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薯10號

泉薯10號是泉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用泉薯267放任授粉選育出的鮮食、高胡蘿蔔素甘薯品種。

泉薯10號株型半直立,中蔓,單株分枝6~9條,成葉淺復缺刻,蔓粗中等;薯塊長紡錘形,薯皮紅色,薯肉橙紅色,薯皮光滑,外觀品質好,單株結薯數3~5個,大小較均勻,結薯整齊集中;質地較軟,食味較甜,少纖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薯10號
  • 登記編號:GPD甘薯(2020)350067
  • 育種者:泉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 作物名稱:甘薯
  • 品種來源:泉薯267放任授粉
選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意義價值,

選育過程

2003年,以泉薯267、金山57和湘薯75-55等36個品種(系)為親本進行人工簡單雜交、計畫集團雜交和放任授粉雜交,共獲得72個組合的近1萬粒雜交種子。
泉薯10號
泉薯10號系譜圖
2004年,共6146個實生株系參加選擇試驗,其中泉薯267為母本放任授粉的組合的雜種後代126個,入選6個株系,入選率為4.76%,其中該組合的編號為52-2株系的綜合表現突出,入選後重新編號,品系號為H455。
2005年,新品系經選擇多點試驗進行鑑定和抗病鑑定,H455表現高產、薯形好和抗甘薯蔓割病、甘薯瘟病而入選。
2006年,新品系多點比較試驗,H455綜合表現突出,入選後定名為“泉薯10號”。
2010年初,通過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
2013年初,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鑑定。

特徵特性

  • 農藝性狀:泉薯10號的株型半直立,成葉淺復缺刻,頂葉、成葉、葉柄均為綠色、莖為綠色帶紫,葉脈紫色,蔓粗中等。薯塊長紡錘形,薯皮紅色,薯肉橘紅色,薯身和薯皮光滑,外觀品質好。最長蔓長約118厘米,單株分枝6~9條,單株結薯3~5個,平均單薯重約230克,大中薯率約90%,大小較均勻,結薯整齊集中。
  • 抗病性:2005~2011年,先後由福建省農林大學植保系、福建省農科院植保所和廣東省普寧市農科所分別進行室內甘薯蔓割病和甘薯瘟病抗性鑑定、室內甘薯瘟病抗性鑑定和大田甘薯瘟病抗性鑑定,結果表明泉薯10號表現為高抗甘薯蔓割病和中抗甘薯瘟病。
  • 品質:根據福建省泉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甘薯新品系多點鑑定、比較試驗,福建省種子總站或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甘薯新品種區試數據表明,泉薯10號薯塊平均乾物率約24.9%;蒸熟食用,質地細膩,味道香甜。據福建省農科院中心試驗室檢測(2009年,取樣於福建省甘薯區試的惠安洛陽點)結果,泉薯10號鮮薯的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含量分別為10.92毫克/公頃、17.45毫克/公頃還原糖和蛋白質含量分別為1.90%、1.13%,粗纖維含量為0.69%。
  • 貯藏性及萌芽性:2007年和2008年於泉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晉江市池店鎮)考查了泉薯10號的貯藏性。試驗以甘薯為晚薯,全生育期150天左右,於12月上中旬收穫。收穫次日每品種選取單薯重為250~500克的完好薯塊40千克作為試驗材料。貯藏方法為:於通風、陰涼的室內進行,每品種各用2個硬塑網筐分裝後疊放並用硬紙皮遮蓋。結果表明泉薯10號的薯塊爛薯率(2年平均為0%)、薯重損失率(2年平均為6.9%)和萌芽率(2年平均為0.6%)均小,薯塊表皮不皺縮,食用品質仍較好,表現出耐貯藏的特性。泉薯10號薯塊萌芽性能中等,一般元月埋種後30~40天出苗,出苗較齊,出苗量中等。

產量表現

2007年,參加福建省甘薯區試,每畝(下同)平均鮮薯產量2816.53千克,比對照金山57增產17.45%,達極顯著水平;平均薯乾產量658.21千克,比對照增產6.62%,達顯著水平。2008年續試,平均鮮薯產量2938.07千克,比對照增產5.98%,達顯著水平;平均薯乾產量740.67千克,比對照減產1.91%,未達顯著水平。兩年平均鮮薯產量2877.30千克,比對照增產11.30%,薯乾產量699.4千克,比對照增產1.93%。2009年全省生產試驗平均鮮薯產量2893.4千克,比對照金山57增產27.62%。
2010年惠安縣崇武鎮前桉村引進種植1.53公頃,每畝產鮮薯2154千克,比當家種泉薯2號增收621千克,表現高產抗病、品質較優,可以替代當家種泉薯2號。

適種區域

泉薯10號適宜在中國福建、廣東、廣西、海南春、夏、秋季種植。

栽培技術

  1. 塊薯繁殖,培育壯苗:選擇單株結薯好,單薯重150~250克、無病蟲害、無傷口、薯形標準的晚薯留種,採用小拱棚薄膜育苗,苗床施足基肥,一般每畝施腐熟有機肥600千克、複合肥20千克,保持土壤含水量60%~70%,以利早出苗,4月上中旬苗長3~4葉,摘小苗假植,擴大繁殖,加強苗圃管理,培育壯苗。
  2. 適時栽插,合理密植:甘薯沒有明顯生育期,適期早插有利高產。早薯栽培時間以氣溫穩定上升到15~16℃為宜,花生套栽甘薯於6月上旬花生落針期利用雨天扦插。一般早薯每畝插3500~3800株,晚薯4000~4500株,採用斜平插,苗入土3~4節,苗尖露出土面2~3節,插深5~8厘米。
  3. 精細整畦,高畦包心:甘薯根系及塊根生長要求土層深厚疏鬆,深耕結合改土和增施有機肥增產顯著,早薯要求整成畦帶溝寬90~95厘米,畦高30厘米;晚薯畦帶溝90厘米,畦高30厘米,並儘量客土改土,增加活土層改善土壤條件,整畦時每畝一般用作物秸稈150千克、碳酸氫銨50千克、複合肥30千克,進行包心整畦。
  4. 加強田管,科學施肥:一般每畝施純N12~15千克,氮、磷、鉀比例為1∶0.5∶1.5,基肥、點穴肥、夾邊肥比例為4∶1∶5。即甘薯插後3~4天,進行查苗補苗,7~10天施點頭肥,每畝施水肥500千克加尿素5千克,插後25~30天重施第1次夾邊肥,每畝施有機物500千克、尿素20千克、硫酸鉀30千克。花生套栽甘薯在花生收穫時甘薯塊根已形成,應立即施肥,以促進生長和塊根膨大。甘薯生長期保持土壤濕潤,遇乾旱應適當灌水,雨天及時排水防澇。
  5. 防治病蟲,確保豐收:甘薯主要病蟲害有甘薯小象蟲、斜紋夜蛾、甘薯蔓刈病、甘薯瘟病、甘薯病毒病等。防治甘薯小象蟲可採用甘薯小象蟲性誘劑誘殺,結合在甘薯施夾邊肥時,採用“殺地虎”(10%二嗪磷顆粒劑)1.5千克撒施於藤頭邊,翻犁復土控制小象蟲等地下害蟲為害有良好效果;防治斜紋夜蛾、天蛾、麥蛾等可選用毒死蜱、阿維菌素等低毒農藥防治,確保豐產。

意義價值

泉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嘗試了雜交方法的改良,選用10個以上的親本,採用了計畫集團雜交和放任授粉雜交手段,所以雜種後代選擇群體的基數大,遺傳基因背景豐富,當選個體聚集更多優良性狀的幾率較大。選育出的泉薯10號集聚了3~6個親本的一些優良性狀,適宜作為鮮薯食用、閩南薯乾、連城紅心薯脯和胡蘿蔔素加工品種,具有廣闊的套用前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