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蔓割病

甘薯蔓割病

甘薯蔓割病是由尖鐮孢型2引起的、發生在甘薯的病害。屬導管系統病害,苗床期和大田期均可發生,主要發生在蔓莖基部,也可侵染薯塊。

甘薯蔓割病分布廣泛,在中國各甘薯生產區均有發生,主要分布於浙江、福建、山東、河北、河南、四川等省。該病的發生與溫度有密切關係,當土溫在30℃時,最容易受侵染,因此,在夏季發病較盛;在春季溫暖多雨的情況下,也有利於病菌侵入為害;一般砂地也容易發病。

根據甘薯蔓割病的發生規律,應採用培育無病壯苗和選栽抗病品種為重點的農業防治措施;還可用化學防治(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倍液和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倍液浸漬苗藤4-5分鐘,晾乾後再行栽插),也有較好的防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薯蔓割病
  • 外文名:Sweet potato stem rot 
  • 別名:甘薯萎蔫病、甘薯蔓枯病、甘薯枯萎病
  • 病原:尖鐮孢型2
  • 為害作物:甘薯
  • 為害部位:莖蔓、薯塊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甘薯蔓割病病原菌為甘薯鐮孢(學名:Fusarium bulbigenum Cooke et Mass. var. batatas Wollew)的尖鐮孢型2(學名:Fusarium oxysporum Schl. f. 2 Wollenw),屬半知菌亞門、鐮孢霉屬。
甘薯蔓割病
1病莖橫切面2大、小型分生孢子
病菌有大小兩型的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無色,鐮刀形,頂胞稍尖,末胞的末端一方稍彎,有3-5個隔膜,大小為(25-50)微米×(2.7-4)微米,厚壁孢子褐色,球形,直徑7-10微米;小型分生孢子橢圓形或卵圓形,單胞或雙胞,厚垣孢子圓形,褐色。病菌在10-38℃之間均能生長繁殖,最適侵染溫度為30℃,最高35℃,最低15℃左右。 該病原除危害甘薯外,還可危害菸草馬鈴薯番茄棉花玉米大豆等多種作物。

為害症狀

甘薯蔓割病屬導管系統病害,苗床期和大田期均可發生,主要發生在蔓莖基部。
幼苗受害後,葉脈間的葉肉略變黃,蔓莖內的維管束變褐色,幼苗基部的白色部分常出現紫色;也有受侵後暫不表現症狀,而於插植後10天左右才開始呈現的,至2-3星期後達發病高峰,田間出現大量死苗。受害植株最初在莖基或剪口處呈現褐色小斑,隨後地下部蔓莖縱裂,維管束開始部分變褐色,此時植株生長受阻。不久,病株基部葉片開始發黃,維管束全部變褐色,當莖基完全被破壞或成絲狀裂開時,植株就枯萎而死。在潮濕的情況下,病部產生白色至淡紅色的霉狀物,即為病菌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
發病輕的或感染遲的植株不枯死,藤蔓能繼續生長,但往往有分枝增生和節間縮短的現象。到塊根發育時,病菌在維管束內進一步向上下擴展為害,使蔓莖基部膨大,表皮縱裂呈絲狀,有時膨大部分的表皮呈現青暈。此時葉片自藤蔓基部開始發黃、脫落,漸向蔓頂蔓延,老葉枯死脫落後,又能長出新的小葉。
病菌侵入薯塊,導致維管束變褐,所以橫切薯塊蒂部,可見褐色圓環狀斑點。後期,病害嚴重時,往往地上部藤蔓枯死,但地下部的薯塊並不因此即腐爛,而於土表抽出很多幼蔓。

侵染循環

病原菌以菌絲體潛伏在病薯、病蔓的輸導組織內越冬,也能以菌絲體及厚膜孢子在土壤內越冬,或以腐生狀態在土壤中存活。因此,帶病種薯和病土是苗期發病的重要來源。病菌主要從插條的剪口、薯塊及根部的傷口侵入,但也能直接侵入生長不良的幼苗。越冬的病菌於第二年在土壤中可直接侵染新栽植株,也可以病苗方式隨著藤苗的移栽而傳播;大田發病後,則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進行輾轉為害。
病菌除借種薯、種苗及土壤傳播外,還可通過混有病殘體的未腐熟的廄肥、灌溉水、農具及昆蟲等途徑進行傳播。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3年以上。

流行規律

此病的發生髮展情況受溫、濕度制約。凡春季高溫、多雨,夏季、秋季多雨,都有利於病害發生和流行。
品種間對蔓割病的感染程度差異顯著。
同一品種的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也有差異。一般生育前期易感病,因此,在中國浙南地區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往往出現大量死苗;生育後期較抗病,表現為田間病株數增加緩慢,而且新增加的病株受害較輕,一般不再發生全株性枯死現象。
大田插植時期與病害發生輕重關係也較密切。一般早插的病重,遲插的病輕。據中國浙江農業大學1970年在浙江文成縣雙洋公社和瑞安縣高樓區調查,“港頭白”品種以小滿前插的病重,平均株發病率為49.3%;芒種後插的發病顯著減輕,平均發病率為14.7%。
病區凡連作的發病重,輪作的發病輕。一般砂性土壤易發病。

防治方法

根據此病的發生規律,應採用培育無病壯苗和選栽抗病品種為重點的農業防治措施。
  • 選栽抗病品種:在中國浙南地區種植的抗病力較強的品種有:勝利百號、晉專9號和7059等,重病區可因地制宜選栽,同時還應進一步選育抗病高產品種。
  • 培育無病壯苗:①選用無病種薯,進行種薯處理,有條件的儘可能建立無病留種地,否則宜選病輕的地塊留種,到第二年育苗前進行削薯(橫削薯蔓一端)檢查,如發現維管束變色的一律淘汰。選留作種的薯塊宜用0.1%升汞水浸5-10分鐘,此母薯不能作飼料,以免家畜中毒。②選用無病苗床、無病肥料育苗,加強苗床管理,培育無病壯苗。發現病苗後,則連薯塊一道挖起,深埋或煮熟作飼料,病穴宜撒石灰粉消毒。③插植前薯苗用0.2%401抗菌劑浸10分鐘,以促進剪口和傷口癒合。
  • 實行輪作:甘薯與旱地作物輪栽宜3年以上,與水稻輪作一年就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 適期插植:中國浙南地區的重病區,宜在芒種和芒種後插植。
  • 清潔田園:病蔓宜集中燒毀或深埋,以免病菌蔓延傳播。此外,還應做好開溝排水以及防止農具污染等工作。
  • 化學防治:據中國浙江舟山地區農林局,1980年試驗結果,用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倍液和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倍液浸漬苗藤4-5分鐘,晾乾後再行栽插,均有較好的防效,可降低病株率80%左右,且對薯苗有助長作用,能促進甘薯增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