的攻堅作戰中,為什麼不能再現平壤之戰的輝煌呢?那是日軍吸取了教訓,很多時候故意將據點築在地勢有利的山石之上,限制了明軍火器的發揮。例如萬曆二十五年的蔚山之戰,明軍進攻時發射火炮,“炮聲震天,火箭數百技齊發,風迅火烈,亂燒賊幕,一日連拔三窟”,並且用大炮擊退的來援的日本水軍。[31]可惜在攻打島山時卻遭受挫折,最後被迫撤退。目睹明軍圍攻島山的李元翼,向朝鮮國王匯報時稱:“倭賊內城堅守,雖欲用器械而無之矣。”上日:“內城未可以大炮撞破雲?”元翼日:“城在山上,地勢高峻,大炮高放則越過於城者,其高二十餘丈,雖屢放萬無得中之理矣。霹靂炮、虎蹲炮亦無數放之,皆不中矣。”[32]
這個戰例再次有力地證明,明軍經常動用虎蹲炮來攻堅。
⑶防禦
日本封建主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時,被明朝委任為經略使援朝的宋應昌在一篇疏文中論及海防時,明確指出:“大將軍、神炮、虎蹲炮、滅虜炮、百子銃等器,則臨急所用也。”他還說:“乃若虎蹲、滅虜、大將軍等炮,非遇急則不敢輕用,何也?以其力氣重大,雖能碎彼船,恐於我船亦不免有傷。”[33]
宋應昌在此之前,做過山東巡撫,在加強海防方面,頗有經驗,他選用虎蹲,是有道理的。
無獨有偶,在萬曆二十五年奉命經理援朝軍務的楊鎬,也非常看重虎蹲炮,他在與朝鮮國王李昖討論京畿地區的江防時,下令明兵試放了虎蹲炮,接著雙方進行了一番談話:
“......天兵(指明兵)試放虎蹲於江邊,吹角一聲,各放一炮,聲震天地。經理(指楊鎬)日:‘此何如?’上(指朝鮮國王李昖)日:‘至於今日,得見天威之雄壯,彼賊不足平,深幸。’經理日:‘多設這樣炮子在此邊,此賊何敢得渡乎?’”[34]
由此看出,虎蹲炮亦可用於江防。
明軍抗倭援朝獲得勝利,虎蹲炮在捍衛國防方面繼續發揮作用。萬曆四十六年,初步統一女真的努爾哈赤(即清太祖努爾哈赤)率師征明,攻城掠地。明遼東將領毛文龍在海上以皮島等地為據點牽制後金南下,繼萬曆帝之後即位的天啟帝親自下令增援大量軍事物資給皮島,其中就包括虎蹲炮六十門。[35]
明代最有名的火器有鳥銃、紅夷大炮等,但它們歸根結底都是明代中後期才引進的舶來品、外國貨。真正見證明朝由盛到衰的只能是歷史悠久的國產火器,而國產火器的佼佼者是虎蹲炮,它的地位是歷史形成的,也是國產火器的縮影。
虎蹲炮與三將軍、櫻子炮、碗口等炮一脈相承,可以說是在這些舊炮的基礎上改制而成的,而這些舊炮早在明初就活躍在戰場上,伴隨著朱元璋打下江山,功勳卓著。明朝建立之後,這些舊炮又在歷次攘外安內的戰爭中,為帝國的鞏固與發展保駕護航。到了明代中期的嘉靖年間,倭患越演越烈,為了適應新的形勢,一代名將戚繼光將一些“不堪用”的舊炮“改造”,並建成了虎蹲炮。[36]
然而搔擾沿海的倭寇畢竟是散兵游勇,不能算正規軍,虎蹲炮真正經受大規模戰爭考驗是在萬曆年間的援朝戰爭,當時明軍所面對的對手,是身經百戰的日本軍隊主力。
虎蹲炮在戰爭中表現最出色的一戰,是萬曆二十二年的平壤之戰,發起進攻的各路明軍,用佛朗機、滅虜、虎蹲等火炮,在火箭的配合之下,轟擊平壤,“諸炮一時齊發,則聲如天動,俄而火光燭天,諸倭持紅白旗出來者盡僵仆。”[37]火勢隨著西風在城內漫延,很多日軍在炮火的焚燒之下成了灰燼,不得不狼狽逃竄。
虎蹲炮不單止在平倭戰爭表現出色,在明朝與蒙古諸部的對峙中,一樣發揮作用,戚繼光在薊鎮時,積極訓練車步騎營,修建邊牆敵台,配備了包括虎蹲炮在內的大量火器,威鎮敵膽,使蒙古貴族不敢輕舉妄動。
明末遼東戰局,也可以看到虎蹲炮的身影,早在努兒哈赤還在為統一女真討部而東征西討時,就引起了明朝的顧慮,有明臣提議主動出擊,用“虎蹲、大將軍”等炮來對付努兒哈赤,以防患於未然。[38]
努爾哈赤後來先下手為強,進攻明朝,使遼東屍橫遍野。在近三十年的戰爭中,明軍不可避免地使用了虎蹲炮,據統計,自萬曆四十六年至天啟元年的三年時間裡,僅發往廣寧的火器中,就有虎蹲炮六百門。[39]筆者手頭上有一本台灣華文書局影印的《清太祖實錄(滿漢文版)》,其中在尚間崖之戰及奉集堡之戰的插圖中,清代畫家均畫出參戰的明軍配備了虎蹲炮。[40]
明軍在遼東屢戰屢敗,最終採取了防禦戰略,構築寧錦防線,主要依靠從西洋引進的、笨重的銳利火器——紅夷大炮來守城,而靈活機動的虎蹲炮則相形見絀。隨著內外交困的明朝的滅亡,虎蹲炮也難以重現昔日的輝煌,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
書籍記載
[1]《明太祖實錄》洪武十三年丁未條
[2]《中國火器史》,第103頁
[3]《明憲宗實錄》成代二年正月癸亥條
[4]《練兵實紀.雜集卷六.車步營解》
[5]《武備志》卷一百二十三《虎蹲炮》
[6]《武備志》卷一百二十三《虎蹲炮》
[7]戚繼光也將一些舊炮改制成佛朗機,例如“大將軍發貢等器”就被改制成佛朗機樣式,並改名為“無敵大將軍炮”。詳見《練兵實紀.雜集卷五.軍器制解》
[8]戚繼光《薊鎮分守》,《明經世文編》卷一百三十九
[9]《練兵實紀 .雜集.卷二 .儲練通論(下)》
[10]《練兵實紀.雜集卷四.登壇口授》
[11]《練兵實紀.雜集卷五.軍器制解》、《練兵實紀 .雜集.卷二 .儲練通論(下)》
[12]《練兵實紀.雜集卷五.軍器制解》
[13]《武備志》卷一百二十三《虎蹲炮》
[14]《練兵實紀 .雜集.卷二 .儲練通論(下)》
[15]該炮刻有‘崇禎四年十月日鑄成匠趙土英虎蹲炮第二十位重四十九斤六兩’的字樣,《中國火器史》第160頁
[16]《武備志》卷一百二十三《虎蹲炮》
[17]《戚少保集》卷五《上軍政事宜》
[18]《練兵實紀.雜集卷五.軍器制解》
[19]焦勖《火攻挈要》卷上《火器總論》
[20]《武備志》卷一百二十二中的一種“銅發熕”重五百斤;而滅虜炮長二尺,口徑二寸三分,重九十五斤(詳見《登壇必究》卷二十九《火器》),王兆春在《中國火器史》中將其列入“大型火炮”中的(詳見《中國火器史》162頁)
[21]《(朝鮮)宣宗實錄》卷八十三,頁九
[22]《明史.兵志.火器編》
[23]《武備志》卷一百二十三《虎蹲炮》
[24]《中國火器史》,第183頁
[25]《練兵實紀 .練營陣.第五.第一操馬兵》
[26]吳寬《平吳錄》
[27]俞本《明興野記》
[28]《(朝鮮)宣祖實錄》卷九十六,頁二
[29]《練兵實紀.雜集卷五.軍器制解》
[30]《(朝鮮)宣祖實錄》卷三十五,頁四十
[31]《中興志》下冊,頁五十一
[32]《(朝鮮)宣祖實錄》卷一零一,頁二五
[33]《經略復國要編》之《(萬曆二十年)十一月十五日議提水戰陸戰疏》
[34]《(朝鮮)宣祖實錄》卷九十二,頁十二
[35]《明熹宗實錄》卷八十一,天啟七年二月
[36]戚繼光《薊鎮分守》,《明經世文編》卷一百三十九
[37]《(朝鮮)宣祖實錄》卷四十九,頁十八
[38]《明神宗實錄》卷五百六十九
[39]《明熹宗實錄》卷二十,天啟二年三月
[40]台灣華文書局影印《大清滿洲太祖實錄》第233、2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