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育種學》是1998年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陸漱韻等。
基本介紹
- 作者:陸漱韻 / 等
- ISBN:9787109049062
- 頁數:447
- 定價:58.00元
- 出版社:中國農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8-06
- 裝幀:精裝
作品目錄
目錄
序
盛家廉序
前言
第一章 甘薯生產發展與甘薯育種
第一節 甘薯生產發展
第二節 甘薯育種概況
第三節 甘薯育種展望
第二章 甘薯的育種學基礎
第一節 甘薯的起源與進化
一、甘薯的原產地
二、甘薯的原始種
三、甘薯的進化
四、由野生型向栽培型的演化
五、甘薯的傳播和地理分布
第二節 甘薯組植物的分類和染色體組構造
一、分類
二、染色體組構造
三、2n配子的發生
第三節 甘薯組植物的交配不親和性
一、交配不親和性的含義
二、種內交配不親和性
三、種間交配不親和性
四、種間、種內交配不親和性的克服方法
第四節 甘薯的花器構造和開花生理
一、花器構造和開花習性
二、開花生理
第五節 甘薯的塊根形成和膨大
一、塊根的形成和膨大過程
二、影響塊根形成和膨大的因素
第三章 甘薯種質資源
第一節 甘薯種質資源的蒐集和保存
第二節 甘薯種質資源的鑑定和評價
第三節 甘薯種質資源的創新
第四節 種質資源在甘薯育種中的利用
第五節 甘薯主要種質資源
第六節 甘薯種質資源交換和引種
第四章 甘薯品種間雜交育種
第一節 甘薯品種間雜交育種的意義
第二節 甘薯的親本選配
一、親本材料的創新
二、選配親本的方法
第三節 甘薯的雜交方式
一、單交
二、多父本雜交
三、複合雜交
四、自由授粉
第四節 誘導甘薯開花和結實
一、誘導甘薯開花的假說
二、誘導甘薯開花的方法
三、雜交授粉技術
四、提高結實率的方法
五、種子的採集和保存
第五節 甘薯的實生系世代
一、種子處理
二、播種
三、實生苗苗床管理
四、F1實生系的選拔
五、F1實生系的選擇指標
第五章 甘薯種間雜交育種
第一節 甘薯種間雜交育種的意義
第二節 甘薯近緣野生種的特性
一、第I群植物的特性
二、第Ⅱ群植物的特性
第三節 甘薯種間雜交育種途徑
一、有性雜交
二、體細胞雜交
三、基因工程
第四節 四倍體甘薯
第五節 人工合成六倍體
第六章 甘薯誘變育種
第一節 自然變異在甘薯育種中的選擇利用
第二節 甘薯人工誘變研究概況
第三節 甘薯誘變育種技術
一、誘變育種目標
二、誘變處理對象、處理方法和適宜劑量
三、誘變效果分析
四、誘變後代處理方法
五、對甘薯誘變育種的評價
第七章 甘薯育種程式與試驗方法
第一節 甘薯育種試驗的特點
第二節 處理甘薯雜交後代的基本方法
第三節 處理甘薯雜交後代的改進方法
一、改進方法之一
二、改進方法之二
三、改進方法之三
第四節 甘薯集團選擇育種程式
一、隨機雜交集團選擇育種程式(屬混合法)
二、計畫雜交集團育種程式(屬株系法)
第八章 甘薯產量育種
第一節 甘薯產量育種的意義
第二節 甘薯產量性狀的遺傳
一、塊根產量的遺傳效應
二、塊根產量的遺傳力
三、塊根產量的遺傳相關
第三節 甘薯高產品種的選育
一、選配高產組合
二、選拔高產個體
第四節 甘薯的株型育種和高光效育種
一、株型育種
二、高光效育種
三、源與庫
第五節 早熟甘薯品種的選育
第六節 直播甘薯品種的選育
第七節 飼用甘薯品種的選育
第九章 甘薯品質育種
第一節 甘薯品質育種的意義
第二節 甘薯品質育種目標
一、食用及食品加工用品種
二、工業原料用品種
三、飼料用品種
第三節 甘薯品質性狀的遺傳及相關
一、澱粉含量的遺傳及其與其它性狀的相關
二、蛋白質含量的遺傳及其與其它性狀的相關
三、胡蘿蔔素含量的遺傳及其與其它性狀的相關
四、纖維素含量的遺傳及其與其它性狀的相關
五、其它塊根有關品質性狀的遺傳和相關
六、薯蔓有關性狀的遺傳
第四節 甘薯品質成分的測定方法
一、澱粉
二、可溶性糖
三、胡蘿蔔素
四、纖維素
五、多酚
六、飼料養分
第五節 甘薯品質育種途徑
一、品種間雜交
二、種間雜交
三、輻射誘變
四、生物工程
第十章 甘薯抗病蟲育種
第一節 甘薯主要病蟲害概述
一、黑斑病(B1ack rot)
二、根腐病(Root rot)
三、莖線蟲病(Stem nemstode,Brown ring)
四、細菌性萎蔫病(甘薯瘟)(Bacterial wilt)
五、根結線蟲病(Root-knot nematode)
六、瘡痂病(Scab)
七、蔓割病(Stem rot,Fusarium wilt)
八、軟腐病(Rhizopus soft rot Soft rot Ringrot Collar rot)
九、病毒病(Virus)
十 蟻象(Weevil)
第二節 甘薯主要病蟲害的抗性類型和遺傳
一、抗病蟲性的類型
二、抗病蟲性的遺傳
第三節 甘薯主要病蟲害抗性鑑定方法
一、黑斑病
二、根腐病
三、莖線蟲病
四、甘薯瘟
五、根結線蟲病
六、蔓割病
七、病毒病
八、軟腐病
九、蟻象
第四節 甘薯抗病蟲品種選育途徑
一、品種間雜交
二、種間雜交
三、輪迴選擇或集團選擇
四、輻射誘變
五、近交系利用
六、誘發抗性
第十一章 甘薯耐逆境育種
第一節 甘薯耐逆境育種的意義
第二節 甘薯耐逆性的鑑定方法
一、耐旱性
二、耐瘠性
三、耐鹽性
四、耐濕性
五、耐寒性
六、耐鋁性
七、耐蔭性
八、耐除草劑
第三節 甘薯耐逆境育種途徑
第十二章 甘薯生物工程
第一節 生物工程在甘薯改良中的意義
第二節 甘薯組織器官培養
一、器官形成
二、體細胞胚胎髮生
三、胚、胚珠培養
第三節 甘薯花葯培養
一、研究進展
二、操作程式
第四節 甘薯原生質體分離和培養
一、研究進展
二、操作程式
第五節 甘薯體細胞雜交
一、研究進展
二、操作程式
第六節 甘薯外源基因導入
一、研究進展
二、導入方法
第七節 甘薯的分子生物學技術
第十三章 甘薯品種審定和種薯生產
第一節 甘薯品種區域化鑑定和品種審定
一、品種區域化鑑定
二、品種審定
第二節 甘薯種薯生產
一、種薯生產的任務
二、良種的防雜保純
三、加速良種繁育的方法
四、脫毒種薯的生產
五、種薯質量檢驗與分級
附錄I我國甘薯品種性狀觀察記載標準
附錄II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甘薯形態特徵和
初步評定標準
序
盛家廉序
前言
第一章 甘薯生產發展與甘薯育種
第一節 甘薯生產發展
第二節 甘薯育種概況
第三節 甘薯育種展望
第二章 甘薯的育種學基礎
第一節 甘薯的起源與進化
一、甘薯的原產地
二、甘薯的原始種
三、甘薯的進化
四、由野生型向栽培型的演化
五、甘薯的傳播和地理分布
第二節 甘薯組植物的分類和染色體組構造
一、分類
二、染色體組構造
三、2n配子的發生
第三節 甘薯組植物的交配不親和性
一、交配不親和性的含義
二、種內交配不親和性
三、種間交配不親和性
四、種間、種內交配不親和性的克服方法
第四節 甘薯的花器構造和開花生理
一、花器構造和開花習性
二、開花生理
第五節 甘薯的塊根形成和膨大
一、塊根的形成和膨大過程
二、影響塊根形成和膨大的因素
第三章 甘薯種質資源
第一節 甘薯種質資源的蒐集和保存
第二節 甘薯種質資源的鑑定和評價
第三節 甘薯種質資源的創新
第四節 種質資源在甘薯育種中的利用
第五節 甘薯主要種質資源
第六節 甘薯種質資源交換和引種
第四章 甘薯品種間雜交育種
第一節 甘薯品種間雜交育種的意義
第二節 甘薯的親本選配
一、親本材料的創新
二、選配親本的方法
第三節 甘薯的雜交方式
一、單交
二、多父本雜交
三、複合雜交
四、自由授粉
第四節 誘導甘薯開花和結實
一、誘導甘薯開花的假說
二、誘導甘薯開花的方法
三、雜交授粉技術
四、提高結實率的方法
五、種子的採集和保存
第五節 甘薯的實生系世代
一、種子處理
二、播種
三、實生苗苗床管理
四、F1實生系的選拔
五、F1實生系的選擇指標
第五章 甘薯種間雜交育種
第一節 甘薯種間雜交育種的意義
第二節 甘薯近緣野生種的特性
一、第I群植物的特性
二、第Ⅱ群植物的特性
第三節 甘薯種間雜交育種途徑
一、有性雜交
二、體細胞雜交
三、基因工程
第四節 四倍體甘薯
第五節 人工合成六倍體
第六章 甘薯誘變育種
第一節 自然變異在甘薯育種中的選擇利用
第二節 甘薯人工誘變研究概況
第三節 甘薯誘變育種技術
一、誘變育種目標
二、誘變處理對象、處理方法和適宜劑量
三、誘變效果分析
四、誘變後代處理方法
五、對甘薯誘變育種的評價
第七章 甘薯育種程式與試驗方法
第一節 甘薯育種試驗的特點
第二節 處理甘薯雜交後代的基本方法
第三節 處理甘薯雜交後代的改進方法
一、改進方法之一
二、改進方法之二
三、改進方法之三
第四節 甘薯集團選擇育種程式
一、隨機雜交集團選擇育種程式(屬混合法)
二、計畫雜交集團育種程式(屬株系法)
第八章 甘薯產量育種
第一節 甘薯產量育種的意義
第二節 甘薯產量性狀的遺傳
一、塊根產量的遺傳效應
二、塊根產量的遺傳力
三、塊根產量的遺傳相關
第三節 甘薯高產品種的選育
一、選配高產組合
二、選拔高產個體
第四節 甘薯的株型育種和高光效育種
一、株型育種
二、高光效育種
三、源與庫
第五節 早熟甘薯品種的選育
第六節 直播甘薯品種的選育
第七節 飼用甘薯品種的選育
第九章 甘薯品質育種
第一節 甘薯品質育種的意義
第二節 甘薯品質育種目標
一、食用及食品加工用品種
二、工業原料用品種
三、飼料用品種
第三節 甘薯品質性狀的遺傳及相關
一、澱粉含量的遺傳及其與其它性狀的相關
二、蛋白質含量的遺傳及其與其它性狀的相關
三、胡蘿蔔素含量的遺傳及其與其它性狀的相關
四、纖維素含量的遺傳及其與其它性狀的相關
五、其它塊根有關品質性狀的遺傳和相關
六、薯蔓有關性狀的遺傳
第四節 甘薯品質成分的測定方法
一、澱粉
二、可溶性糖
三、胡蘿蔔素
四、纖維素
五、多酚
六、飼料養分
第五節 甘薯品質育種途徑
一、品種間雜交
二、種間雜交
三、輻射誘變
四、生物工程
第十章 甘薯抗病蟲育種
第一節 甘薯主要病蟲害概述
一、黑斑病(B1ack rot)
二、根腐病(Root rot)
三、莖線蟲病(Stem nemstode,Brown ring)
四、細菌性萎蔫病(甘薯瘟)(Bacterial wilt)
五、根結線蟲病(Root-knot nematode)
六、瘡痂病(Scab)
七、蔓割病(Stem rot,Fusarium wilt)
八、軟腐病(Rhizopus soft rot Soft rot Ringrot Collar rot)
九、病毒病(Virus)
十 蟻象(Weevil)
第二節 甘薯主要病蟲害的抗性類型和遺傳
一、抗病蟲性的類型
二、抗病蟲性的遺傳
第三節 甘薯主要病蟲害抗性鑑定方法
一、黑斑病
二、根腐病
三、莖線蟲病
四、甘薯瘟
五、根結線蟲病
六、蔓割病
七、病毒病
八、軟腐病
九、蟻象
第四節 甘薯抗病蟲品種選育途徑
一、品種間雜交
二、種間雜交
三、輪迴選擇或集團選擇
四、輻射誘變
五、近交系利用
六、誘發抗性
第十一章 甘薯耐逆境育種
第一節 甘薯耐逆境育種的意義
第二節 甘薯耐逆性的鑑定方法
一、耐旱性
二、耐瘠性
三、耐鹽性
四、耐濕性
五、耐寒性
六、耐鋁性
七、耐蔭性
八、耐除草劑
第三節 甘薯耐逆境育種途徑
第十二章 甘薯生物工程
第一節 生物工程在甘薯改良中的意義
第二節 甘薯組織器官培養
一、器官形成
二、體細胞胚胎髮生
三、胚、胚珠培養
第三節 甘薯花葯培養
一、研究進展
二、操作程式
第四節 甘薯原生質體分離和培養
一、研究進展
二、操作程式
第五節 甘薯體細胞雜交
一、研究進展
二、操作程式
第六節 甘薯外源基因導入
一、研究進展
二、導入方法
第七節 甘薯的分子生物學技術
第十三章 甘薯品種審定和種薯生產
第一節 甘薯品種區域化鑑定和品種審定
一、品種區域化鑑定
二、品種審定
第二節 甘薯種薯生產
一、種薯生產的任務
二、良種的防雜保純
三、加速良種繁育的方法
四、脫毒種薯的生產
五、種薯質量檢驗與分級
附錄I我國甘薯品種性狀觀察記載標準
附錄II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甘薯形態特徵和
初步評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