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米行

萬盛米行

萬盛米行是甪直鎮一家老字號店鋪,始於民國初年,由鎮上沈、范兩家富商合夥經營後轉殷家。米行規模宏大,有存放米食的廒間近百,是當時吳東地區首屈一指的大米行,成為甪直鎮及周圍10多個鄉鎮的糧食集散中心之一。米行的格局為“前店後場”,前面是做買賣的店鋪,後面是大米加工的工場和儲存糧食的廒倉。米行的河埠頭當地方言叫“河灘頭”,為裝卸穀米的碼頭。一對新谷登場,這裡舟船匯集,就會出現小說中所描繪的熱鬧場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盛米行
  • 始於:民國初年
  • 經營:沈、范兩家富商後轉殷家
  • 地區:甪直鎮
小說描述,米行發展歷程,項目研究,

小說描述

“萬盛米行的河埠頭,橫七豎八停泊著鄉村里出來的敞口船。裡面裝載的是新米,把船身壓得很低,齊著船舷的菜葉和垃圾被白膩的泡沫包圍著,一漾一漾的,填沒了這隻船和那隻船之間的空隙……”
萬盛米行萬盛米行
“早晨的太陽從破了的明瓦天棚里斜射下來,照在櫃檯前那幾頂晃動的舊氈帽上……”
這是葉聖陶先生的小說名篇《多收了三五斗》開頭的一段描述。
小說《多收了三五斗》曾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選進中學語文教科書,其中描寫糶米場景的片段以《糶米》為題,也被選進了國小語文教科書。萬盛米行也隨之聞名海內外。

米行發展歷程

3.7萬次播放
00:44
帶你走進小而甜的甪直,萬盛米行的由來
其實,萬盛米行的原型是甪直鎮南市的萬成恆米行,位於甪直鎮南市河的西岸。它地處甪直古鎮南大門,從南塘港北行進南大橋,或從鎮域西側的田肚江東行過衙門浜橋就來到萬成恆米行的河埠頭。
新中國成立後,這家米行跟其他米行一樣,被改造為當地糧管所的糧食收購站和糧食倉庫,一直承擔著為國家收購甪直地區農村的夏糧小麥和秋糧稻穀的任務。進入20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農村改革不斷深入,農業結構不斷調整,國家對農民糧食生產和收購政策不斷放開,地方糧食收購的職能逐漸完善。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地方糧管所的糧食收購和居民糧食供應走向市場化,“萬盛米行”也從此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今天我們看到的“萬盛米行”,是甪直人民政府為開發古鎮旅遊業,於1998年籌資改造的,地點在與“萬盛米行”原址相隔一百多米的南市河東岸。改建後的“萬盛米行”,力求再現民國年間江南的米市風貌,三開間門面的屋檐下懸掛著“萬盛米行”的金字招牌,店鋪內設有收售糧食的櫃檯,上掛“萬商雲集”牌子。店鋪後是寬敞的石槔大院,穿過院子來到“耒耜堂”,堂內陳列著江南舊式稻作農具和加工穀米的器具,成為一處獨具水鄉風情的“農具博物館”。

項目研究

粗糧加工
陝北萬盛米行十八年來一直從事雜糧貿易,並致力於粗糧深加工項目研究。一九九一年,從延安訪得幾近失傳的紅色硬糜子深加工民
間傳統技術,開始對糜子進行深加工生產。十幾年來,在產糧基地實行定單式種植,糧源嚴格把關,在技術上不斷探索、發展,直至生產出如今這款粗糧精品。我們的特色產品——延安糜子米,從糧源,到工藝,到貯存,都保障了它的有機本性。萬盛誠招有志之士,將這款深加工粗糧精品和文化發揚光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