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薯12號是泉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以泉薯148為母本,泉薯271為父本選育出的鮮食甘薯品種。
泉薯12號株型半直立,中蔓,單株分枝數5~10條,成葉淺復缺刻,蔓粗;單株結薯4個左右,薯塊紡錘形,薯皮黃色,薯肉黃色;食味粉香甜;高抗甘薯蔓割病,中抗甘薯瘟病,不抗甘薯病毒病。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薯12號
- 審定編號:閩審薯2011003
- 作物種類:甘薯
- 選育單位:泉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 品種來源:泉薯148/泉薯271
- 登記編號:GPD甘薯(2020)350066
選育過程
特徵特性
- 農藝性狀:株型半直立,中蔓,單株分枝數5~10條,成葉淺復缺刻,頂葉、成葉、葉柄、莖均為綠色,葉脈淺紫色;蔓粗;單株結薯4個左右,薯塊紡錘形,薯皮黃色,薯肉黃色。
- 品質:烘乾率28.8%,澱粉率18.7%,食味粉香甜,食味評分81.4分。
- 抗性:高抗甘薯蔓割病,中抗甘薯瘟病,不抗甘薯病毒病。
產量表現
適種區域
栽培技術
- 選用壯苗:壯苗是高產的基礎,壯苗的標準:苗長20—25厘米,7個展開葉,莖較粗壯,老嫩適度,節間較短,葉片肥厚,漿汁多,無氣生根與病蟲害,百苗重1.0千克以上。
- 深耕鬆土,精細整畦:泉薯12號根系及塊根生長要求深厚疏鬆的土壤環境,深耕改土和增施有機肥增產顯著。整畦前結合改土和施用有機肥進行一次深翻犁,通過對粘重土壤進行摻沙,對沙地進行客土,以有機肥做基肥,作物秸秤包芯等措施改善土壤條件和培育地力。犁畦時應先左右外翻,溝中施入作物秸秤作包芯,再撒施速效肥,然後內翻成畦。畦寬90厘米左右,畦高30厘米。
- 科學施肥:增施肥料可以充分發揮泉薯12號產量潛力。每畝施N15—20千克、P2O5:7.5—12.5千克、K2O:20—30千克。①施足基肥:占施肥量40%—50%,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即每畝施作物秸桿200—250千克、農家肥1500—2000千克、碳酸氫銨20—25千克、過磷酸鈣25千克。②早施、輕施點穴肥:占施肥量5%—10%,以速效氮肥為主,一般在栽插後10天內進行,以稀人糞尿750—1000千克摻尿素2.5千克或尿素5.0—7.5千克摻水,畦邊開小溝施肥後覆土。③重施夾邊肥:占施肥量40%左右,第1次夾邊肥一般在插後30天左右施用,每畝施人糞尿1500千克左右、碳酸氫銨20—25千克(或尿素10—15千克)、硫酸鉀15—20千克;第2次夾邊肥一般在插後40—50天施用,施硫酸鉀10—15千克或三元複合肥10千克左右。④巧施裂縫肥和根外追肥:占施肥量5%—10%,根據後期生長情況而定,用人糞尿750—1000千克摻磷酸二氫鉀500克或用尿素5千克左右加磷酸二氫鉀500克摻水750千克左右進行灌施。
- 適時早插:根據惠安縣自然條件和耕作制度,泉薯12號作早薯栽培,一般要求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栽插,最遲5月底;晚薯栽插期受前作物限制,“豆一薯”一般在“夏至”栽插;“稻一薯”要求在水稻收穫後抓緊栽插,一般在“小暑”至“大暑”前;“花生—薯”要求在花生開花至下針初期進行套栽,或花生收穫後抓緊栽插,最遲不超過“立秋”。
-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保證提高甘薯產量的前提。一般早薯每畝栽插3500—4000株,晚薯栽插4000—4500株。淺插平插可以提高單株結薯數、增加單位面積產量,栽插時薯苗的入土節數和入土深度對薯苗成活及甘薯塊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田地宜平插,旱地宜斜插,入土節數控制3節左右為宜。
- 加強田管:加強田管是確保甘薯安全生長發育的關鍵。一是在栽插後4—5天內進行護苗、補苗,保證全苗。二是進行中耕除草,第1次中耕除草在插後10天內結合施點穴肥進行,第2次中耕除草結合施用第1次夾邊肥進行,應全面拔除畦中雜草,利用晴天犁開畦邊曬白1—2天后施夾邊肥。三是培土,第1次培土在施第1次夾邊肥時進行,應注意加寬畦面,不能培太高,特別是不能把土壓住薯藤頭,防止發生不定根影響結薯;第2次施夾邊肥時進行第2次培土,可適當培高點,但還是不能把土壓住藤頭。四是提蔓、摸根控徒長,為防止莖蔓發生不定根而形成藤薯,可採用提蔓方法,即在晴天下午將藤蔓輕輕提起,切斷不定根後,再輕輕放下,注意儘量減少莖葉的損傷,以利地上部正常生長。五是科學管水。甘薯栽插後,如遇乾旱應及時灌水,保持苗周圍濕潤;分枝結薯期間,乾旱要灌淺水(至畦腳的1/3)保持畦心濕潤;培土後第1次灌水要注意採取小水慢灌至每溝有水即停,第2天可再補充至畦腳1/3處,以後葉片出現萎蔫狀時要及時灌水,每次灌水只能灌至畦腳1/3處,保持土壤濕潤,收穫前10天停止灌水。如遇到澇害要及時排水,四周要開好排水溝,做到雨停溝底無積水,避免澇漬而影響甘薯膨大及導致爛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