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

生物性污染,由生物有機體對人類或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例如,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造成的污染。

名詞解釋,特點,區別,類型,防治,污染危害,污染途徑,微生物污染,黃麴黴毒素,寄生蟲和蟲卵污染,昆蟲污染,預防措施,危害事例,紫莖澤蘭的生物入侵,食人魚事件,米草的生物入侵,斑潛蠅入侵和危害,鳳眼蓮的入侵,防治注意,監控體系,相關法規,

名詞解釋

生物性污染 (biotic pollution )是指病原微生物排入水體後,直接成間接地使人感染或傳染各種疾病。衡量指標主要有大腸菌類指數、細菌總數等。
生物性污染生物性污染

特點

一是預測難,人們對外來生物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入侵難以作出預測。
二是潛伏期長,一種外來生物侵入之後,其潛伏期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因此,難以被發現,難以跟蹤觀察。
三是破壞性大,外來生物的侵入,在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的同時,也破壞了該生態系統中各類生物的相互依存關係,可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區別

生物性污染與其它污染的不同之處:它的污染物是活的生物,能夠逐步適應新的環境,不斷增殖並占據優勢,從而危害其他生物的生存和人類的生活。

類型

某些原來存在於人畜腸道中的病原細菌。如傷寒、副傷寒、霍亂細菌等都可以通過人畜糞便的污染而進入水體,隨水流動而傳播。一些病毒,如肝炎病毒、腺病毒等也常在污染水中發現。某些寄生蟲病,如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也可通過水進行傳播。防止病原微生物對水體的污染也是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的一大課題。食品污染包括哪些方面?1.生物性污染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蟲、昆蟲及病毒的污染。微生物污染主要有細菌與細菌毒素、黴菌與黴菌毒素。出現在食品中的細菌除包括可引起食物中毒、人畜共患傳染病等的致病菌外,還包括能引起食品腐敗變質並可作為食品受到污染標誌的非致病菌。寄生蟲和蟲卵主要是通過病人、病畜的糞便間接通過水體或土壤污染食品或直接污染食品。昆蟲污染主要包括糧食中的甲蟲、蟎類、蛾類以及動物食品和發酵食品中的蠅、蛆等。病毒污染主要包括肝炎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和口蹄疫病毒,其它病毒不易在食品上繁殖。2.化學性污染食品化學性污染涉及範圍較廣,情況也較複雜。主要包括:①來自生產、生活和環境中的污染物,如農藥、獸藥、有毒金屬、多環芳烴化合物、N-亞硝基化合物、雜環胺、二惡英、三氯丙醇等;②食品容器、包裝材料、運輸工具等接觸食品時溶入食品中的有害物質;③濫用食品添加劑;④在食品加工、貯存過程中產生的物質,如酒中有害的醇類、醛類等;⑤摻假、制假過程中加入的物質。3.物理性污染主要來源於複雜的多種非化學性的雜物,雖然有的污染物可能並不威脅消費者的健康,但是嚴重影響了食品應有的感官性狀和/或營養價值,食品質量得不到保證,主要有:①來自食品產、儲、運、銷的污染物,如糧食收割時混入的草籽、液體食品容器池中的雜物、食品運銷過程中的灰塵及蒼蠅等;②食品的摻假使假,如糧食中摻入的沙石、肉中注入的水、奶粉中摻入大量的糖等,③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主要來自放射性物質的開採、冶煉、生產、套用及意外事故造成的污染。
生物性污染生物性污染

防治

1、水體生物性污染:應避免水體的富營養化,儘量減少污染物的產生
2、入侵類生物性污染:加強檢疫,提高法律意識等等
3、控制致病的細菌、病毒等排入水體和土壤,也是預防生物性污染的重要措施

污染危害

食物從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烹調等各環節中,都可能受到環境中各種有害致病因子的侵入;以致降低食品衛生質量與營養價值。如果食用了被污染的食品,就會引起急性或慢性食物中毒。
生物性污染生物性污染
水體污染影響工業生產、增大設備腐蝕、影響產品質量,甚至使生產不能進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響人民生活,破壞生態,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損害很大。 水污染後,通過飲水或食物鏈,污染物進入人體,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鉻、銨類、笨並(a)芘等,還可誘發癌症。被寄生蟲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會引起多種傳染病和寄生蟲病。含有大量氮、磷、鉀的生活污水的排放,大量有機物在水中降解放出營養元素,促進水中藻類叢生,植物瘋長,使水體通氣不良,溶解氧下降,甚至出現無氧層。以致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水面發黑,水體發臭形成“死湖”、“死河”、“死海”,進而變成沼澤。這種現象稱為水的富營養化。富營養化的水臭味大、顏色深、細菌多,這種水的水質差,不能直接利用,水中斷魚大量死亡。

污染途徑

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蟲、蟲卵和昆蟲對食物的污染。
生物性污染生物性污染
微生物污染主要有細菌與細菌毒素、黴菌與黴菌毒素。在食品中的細菌包括能引起食物中毒、人畜共患傳染病以及其他以食品為傳播媒介的致病菌,還有能引起食品腐敗變質的非致病菌。寄生蟲和蟲卵往往是污染食品而使人致病的,如蛔蟲、絛蟲、中華枝睪吸蟲以及旋毛蟲等,主要是糞便或土壤污染了飲水或食品。昆蟲污染主要包括糧食中的甲蟲、蟎類、蛾類以及動物性食品和某些發酵食品中的蠅蛆等。

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污染的菌源主要包括細菌及細菌毒素、黴菌及黴菌毒素等。這些微生物污染食品後,在適宜的條件下可大量生長繁殖,使食物的感官性質惡化、營養價值降低,甚至引起嚴重的腐敗、霉爛和變質,產生各種危害人體健康的毒素,而引起各種疾病和食物中毒。

黃麴黴毒素

黃麴黴毒素是黃麴黴菌產生的一種代謝產物。黃麴黴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環境中,其中大約有30%~60%的菌株能產生黃麴黴毒素(以黃麴黴毒素B1為代表)。受污染的食物主要有糧食、花生、豆類、食用油、發酵食品等,其中以玉米、花生和花生油最易霉變而產生黃麴黴毒素。黃麴黴毒素耐高溫,一般加熱烹調破壞不了它的毒性。黃麴黴毒素為致癌物質,食用後可發生肝癌等疾病。我國食品中黃麴黴毒素的標準允許量如下表:
防止黃麴黴毒素污染食品,應加強糧油食品的檢查,檢驗合格,方可使用;要搞好食品儲存中的防霉工作,經常檢查儲存的糧油,做到保持乾燥、防止霉變;發現霉變食品,要及時進行除霉去毒處理。對花生油的去毒可採用白淘土吸附法、日光照射法等,可除去毒素。烹調時,待鍋內的油加熱冒煙後,加入少量食鹽,可除去部分毒素。

寄生蟲和蟲卵污染

寄生蟲和蟲卵污染食物,污染源主要為病人、病畜及水生物。污染方式多為病人、病畜的糞便污染水源或土壤,從而使家畜、魚類及蔬菜受到感染或污染。危害人類健康的寄生蟲主要有蛔蟲、絛蟲、蟯蟲、肺吸蟲、肝吸蟲、旋毛蟲等。

昆蟲污染

昆蟲污染食物是通過昆蟲卵污染的,在溫度、濕度適宜時,各種害蟲可迅速繁殖,如糧食中的甲蟲類、蛾類、蟎蟲類;魚、肉、醬、醃菜中的蠅蛆;醃魚中的乾酪蠅幼蟲等。乾果、棗、栗及含糖多的食品易受侵害。昆蟲污染食物的特點是:食物被大量破壞,感官性質惡化,營養質量降低,甚至完全失去食用的價值。

預防措施

為防止食物遭受生物性污染,必須認真貫徹《食品衛生法》 ,加強食品衛生管理,落實好食品生產、加工、運輸、貯藏、銷售過程中預防生物污染的各項措施。有關部門要認真做地好食品衛生檢驗監督工作,一旦發現被污染的食品(包括進口食品),需及時抽樣送檢。嚴重污染的食品不得銷售、食用,應進行焚毀或掩埋,可食部分必須嚴格進行消毒。要加強對食品有關人員的衛生管理,認真執行《食品加工、銷售、飲食企業衛生五四制》。從事生產經營飲食的商業人員,必須持有衛生防疫部門頒發的健康證,禁止傳染病患者參與生產、經營食品的工作。

危害事例

紫莖澤蘭的生物入侵

紫莖澤蘭又名破壞草,是菊科澤蘭屬多年生雜草,原產美洲墨西哥至哥斯大黎加一帶。株高1~2 m,壽命可達12~15年。葉片卵形、三角形或菱狀卵形,果實黑褐色。紫莖澤蘭被作為觀賞植物先引種到歐洲,後又被引種到大洋洲和亞洲,現已廣泛分布於世界上熱帶、亞熱帶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紫莖澤蘭具有有性和無性兩種繁殖能力,種子能隨風飛揚,生命力極強,能夠在多種環境中生存,在與引入地本土植物的生存鬥爭中占有很大的優勢,本土的草本植物根本無法與之匹敵,使它能夠迅速占領裸露地面和原有的草山草坡,所到之處成為一片“綠色沙漠”。

食人魚事件

“食人魚”也叫“食人鯧”,是脂鯉目脂鯉科鋸鮭脂鯉屬魚類的俗稱,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食人魚有很多種,如銀盤食人魚、銀灰食人魚、紅食人魚和斑點食人魚等。國內市場暢銷的品種為紅腹食人魚,體長一般25 cm左右,身體側扁,卵圓形,淺綠色魚體,墨綠色魚背,有著銳利的牙齒。食人魚頸部短,頭骨特別是齶骨十分堅硬,上下齶的咬合力大得驚人,可以咬穿牛皮,甚至硬邦邦的木板,能把鋼製的魚鉤一口咬斷。一旦被咬的獵物溢出血腥,它們就會瘋狂無比,用鋒利的牙齒瘋狂撕咬切割,直到獵物剩下一堆骨頭。在食人魚活動最頻繁的巴西馬把格洛索州,每年約有1 200頭牛在河中被食人魚吃掉;也有食人魚攻擊人類的報導。食人魚在當地被列為最危險的水族生物之一,被稱為“水中狼族”。

米草的生物入侵

米草屬隸屬於禾本科,起源於北美大西洋沿岸及墨西哥海灣,在全球蔓延最嚴重的是美國互花米草和英國大米草(美國互花米草和歐洲米草的多倍體雜交後代)。大米草株高20~40 cm,互花米草南方高稈生態型株高120~300 cm,它們均具有發達的地下莖和根系,不但可以依靠根狀莖進行無性繁殖,也可通過種子進行有性繁殖。米草耐鹽耐淹、耐淤埋、耐風浪,非常適宜在沿海灘涂生長。由於米草種群密度大,生產力高,常在沿海灘涂形成大面積的單種優勢群落。因此,人們原來用它保灘護岸,促淤造陸。但隨著米草的蔓延,已嚴重威脅著世界各地的海濱環境。1979年引進美國互花米草的高稈生態型,在我國北起遼寧錦西縣,南到廣東電白,共80多個縣市的灘涂均有生長。米草的大量蔓延,會造成以下嚴重危害:影響水體循環,阻塞航道,影響船隻進出港,而清除米草造成的航道淤積代價高昂;威脅本地生物多樣性;破壞近海生物棲息環境,使許多鳥類喪失覓食環境和棲息場所;其腐爛體四處漂流,會造成其他生物窒息死亡;侵占灘涂養殖用地,造成水產養殖的巨大損失,影響淺海養殖的紫菜、海帶等的產量和質量。在福建、廣東等許多地區,米草已經發展成嚴重的生態災難。 要預防、控制米草的傳播和危害,應加強宣傳,制止米草在其他地區的栽培和引種;採用物理、化學和生物方法進行控制;完善米草綜合利用技術,變害為寶。

斑潛蠅入侵和危害

斑潛蠅指雙翅目潛蠅科斑潛蠅屬的蠅類昆蟲,是蔬菜、花卉等植物上的一類重要害蟲,多數種類被國際上列為檢疫對象,如三葉草斑潛蠅、美洲斑潛蠅、南美斑潛蠅和番茄斑潛蠅。斑潛蠅體長1.5~4.0 mm,以幼蟲潛入植物葉片中取食形成彎曲的潛道為特徵。它主要靠卵和幼蟲隨枝條、切花、葉菜、瓜果等材料傳播,蛹主要隨植株、土壤和交通工具等遠距離傳播,因此,斑潛蠅的入侵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

鳳眼蓮的入侵

鳳眼蓮是雨久花科鳳眼蓮屬多年生漂浮性大型水生草本植物。葉片腎形或卵圓形,常呈波浪狀,長度甚至能達到1 m,內部貯存很多空氣,使整個植株漂浮在水面上。它主要進行根、莖的無性繁殖,也通過種子進行繁殖。種子生命力極強,能在水中存活5~20年,在溫暖、淺水和高光照的條件下萌發。鳳眼蓮的適應性極強,適合溫度為5~35 ℃,能夠在貧營養、富營養及含有大量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水體中生長,甚至在高酸性和鹼性(pH4~12)的水中仍能成活。 鳳眼蓮產於巴西,1823年首次報導,1844年在美國一個博覽會上被譽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從此被引種栽培。鳳眼蓮的營養價值高,是畜禽的優良飼料。20世紀40年代後,發現它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營養元素,吸收和富集各種重金屬和有機毒物,對污水有很強的淨化作用,且淨化效率優於其他水生植物,因此進一步被推廣種植。中國危害最嚴重的是雲南昆明市,流經該市的大觀河幾乎全部被鳳眼蓮覆蓋,滇池約1 000 hm2的水面幾乎全部生長著鳳眼蓮。昆明市為迎接世博會召開而治理鳳眼蓮耗資巨大,但是防治效果並不好。上海市水域2002年鳳眼蓮產量在2.0×106 t左右,1/4的內河水面被覆蓋。另外武漢、寧波和太湖等地區也發生比較嚴重的危害事件。 造成鳳眼蓮入侵和危害的主要外部因素是人類的傳播、水體的富營養化、缺乏天敵控制及持續的暖冬天氣;內部因素是其很強的生長繁殖能力和較強的生態適應性和競爭力。

防治注意

(1)生物防治的製劑產品穩定性不高,不耐長期貯藏,貨架周期短;套用技術複雜,不容易被使用者掌握;由於自然界中植物、微生物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極其複雜,其套用後防治效果能否穩定持久,大多不能預見。
(2)生物防治對生態和環境也有副作用。如引進的天敵昆蟲可能對生態環境帶來某些破壞性作用;活體微生物的套用可能對其他自然界微生物群、人畜體內的微生物群產生干擾,可能誘發人、畜免疫能力的突變或拮抗作用;生物防治的安全利用要求有一定的寄主範圍。
(3)生物防治不能全部代替化學農藥。由於抗藥性、效果、成本等因素,在實際套用時,必須考慮包括化學農藥、施肥管理、品種、生物防治等多因素在內的綜合防治體系,發展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
(4)建立生物防治的風險評價機制。對外來生物和生物防治的生態後果進行評價,制定生物防治安全套用的標準。
(5)根據國情,因地制宜地保護和開發利用我國的生物防治資源,充分發揮天敵對害蟲的自然控制作用是一條經濟有效的途徑,可以降低生物防治的成本;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國民對生物資源的認識和生物防治意識;不但要重視生物防治“治”的技術,更要重視對“防”的研究與套用。

監控體系

通過各相關部門的協力合作,以及有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中國初步完成了對生物性污染的立體監控網路建設。 在國際合作方面,中國加入了國際上一系列與生物保護、生物入侵及污染有關的國際協定和機構,例如,中國於1992年簽約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並積極履行相關義務。 在法律法規建設方面,中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實施條例》,對防止引進外來有害物種和動植物病蟲害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對動植物物種的引進也有嚴格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規定:國務院設立動植物檢疫機關,統一管理全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工作。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全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工作。國家動植物檢疫機關在對外開放的口岸和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業務集中的地點設立口岸動植物檢疫機關。國外發生重大動植物疫情並可能傳入中國時,國務院應當採取緊急預防措施,必要時可以下令禁止來自動植物疫區的運輸工具進境或者封鎖有關口岸。受動植物疫情威脅地區的地方人民政府和有關口岸動植物檢疫機關,應當立即採取緊急措施,同時向上級人民政府和國家動植物檢疫機關報告。郵電、運輸部門對重大動植物疫情報告和送檢材料應當優先傳送。口岸動植物檢疫機關在港口、機場、車站、郵局執行檢疫任務時,海關、交通、民航、鐵路、郵電等有關部門應當配合。 在監管部門方面,農業部、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海關、衛生部、交通部、民航、鐵道部、外貿部等部門分工合作。例如,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主要職責是擬定有關出入境衛生檢疫、動植物檢疫的法律、法規,組織實施出入境檢驗檢疫、鑑定和監督管理等工作,檢驗檢疫局的食品法典專家委員會專門下設一個生物污染控制專業組。此外,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可以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的要求,制訂全國國境口岸突發事件出入境檢驗檢疫應急預案。 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形勢,我國的生物污染監控體系也在不斷完善。這包括進一步完善動植物檢疫法等相關法律體系;加強基礎研究工作;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生態保護和防護意識;同時不斷加強國際合作,建立國際生物監控體系和資料庫。不斷地努力提高我國對生物污染的監管能力、阻擊能力、預警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
《生物多樣性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

相關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衛生部《消毒管理辦法》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衛生部和國家經委《醫院污水排放標準》,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關於加大對醫院醫療廢水、醫療垃圾的監管力度的緊急通知[2003]71號》和《危險廢棄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GB18597-2001以及《危險廢物焚燒污染控制標準》GB1848-2001,國家環保總局、國家經貿委、科技部聯合發布的《危險廢物污染防止技術政策》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