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物性污染

食品污染(food biological contamination),指在各種條件下,導致有毒有害物質進入到食物,造成食品安全性、營養性和/或感官性狀發生改變的過程。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污染,寄生蟲污染、昆蟲污染等。其中微生物包括細菌及細菌毒素、真菌及真菌毒素和病毒。

基本介紹

  • 作者:鄭志傑
  • 職稱:院長
  • 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心血管內科
  • 貢獻:審核
食品生物性污染中的細菌污染,食品生物性污染中的真菌污染,

食品生物性污染中的細菌污染

1.影響細菌生長的因素
影響因素有多方面,如食品種類、食品營養條件、食品所處的環境條件、食品的加工方法、食品的細菌種類等等,但重要的是以下的條件。
(1)溫度 一般細菌對高溫敏感,高溫下可使細菌的蛋白質和酶變性;低溫下細菌不死亡,只是新陳代謝活動降低,其活力仍然存在。根據細菌對溫度要求的不同,可分為:嗜冷菌(-28℃-20℃)、嗜溫菌(20℃-45℃)、嗜熱菌(45℃-60℃)。正常引起人體疾病的病原菌往往是濕熱菌。美國衛生部把7℃-60℃這一溫度定為危險溫區。因此,食品貯存、初加工、端送客人都應當縮短在危險溫區中停留的時間。餐飲食品必須趁熱供應或迅速冷凍,絕不能存放於溫熱環境,以免腐敗變質。
(2)濕度 一般細菌喜歡的水分活度為1,而不是0.85,可通過乾燥脫水保存食品。方法有物理乾燥法、冷凍乾燥法、加糖或鹽脫水法等。
(3)酸鹼度 絕大多數細菌適宜在pH7.2-7.4環境中生長,導致食品容易腐敗變質。水果和發酵食品(泡菜、優酪乳)酸鹼度偏低,可阻止絕大多數病原菌的活動。食醋具有殺菌作用可用來做涼拌菜。
(4)氧氣 不同的細菌需氧情況不一樣。需氧菌需要游離氧;厭氧菌須在沒有游離氧的情況下才能生長良好。兼性厭氧菌則無論在有游離氧或沒有游離氧的環境中都能繁殖。食品工業常以抽真空包裝(去除游離氧)、氣調包裝(增加氮氣含量,減少氧分壓)來貯藏食品。
2.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 沙門細菌、大腸桿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肉毒梭菌、蠟樣芽泡桿菌等。
3.引起食源性傳染病的細菌 炭疽桿菌、結核桿菌、李斯特菌、痢疾志賀氏菌、霍亂弧菌等。

食品生物性污染中的真菌污染

1.真菌的危害
(1)食品的霉變或霉腐 黴菌在食品中大量繁殖,帶來霉腐味,引起食品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狀惡化、營養價值降低或失去,甚至還帶有黴菌毒素,產生腐敗變質的現象。危害極大:糧食霉變,食品腐敗產生黴菌毒素。
(2)食品中的常見真菌有 麴黴屬、青黴屬、毛霉屬、根霉屬、鐮刀菌屬、酵母屬。麴黴、青黴往往是食品霉變的前兆;以產生致癌性真菌毒素,對人體健康危害大。根霉、毛霉的出現往往表示食品已經霉變。
2.真菌的生長條件
(1)水分 許多黴菌在相對濕度在95%~100%下生長良好,在80%~85%時生長緩慢。黴菌所需的水分活度比細菌和酵母菌略低,但水分活度降到0.7以下時也不能生長。糧食中含水量如在17%~18%,則是黴菌繁殖與產毒的理想條件。
(2)溫度 一般最適溫度是20~28℃,最適37℃,產毒溫度略低於此;小於10℃或大於30℃時生長顯著減弱。在0℃幾乎不生長。個別耐低溫。極大多數真菌不耐熱,可於60℃加熱10分鐘殺滅。
(3)氧氣 大多數為需氧菌。
(4)pH值 適宜在pH4-6的食物中生長。
(5)營養 要求低,只要有糖、少量氮、無機鹽即可。因此極易在含糖的餅乾、麵包、糧食類食品上生長。
3.食品中黴菌的綜合控制
乾燥(曬乾、紅外線乾燥、使用吸濕劑)、低溫、隔氧、使用防腐劑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