甪直鎮

甪直鎮

甪直(lùzhí)鎮隸屬於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是一座與蘇州古城同齡,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中國水鄉文化古鎮;該鎮位於蘇州城東南25公里處,是吳中區的東大門,北靠吳淞江,南臨澄湖,西接蘇州工業園區,東銜崑山南港鎮。

截至2014年,甪直鎮版圖總面積75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總人口20餘萬人,其中戶籍人口約7萬人。

甪直鎮先後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全國環境優美鎮、全國重點鎮、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江蘇省百強鄉鎮、外向型經濟明星鎮、江蘇省衛生鎮等稱號。2014年,甪直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100.46億元,比2013年增長7.64%。

2016年10月14日,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被住房城鄉建設部評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

2017年10月27日,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被住房城鄉建設部評為2017年國家園林城鎮。2018年10月9日,甪直鎮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前100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甪直鎮
  • 外文名稱:Luzhi Town
  • 別名甫里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下轄地區:2個社區,16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甪直鎮嗚市路21號
  • 電話區號:0512
  • 郵政區碼:215127
  • 地理位置: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
  • 面積:75平方公里
  • 人口:20餘萬人(2014年常住人口)
  • 方言吳語-蘇州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甪直古鎮
  • 車牌代碼:蘇E、蘇U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人口民族,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壤資源,植物資源,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城鎮建設,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交通,旅遊,地方文化,生活習俗,生產習俗,民間藝術,

歷史沿革

據甪直地區史前出土文物考證,大約在 6000年前這裡就有先民聚居。
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設立吳縣,境域隸吳縣。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吳縣分置長洲縣,境域屬長洲縣。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境域分屬依仁鄉、吳宮鄉、蘇台鄉。
洪武十四年(1381年)後,境內分屬依仁鄉(仁義里)、吳宮鄉(寶座里)、蘇台鄉(貞豐里)。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六直(今甪直)富昌橋西南設巡檢司署,移駐六直。
雍正二年(1724年),析長洲縣地置元和縣,境域分屬元和縣依仁鄉仁義里東19都,吳宮鄉寶座里上、中、下20都,蘇台鄉貞豐里北 26 都。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設元和縣丞分防廳。
甪直鎮甪直鎮
民國元年(1912年)一月,將清代蘇州府吳縣、長洲縣、元和縣合併為吳縣;境內置甪直鄉,隸屬吳縣。
民國十七年(1928年),撤甪直鄉自治所,建甪直鄉鎮局。
民國十八年(1929年)八月,撤甪直鄉鎮局,建吳縣第十(甪直)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十一月,甪直淪陷。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偽吳縣知事公署建立甪直鄉公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三月,偽吳縣政府恢復第十區建置。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四月,鎮北鎮和中南鎮合併為甫里鎮,八月十五日,抗日戰爭勝利,恢復吳縣第十區建置。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二月,區、鄉並編,包括建淞南區,原周莊區全部和郭巷區部分地區,治所駐甫里鎮。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二月,並編鄉鎮,淞南區轄 1 個甲等鄉鎮(甫里鎮)和 2 個乙等鄉鎮(陳墓鄉、楚傖鄉),五月,淞南區和淞北區併合為吳淞區,區署設在甫里鎮。
1949 年5月4日,境域解放,成立吳縣淞南區人民政府,同年改建新鄉,區政府駐在甫里鎮。
1950年3月,淞南區改名甪直區,區政府駐在甪直鎮。
1954年11月,劃吳縣甪直區管轄的甪直鎮為縣直屬鎮,建甪直鎮人民政府。
1958年10月,撤鄉並鎮,淞南鄉與甪直鎮合併成立吳縣淞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61年10月,鎮社分開,劃吳縣淞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管轄的甪直鎮為縣直轄鎮。
1969年 3 月,甪直鎮與淞南人民公社合併,成立吳縣淞南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0年7月,淞南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更名甪直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甪直鎮甪直鎮
1981年10月,甪直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更名甪直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3年8月,實行政社分立,建立甪直鄉人民政府,甪直人民公社稱經濟聯合委員會。
1985年10月,實行鎮管村建制。甪直鄉人民政府更名甪直鎮人民政府。
1995年6月8日,吳縣撤縣建市,甪直鎮隸屬吳縣市管轄。
2001年2月28 日,撤銷吳縣市,設立蘇州市吳中區和相城區,甪直鎮隸屬蘇州市吳中區管轄。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甪直鎮下轄甫里社區保聖社區2個社區,淞南村、淞港村、淞浦村、澄北村、澄湖村、澄東村、甫南村、甫港村、甫田村、江灣村、瑤盛村、澄墩村、長巨村、三馬村、前港村、湖浜村1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甪直鎮嗚市路21號。
甪直鎮甪直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甪直鎮位於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城東南25公里處,是吳中區的東大門,北靠吳淞江,南臨澄湖,西接蘇州工業園區,東銜崑山南港鎮。甪直鎮版圖總面積75平方公里,地理坐標範圍在北緯 31°10′30′′—31°18′50′′,東經120°43′50′′—120°53′58′′之間。

地質地貌

甪直鎮的地層屬三疊紀晚期至白堊紀早期,境內為風化剝蝕區。白堊紀晚期,甪直—吳江—南潯一帶形成斷陷盆地,沉積了內陸湖泊相的紅色砂岩砂礫岩礫岩、粉砂岩(白堊繫上統浦口組),盆地中心沉積厚度千餘米,該地層出露於吳中區胥口鎮蔣墩村。甪直境內屬風化剝蝕區,地質構造屬唯亭—崑山斷裂,位於唯亭至崑山一線南側,呈北偏東75度方向延伸,長30公里,為一向南傾斜的高角度正斷層。東至嘉定一帶,西被湖州—蘇州斷裂帶截斷,為甪直斷陷的北界。斷裂南傾的甪直,第四系、第三系和白堊系沉積厚度大於1公里。
甪直的地形地貌為太湖沉積平原,屬蘇州東片的湖盪水網平原。地勢低平,海拔3—5米,自西向東微微向上傾斜。西部及湖盪周圍地勢略高,在4—5米間,吳淞江沿岸在3—4米間,處於正常水位與洪水位之間。鎮內水網稠密,湖泊眾多,河港涇浜將地面分割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地塊,水面占陸地面積30% 以上。甪直鎮所處位置屬於揚子準台地,下揚子錢塘褶皺帶,境內地質構造極為發育。區域內地質狀況良好,為壤質黃泥土類型,地耐力一般在每平方米12噸左右。地震烈度小於6度。

氣候

甪直鎮域為平原水網地區,屬中亞熱帶北緣、季風氣候過渡類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雨季明顯和無霜期較長的特點。
春季自4月初至6月中旬,約70天。特點是冷暖交替,氣溫緩慢回升,天氣多變,時有暴熱驟冷,春雷晚霜。雨日最多,但降水量不會太多,占全年的 30%。
夏季自6月中旬至9月下旬,歷時100多天。特點是氣溫高,每年大暑節氣為最熱;雷電多,有時還有晴天霹靂,傷害人畜和建築物;梅雨季節降水量全年最多,占全年的35%。
秋季自9月底至11月底,約60天。特點是颱風較多,冷空氣趨於活躍,暖空氣勢力漸減,降溫迅速。
冬季從11月底起北方冷空氣開始南下,氣溫下降,一般每年要有三四次寒潮來臨有的年份還要多一些,反反覆覆,要到翌年3月底或4月初才結束,約120天。特點是氣溫低,每年以小寒、大寒兩個節氣為最冷;降水量少,只占全年降水總量的15%左右。

人口民族

甪直鎮民族以漢族為主。截至2014年,該鎮常住總人口20餘萬人,其中戶籍人口約7萬人。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甪直鎮水資源以地表水資源為主,鎮域四面有澄湖陽澄湖等5個湖泊環抱,鎮域內的河流直通周邊吳淞江等6條河道。

土壤資源

甪直鎮地處吳淞江、澄湖半高田地區,土壤以壤質黃泥土為主,湖積母質受吳淞江沖積泛濫物質的影響,土壤質地一般為重壤土。土體為A-P-W-Bg構形,黏粒20%— 25%,物理性黏粒50%—60%;少數質地輕的黃鬆土,黏粒含量一般在20% 以下,物理性黏粒不超過50%。土壤剖面分異度比平原黃泥土更少。滲漬層垂直節理髮育不夠明顯,膠膜較薄,鐵物質比圩區黃泥土多。有夾沙層、沙底層和埋藏烏泥層。澄湖邊緣和近村西塘、慶豐、西莊、磧砂、郭巷等村為少量黃沙土和青沙土。還有少部分為青泥土,境域西部低洼地區如公田、秀篁、東關、板橋、凌港等村有青紫泥土和爛田青泥土。

植物資源

甪直的植被主要是平原沼澤植被和水生植被,另有少量竹子和常綠、落葉樹木。
甪直鎮甪直鎮
平原沼澤植被有蘆葦群落和菰群落。蘆葦群落分布於湖泊、池塘、吳淞江和溪溝邊緣。菰群落分布在各地水邊、河灣內,新中國成立前野生的較多,新中國成立後主要為栽培群落,各村都有種植。20世紀末,菰類水生植物作為河道垃圾被打撈清理。
水生植被由沉水、浮水和挺水型植物組成。沉水植物群落主要是藻類,分布在沿岸淺水處,池塘水域中。浮水植物群落有浮萍群落、紫萍群落、野菱群落、水葫蘆群落和水浮蓮群落等,這種群落生長較快。挺水植物群落有慈姑群落和蓮群落,是栽培植物,節節草群落是水稻田的雜草群落。
常見的常綠樹有松柏冬青香樟等,落葉喬木有楊柳、梧桐、等。至2010年,鎮內栽培的喬木品種主要有香樟、廣玉蘭、杜英女貞等,灌木品種有桂花茶花櫻花海棠石榴等。
竹林大多為淡竹林、哺雞竹等。在90年代前,大都農村住宅後有竹園。後來逐步減少。至2010年,成片的竹園已很少。

經濟概況

綜述

2010年,甪直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9.0593億元,比2009年增長13.42%;完成財政收入10.7億元,比2009年增長16.03%,占全年任務的103.0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47億元,比2009年增長15.5%,占全年任務的103.8%;實交國地稅10.33億元,比2009年增長17%;外向型經濟投資總額1.93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9.4%。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15169元。

第一產業

2010年,甪直鎮種植反季節蔬菜906.03畝,食用菌種植面積150畝,特種種植蔬菜瓜果面積310畝;有特種水產養殖戶143戶,養殖面積3500畝;常規養殖戶52戶,養殖面積1881畝;養禽專業戶43戶,其中養肉雞2戶,1500羽;養種鵝41戶,5300羽;養豬專業戶66戶,全年飼養量14714頭;養奶牛專業戶11戶,奶牛總數1419頭。
2010年,甪直鎮實現農業總產值5.0814億元。

第二產業

2009年,甪直鎮從事工業的職工總數達57237人,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23.6175億元,比2008年減少3.9%。
2010年,甪直鎮有外資工業企業283家、內資工業企業1690家,全鎮從事工業的職工人數有61253人,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43.3849億元,比2009年增長16%。

第三產業

商業
截至2010年,甪直鎮有糧食業店鋪46間、飲食業店鋪271間(新開業的餐飲行業103家)、油醬業店鋪433間、茶館11間。
旅遊業
截至2010 年,甪直鎮已開放保聖寺、王韜紀念館、沈宅、蕭芳芳演藝館、萬盛米行(含農具館)等10多個景點。全年旅遊接待遊客148.92萬人次,直接門票收入1503.48萬元。
2011年,甪直鎮全年接待中外遊客158.6萬人次,實現接待收入1596.9萬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11.36%和13.66%。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1998年,甪直鎮建成有工業區、別墅區、度假區、古鎮區等四大功能區域的小城鎮。古鎮區保留了古宅老街、粉牆黛瓦、小橋流水等具有水鄉特色和民俗風情的建築物。
2002—2010年,該鎮先後建設了西美花園、北港商住樓、澍虹苑、金藏海花園、甪勝路小區、水鄉佳景花園、龍潭苑、水鄉嘉苑花園和龍潭嘉苑等城鎮住宅小區。
至2010年底,甪直鎮區用地規模達6.09平方公里,鎮區人口約有6萬人。

文化教育

截至2010年,甪直鎮有1所鎮中心中學(甪直中學),3所國小,1所鎮中心幼稚園、3個農村幼兒教育點,1個成人教育中心。

醫療衛生

截至2010年,甪直鎮有1所鎮中心衛生院(甪直人民醫院),1所私立綜合醫院,1個精神衛生工療站,1個醫療門診部。

交通

甪直鎮距蘇州工業園區10公里,距上海虹橋機場58公里,蘇滬高速、蘇崑太高速、蘇州繞城高速公路、蘇滬機場路穿鎮而過,東方大道直通古鎮。

旅遊

景點
●保聖寺
保聖寺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唐代著名雕塑家楊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羅漢,雖歷經千年滄桑,卻仍然保存完好。
保聖寺保聖寺
保聖寺原名保聖教寺,創建於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一做皇帝就大興寺廟。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遭毀滅,至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再次重建,但到了元末又再衰頹。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重新振興,當時規模有200多間建築,時稱江南四大寺院之一。今保聖寺山門是按乾隆年間的原貌重修起來的,走進二山門所見的天王殿是按明代原貌所重建,殿內可看到有明代建築特點的昂嘴門拱結構。
●陸龜蒙遺址
陸龜蒙遺址位於白蓮寺遺址西。宅園原有清風亭、光明閣、杞菊畦、雙竹堤、桂子軒、鬥鴨池、垂虹橋、鬥鴨欄等小八景。宋代時,改稱陸龜蒙祠(亦稱陸公祠,甫里先生祠)。元末,陸龜蒙裔生陸德原,在祠內創辦甫里書院。2010年,遺址內有鬥鴨池、清風亭、東、西垂虹橋、兩隻武康石飼鴨槽(唐朝原物)。陸龜蒙衣冠冢占地約1畝,封土高1.2米,墓前有石碑,題“唐賢甫里先生之墓”,還有一塊碑是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立,題為“唐賢甫里先生魯望公之墓”。
●葉聖陶紀念館 
葉聖陶紀念館葉聖陶紀念館
葉聖陶紀念館位於保聖寺西南,粉牆黛瓦的正門額上鐫有趙朴初題書石綠色大字“葉聖陶紀念館”。館內所有建築布局均保持原貌,有四面廳、鴛鴦廳、女子部樓、生生農場等。這裡是文學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葉聖陶工作過的地方。1988 年2月,葉聖陶在北京逝世。甪直人民為了表示對他的崇敬和懷念,把當年他執教的舊址重行修建,闢為葉聖陶紀念館。2000 年,甪直鎮人民政府投資 265 萬元擴建葉聖陶紀念館。
●甪直歷史文物館
甪直歷史文物館位於保聖寺東區。2004年1月開館,共二層,面積350.4平方米。館內主要展出甪直澄湖遺址出土文物。陳列了不同時期、 形態各異的水井,良渚文化時期的提梁壺,西周時期的陶尊,東周時期的銅削等文物,距今5500年的原始村落模型,展示了甪直先民五千多年前生產、生活的情景。2010年5月,文物館從保聖寺移址至江南文化園展出。
甪直歷史文物館甪直歷史文物館
●沈宅
沈宅位於香花橋東側,西匯上塘街23號,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是甪直古鎮保存較完好的豪華宅第,同盟會會員沈柏寒的老宅故居。 宅院建築布局具有亦仕亦商、前店後宅、左坊右鋪的特點,共五進,建築面積 1000平方米。
●蕭宅
蕭宅位於甪直鎮中美橋南堍,中市街6號。建於清光緒十五年(1889),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民居建築,坐西朝東,背園面街,宅側有條約150米長的備弄,稱蕭家弄。該宅占地1000多平方米,是甪直古鎮現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宅。宅院原為鎮上楊姓武舉人所建, 後來售與里中望族蕭冰黎,故稱蕭宅。
●王韜紀念館 
王韜紀念館王韜紀念館
王韜紀念館位於甪直鎮南市下塘街 6 號。該館坐東面西,背園面街,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早期是金融界人士沈再先老宅,面積 760平方米,共二進。1998 年,甪直鎮人民政府為紀念近代思想家王韜,弘揚他的愛國思想和開放意識,把該宅開設為“王韜紀念館”,並供遊客遊覽觀光。
●萬盛米行
萬盛米行是葉聖陶小說名篇《多收了三五斗》里描述的一家米行,該文被選進中學語文教科書,萬盛米行也隨之聞名。其原型是甪直鎮南市上塘的萬成恆米行。1998 年,甪直鎮人民政府在南市下塘62號糧站籌建萬盛米行,再現民國年間江南米市風貌,並向遊人開放。
●張陵公園 
張陵公園位於鎮南約1公里的張陵山。原有東西兩土阜,高約20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後張陵西山因磚廠取土製坯,夷為平地。張陵遺址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起,創建張陵公園,2000年,已初具規模,占地達3.47萬平方米,園內綠樹成蔭,道路縱橫。東山山頂建有張陵禪寺,塑有觀音、四大金剛彌勒等佛像,園西建了城隍廟,塑有城隍、關帝、猛將等佛像,便於香客朝拜,也具有一定的民俗觀賞價值。公園北部是二十四孝宮。
●江南文化園
江南文化園位於古鎮東側的眠牛涇浜,是甪直鎮人民政府保護古鎮、拓展旅遊的重大項目。2008年底開工建設,文化園以甪直古鎮資源、吳文化和江南水鄉神韻為依託,形成文化游、生態游、風情游、古鎮游、現代游和休閒度假游等不同層次的旅遊主題。2010年7月,文化園已建成公共綠地區、文藝表演區、土特產展示區、文化展示區、園林景觀區、休閒水街區六大區域。2010年8月工程竣工,9月19日正式開園。
江南文化園江南文化園

地方文化

生活習俗

佩戴
未成年的孩童佩長命鎖、項圈、手鐲、腳鐲等銀飾品,也有在手鐲上掛金木魚、石猴等,腳鐲上裝響鈴等。帽子有“和尚帽”、“狗頭帽”、“烏兜帽”等,上有銀質壽星、羅漢、百吉、銀字等帽飾。60年代起,由絨線帽、綢帽、方巾代替,帽飾逐漸消失。女孩子有穿戴耳環之習。梳髮髻的婦女飾品有髮簪、如意、壓發、銀梳、銀挖耳、絹花、絨花、鮮花等。髮髻上橫插一簪,名叫“壓發”,又稱“如意”。壓發有金壓發、銀壓發、珠壓發之別,區別貧富貴賤。玉制的也比較多,俗稱“碧玉簪”。
新中國成立後,婦女留短髮梳辮子,飾品主要有夾釵、絹花、耳環等。80年代後,女子還有胸飾、項鍊等,男子有領帶別針等。時尚的戴戒指、手錶。90年代中期,腰佩BB機成為時尚。2000年後,隨著手機的普及,佩戴手錶的人群逐漸減少。
飲食
●主食
以米飯為主,參以米、麵製品。舊時,紳士、商業及富裕之戶為一粥二飯。一般人家早晚吃粥(或泡飯),中午吃飯。農忙時,早餐粥中常加麵疙瘩(俗稱“面老鼠”)、糕團等米麵製品,晚餐半飯半粥。此外,菜飯、蛋炒飯亦為家常主食。米飯與青菜煮成菜飯,拌以豬油,香糯可口,若雜以黃豆、鹹肉等輔料則尤佳;米飯與雞蛋合炒則成“蛋炒飯”,大人小孩都喜歡吃。麵食以麵條、餛飩為多。上世紀90年代後,一般以一粥二飯為主。
●點心
春季有緊酵饅頭、春卷酒釀餅酒釀圓子燒賣、青糰子、各色豬油糕等。夏季有油酥餅、雙餡糰子、各色粽子、冷拌麵、油煎麵、油煎餛飩、薄荷綠豆糕。秋季有巧果、方糕、蜜糕、玫瑰豬油糕、月餅、肉月餃、重陽糕等。冬季有湯包、五色湯糰、湯水餃、南瓜糕、各式年糕等。山芋與南瓜等雜糧,製作亦精美,山芋常製作成“糖山芋”、“焐山芋”、“烘山芋”等。南瓜切成大塊,不去皮,加水煮酥,添糖而食;或去皮,切成小塊,加水煮爛後,再加入糯米或米粉漿煮成“南瓜粥”或“南瓜烊粉粥”。
●小吃
春季有五香茶葉蛋、喜蛋、糖切藕、酒釀。夏季有綠豆湯、涼冰水、油氽臭豆腐乾、海螄。秋季有糖芋艿、熟菱、生炒白果、糖炒栗子。冬季有水豆腐花、羊肚湯、赤豆湯、雞鴨血湯等。

生產習俗

造房
主要有看風水、開木凳、上大梁、燒路頭等傳統步驟。
造船
打造一般小農船禮儀較為簡單,僅新船下水時備三牲“齋路頭”。打造大農船或甲罟幫打新船較為隆重。造船前請陰陽先生占卜,擇日開工。在船基上祭船神,木匠鋸一段木頭用紅紙包好,船主請船匠,發喜錢,置“開工酒”,又稱“開木凳酒”。上船梁前由船匠和船主長子用墨斗在船底彈出中心線,稱“定圓”,在船底“齋利市”,上船梁後辦“定星酒”。上臘閘板時喝“上臘閘酒”。船造好後即將下水時最為隆重,要請客設宴。船主在新船頭釘上紅綠綢飄帶,貼上對聯,選吉日良辰,備三牲“齋路頭”,鞭炮齊鳴,新船由眾人推扶徐徐下水。有人在船艄向新船潑水以示順風順水、生意興隆、如意生財。是日,親朋前來送禮祝賀,船主設“完工酒”宴客。
造橋
造橋先丈量計算出用料,到開石山處訂購石料,待石料毛坯運至造橋處,擇吉日破土動工。下樁前祭祀土神,忌克屬生肖者觀看,以籬阻行,打橋樁時用打死的狗或紙剪的人像丟下水去壓邪。造橋時石匠再把毛坯石料當場加工堆砌而成,建橋期間,小孩佩戴紅布或桃樹牌,上寫“石橋石和尚,自造自身當,速速回家轉,自去抱橋樁”字句,大人不讓小孩去看造橋,特別是打樁更不讓去看,意為避邪。

民間藝術

民謠
農民在田間唱的叫山歌,有的稱田歌,漁民唱的叫漁歌。民國末期,唱的大多是情歌,少數反映階級鬥爭的內容。新中國成立後,民歌有了新內容,如《六樣機》、《逛新城》等。1998年起,古鎮盪湖船上的船娘,邊搖櫓邊唱吳歌。
宣卷
宣卷是由唐代僧侶的“俗講”、宋代的“說經”及後代的鼓子調、諸宮調、戲文、雜劇影響發展而來的,到了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始用“宣卷”稱謂,刊本行世。清道光鹹豐年間,宣卷流傳至甪直。甪直宣卷分木魚宣卷和絲弦宣卷兩種。宣卷又稱掛軸子說書,是宣揚佛法的歌曲,裡邊的故事總是勸人積德修壽做善事。民間“做壽”、“小孩剃頭”、“念佛”、“繳血污”等民俗活動中,往往請宣卷人。一般是兩人宣卷,用木魚、銅磬伴奏,根據“寶卷”腳本,有說有唱;少數有多人宣卷,分角色說唱,近似堂名形式。改革開放後,民間宣卷復活,出現一批年輕農民宣卷藝人。
舞蹈
民國時期,甪直廟會,出會、出燈等民間習俗活動中,有踏高翹、舞龍燈、蚌舞、蓮花落(即打連廂)、盪湖船、挑花籃等民間舞蹈。新中國成立後,遊行集會活動中,出現了打腰鼓、洋鼓隊、扭秧歌、紅軍舞等形式。改革開放後,民間盛行健美操、健身操、養生功。1998 年起,甪直水鄉文化藝術團演出的打連廂、挑花籃、水鄉服飾表演成了品牌節目。2008 年初,甪直鎮興起了廣場舞,成為甪直婦女的健身舞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