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指由企業、大學、科研機構或其他組織機構,以企業的發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為保障,形成的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技術創新合作組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 類別:聯盟
  • 類型:創新戰略
  • 對象:產業技術
基本定義,主要任務,形成原則,形成條件,工作內容:,發展過程,創新聯盟,

基本定義

它是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的重要載體。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構建和發展,是整合產業技術創新資源,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的迫切要求,是促進產業技術集成創新,提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主要任務

聯盟的主要任務是組織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等圍繞產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問題,開展技術合作,突破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形成產業技術標準;建立公共技術平台,實現創新資源的有效分工與合理銜接,實行智慧財產權共享;實施技術轉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業化運用,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聯合培養人才,加強人員的交流互動,支撐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提升。

形成原則

聯盟的構建,要以國家重點產業和區域支柱產業的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以形成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以企業為主體,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鏈,運用市場機制集聚創新資源,實現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等在戰略層面有效結合,共同突破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基本原則如下:
(一)遵循市場經濟規則。要立足於企業創新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利益,通過平等協商,在一定時期內,建立有法律效力的聯盟契約,對聯盟成員形成有效的行為約束和利益保護。
(二)體現國家戰略目標。要符合《規劃綱要》確定的重點領域,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節能減排等政策導向,符合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迫切要求。
(三)滿足產業發展需求。要有利於掌握核心技術和自主智慧財產權,有利於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有利於形成產業技術創新鏈,有利於促進區域支柱產業的發展。
(四)發揮政府引導作用。要創新政府管理方式,發揮協調引導作用,營造有利的政策和法制環境,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推動重點領域聯盟的構建。

形成條件

聯盟成立應當符合以下基本條件:
1、要由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等多個獨立法人組成,企業處於行業骨幹地位;大學、科研機構在合作的技術領域具有前沿水平;相關中介機構等可根據聯盟技術創新的需要作為成員發揮積極的作用。
2、要有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聯盟協定,協定中有明確的技術創新目標,落實成員單位之間的任務分工,聯盟協定必須由成員單位法定代表人共同簽署生效。
3、要設立決策、諮詢和執行等組織機構,建立有效的決策與執行機制,明確聯盟對外承擔責任的主體,聯盟執行機構應配備專職人員,負責有關日常事務。
4、要健全經費管理制度,對聯盟經費要制定相應的內部管理辦法,並建立經費使用的內部監督機制,聯盟可委託常設機構的依託單位管理聯盟經費,政府資助經費的使用要按照相關規定執行,並接受有關部門的監督。
5、要建立利益保障機制,聯盟研發項目產生的成果和智慧財產權應事先通過協定明確權利歸屬,許可使用和轉化收益分配的辦法,要強化違約責任追究,保護聯盟成員的合法權益。
6、要建立開放發展機制,要根據發展需要及時吸收新成員,並積極開展與外部組織的交流與合作,聯盟要建立成果擴散機制,對承擔政府資助項目形成的成果有向聯盟外擴散的義務。

工作內容:

1、開展成果轉化及產業發展促進。建立項目發現和篩選機制,實施能較快形成較大產業規模或顯著提升相關產業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的項目,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
2、開展聯合攻關和技術研發。開展聯盟戰略研究與發展規劃制定工作,廣泛聚集產學研等創新資源,聯合攻克制約產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提升產業核心技術競爭力和產業創新效率。
3、開展領域(行業)服務。抓住經濟結構調整和最佳化升級的重要機遇,引導領域(行業)服務資源開展合作,加強對領域(行業)的共性技術研發服務、技術轉移和人才培養,促進領域(行業)協同創新能力提升。
4、開展標準化工作。以標準為紐帶,聚攏產業資源,共同制定國際、國內、行業技術標準,帶動聯盟智慧財產權工作,增強對產業的引領、市場準入能力和新市場打造。
5、開展國際化合作。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參加國際論壇和展會,廣泛依託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聯盟產品(服務)的國際化發展。
6、開展品牌建設工作。加強業務交流與合作,支持聯盟參與國際、國內各類展覽、展示及業務交流會,舉辦各類聯盟推廣活動,打造聯盟品牌。

發展過程

學者對產業技術戰略聯盟的研究最早源於戰略聯盟。Teece(1992)認為,戰略聯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夥伴企業為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等戰略目標而進行以承諾和信任為特徵的合作活動,包括排他性的購買協定、排他性的合作生產、技術成果的互換、R&D 合作協定、共同行銷,它的特點是超越了正常的市場交易,但並未達到合併的程度。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學者們從關注傳統的企業與企業之間戰略聯盟,轉向關注產業技術戰略聯盟。Caldeira(2003)認為,產業技術聯盟是指基於某一產業的技術研發、 技術產業化、市場拓展等成員的共同目標, 通過適當的組織形式和運作制度,多家具有相同或類似產業背景的企業( 包括企業科研機構、 中介服務組織等) 聯合起來的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組織形式。

創新聯盟

2007年6月10日,來自數十家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主要負責人在北京簽約成立了鋼鐵可循環流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煤炭開發利用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這標誌著在國家六部委推進產學研結合工作協調指導小組的推動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一、鋼鐵可循環流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鋼鐵可循環流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寶鋼、鞍鋼、武鋼、首鋼、唐鋼、濟鋼六家大型鋼鐵集團(鋼產量占全國鋼產量的25%),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上海大學三家鋼鐵行業主力大學以及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公司聯合組建的新型產學研合作組織。聯盟著眼於鋼鐵行業所面臨的能源、資源、環境等巨大制約,保持鋼鐵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聯盟以“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技術”項目為龍頭,以世界一流鋼鐵企業曹妃甸工程為依託,以工程院院長徐匡迪院士任專家技術委員會首席科學家為人才梯隊。經過聯合攻關,將實現以下目標:
1.首鋼曹妃甸工程採用5500m3高爐,利用係數達到2.3噸/m3·天;採用鐵水“三脫”預處理新工藝,轉爐、RH等生產工序的生產周期小於25分鐘;大板坯鑄機(鑄坯厚度200-230mm)拉速大於2.0m/min。實現全線貫通的快節奏生產模式,年煉鋼爐數大於15000爐,勞動生產率達到1600噸/人·年。
採用大型焦爐高效能源轉換、煤氣綜合管理與發電、低品質餘熱回收、高效清潔燃燒和乾法除塵等系統節能技術,把噸鋼能耗降低到640公斤標準煤(到熱軋材),實現全流程噸鋼新水消耗小於4噸,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大於99%,高爐粉塵排放濃度≤5mg/Nm3;轉爐粉塵排放濃度≤15mg/Nm3。
2.探索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非高爐煉鐵新工藝,力爭打通基於氫冶金的熔融還原煉鐵工藝路線,建成萬噸級聯動中試生產示範線。探索開發爐渣乾法粒化技術,建設萬噸級爐渣乾法粒化和餘熱回收的示範裝置,在示範裝置上實現餘熱回收率大於60%,乾法處理的爐渣粒度小於3mm、玻璃體含量大於95%。在薄板坯連鑄連軋生產線上開發出典型牌號的取向矽鋼。
二、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組建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自主創新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要求。聯盟的組建,將緊緊圍繞企業發展的技術需求、煤化工行業發展的共性和關鍵技術需求、國家科技發展戰略需求,按照開發技術的先進性,研發的前瞻性和在領域內的權威性的原則,
聚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的68項優先主題之一——“煤的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液化及多聯產”,確定開發的中長期目標和近期重點工作目標,開展“以煤氣化為龍頭,以一碳化學為基礎,合成各種燃料油和化工產品並向其他行業提供清潔、高熱值燃氣的煤炭潔淨利用技術”的新一代煤(能源)化工技術的開發與套用。在煤的氣化、液化、熱解、制烯烴、等離子法乙炔、煤和生物質聯合循環等方面研究開發前沿、重大、關鍵、共性技術,並形成相應的產業標準。對緩解因煤炭粗放利用帶來的嚴重資源和環境壓力,調整煤化工產業結構具有重大意義。
聯盟的首批發起單位是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兗礦集團有限公司安徽淮化集團有限公司、錦西化工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內蒙古博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河南煤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集團等10家單位。其中,我國的著名高校將通過原始性創新和前沿技術的突破,為聯盟的技術創新提供持續的支撐和人才保證。國內一流的工程公司將通過工藝和工程技術的開發加速聯盟內技術成果向產業化的轉化。我國的煤化工龍頭企業,將通過持續的發展需求和資源支持為聯盟技術成果搭建產業化平台。具有先進制造工藝的裝備生產企業,將通過其研發製造能力,為聯名生產出新一代煤(能源)化工所需的關鍵設備。他們的有機結合和有效集成將對我國煤化工產業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力和帶動力。
目前,聯盟成員單位中6家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為800多億元,利稅總額不足100億元,聯盟自主開發的技術得到工業化運用後,在五年內主營業務收入預計將達到2000億元,企業盈利能力將得到大幅提高。通過聯盟對創新技術向行業的轉移和擴散,為聯盟成員的快速發展創造新的空間。
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由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中國一拖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時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山東五徵集團有限公司、福田雷沃國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常發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天津拖拉機製造有限公司、現代農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8家行業骨幹企業,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江蘇大學、東北農業大學4家大學,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工程科學研究院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所廣東省農業機械研究所3家科研院所共15家單位為發起人,涵蓋了農業裝備主要技術與關鍵產品領域。其中8家企業總資產313億元,占全行業1500餘家規模以上企業的33%,生產銷售額570億元,占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銷售總額1300億元的44%,利稅16億元,占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利稅總額的30%。
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是當前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全國科技大會精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及其配套政策,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十一五”期間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一種嘗試和積極探索,對於全面提升農業裝備製造業水平、促進農業裝備國產化,裝備中國農業、提高國際競爭力將起到重大作用。
煤炭開發利用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由神華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上海交大、哈工大、煤科總院等十八家單位作為發起人。聯盟將先期開展煤炭採掘關鍵裝備本土化、神華煤電廠鍋爐高效安全燃燒技術、神華煤炭轉化技術三個項目的協同攻關和研發。
聯盟的技術開發任務包括三方面:
1.煤炭採掘關鍵裝備本土化研發。這已經成為提高我國煤炭行業技術水平,振興裝備製造業的重要契機。號稱“東方新煤都”的神東礦區是神華集團公司最主要的煤炭生產基地,也是我國首個產量超億噸的現代化礦區。這裡創造了我國煤炭產業井工礦開採的許多“神話”:礦井原煤年產量最高達到2110萬噸,綜采工作面原煤產量最高達到1075萬噸,礦區全員工效達到了124噸/工,上述指標均為世界第一;而百萬噸死亡率則一直保持在國際最先進水平的0.03以下。取得這樣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於引進了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效率的世界最先進的採掘裝備。但長期大量的成套設備進口不僅大大增加了企業生產成本,而且對神華乃至中國煤炭工業的未來發展形成了嚴重製約。神華集團公司2004年開始採掘關鍵裝備的本土化研發,先後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鄭州煤機集團等採用各種合作方式進行攻關,現在已經研製出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掌握核心技術的各類采高的液壓支架,完全打破了該類產品的國際壟斷。2006年,僅神華集團公司採用本土化研發的液壓支架這一項,就節省設備投資30多億元。去年底,曾培炎副總理對此項工作做出了重要的批示:神華集團採煤機械國產化形成的經驗很具代表性,值得在其它裝備專項實施中借鑑。實踐證明,只要我們把各方面積極性調動好,加強使用單位、製造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合作,集中力量攻關,完全可在一些重大技術裝備上有所突破,從而推動我國裝備製造業整體水平上一個新台階。培炎副總理的一席話,讓我們看到我國煤炭行業擺脫增長粗放、資源浪費、事故頻發的落後面貌,振興我國裝備製造業的春天已經到來了。
2.神華煤電廠鍋爐高效安全燃燒技術。這是安全、高效、潔淨的燃用神華煤、推動我國電力產業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的重要保障。神華煤是我國最大的動力煤種,也是公認的低灰、低硫、中高發熱量的“綠色煤炭”,但其存在的灰熔點低、高鈣高鐵的特點也使燃用神華煤的電廠鍋爐易出現結焦積灰等問題。如何更加安全、高效、潔淨的燃用神華煤也成了擺在我國電力行業面前的重大課題。而作為主要燃用神華煤的神華企業——國華電力分公司則成為了這項技術套用和檢驗的主戰場。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和穩步發展,總裝機容量1500萬千瓦的國華電力分公司供電煤耗324g/kWh,為國內最先進水平,以同年全國平均366g/kWh的供電煤耗計算,就節省標煤289萬噸。
3.神華煤炭轉化技術。重點是煤的直接和間接液化。2000年2月,國家批准神華集團公司投資建設第一個工業化的煤直接液化廠。煤直接液化這項只有德國在二戰期間曾部分進行工業化生產的技術從一紙技術構想變為現在投資過百億的示範工程,這是神華集團聯合有關單位十幾年臥薪嘗膽和技術攻關的結果。神華還在積極地探索、推進煤間接液化與煤化工項目的進展。2010年,神華集團公司煤液化與煤化工產品生產能力將達到380萬噸,2020年達到3000萬噸。這將打開我國煤炭清潔開發利用新的產業之門,對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安全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