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原理 : 生物化學原理

生物化學原理 : 生物化學原理

《生物化學原理》是200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洪淵,本書共由五個部分、二十三章組成。主要介紹了生化系統的環境條件、生命的化學物質、物質與能量代謝、信息傳遞與調控、與生物化學研究相關的新技術與新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物化學原理
  • 作者:張洪淵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03017680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生物化學是探索生命本質的重要微觀學科之一。作為大學生物學科學本科生使用的基礎教材,《生物化學原理》既傳承了生物化學基本理論,又展示了生物化學發展的成就。《生物化學原理》共由五個部分、二十三章組成。部分介紹生化系統的環境條件,第二部分介紹生命的化學物質,第三部分介紹物質與能量代謝,第四部分介紹信息傳遞與調控,第五部分介紹與生物化學研究相關的新技術與新學科。《生物化學原理》內容全面、系統,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生物化學的教學內容。

圖書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生化系統的環境條件
第一章 水、pH和緩衝劑 3
第一節 導言 3
一、生物體中水的重要性 3
二、水分子的結構 3
第二節 水的性質 3
一、水的極性 3
二、水的溶解性 4
三、水的比熱容、蒸發熱 4
第三節 水的電離 5
一、水的解離和pH 5
二、酸和鹼 5
第四節 緩衝系統 6
第五節 生物機體中的緩衝系統 6
第六節 水在生物機體中的作用 7
習題 8
第二章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9
第一節 導言 9
第二節 細胞的結構 9
一、細胞的大小 9
二、細胞結構 9
第三節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 12
第四節 細胞的元素組成和分子組成 12
一、細胞的元素組成 12
二、細胞的分子組成 13
習題 13
第二部分 生命物質的化學
第三章 糖類的化學 17
第一節 導言 17
一、糖的定義與元素組成 17
二、糖的分類與命名 17
第二節 單糖的結構和性質 18
一、單糖的開鏈結構 18
二、單糖的環狀結構 20
二、單糖的性質 23
第三節 單糖衍生物 27
一、氨基糖 27
二、糖酶和糖酸 28
三、糖苷 29
第四節 寡糖的結構和性質 30
一、寡糖的定義與命名 30
二、常見寡糖的結構 30
三、寡糖的性質 31
四、環糊精 32
第五節 多糖的結構和性質 33
一、同聚多糖 33
二、雜聚多糖 37
三、複合糖類 40
第六節 糖類物質的生物學功能 41
一、能源 41
二、結構組分 41
三、其他一些重要的生物功能 42
習題 42
第四章 脂類和生物膜化學 44
第一節 導言 44
一、脂質的基本概念 44
二、脂質的分類 44
三、脂質的生理功能 44
第二節 酯醯甘油 45
一、油脂的結構 45
二、油脂的性質 46
第三節 磷脂 48
一、甘油磷脂 48
二、鞘磷脂 50
第四節 固醇及其衍生物 50
一、固醇類 50
二、類固醇 52
第五節 其他脂類 53
一、萜類 53
二、蠟 54
三、糖脂 54
四、脂蛋白 55
第六節 生物膜化學 55
一、生物膜的化學組成 55
二、生物膜結構的主要特徵 56
三、生物膜的結構模型 57
四、生物膜的功能 57
五、膜生物工程 59
習題 60
第五章 蛋白質化學 61
第一節 導言 61
第二節 胺基酸 61
一、蛋白質的基本結構單位胺基酸 61
二、胺基酸的性質 65
三、胺基酸的化學反應 68
第三節 肽 72
一、肽的結構 72
二、天然活性肽 73
第四節 蛋白質的分類 75
一、單純蛋白質 75
二、結合蛋白質 75
第五節 蛋白質的共價結構 76
一、蛋白質的胺基酸組成 76
二、蛋白質分子結構中的化學鍵 77
三、蛋白質一級結構的測定 79
四、幾種典型蛋白質的一級結構 83
第六節 蛋白質的二級結構 83
一、構型與構象 83
二、蛋白質的二級結構 84
三、超二級結構和結構域 87
第七節 蛋白質的三級結構 88
第八節 蛋白質的四級結構 88
第九節 蛋白質的構效關係 89
一、蛋白質一級結構對高級結構的影響 89
二、一級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90
三、高級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92
第十節 幾種典型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 93
一、纖維狀蛋白質(fibrous proteins) 93
三、球狀蛋白 94
三、糖蛋白 96
四、脂蛋白 97
第十一節 蛋白質構象分析原理 98
一、蛋白質溶液構象分析的光譜技術原理 98
二、多維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99
三、蛋白質構象的理論預測 100
第十二節 蛋白質的性質 100
一、蛋白質的兩性解離和等電點 100
二、蛋白質分子的大小 101
三、蛋白質的肢體性質 103
四、蛋白質的沉澱作用 103
五、蛋白質的變性作用 104
六、蛋白質的顏色反應 105
第十三節 蛋白質及胺基酸的純化和鑑定技術原理 105
一、蛋白質分離純化的一般原則 106
二、蛋白質分離純化的方法 106
三、蛋白質的分析測定 109
習題 112
第六章 核酸化學 113
第一節 導言 113
一、核酸是遺傳物質變異的物質基礎 113
二、核酸的分類 114
三、核酸的生物功能 115
第二節 核酸的組成成分 118
一、元素組成 118
二、糖組分 118
三、鹼基 119
四、核苷 122
五、核苷酸 124
第三節 RNA的結構 127
一、RNA的種類與分布 127
二、RNA的一級結構 129
三、RNA的高級結構 135
第四節 DNA的結構 140
一、DNA的一級結構 140
二、DNA的二級結構 144
三、DNA的三級結構 148
第五節 病毒核酸 150
一、病毒的大小、形態與結構 150
二、病毒核酸 151
第六節 核酸及核苷酸的性質 155
一、性狀和溶解度 155
三、核酸及其組分的兩性性質 155
三、核酸及其組分的紫外吸收 157
四、核酸的變性與復性 159
第七節 核酸研究技術原理 160
一、核酸及其組分的分離純化 160
二、核酸及其組分含量的測定 162
三、核酸及其組分的分析鑑定方法 163
四、DNA聚合酶鏈反應技術 165
五、核酸的分子雜交與印跡技術 166
習題 166
第三部分 物質代謝與能量代謝
第七章 代謝系統必需的催化劑——酶 169
第一節 導言 169
一、酶的概念 169
二、酶的催化特性 170
三、酶的組成 171
第二節 酶的分類 172
第三節 酶結構與功能的關係 173
一、酶的一級結構與催化功能的關係 173
二、酶的活性與其高級結構的關係 174
第四節 酶催化反應的機理 176
一、酶促反應的本質 176
二、酶反應機制 176
第五節 酶反應動力學 178
一、酶促反應的基本動力學 178
二、酶濃度對酶反應速率的影響 182
三、溫度對酶反應速率的影響 182
四、pH對酶反應速率的影響 183
五、激活劑對酶反應速率的影響 183
六、抑制劑對酶反應速率的影響 183
第六節 酶的多樣性及活性調節 185
一、核酶 186
二、調節酶 186
二、多功能酶 186
四、人工酶 186
第七節 酶活性測定 187
一、定性測定——根據酶催化的反應判斷 187
二、活力單位——表示酶量的指標 187
三、比活力——表示酶純度的指標 188
四、轉換數——另一種表示酶催化能力大小的方法 188
五、酶活力的定量測定方法——不同酶選用不同方法 188
習題 188
第八章 代謝系統必需的輔助因子 190
第一節 導言 190
第二節 維生素的命名及分類 190
一、維生素的命名 190
二、分類 190
第三節 水溶性維生素與輔酶 191
一、硫胺素與脫羧輔酶 191
二、核黃素和黃素輔酶 192
三、維生素PP和輔酶I、輔酶II 194
四、吡哆素與維生素B 6195
五、泛酸和輔酶A 196
六、葉酸和葉酸輔酶 197
七、生物素 198
八、維生素B12和輔酶B12 198
九、維生素C 199
十、硫辛酸 201
第四節 脂溶性維生素 202
一、維生素A 202
二、維生素D 204
三、維生素E 205
四、維生素K 206
第五節 鐵卟啉及輔基 207
一、鐵卟啉輔基 207
二、金屬輔基 207
習題 208
第九章 激素 209
第一節 導言 209
一、激素的概念 209
二、激素的類別 209
三、激素的作用機理 210
第二節 高等動物激素 211
一、舍氮激素 212
二、類固醇激素 219
二、肪酸衍生物激素——前列腺素 222
第三節 植物激素 223
一、生長素 223
三、赤黴素 224
三、細胞分裂素 224
四、脫落酸 225
五、乙烯 225
六、其他植物激素 225
第四節 昆蟲激素 226
一、昆蟲內激素 226
二、昆蟲外激素 227
習題 228
第十章 能量代謝與生物能的利用 229
第一節 導言 229
第二節 生物氧化的方式和特點 230
一、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方式 230
三、生物氧化中物質氧化的方式 230
三、生物氧化的特點 231
第三節 呼吸酶類 231
一、脫氫酶 231
二、氧化酶 233
二、加氧酶 233
四、傳遞體 233
第四節 線粒體氧化體系 234
一、呼吸鏈的概念 234
二、呼吸鏈的組成成分 234
三、呼吸鏈中各組分的排列順序 236
第五節 非線粒體氧化體系 238
一、微粒體氧化體系(加氧體系)238
二、過氧化體氧化體系 239
第六節 植物細胞中的生物氧化體系 240
一、多酚氧化酶體系 240
二、抗壞血酸氧化酶體系 240
三、乙醇酸氧化酶體系 241
第七節 高能磷酸鍵的生成機制 241
一、生化反應中的自由能及自由能變化 241
二、氧化還原電位與自由能變化 242
三、線粒體膜結構的特點 244
四、高能磷酸鍵的生成機制 247
五、氧化磷酸化的機制 248
第八節 穿梭作用實現線粒體與胞漿間的能量傳遞 249
一、磷酸甘油穿梭作用 249
二、蘋果酸穿梭作用 250
第九節 生物能量的儲存和轉移利用 250250
一、ATP末端磷酸基轉移給醇型羥基、醯基或胺基,本身變成ADP 251
二、ATP將其焦磷酸基轉移給其他化合物,本身變為AMP 251
三、ATP將其AMP轉移給其他化合物,本身變為焦磷酸 252
四、ATP將其腺苷轉移給其他化合物,本身轉變為焦磷酸和正磷酸 252
第十節 氧化與磷酸化的解偶聯 252
習題 253
第十一章 糖的分解代謝 254
第一節 糖的消化、吸收和轉運 254
一、糖的酶促降解 254
二、糖的吸收 255
三、糖的轉運 256
第二節 糖的無氧分解 258
一、糖酵解途徑——糖分解代謝的共同階段 258
二、EMP途徑的調節 263
三、無氧分解中丙酮酸的去向 264
四、糖無氧分解的生理意義 265
第三節 糖的需氧分解 266
一、糖的有氧氧化的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