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

《甘肅省“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由甘肅省政府辦公廳印發,規劃期為2021—2025年,主要涵蓋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優軍服務保障和文體服務保障九大領域公共服務。

明確提出對幼稚園和國小、社區養老托育設施、衛生站(室)等服務頻次高、服務對象活動能力弱的公共服務設施,要適度控制建設規模、合理安排密度,打造居民身邊的15分鐘服務圈。

基本介紹

檔案全文,規劃目標,發展歷程,

檔案全文

甘肅省“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
為健全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依據國家《“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要求,編制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本規劃主要涵蓋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優軍服務保障和文體服務保障九大領域公共服務;根據服務供給權責分類,主要包括基本公共服務和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兩大類,生活服務是其有益補充。
一、規劃背景
我國開啟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我省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公共服務發展基礎更加堅實,發展條件深刻變化,進一步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我省公共服務體系持續健全完善,重點領域改革穩步推進,基本民生底線不斷築牢兜實,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全面提升,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得到更好滿足,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就業保持長期穩定增長。深入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突出發展促就業、創業促就業、轉變觀念促就業、綜合施策促就業,加快創業平台建設,加強重點群體就業服務,最佳化人力資源市場服務,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強化勞動關係協調和勞動權益保護,“十三五”時期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員205.6萬人,輸轉城鄉富餘勞動力2624.6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公共教育全面均衡發展。“十三五”末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3%、普惠性幼稚園覆蓋率達到91%,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6%,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5%,全部縣域均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驗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4%,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殘疾兒童15年教育全部免費。
衛生健康體系不斷完善。大力推進“健康甘肅”建設,城鄉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果,全民健康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十三五”末,每千人口醫療衛生床位數達到7.11張,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2.65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由6.4‰下降到4.57‰。
醫療保障體系日趨完善。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大病保險為補充、醫療救助為托底的醫療保障更加有力,醫保公共服務更加便捷,異地就醫實現聯網結算,民眾獲得感持續增強。“十三五”末,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醫保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別達到82%和72%,職工和城鄉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分別達到361.9萬人和2228.5萬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
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持續推進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發展,社會保障覆蓋面更加廣泛,待遇水平不斷提高,社保經辦服務水平持續提升,初步構建起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的社會保障體系。“十三五”末,全省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484.5萬人、187.4萬人、264.6人、1388.18萬人,較“十二五”末分別增長58.2%、15.1%、44.9%、12.3%。
養老服務能力逐步提升。優先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分類推進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全面提升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加快搭建“網際網路+”智慧養老服務平台,老年人生活便捷化水平逐步提高,老年人福利保障制度不斷健全,醫養結合發展加快推進,老年產品用品供給日益豐富。“十三五”末,全省養老機構和設施總數達到10486個,養老機構床位數達到3.08萬張;社區養老照料機構和設施1350個,農村社區互助型養老設施8807個;養老服務從業人員6012人。
社會兜底功能有效發揮。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為重點的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社會救助力度持續加大,城鄉低保管理進一步加強,分類救助有效實施。“十三五”末,全省城鄉低保標準達到每人每月577元、369元,保障人數達到35.58萬人、141.8萬人;特困人員基本生活標準達到每人每月751元、480元,保障人數達到0.31萬人、9.06萬人。困難殘疾人兩項補貼制度有效落實,受助人數分別達到27.7萬人和36萬人。全省累計基本康復服務殘疾人100萬人次,2.9萬殘疾兒童得到免費康復服務,基本實現了殘疾人就近就便接受康復服務。
住房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公租房實物籌集有序推進,住房租賃補貼覆蓋範圍不斷擴大,多方式、多渠道滿足住房困難民眾的基本居住需求。“十三五”時期籌集各類公租房0.33萬套,累計發放住房租賃補貼25.95萬戶次,政府投資公共租賃住房分配率達到99.4%。公租房信息系統已建立。
文旅體育事業穩步推進。“十三五”末,全省104個公共圖書館、103個文化館、185個國有博物館、54個國有美術館全部實現向公眾免費開放。全省共有各類演出場館36個,每年演出5500場,惠民演出占到3.6%。旅遊業蓬勃發展,五年累計接待遊客13.2億人次、實現綜合收入8995.4億元,張掖丹霞、炳靈寺石窟躋身5A級景區。體育健身觀念深入人心,全省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達到900萬人,占比33.6%;體育健身設施不斷完善,全省共有體育場地70807個,體育場地面積4527.44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72平方米;每千人公益社會體育指導員數為3個。
(二)機遇挑戰。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我省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從國際看,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進入動盪變革期,穩定的國內發展環境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新一輪科技革命深入發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手段湧現,科技賦能公共服務發展水平越來越高。
從國內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公共服務保障水平成為影響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受人口結構變遷、老齡化不斷加深、民生需求升級等因素影響,人民民眾對公共服務供給內容、質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從全省看,共建“一帶一路”、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深入實施,我省發展空間更加廣闊、發展韌勁更加強勁、發展潛力更加深厚。礦產、能源、文化、旅遊、農業、中醫藥等資源富集,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西部地區具有相對優勢,教育、文化、醫療衛生領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產教融合、家政服務、普惠養老、普惠托育等社會事業發展穩步推進,隨著城鄉公共服務設施的逐步改善,將有力推動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
在看到機遇的同時,也必須清醒認識到我省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總體短缺,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和布局結構不盡合理,區域、城鄉、人群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仍然存在,區域間協同發展水平有待加強;現有公共服務供給的體制機制仍存在短板,無法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服務提供主體較為單一、社會參與渠道不順暢,格線化、數位化、精細化的公共服務管理模式尚未成熟,服務效能有待提升。
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必須牢固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攻堅克難、改革創新,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增強非基本公共服務弱項,促進生活服務多元化發展,著力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推動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為統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樹立系統觀念,強化底線思維,牢牢抓住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科學合理界定基本公共服務與非基本公共服務範圍,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深入推動公共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多元擴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推動生活服務多層次多樣化供給,切實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不斷提升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努力增進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二)基本原則。
界定科學、權責清晰。堅持社會效益優先,突出社會公平,科學界定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務範圍,明確政府和社會、個人的權責邊界,突出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保障中的主體地位,合理增加公共消費,保持適當的民生支出力度和效度,保障民生改善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
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充分考慮我省經濟發展狀況和財力負擔的可持續性,既要關注回應民眾呼聲,不斷加大投入力度,穩妥有序提升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又要合理引導社會預期,不吊高胃口、不過度承諾,新增公共服務事項要加強事前論證和風險評估,實現公共服務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同頻共振”。
尋找差距、補齊短板。聚焦人民民眾急難愁盼,緊盯公共服務短板弱項,堅持夯基礎、補短板,著力破解公共服務領域制度不健全、區域不均衡、設施不完善等瓶頸制約問題,增強政策配套和制度銜接,統籌兼顧區域協調發展,整體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水平,不斷縮小與全國的發展差距。
政府主導、分類施策。統籌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作用,強化各級政府對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兜底責任,不斷織密民生保障網,立足社會公平不斷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揮政府對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的引導作用,最佳化資源配置,吸引社會參與,不斷擴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加強標準化品牌化建設,鼓勵生活服務高品質多樣化升級。
多元參與、共建共享。釐清政府權責邊界,強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務兜底保障職責,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放管結合,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發揮好各類企事業單位、協會商會、公益團體等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的作用。積極調動民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積極性,廣泛參與公共服務。形成政府、社會、個人協同發力、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發展格局。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普惠公共服務實現提質擴容,政府保障基本、社會多元參與、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基本形成,多樣化個性化服務成為公共服務體系的有益補充,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
高質量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我省基本公共服務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全面落實,實現內容無缺項、人群全覆蓋、標準不攀高、財力有保障、服務可持續,逐步縮小地區、城鄉、人群間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差距,以標準化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享有、便利可及。
擴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以人民民眾急難愁盼的突出問題為切入點,堅持以社會效益優先,全面提升普惠性公共服務數量和質量,服務內容更加豐富、獲取方式更加便捷、供給主體更加多元,服務價格更加合理,服務體驗不斷改善,監督管理更加完善,為進一步推動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奠定基礎。
促進生活服務多層次多樣化發展。以更好地適應人民民眾多樣化、個性化、高品質的育幼、養老、健康、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家政等服務需求為目標,持續推動生活服務標準化品牌化建設,不斷擴大產業規模,鼓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增強供給體系與服務需求的適配性,為今後公共服務提質升級蓄勢儲能,逐步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動態平衡。
專欄1  甘肅省“十四五”社會發展與公共服務主要指標
甘肅省“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
甘肅省“十四五”社會發展與公共服務主要指標
註:1.帶*的為“十四五”期間累計數。
  2.每萬人接受公共文化設施服務次數中的公共文化設施包括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博物館(紀念館)和藝術演出場
所。
  3.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體育場地內可供開展訓練、比賽和健身活動的有效面積與人口的比值,以“平方米/人”表示。在計算某地
人均體育場地面積時,所依據的人口數量通常是指所轄區內常住人口數量。
  4.新建城區、居住(小)區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達標率: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規定,各地在制
定相關規劃時,必須按照人均用地不少於0.1平方米的標準,分區分級規劃設定養老服務設施。凡新建城區和居住(小)區,
要按標準要求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
  5.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報告期內本地區城鎮累計新就業人員數與自然減員人數之差。
三、高質量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堅持以促進機會均等為核心,主動縮小城鄉、區域、人群間的差距,推動實現全體公民公平可及地獲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
(一)持續推進實施標準體系建設。
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根據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圍繞“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優軍服務有保障、文體服務有保障”的民生保障目標,健全完善我省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明確基本公共服務項目的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標準、牽頭負責部門及支出責任,作為各地各部門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底線標準和人民民眾享有相應權利的重要依據。各地各部門要明晰責任權屬,最佳化資源配置,提升服務質量,對標對表嚴格執行,確保內容無缺項、人群全覆蓋、標準不攀高、財力有保障、服務可持續。對已有統一標準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要按照標準執行;對暫無統一標準的服務項目,要按照國家和省上有關要求,結合實際情況明確相關標準。
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達標。加強對我省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落實情況的監測預警,開展基本公共服務達標行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公正、均等、高效和穩定供給,不得主觀壓低服務標準、影響政策效應,切實做到“應有盡有”“承諾必達”,保障人民民眾的基本公共服務權益。逐步將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信息資源庫納入全省公共數據服務體系,加快數據深度挖掘與共享開放。
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動態調整常態化、制度化。暢通意見建議反饋渠道,方便民眾獲取信息、參與標準監督實施、維護自身權益。委託第三方開展基本公共服務社會滿意度調查,加強實施效果反饋,及時妥善回應社會關切,自覺接受民眾和社會監督。按照穩妥有序、論證充分的原則,在保持全省基本公共服務範圍和標準總體穩定的基礎上,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兼顧財政承受能力,適時對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進行動態調整。
(二)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弱項。
按照《甘肅省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標準(2021年版)》,採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廣、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促進公共服務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邊遠地區和生活困難民眾傾斜,加快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的人才、設施、經費等短板弱項。
育幼服務。為農村計畫懷孕夫婦、城鎮符合條件的孕產婦以及育齡夫婦免費提供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孕早期健康檢查、產後訪視和基本避孕節育等服務。為適齡兒童提供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服務。開展新生兒家庭訪視,加強0—6歲兒童健康管理,提升兒童重大疾病、疑難複雜疾病診治和急危重症診療服務能力。加強托育人才職業技能培訓。強化孤兒、愛滋病病毒感染兒童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健全困境兒童基本生活、基本醫療、教育保障制度,落實撫養監護責任,健全法律援助機制。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提供心理關愛、行為矯治等服務。支持兒童福利機構、未成年人保護設施建設。
義務教育。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入學政策、公民辦中國小同步招生政策。鞏固義務教育控輟保學成果,提高義務教育鞏固水平。科學規劃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深入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推動義務教育辦學條件標準化建設。最佳化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好鄉鎮寄宿制學校,合理有序擴大城鎮學校學位供給,全面消除義務教育大班額。向少數民族地區提供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服務,加快補齊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短板,提升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發展能力。加大對隨遷子女、留守兒童的教育關愛,保障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義務教育。加大義務教育教師培養培訓力度,統籌教師編制和跨區調整,深化教師“縣管校聘”改革,暢通城鄉教師雙向交流渠道。繼續實施“三區”人才支持計畫教師專項計畫和銀齡講學計畫。
就業社保。加大就業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推進人力資源市場、公共職業技能實訓基地等設施建設。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信息技術,不斷完善“智慧就業”平台。建立就業實名制和跟蹤服務機制,加強重點企業跟蹤服務和登記失業人員分級分類服務。鼓勵公共就業服務、平台建設向基層鄉鎮(街道)和社區延伸。鼓勵依託公共實訓基地,加大對新型農民創新創業支持力度。在欠發達地區特別是脫貧地區、易地扶貧搬遷大型安置區建設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鼓勵機關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型企業吸納離校2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參加就業實踐。對參加職業技能培訓並符合條件的勞動者,按規定給予職業技能培訓補貼、職業技能鑑定補貼和生活費補貼。做好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援助,實行實名制動態管理和分類幫扶。完善失業保險金制度,推進失業保險基金省級統籌,加強失業保險參保擴面,推動中小微企業、農民工等單位和人群積極參加失業保險,提高失業保險基金使用效率,適時調整失業保險金標準。建立全省統一的工傷認定、費率調整、待遇支付和勞動能力鑑定制度,提高工傷職工重返崗位比例,建立“先康復、後評殘”制度。
醫療衛生。建設現代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提高對重大傳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疾病的監測、防控和救治能力。健全基本藥物制度。開展健康知識普及行動,建立健全居民健康素養監測評價體系。全面實現城鄉居民擁有規範化電子健康檔案,完善健康醫療大數據體系。加強衛生監督協管服務。持續推進婦女“兩癌”免費檢查。加快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完善防控管理機制,健全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提高快速回響和應急處置能力。推進緊急醫學救援網路和急救體系建設,提高緊急醫學救治救援能力。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分級診療制度,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做實做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最佳化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機制,推進縣級公立綜合醫院(中醫院)提標擴能建設,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健全藥品價格監測體系,完善藥品帶量採購機制和以市場為主導的價格形成機制。健全基本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完善醫療保險繳費參保政策。做實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推動省級統籌。完善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建成全省統一的醫療保障信息平台,提高異地就醫聯網結算效率。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推進食品藥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食品、疫苗、藥品、醫療器械、化妝品檢驗檢測等技術支撐體系建設,保障公眾飲食用藥安全。
養老服務。加強65歲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對符合條件的參保退休人員,按時足額發放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向符合條件的參保對象發放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完善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健全老年人福利補貼制度,為符合條件的老年人提供護理補貼、高齡津貼。實施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和服務質量達標工程,統籌規劃建設公益性養老服務設施。完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網路,在全托、日托、上門服務等方面實施連鎖運營和標準化管理。健全養老服務培訓機制,開展養老服務人才培訓提升行動,壯大養老護理員、老年社會工作者隊伍。加強公辦養老機構建設,落實新建城區、住宅(小)區按人均用地不少於0.1平方米的標準配建養老服務設施,到2025年底,新建城區、居住(小)區配齊養老服務設施。
住房保障。做好城鎮住房和收入困難家庭公租房保障,實行實物保障和貨幣補貼並舉,對城鎮戶籍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依申請應保盡保。穩步推進棚戶區改造,嚴格把好棚戶區改造範圍和標準,科學確定棚戶區改造年度計畫,重點改造老城區內臟亂差的棚戶區,到2025年累計新開工改造棚戶區19萬戶(套)。持續做好農村低收入群體等重點對象住房安全保障工作,對符合條件的農村低收入群體等重點對象住房安全做到應保盡保。
弱有所扶。健全完善社會救助制度,推動形成綜合救助格局。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或特困供養條件的困難民眾,及時納入保障範圍,並根據實際需要給予相應的專項社會救助。對低收入家庭和剛性支出較大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的家庭,根據實際需要給予相應專項社會救助或實施其他必要救助措施。加大臨時救助力度,有效解決城鄉居民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基本生活困難。完善疾病應急救助制度。對遭遇自然災害的人員,給予受災人員救助。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經濟困難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當事人提供必要的無償法律服務。加快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站、殯葬服務設施、精神衛生服務設施等社會福利服務設施建設。加大殯葬基礎設施投入,有序推廣節地生態葬,全面落實惠民殯葬政策。推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發展,為精神障礙患者提供社會交往、工作技能訓練、心理疏導等社會服務,基本建立以家庭為基礎、機構為支撐,社會化、綜合性、開放式的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體系。健全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推動省級殘疾人康復設施建設,補齊地市級殘疾人康復、托養設施短板,實現省市級殘疾人康復或托養設施全覆蓋,滿足殘疾人基本康復托養需求。對有就業創業培訓需求的殘疾人提供有針對性的培訓服務。
優軍服務。健全完善退役軍人優撫服務體系,加快服務全省的高水平優撫醫院建設,推動區域內優撫醫院、光榮院資源最佳化整合,穩步提高醫養結合服務能力和長期照護能力,積極探索醫養結合集團化發展,不斷改善兜底服務質量,營造愛國擁軍、尊崇軍人的濃厚社會氛圍。強化退役軍人就業服務保障,對自主擇業、自主就業、自謀職業、復員、逐月領取退役金的退役軍人,按規定給予就業扶持優惠政策。開展退役軍人專場招聘活動,組織退役軍人開展適應性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個性化培訓等,組織對有創業意願的退役軍人開展創業意識教育、創業項目指導、企業經營管理等培訓。對符合條件的退役軍人,採取轉業、安排工作、退休、供養等方式予以安置,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中由機關、群團組織、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接收安置比例應不低於80%。對老年、殘疾或者未滿16周歲的烈士遺屬、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和進入老年的殘疾軍人、復員軍人、退伍軍人,無法定贍養人、扶養人、撫養人或者法定贍養人、扶養人、撫養人無贍養、扶養、撫養能力且享受國家定期撫恤補助待遇的,按規定提供集中供養、醫療等保障。
文體服務。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城鄉一體發展,深化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持續增加鄉鎮(街道)分館和村(社區)服務點建設數量,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農村延伸。推行新建住宅區建設公共文化場所,鼓勵車站、機場、遊客中心、銀行、醫院、公園等場所配套公共文化設施。統籌鄉村振興建設,積極推進文化和旅遊設施的融合發展,提升改造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與旅遊景觀相配套、與自然環境相協調、與人民民眾需求相適應的公共文化場所。實施“隴上飛閱”計畫,建設公共文化資源庫群,構建公共文化雲服務平台,在民眾手機等終端設備實現各類數字文化資源互聯互通。持續推進“智慧廣電+公共服務”建設,建立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功能完備的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深入推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和綜合文化站免費開放工作,鼓勵高校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設施向社會開放。加強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健身步道、社會足球場地、社區多功能健身場地等設施建設,打造“15分鐘健身圈”。提升各類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服務水平,促進學校體育設施與公共體育設施的雙向開放。在社區推廣社會體育指導員制度,開展全民健身志願服務。繼續做好“絲綢之路體育健身長廊”等全民健身重點工程。實施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依託省市縣三級國民體質監測中心(站)開展常態化國民體質監測,提升民眾科學健身素養。
專欄2  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重點工程
甘肅省“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
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重點工程
甘肅省“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
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重點工程
甘肅省“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
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重點工程
甘肅省“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
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重點工程
(三)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質量水平。
統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並軌,增加農村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服務供給。健全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擴展,推動實現流動人口在常住地便捷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結合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健全以公民身份號碼為標識、與居住年限相掛鈎的非戶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穩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由常住地供給、覆蓋全部常住人口。落實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財政支持政策,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完善異地結算、錢隨人走等相關制度安排,保障符合條件的外來人口與本地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提高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
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區域差距。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支出保障機制,促進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投入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優先向以脫貧地區為重點的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高海拔地區等特殊類型地區傾斜。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區域合作機制,促進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配置、人員配備有效銜接,進一步縮小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差距。
最佳化基本公共服務配套政策。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對象認定、主動識別、精準匹配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建立特殊困難老人定期探訪制度、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制度,全面建立居家社區探訪制度。聚焦孤殘、留守等困境兒童基本生活保障,完善及時發現、緊急救助、長期照護等全鏈條制度安排。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和低收入家庭認定辦法。綜合考慮全省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因素,結合財力狀況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指導性標準並建立動態調整機制。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的聯動機制。
四、擴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
緊緊圍繞人民民眾“急難愁盼”的突出問題和我省公共服務領域的供需矛盾,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鼓勵引導社會力量重點加強托育、教育、養老、醫療等領域普惠性公共服務供給,為廣大人民民眾提供價格可負擔、質量有保障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
(一)明確普惠供給重點任務方向。
普惠托育。加快托育服務發展,實施城企聯動普惠托育服務專項行動,加強綜合性托育機構、標準化示範性托育機構建設,逐步建成服務多元化、覆蓋城鄉的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提高嬰幼兒早期發展水平。
學前教育。推動學前三年教育全面普及,促進公辦幼稚園提質擴容,建設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為幼兒提供普惠、優質的學前教育。
高中教育。以縣域普通高中為重點,進一步擴大教育資源,促進高中學校多樣化有特色發展,更好滿足適齡青少年接受高中教育的需求。
職業教育。推進職業教育發展,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擴大優質職業教育資源覆蓋範圍,培養一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打造“技能甘肅”提供人才支撐。
高等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推動高校特色與一流學科專業建設,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綜合實力,發揮高等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
普惠養老。積極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加大普惠型養老服務供給,推動培訓療養機構向養老服務設施轉型,建設覆蓋城鄉的綜合型、社區型、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設施,強化養老服務人員技能培訓,養老服務質量持續改善。
優質醫療。均衡發展優質醫療服務,加快建設區域醫療中心,加強臨床專科能力建設,增強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保障能力,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使人民民眾能夠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高水平醫療衛生和保健康復服務。
住房改善。加快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切實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探索發展共有產權住房,緩解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補齊城鎮老舊小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短板,加快改善農村住房條件。持續提升住房公積金服務效能。
(二)著力促進重點領域服務擴容。
發展普惠托育服務。實施城企聯動普惠托育服務專項行動,支持社會力量發展社區托育服務設施和綜合托育服務機構。力爭到2025年,在50%的社區建成托育服務機構,普惠托位占比60%以上,形成基本完善的社區托育服務骨幹網;嬰幼兒早期發展知識普及率、嬰幼兒家長和看護人員接受科學育兒指導率均達到80%以上,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建立健全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備案登記制度、信息公示制度和質量評估制度,對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實施動態管理。依法逐步實行嬰幼兒照護工作人員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在偏遠農村及脫貧地區探索建立專職、兼職嬰幼兒照護指導員制度。
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完善縣鄉村三級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網路,建成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以普惠性學前教育為重點,大力發展公辦園、加快發展普惠性民辦園、落實城鎮小區配建園,提升普惠性幼稚園覆蓋率,重點補齊新增人口集中地區、城鎮地區、偏遠地區、民族地區普惠性資源短板。積極扶持民辦園提供普惠性服務,規範營利性民辦園發展。
加強縣域普通高中建設。最佳化高中階段教育布局結構,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協調發展。實施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計畫,打造一批卓越高中和省級示範性高中。持續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規範有序推進“選課走班”教學模式。積極探索發展科技高中、人文高中等特色學校,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
健全職業教育發展體系。建設一體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夯實中等職業教育基礎地位、發展高水平高等職業教育、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促進不同類型教育橫向融通。進一步健全政府、行業、企業多元辦學格局,深化校企雙主體育人模式改革,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實施“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推動“崗課賽證”相互融合,不斷提升職業教育辦學質量。擴大職業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快“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推動職業教育體制機制創新。
促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甘肅高等教育振興計畫,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綜合實力,發揮高等教育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支持本科高校加強優勢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推動套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著力補齊高校基礎設施建設短板,重點建設一批高水平教學實驗平台、校企聯合實驗室、先進技術研究院和現代產業學院,加強優質醫學和師範院校教學科研設施建設。
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深入推進普惠養老專項行動,擴大普惠性養老服務供給。支持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培訓療養機構轉型發展養老服務。鼓勵民間資本將適宜的廠房、醫院、閒置校舍、辦公用房等改擴建為養老服務設施。發展社區嵌入式、護理型、分散式、小型化的養老服務設施。支持各類機構連鎖化、綜合化、品牌化運營。提升助餐、助潔、助行、助浴、助醫等家庭服務能力。強化對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長期照護服務。支持有條件的養老機構內設各類康復醫院、中醫醫院、護理院、療護機構等。鼓勵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遠程醫療、簽約服務、協定合作,重點提升養老機構養護服務能力。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建設老年養護院,設定老年病專科和老年人綠色通道。扶持老年學習型、旅居型養老服務機構建設。
均衡發展優質醫療服務。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和省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有效集聚醫教研產等各種創新要素,開展癌症等重大疾病科技攻關,在醫學科研成果臨床轉化、攻克疑難複雜疾病、建立人才培養模式等領域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促進健康醫療大數據廣泛套用。推動社會力量在眼科、骨科、口腔、婦產、兒科、腫瘤、精神、醫療美容等專科以及中醫、康復、護理、體檢等領域打造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品牌服務機構。鼓勵有實力的社會辦醫療機構組建優勢學科團隊,提供以先進醫療技術為特色的醫療服務。
著力推動改善住房條件。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主要解決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以建築面積不超過70平方米的小戶型為主,租金低於同地段同品質市場租賃住房租金。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以中小戶型為主,供應範圍以面向戶籍人口為主,逐步擴大到常住人口。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重點改造完善小區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因地制宜提升社區養老、托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建設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區。擴大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範圍,多措並舉促進單位依法繳存,鼓勵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最佳化住房公積金使用政策,租購併舉保障繳存人基本住房需求。
專欄3  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重點工程
甘肅省“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
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重點工程
甘肅省“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
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重點工程
(三)推動非基本公共服務提質量。
提高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數量。各地要因地制宜、系統規劃本地區托育、學前、養老、醫療等普惠性非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統籌用好規劃、土地、投資、稅收、金融等多種支持政策,採取公建民營、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整合最佳化現有資源,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有效擴大普惠性非基本服務供給,提升服務運營管理效率。對社會力量供給不足的地區,地方政府要結合實際需求,積極主動作為,緩解供需矛盾,並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留出空間。
轉變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加大政府購買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的力度,推動供給主體和供給方式多樣化,逐步實現由政府直接生產向購買服務的間接生產轉變。原則上除教育、醫療等服務領域和消費者信息嚴重不對稱領域,能夠通過市場機制購買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政府不再新設立事業單位或機構提供服務。健全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流程、定價、招投標、評估等機制,制定發布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指導性目錄,推行特許經營、定向委託、戰略合作、競爭性評審等方式,引導市場競爭,提升服務質量。通過競爭擇優,將適合的公共服務項目納入政府購買指導性目錄,同步實行費隨事轉等制度。
強化非基本公共服務質量監管。持續加大服務質量監管力度,明確提供服務應具備的條件和服務規範,建立健全服務評價機制。對提供服務的主體開展分類管理,制定分類管理實施辦法,明確分類管理政策要求。縣級以上行業主管部門、市場監管部門要做好銜接工作,對現有民營機構限期歸口進行營利性、非營利性分類登記。引導服務提供機構提供與當地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相適應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堅決遏制哄抬價格和過度逐利行為。強化政府監管職能,實行監督檢查結果公開、質量安全事故強制報告、質量信用記錄、嚴重失信服務主體強制退出等制度。
五、促進生活服務多層次多樣化發展
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增加服務供給,強化服務標準,做大服務品牌,優先發展能夠與公共服務密切配合、有序銜接的高品質多樣化生活服務,更好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服務和消費需求。推動生活服務與公共服務互嵌式、階梯式發展,為公共服務提檔升級探索方向、拓展空間、積蓄能量。
(一)拓展多層次多樣化生活服務。
聚焦需求量大成長性好的行業。對標廣大人民民眾高品質個性化服務需求,進一步發揮生活服務對提升人的生存質量和發展能力的重要作用,切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決定性作用,豐富生活服務種類,鼓勵支持新業態新模式推廣套用。圍繞人民民眾更高層次需求的健康生活、養老托育、休閒旅遊、廣播電視、文藝作品、體育健身等需求量大、發展潛力足的產業,指導和推動相關領域夯實產業基礎,不斷做大做強做優,切實增加生活服務有效供給。
加強與公共服務體系對接。充分認識生活服務對公共服務體系的補充和支撐作用,優先發展與公共服務密切配合、有序銜接的相關產業,牢牢把握校外培訓與學校教育、高端醫療與公立醫院發展、高端養老與普惠養老等關係,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模式,努力將生活服務打造成為公共服務提檔升級的儲備力量。
(二)創新重點行業融合發展格局。
促進健康服務提檔升級。在保障醫療質量安全的前提下,鼓勵醫療機構委託有資質的第三方提供醫學檢驗服務,推動檢驗檢查結果互認。以人民健康為中心,支持中醫藥養生保健、醫療康復、健康管理、心理諮詢、康養旅遊等服務發展。加快保險產品供給側創新,豐富商業健康保險產品,大力發展醫療責任險、醫療意外險等執業保險。
發展多樣化嬰幼兒照護服務。引導社會力量舉辦多種類型的嬰幼兒照護機構,提供更多專業化、個性化、精細化服務。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拓展托育服務功能。積極引導社會主體參與親職教育指導服務,通過親子活動、入戶指導、父母課堂、家庭課堂、“網際網路+”等方式,增強家庭科學育兒能力。鼓勵有條件的社區建立嬰幼兒照護服務指導中心。鼓勵開發線上科學育兒、隔代養育課程等,提高嬰幼兒健康管理信息化水平。
推動養老多元融合發展。積極發展老年生活照料、健康服務、體育健身、文化旅遊、金融、法律等養老服務業,加強殘障老年人專業化服務。加快老年人助行器具、視聽輔助、營養保健、服裝飾品等老年產品研發,推進醫療器械、康復輔具、服務型機器人等涉老製造業快速發展,健全完善老年用品租賃市場。探索“物業+養老”服務模式,鼓勵醫養康養新業態發展。落實民辦養老機構床位補貼政策,鼓勵有條件的社會組織、餐飲企業在農村開辦老年餐桌。推進老年人緊急求助、跟蹤定位、健康監測等智慧型產品研發推廣。開展與基本生活密切相關的網站、手機應用程式的適老化改造,鼓勵研發企業在智慧型設備上提供“老年模式”“長輩模式”。
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著力打造長城、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加強文旅資源整合,最佳化旅遊產品結構,全面提升3A級及以上景區遊客服務接待能力,探索建立景區文化評價制度。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城市和街區。發展大眾旅遊、智慧旅遊,推進全域旅遊,豐富旅遊新業態,推動旅遊演藝、文化遺產旅遊、特色節慶展會提質升級。培育壯大文旅市場主體,規範旅遊市場管理,加強數字文旅建設,推動高水平旅遊合作,實現全省文化旅遊產業協同高質量發展。
智慧廣電創新發展。加快廣播電視與5G新技術新業態的融合創新,促進5G新技術與政務、商務、教育、醫療等行業的合作和業態創新,打造聚合上下游高精尖產業的智慧廣電產業體系。建設智慧廣電內容生產體系,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發展線上演播、數字娛樂、數字藝術、沉浸式體驗等新型業態,促進廣播電視從功能業務型向創新服務型轉變。發揮廣播電視新聞輿論主陣地作用,探索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之路,提供精準化、個性化服務。實施縣級融媒體工程,加快智慧廣電鄉村建設,推動廣播電視終端通、移動通、人人通。
發展壯大體育產業。打造運動休閒特色小鎮、優質體育健身俱樂部、現代城市體育綜合體。繁榮發展足球、籃球、排球、冰雪、水上、航空、山地、馬拉松、腳踏車等健身休閒項目。加快發展夜間體育經濟。突出資源優勢,著力發展體育服務業,扶持體育用品製造業,大力發展體育健身休閒業,加快發展體育競賽表演業,最佳化體育產業結構,完善體育產業鏈條,豐富體育產品和服務供給,激發民眾體育消費熱情,促進體育產業與醫療、教育、文旅、商業、網際網路等融合發展。鼓勵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健身產品、體育培訓等服務,持續擴大體育服務業規模。加強體育賽事活動安全監管服務,夯實安全參賽基礎,不斷提高辦賽水平。
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加快推進省中醫院西北區域中醫醫療中心、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建設,打造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中西醫結合“旗艦”醫院和中醫特色重點醫院,建設中醫優勢專科。加強中醫藥基礎理論研究和科技創新,提升中醫藥科研成果轉化效能。推進中藥材種植規模化、規範化,實施道地藥材生態種植及質量保障項目,做大做強“隴藥”品牌。促進中醫藥養生保健、健康養老和旅遊等特色服務融合發展。
創新家政服務模式。通過深入實施家政興農行動計畫、培育建設家政服務培訓及勞務輸轉基地、鼓勵家政服務專業校企合作等措施,著力推動家政領域創新發展。鼓勵家政服務企業和培訓機構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家政服務技能培訓力度。健全家政服務標準體系,發揮甘肅省家政服務信用信息平台作用,全面推動甘肅省家政服務信用體系建設。舉辦家政服務職業技能競賽,提升行業服務質量水平。
專欄4  生活服務領域重點工程
甘肅省“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
生活服務領域重點工程
甘肅省“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
生活服務領域重點工程
(三)促進生活服務品質提檔升級。
打造生活服務知名品牌。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鼓勵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塑造代表性特色化服務品牌,保護傳承“老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開發打造“特字號”,創新發展“甘字號”。深入實施優質服務承諾標識制度和失信懲戒機制,鼓勵擁有優質資源的生活服務供給主體,通過合作、連鎖經營等多種方式,跨地區設定服務網點、參與服務供給,共享先進服務技術和管理模式,持續放大品牌效應。
最佳化服務市場發展環境。打破地域限制和保護主義,深化省內區域間和省域跨地區合作,鼓勵支持優質資源提供者,通過合作、連鎖經營等模式,跨地區開展公共服務供給,共享先進服務技術和管理模式,切實提升公共服務效能。有序推動重點領域對外開放,提升教育培訓、醫療健康、文旅休閒、體育健身等重點領域服務能力。
制定生活服務激勵政策。充分發揮財政性資金、政策性金融貸款等引導作用,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支持甘肅特色品牌發展。鼓勵支持銀行等金融機構向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以品牌為基礎的商標權、專利權等質押貸款。以國家獎勵激勵為引領,弘揚大國工匠精神,促進生活服務產品創新能力提升。
鼓勵生活服務業態創新。支持服務企業拓展經營領域,促進跨界融合發展,鼓勵發展體驗服務、私人訂製、共享服務、智慧服務等新業態新模式。順應消費升級和產業升級趨勢,促進文化、體育、旅遊、養老等服務跨界融合發展。實施“養老服務+行業”行動,促進養老服務與其他行業融合發展、多元經營。打破現有文旅設施和資源使用界限,積極挖掘公共文化場館的旅遊服務潛能,引導旅遊業參與普惠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助力文旅融合發展。
六、系統提升公共服務綜合供給效能
以滿足人民民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為目標,圍繞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生產供給、要素保障等關鍵環節,堅持科學謀劃、改革創新,促進全省公共服務提質增效,提升公共服務體系服務我省發展戰略能力。
(一)科學合理布局公共服務設施。
最佳化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統籌服務半徑和服務對象數量、年齡等因素,科學布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確保選址貼近服務對象。對幼稚園和國小、社區養老托育設施、衛生站(室)等服務頻次高、服務對象活動能力弱的公共服務設施,要適度控制建設規模、合理安排密度,打造居民身邊的15分鐘服務圈。在人員居住相對分散的偏遠農村地區,因地制宜、統籌布局固定服務設施和流動服務設施,確保服務時間和地點相對穩定,保障農村居民享受公平可及便利的公共服務。
合理控制公共服務設施規模。按照功能優先、經濟適用、便利可及原則,合理確定建設規模,有序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對於高頻次服務設施,要適度增加布點、控制規模,通過總分館(院)、連鎖等形式共享優質資源。對於服務頻次相對較低或服務事項具有較強相關性的公共服務設施,在統籌考慮服務鏈條通暢的基礎上適度集中布局,結合“最多跑一次”等已有成功經驗,簡化辦理流程。在鼓勵套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服務便利性的同時,為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保留必要的現場服務視窗。
推動毗鄰地區設施共建共享。推動蘭州經濟圈、河西走廊經濟帶、隴東南地區等區域發展規劃落實,鼓勵毗鄰地區打破行政區劃限制,統籌公共服務標準,健全城市群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制度安排和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制,互聯互通相關信息數據,共享教育、醫療、養老等優質服務資源和公共服務設施,為城鄉居民就近享有公共服務提供便利條件。
(二)構建公共服務多元供給格局。
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按照“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離”的思路,最佳化布局結構,完善制度機制,強化公益屬性,提高治理效能,加快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緊緊圍繞基礎性、兜底性、普惠性的公共服務需求,引導事業資源參與公共服務供給。統籌盤活用好沉澱和低效配置的事業編制資源,加大對人口集中流入地區統籌調劑力度,解決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公共文化等編制急需,加快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原則上能夠通過政府購買等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務,不再直接舉辦事業單位提供。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集中清理在市場準入方面對企業資質、資金、股比、人員、場所等設定的不合理條件,在資格準入、職稱評定、土地供給、財力支持、政府採購、監督管理等方面公平對待民辦與公辦機構,及時清理和廢除妨礙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進“一窗辦、一網辦、簡化辦、馬上辦”,壓減行政審批事項,最佳化審批流程,規範審批行為。
支持社會組織發展。大力培育發展面向社區居民提供各類公共服務的社區組織。支持社區社會組織承接社區公共服務,開展社區志願服務。逐步擴大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範圍和規模,對民生保障、社會治理、行業管理、公益慈善等領域的公共服務項目,同等條件下優先向社會組織購買。大力發展慈善組織,廣泛動員志願服務組織和志願者參與公共服務提供,鼓勵企事業單位提供公益慈善服務。大力培育社會工作類社會組織,引導社會工作者提供專業服務。完善激勵保障措施,落實慈善捐贈的相關優惠政策,共同營造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的良好環境。
發揮國有經濟作用。鼓勵國有經濟參與公共服務發展,進一步明確國有經濟參與的領域和條件,推動國有資本在提供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建設和公益性服務等關係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發揮更大作用。更好發揮國有經濟在公共服務領域的保障作用,支持國有經濟參與的公共服務做大做強,壯大產業集團和品牌經營,重點培育發展一批實力雄厚、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社會服務領域企業。鼓勵和引導國有經濟以兼併、收購、參股、合作、租賃、承包等多種形式參與公共服務,拓寬國有經濟進入渠道。
(三)提高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水平。
科技賦能公共服務。充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手段,為人民民眾提供更加智慧型、更加便捷、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促進“網際網路+公共服務”發展,大力培育跨行業跨領域綜合性平台和行業垂直平台,開展公共服務線上對接,探索教育、醫療健康、養老、社區、家政、旅遊、體育等領域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促進人工智慧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套用,鼓勵發展數字創意、智慧醫療、智慧旅遊、智慧文化、智慧體育、智慧養老等新產業新業態。探索“區塊鏈+”在公共服務領域運用。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慧型化服務創新並行,加快信息無障礙建設,幫助老年人、殘疾人等共享數字生活。
推動數據互聯互通。探索實施民生檔案跨區查檔服務項目,建立互認互通的檔案專題數據標準體系。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強化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社會服務等重點領域數據信息交換共享,加快實現民生保障事項“一地受理、一次辦理”。加強部門間信息共享和證明互認,通過完善信用監管、全面推進告知承諾制等方式,實施證明事項清單管理制度,推動減少不必要的證明事項。加強地區間的信息互聯互通,積極推進殘疾人兩項補貼資格認定申請“跨省通辦”、異地就醫結算等便利服務。建立健全政府及公共服務機構數據開放共享規則,推動醫療衛生、養老等公共服務領域和政府部門數據有序開放。加強公共服務數據安全保障和隱私保護。
推動服務資源下沉。加大對基層服務管理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最佳化服務產品供給機制,提高基層產品供給能力,推動資源下沉,拓展社區公共服務管理職能,構建專業化職業化的社區工作者隊伍,採取上下聯動、縱橫協調的方式,確保公共服務沉得下、立得住、推得開,不斷提升人民民眾對公共服務的滿意度。推進審批許可權和公共服務事項向基層延伸,推動醫療衛生、就業社保、養老托育、扶殘助殘、家政服務、物流商超、治安執法、糾紛調處、心理援助等便民服務場景有機集成和精準對接。強化街道、鄉鎮和社區的基本公共服務職能,推動基層綜合公共服務平台統籌發展、共建共享,發揮綜合便民服務作用。
(四)強化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能力。
人口均衡發展。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推進教育公平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降低親職教育開支。完善生育休假與生育保險制度,加強稅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業合法權益。對全面兩孩政策調整前的獨生子女家庭和農村計畫生育雙女家庭,繼續實行現行各項獎勵扶助制度和優惠政策。建立健全計畫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幫扶保障制度,完善政府主導、社會組織參與的扶助關懷工作機制,維護好計畫生育家庭合法權益。
助力鄉村振興。順應農村人口結構和經濟社會形態變化,強化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縣鄉村統籌,逐步提升縣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推進縣城、人口特大鎮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能,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及對周邊農村地區公共服務輻射能力。在縣域內最佳化配置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加強村級服務能力建設,推動鄉鎮成為服務農村居民的區域中心。鼓勵城鄉共建教育聯合體、醫療聯合體等,以城帶鄉,實現區域公共服務功能銜接互補。加強邊境地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增加優質服務資源配置,發揮公共服務暖心留人、穩邊固邊的積極作用。
深化對外開放。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探索公共服務領域國際交流合作,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教育、文化、藝術、旅遊、體育、中醫藥服務等領域合作,形成多元互動的對外交流格局。
七、切實加強規劃實施保障力度
(一)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於推進公共服務體系發展各個階段、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推進公共服務體系發展、促進實現共同富裕的強大動力,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關於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各項決策部署。不斷完善協調機制,加強各地各部門在公共服務體系統一規劃、統籌建設、體制創新等方面有效合作,切實推動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不斷提升人民民眾幸福指數。
(二)完善協調推進機制。明確責任分工,省直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職,抓好本領域公共服務行業標準的細化落實,明確工作責任和進度安排,統籌推進各項重點任務、重點工程,深化政策解讀,正確宣傳引導,加強調查分析研判。市州政府、蘭州新區管委會要切實履行規劃實施主體責任,細化實化落實舉措,統籌協調推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十四五”重大民生項目實施,及時報告工作進展情況。強化工作協調,健全完善公共服務工作協調機制,加大對跨區域、跨領域、跨部門重大事項協調力度,研究推動重點任務、重大改革、重大項目,突出解決淤點堵點難點問題,分領域謀劃和推進合作事項,充分發揮服務協調作用,推動協調協商制度化常態化。市州政府、蘭州新區管委會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公共服務體系統一規劃、統籌建設、體制創新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積累經驗,分步推廣實施。加強對創新試點工作的指導,培育一批基礎好、均等化程度高、帶動效應強的示範項目,及時總結經驗,推廣典型示範,推動公共服務取得新突破。
(三)構建要素保障體系。
健全財力保障制度。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優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補齊突出短板。明確省和市、縣級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事權和支出責任,堅持財力下沉,持續加大省級轉移支付力度,支持基層政府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將更多公共服務項目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完善財政、金融等優惠政策,落實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建立完善與經濟發展、政府財力水平相適應的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支出保障機制,確保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及標準落實到位,切實保障人民民眾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綜合利用債券、保險、信貸、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為社會領域公共服務項目融資提供支持。
強化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才資源市場,積極探索新的人才模式,持續增加從業人員數量,促進公共服務人才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健全公共服務從業人員教育培訓制度,定期組織職業培訓和業務輪訓,提高公共服務專業化水平。充分發揮高等院校、職業學校(技工院校)、科研院所作用,促進專業服務和管理人才培養,引導公共服務和管理人才向欠發達地區和基層流動。探索公辦與非公辦公共服務機構在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機制,對非公辦機構的人才培養、培訓和進修等給予支持。加快培養教育、衛生健康、養老托育、文化旅遊、體育等公共服務領域所需人才。
保障設施用地需求。根據多層次多樣性公共服務需求,合理確定用地供給。將公共服務機構和設施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並做好用地服務工作。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增存掛鈎、增減掛鈎長效機制,轉變土地開發利用方式,鼓勵積極盤活存量低效用地和閒置土地建設公共服務機構和設施。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公共服務機構和設施用地,可採取劃撥方式予以保障。探索實行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彈性年期的土地供應方式。
最佳化資源配置機制。堅持要素跟著服務走,引導各類要素協同向公共服務集聚。立足提高公共資源配置效率,細化完善公共資源與常住人口掛鈎、與服務半徑掛鈎的制度安排,提高公共服務的有效覆蓋。逐步完善精準服務、主動回響的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實現從“人找服務”到“服務找人”的轉變。逐項明晰公共服務標準及所需的軟硬體標準規範,不斷完善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把有效的公共服務資源用到人民民眾最關心的領域、人民生活最關鍵的環節,切實兜牢民生底線。
(四)健全監管監督機制。
加強質量監管。探索包容審慎監管方式,推動制定、修訂相關法規、規章、規範和標準,構建責任清晰、多元參與、依法監管的服務質量治理和促進體系,規範提高服務質量。強化政府監管能力,開展服務質量監督監測、質量安全事故強制報告、質量信用記錄、嚴重失信服務主體強制退出等工作。健全公共服務機構評審評價體系,推行服務承諾和服務公約制度。發揮社會監督作用,拓寬公眾參與監管的渠道,推廣服務質量社會監督員制度,鼓勵第三方服務質量調查。
健全誠信體系。推進建立公共服務領域以信用為基礎的分級分類監管模式,推進公共服務領域信用承諾制建設。規範公共服務領域嚴重失信主體名單認定標準和程式,依法依規對嚴重失信主體實施懲戒。推進公共服務領域信用修複製度建設。推動公共服務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與省級社會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實現數據共享。
推進法治建設。深入落實法治甘肅建設要求,健全完善公共服務領域地方法規,加快形成完備的法規制度體系,以良法善治保障公共服務良性發展。積極推進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社會救助、體育等重點領域法規制度制定、修訂工作。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規範執法自由裁量權,加大關係民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
強化監測評估。省直有關部門要定期開展公共服務發展監測評估,跟蹤督促規劃實施工作,重大事項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持續完善公共服務監測評估體系,綜合運用自評估和第三方評估手段,做好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和中期評估、總結評估,根據中期評估情況及時調整最佳化相關目標任務。定期開展工作進展情況日常監測和實時考核,並主動向社會公布。

規劃目標

《規劃》明確,我省將採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廣、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促進公共服務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邊遠地區和生活困難民眾傾斜,加快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的人才、設施、經費等短板弱項。緊緊圍繞人民民眾“急難愁盼”的突出問題和我省公共服務領域的供需矛盾,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鼓勵引導社會力量重點加強托育、教育、養老、醫療等領域普惠性公共服務供給,為廣大人民民眾提供價格可負擔、質量有保障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鼓勵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塑造代表性特色化服務品牌,保護傳承“老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開發打造“特字號”,創新發展“甘字號”。統籌服務半徑和服務對象數量、年齡等因素,科學布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確保選址貼近服務對象。對幼稚園和國小、社區養老托育設施、衛生站(室)等服務頻次高、服務對象活動能力弱的公共服務設施,要適度控制建設規模、合理安排密度,打造居民身邊的15分鐘服務圈。在人員居住相對分散的偏遠農村地區,因地制宜、統籌布局固定服務設施和流動服務設施,確保服務時間和地點相對穩定,保障農村居民享受公平可及便利的公共服務。
《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省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普惠公共服務實現提質擴容,政府保障基本、社會多元參與、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基本形成,多樣化個性化服務成為公共服務體系的有益補充,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
公共服務
育幼服務
省市縣三級婦幼保健機構全面開設助產服務
建設省級兒科和婦產科項目,加快省婦女兒童醫療綜合體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強市、縣婦幼保健機構建設,確保每個市(州)、縣(區)建設一所標準化的婦幼保健院。省市縣三級婦幼保健機構全面開設助產服務。推進14個市級兒童福利機構最佳化提質,建設14個市級和43個縣級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
義務教育
新建、改擴建中國小校500所
加大對困難地區和薄弱學校支持力度,完善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學點)基本辦學條件,落實對不足100人的小規模學校按100人標準撥付公用經費。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為住宿學生配備宿舍、食堂、廁所、澡堂等基本生活設施,加強學校非衛生廁所改造。落實對寄宿制學校按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標準增加公用經費補助。以58個原國家扶貧縣為重點,新建、改擴建中國小校500所。
就業社保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98%以上
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畫,推動實現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由制度全覆蓋到法定人群全覆蓋,覆蓋率達到98%以上;持續推動失業保險參保擴面工作,參保人數達到212.1萬人;實現工傷保險政策從企業職工向職業勞動者的廣覆蓋,參保人數達到286.7萬人。提高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水平。穩步提高工傷、失業保險待遇標準,工傷傷殘職工享有基本的職業康復服務,失業人員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間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待遇.
醫療衛生
每個行政村辦好1個村衛生室
加快未達標的縣級綜合醫院(中醫院)傳染病區建設,推進1個緊急醫學救援基地、2個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設。每個縣辦好1個綜合醫院或1箇中醫類醫院,每個鄉鎮(街道)辦好1所標準化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個行政村辦好1個村衛生室。
養老服務
鄉鎮(街道)範圍養老服務機構覆蓋率達到50%
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有1所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員專業照護為主的縣級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優先滿足轄區內所有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員專業照護需求。支持有條件的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敬老院)轉型為區域養老服務中心。推動在鄉鎮(街道)範圍內建有具備全托、日托、上門服務等綜合功能的養老服務設施,到2025年底,鄉鎮(街道)範圍具備綜合功能的養老服務機構覆蓋率達到50%。
住房保障
支持新增危房改造
建立農村、牧區危房動態監測工作機制,支持新增危房改造,加強日常管理,強化監督檢查,形成長效機制。繼續做好公共租賃住房保障工作,合理確定保障範圍,實行實物保障與貨幣補貼並舉,對城鎮戶籍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依申請應保盡保,對其他家庭在合理輪候期內予以保障。
弱有所扶
每個設區市至少建設1所精神衛生福利機構
在救助對象較多的村(社區)建立社會救助服務站(點)。最佳化救災物資儲備庫布局,設立以1個省級救災物資儲備庫為核心、14個市級救災物資儲備庫為重點和86個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為支撐,自然災害多發易發地區重點鄉鎮物資儲備點為補充的省市縣鄉四級應急物資儲備保障體系。到2025年實現每個設區市至少建設1所精神衛生福利機構。80%以上的縣(市、區)開展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有條件的地方在市(州)、 縣(市、區)建立精神障礙康復機構。
文體服務
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率達到35%
推進未達標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紀念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新建或改擴建,改造提升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到2025年建成300個“城市書房”“ 文化驛站”等新型公共文化設施。建成體育公園40個,健身步道50個。享受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補助的大型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率達到35%。

發展歷程

2022年1月24日,《甘肅省“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印發,我省將新建改擴建中國小校五百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