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市“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

《張掖市“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已經張掖市政府同意,張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2年2月18日印發,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掖市“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
  • 頒布時間:2022年2月18日
  • 發布單位:張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第一章  規劃背景
第一節  現實基礎
“十三五”時期,是我市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公共服務能力大幅度提升的關鍵時期。“十三五”期末,覆蓋全市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趨於健全,公共服務的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質量和均等化水平有了長足進步,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凸顯。主要表現在:
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落實,教育保障能力不斷增強,教育現代化步伐持續加快。全市學前三年毛入園率99.41%,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階段入學率99.9%。全市和各縣區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連續7年均保持在99%以上,提前7年實現了國家2020年規劃指標。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達標率100%。全市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5.01%。
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不斷完善,職業技能培訓力度逐年加大,面向全體勞動者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基本完備。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2.5萬人,完成目標任務10萬人的125%。城鎮登記失業率2.8%左右,控制在目標任務4.5%以內。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9%以上,高於預期目標85%四個百分點。共輸轉城鄉富餘勞動力146.4萬人次。
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社會保障兜底扶貧成效顯著、社會保障制度框架不斷完善與整合、社會保障人數持續增加、社會保障維度實現個體生命周期全覆蓋、社會保障待遇水平不斷提高、國家財政在社會保障制度中的正向收入分配責任進一步加強。全市基本醫保綜合參保率穩定在98%以上;深入開展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帶量採購工作,中選藥品價格平均降幅58%。醫療保障政策惠民力度不斷提升,覆蓋全民。城鄉保基本、防大病、兜底線能力進一步增強。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成效顯現,城鄉公共衛生服務保障能力持續提升,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勢頭強勁。全市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392個。設定病床9620張,平均每千人擁有病床7.40張、專業技術人員7.62人、執業(助理)醫師2.76人、註冊護士3.43人,分別高於規劃目標0.4張、1.12人、0.06人、0.23人。
基本住房保障進一步改善,生活、交通和信息基礎設施更加完備。全市共實施道路改擴建、供水供熱供氣、污水垃圾處理、公建項目等方面的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的項目667項,完成投資165.4億元,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趨最佳化,人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有了大幅度改善。建成農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835個,覆蓋率達到100%。全市各類全民健身設施達1023處,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56平方米。行政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覆蓋率達到92.6%。15分鐘健身圈在城市社區的覆蓋率達到72.5%。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口比例達到35.7%。
生態環境質量全域提升,平安張掖建設紮實推進,公共安全保障有力,社會和諧穩定安寧。甘州區、高台縣獲得“甘肅省食品安全示範城市”稱號。
第二節  機遇挑戰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對我市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從國內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公共服務保障水平成為影響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受人口結構變遷、老齡化不斷加深、民生需求升級等因素影響,人民民眾對公共服務供給內容、質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從全省看,共建“一帶一路”、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深入實施,我市發展空間更加廣闊、發展韌勁更加強勁、發展潛力更加深厚。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具有相對優勢,教育、文化、醫療衛生領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產教融合、家政服務、普惠養老、普惠托育等社會事業發展穩步推進,隨著城鄉公共服務設施的逐步改善,將在解決問題中實現公共服務更高質量發展。
從全市看,隨著社會矛盾發生新變化,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新嚮往,增加了持續提升改進的壓力,也激發了我們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高質量發展成為全社會的共同意志,對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和優質化,有了更高更具體更明確的要求。數字時代和智慧未來已來臨,將全面推動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多樣化、服務模式便捷化和服務能力現代化。
在看到機遇的同時,也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市公共服務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質量不高等問題仍比較突出,就醫、托幼和養老等方面的服務水平與城鄉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仍存在差距,農村公共服務的效果和質量還有待提高,縣區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的區域不平衡、領域不平衡和群體不平衡等現象仍然突出,標準化建設有待加強。公共服務財政投入壓力增大,支持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的資金欠缺。醫保、醫療、醫藥改革協同性需進一步增強。
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必須牢固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攻堅克難、改革創新,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加強非基本公共服務弱項建設,促進生活服務多元化發展,著力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推動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堅持把發展作為提升拓展公共服務的強大支撐,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為目標導向,強化政府投入保障,培育多元供給主體,健全完善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補齊基本公共服務短板弱項,增強優軍服務和文化體育服務保障,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優質化和現代化發展,大力提升城鄉居民綜合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推進教育強市、文化強市、體育強市、人才強市,建設文明張掖、健康張掖、智慧張掖、幸福張掖、美麗張掖,打造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魅力城市。
第二節  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突出重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改善居民生活,增進民生福祉,維護公眾權益,重點保障托育養老、公共教育、就業創業、社會保障、健康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穩步推進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讓全體城鄉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因地制宜,盡力而為。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綜合全市民生需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公共財政承受能力,確定公共服務保障範圍和水平,合理引導社會預期,既要關注回應人民民眾呼聲,盡力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又不能超越發展階段實情,避免過度福利化傾向。
政府主導,多方協同。落實政府主體責任,守牢民生底線,優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支出,確保基本公共服務應保盡保。在非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有效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實現公共服務供給市場化、社會化、專業化等多元有機融合,培育多方參與、協同發力、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
注重公平,提高效率。注重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推動公共服務資源向基層和家門口延伸、向新城區和農村覆蓋、向薄弱環節和重點群體傾斜,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群體之間差距,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多樣化、便捷化。完善公共服務的保障體制機制,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加大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在公共服務領域的套用,不斷提升公共服務的品質和效益。
第三節  主要目標
2035年公共服務發展遠景目標:
在“十四五”發展基礎上,再奮鬥十年,新發展理念全面彰顯,高品質、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公共服務供給更加豐富便捷,高質量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公共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釋放出強大動力,譜寫出新時代金張掖現代化發展新篇章。
“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
統籌公共資源配置,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大幅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和能力。到2025年,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保障基本、社會多元參與、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基本形成,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和優質化實現實質性突破,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內涵更豐富、更具體,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實在、更直接,兒童友好型、婦女友好型、青年友好型、老年友好型、健身友好型、創新創業者友好型、企業友好型、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設實現大突破,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理念深度融入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群全覆蓋、服務全達標、財力有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區域均衡,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城鄉一體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明顯縮小,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
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數量質量全方位改進。緊扣人民民眾“急難愁盼”問題,突出社會效益優先,全面提升普惠性基本公共服務數量和質量。公共服務供給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顯著增強,服務內容更加豐富,獲取方式更加便捷,服務價格更可承受,服務體驗不斷改善。
高品質多樣化生活服務加快發展。更好適應人民民眾多樣化、個性化、高品質的健康、育幼、養老、文化、旅遊、健身、家政等服務需求,生活服務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產業規模明顯擴大,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公共服務供給和民眾需求的適配性更加協調,逐步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公共服務保障機制更加完備。公共服務財政投入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財政保障機制較為成熟,投入結構更加合理,資金使用效益不斷提高,市場機製作用發揮比較充分,社會力量投入更加積極,公共服務領域人才隊伍整體素質顯著提升。
第三章  完善普惠安全的幼兒照護體系
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鼓勵支持社會力量加強普惠性托育服務供給,加強綜合性托育機構、標準化示範性托育機構建設,實施城企聯動普惠托育服務專項行動,建設主體多元、布局最佳化、管理高效、服務優質、覆蓋城鄉、滿足多層次需求的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推動兒童福利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高水平實現幼有善育。
第一節  提升優孕優生水平
綜合防控出生缺陷。提升市縣區婦幼保健院和綜合醫院承擔婚前孕前保健服務能力,支持婚前孕前保健專科標準化建設,健全供給多元、運轉高效的服務網路。嚴格落實國家衛生健康委制定的《全國出生缺陷綜合防治方案》,完善出生缺陷患兒醫療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涵蓋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兒各階段的出生缺陷綜合防控服務體系,實施母嬰安全計畫和健康兒童計畫,擴大城鄉婦女“兩癌”檢查、住院分娩補助、葉酸補服、母嬰阻斷等覆蓋面。提供孕期保健、產前篩查、產後訪視及健康指導等優質服務。
強化孕育健康服務。嚴格落實母嬰安全五項制度,完善省市縣三級危重孕產婦及新生兒救治機制,大幅度降低嬰兒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消除愛滋病、梅毒和B肝母嬰傳播。免費建立母子健康手冊,整合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等服務,推動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到90%以上。推進出生醫學證明電子證照套用,實現出生醫學證明線上申領、線上核驗。廣泛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倡導優生優育,普及孕育健康知識,營造愛嬰愛母的良好社會氛圍。
第二節  加快普惠托育發展
增強家庭照護能力。完善最佳化育兒休假制度。鼓勵用人單位採取靈活安排工作時間、減少工作時長、實施遠程辦公等措施,為家庭嬰幼兒照護創造便利條件。支持脫產照護嬰幼兒的父母重返工作崗位,並為其提供就業援助服務。依託婦幼保健機構、居委會、村委會等,充分運用信息平台,為家長及嬰幼兒照護者提供嬰幼兒早期發展指導服務。到2025年,嬰幼兒家長科學育兒知識普及率達90%以上。統籌財力,創造條件,為三周歲以下的嬰幼兒家庭給予適當的育兒津貼、托育費用補助。
拓展社區托育服務。做好公共活動區域設施和部位改造,加快實施母嬰室建設行動,為嬰幼兒照護創造安全適宜的環境。最佳化社區托育設施與村(社區)黨群綜合服務中心、文化體育衛生等設施的功能銜接,發揮綜合效益。支持社會力量根據嬰幼兒家庭的實際需求以及場地、供餐等條件,舉辦托育機構,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等多樣化的托育服務,大力扶持規模化、品牌化、連鎖化托育服務機構。建立家庭托育點登記備案制度,明確登記管理、人員資質、服務規模、監督管理等制度規範。加大新建居住區、老城區和已建成居住區等配建托育服務設施力度。盤活鄉村公共服務設施、閒置校舍等資源,發展嬰幼兒照護服務設施和非營利性托育機構。加強城鎮街區、社區、道路以及學校、醫院、公園、公共圖書館、體育場所、綠地、公共運輸等各類服務設施和場地的適兒化改造,積極爭取國家兒童友好城市示範項目。
規範發展托育服務機構。落實好國家支持社會力量發展普惠嬰幼兒照護服務各項政策,發展多種形式的普惠托育服務機構。加大嬰幼兒托育機構建設力度,每個縣區、鄉鎮至少建成1所具有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依託婦幼保健機構建設嬰幼兒照護服務指導中心(托育服務中心),提供家庭科學養育指導、嬰幼兒早期發展等業務。鼓勵在滿足3-6歲幼兒入園需求並具備條件的幼稚園探索開設托育班,招收2-3歲的幼兒。幼稚園開設托育班的,由教育部門落實托幼“一體化”管理。鼓勵用人單位提供福利性嬰幼兒照護服務,鼓勵有條件的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提供托育服務。加強對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的服務管理,健全登記備案制度,完善嬰幼兒照護服務標準。
加快托育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健全完善托育服務人才的準入、培養、培訓、監管體系。制定托育服務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培養計畫,積極開展托育機構從業人員全員輪訓,加強職業道德、安全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提升從業人員專業化水平。支持區域內職業院校增設幼兒教育和托育服務等專業和班次,擴大托育服務人才培養規模。充分挖掘嬰幼兒家長、幼稚園退休人員等人力資源,積極發展托育服務志願者隊伍。通過以獎代補或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支持托育機構為托育服務人員繳納足額的“五險一金”,依法保障托育服務人才合法權益,增強職業吸引力和從業榮譽感,提高托育人才隊伍穩定性。
第三節  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提升兒童健康服務水平。做好0—6歲兒童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免費健康檢查、生長發育監測、心理行為發育評估與指導、中醫調養等服務,加強兒童視力、聽力和口腔保健等醫療保健服務。到2025年,兒童健康管理率達到95%以上,6歲兒童近視率控制在3.5%左右。做好高危兒篩查、轉介和兒童心理行為發育預警篩查,重點加強高危兒專案管理及診治和干預。實施國家免疫規劃,開展兒童預防接種,加強兒童傳染病防治,到2025年,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以鄉鎮(街道)為單位保持在90%以上。積極爭取兒童早期綜合發展項目,提高普惠性的嬰幼兒早期發育指導服務水平。充分利用縣、鄉、村三級衛生體系,最佳化育嬰輔導員入戶方式,加強家庭養育指導。落實家庭主體監護責任,提供家庭監護指導、心理關愛、行為矯治等專業服務。
加強兒童關愛保障服務。落實孤兒、家庭寄養兒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最低養育標準自然增長機制,持續提高醫療、教育、康復、就業等方面的保障水平,對符合城鎮住房保障條件的,及時納入保障範圍。完善殘疾兒童康復服務制度,實施孤兒醫療康復項目。開展對社會散居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服刑人員子女等困境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精準關愛服務。最佳化兒童福利機構布局,穩步推進孤殘兒童區域性集中養育。動員和引導愛心企業和公益慈善力量參與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營造全社會關心關愛兒童的良好氛圍。全面建立家庭、政府、學校盡職盡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體系,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推動鄉鎮(街道)設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明確專人負責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推動村(居)委會設立專人專崗。
第四章  提供優質均衡的現代教育服務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最佳化教育結構,豐富教育資源,更新教育理念,促進教育公平、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
第一節  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統籌構建大中國小幼一體化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體系、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等新時代育人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著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思政鑄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學生管理、課程設定、教材編寫、師德建設、教學改革各環節,貫穿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系統推進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科學啟智。加強科學教育和實驗教學,積極推廣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想像力,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促進思維發展,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廣泛開展讀書活動,營造“人人愛閱讀、處處飄書香”的書香型校園、閱讀型社會氛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和思想保障。
活動強體。完善“中考帶動、課程推動、競賽拉動、層級聯動”陽光體育運動長效機制,強化“教會、勤練、常賽”過程與結果,構建科學、有效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新模式,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運動技能,促進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核心素養的形成,更好地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
審美潤心。增強學生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有機整合相關學科美育內容,豐富美育形式和實踐體驗,推進課程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建設深度融合,完善學校美育、社會美育、家庭美育相互聯繫的美育工作體系,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勞動煉格。強化勞動教育和實踐育人,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價值觀,提高創造性勞動能力。貫徹落實《張掖市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中國小勞動教育的具體措施》,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創建省級“產業興隴”勞動實踐基地2個、“文化傳承”勞動教育特色學校4個,選樹“隴原學生巧匠”20名。
心理通達。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發揮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和協調能力,積極開展專業心理諮詢師的輔導培訓,更好地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心理健康諮詢服務。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搭建社會心理服務平台,將心理健康服務融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第二節  最佳化公共教育服務體系
深入實施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合理配置城鄉教育資源,大力促進教育公平。
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全面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建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健全縣鄉村三級學前教育公共服務網路,按“五同步”要求嚴格落實城鎮小區配套幼稚園政策。擴大公辦資源,支持和規範社會辦園(校)。不斷最佳化城區幼稚園布局,積極擴充園位。最佳化農村學前教育服務,實施《“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計畫》,開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創建。加強對薄弱園的專業引領和實踐指導,整體提升幼稚園保育教育水平。依法加強民辦園收費的價格監督,堅決抑制過高收費。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和城鄉一體化發展。以創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為目標,改善提升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有序擴大城區學位供給,實施標準班額推進計畫,力爭50%的縣區通過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國家督導評估認定。大力實施義務教育質量提升行動,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學區化治理,加大教育共同體建設力度,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同步提升校園校舍“硬環境”與學校文化“軟環境”,穩步提高義務教育鞏固率。
高中階段教育特色化多樣化發展。全面提升高中階段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推進新高考改革,注重創新能力培養,推進普通高中學校多樣化有特色發展。公辦高中創建為省級特色實驗學校,積極創建全國一流高中。實施優質普通高中再提升計畫,推進高中階段教育示範校建設,積極創建全國一流普通高中。實施普通高中質量提升計畫,繼續保持普通高中教育質量在全省領先。加快民樂一中分校異地新建等項目建設,擴大優質資源供給。全面推動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和評價制度改革,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完善特殊教育體系。建立健全從學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特殊教育體系,努力滿足各類殘障學生接受教育的需求。加快發展殘疾幼兒學前教育,鼓勵和支持幼稚園、特教學校、殘疾兒童健康和福利機構等實施殘疾兒童學前康復教育。落實特殊教育課程標準,健全送教上門機制,落實“一人一案”,提升特殊教育教學質量。實施張掖市特殊教育學校遷建擴容項目,加強學校課程、設施設備、校園無障礙環境、資源中心、資源教室等建設,改善特殊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提高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水平。
提高民族教育發展水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補齊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短板,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提高普及普惠水平,支持肅南一中建成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支持張掖中學繼續辦好民族班,增強民族地區教育發展能力。堅定不移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深入推進“同步課堂”“專遞課堂”,不斷縮小民族地區與其他縣區教育教學差距。辦好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加大民族地區緊缺人才培訓力度。
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強化職業教育在張掖實體經濟和鄉村振興中的重要支撐作用,在“技能甘肅”創建中走在前、做示範。夯實中職、辦優高職,加強職業教育交流合作,構建職業教育“一品牌、四集群”(以“培黎”為特色品牌,以甘州、臨澤、高台、民樂分別建設先進制造、文化旅遊、汽車維修、循環農業為骨幹的“四大區域專業集群”)和“6+6”人才培養培訓體系(6所中等職業學校+河西學院、培黎職業學院、高台幹部學院、鄉村振興學院、華為大學信息與通信學院、東軟信息產業學院),形成面向本地區培養實用型人才、面向沿海地區培養技能型人才、面向周邊地區培養多層次人才、面向“一帶一路”培養開放型人才的中高職貫通一體化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產教融合深度發展,積極申報創建國家、省級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推動張掖市職教中心“工業園區+職業教育”規劃建設,實現職業學校辦學與企業生產雙向互動、學生與企業員工雙向交流。
健全高等教育創新體系。支持河西學院轉型升級為套用型大學,充分挖掘河西學院學科優勢,在市內中國小建立教育教學實習基地,探索建立河西學院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和企業掛職兼職制度,開展政策諮詢、技術指導、技能培訓、學術交流、信息共享,增強服務經濟社會能力。支持河西學院與國內外科研院所、行業、企業開展聯合攻關,提高科研創新能力,探索建立產學研用結合的服務平台。做強“培黎”國際品牌,推動培黎職業學院高起點發展,以新時代“培黎”精神引領高技能人才培養,把學院建設成為服務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地和絲綢之路沿線職業教育名校。
完善全民終身學習教育體系。完善“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全民終身學習推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依託甘肅電大張掖分校辦好開放大學。構建以甘肅電大張掖分校為中心,縣區職業學校、老年大學、社區教育為補充的成人繼續教育網路,推動各類繼續教育機構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凝聚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合力。推行“網際網路+教育”新模式,加快數位化網路平台、課程教學資源庫建設。依託張掖電大探索建設市級“學分銀行”,推動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等值互認。支持和規範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完善非營利性、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制度,引導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民辦學校。
第三節  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師資隊伍
把教師作為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全力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讓學生遇到更多好老師,努力實現讓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
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堅持以德為魂、能力為本、管理為要、地位為基,將師德師風建設貫穿於教育教學和教師生涯全過程,將法治教育和紀律教育納入各級各類教師培訓體系,推動教師成為國家民族復興的堅定支持者、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引者。
促進專業化發展。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畫,著力培養一批鄉村國小全科型教師和“一專多能”教師,提高教師培訓質量。拓寬教師專業發展路徑,加強教師專業發展政策引領與自主規劃,擴大教師交流合作途徑,促進教師實現職業理想和人生價值。
深化教師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積極營造優秀人才競相從教的良好氛圍,遴選樂教適教善教的各類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加快補充亟需學科和專業教師,充分發揮“縣管校聘”的統籌協調作用,加大交流輪崗力度。持續清理與教育教學無關活動,減輕中國小教師負擔,創設清靜的教書育人環境。
不斷提高教師地位待遇。依法依規保障教師職業尊嚴,完善教師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政策,增強各級領導幹部和各部門對教育工作的服務意識,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對話和教師身心健康關愛行動,形成全社會尊師重教良好風尚。依法保障教師工資收入水平,落實教職工編制標準和統籌管理規定,確保教職工編制全民達標。堅持慰問探訪退休教職工制度,保障退休教職工合法權益。
第四節營造教育發展良好環境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動形成高質量教育體系。
全面落實“雙減”政策。貫徹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逐步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高效的教育管理體制和評價體系。落實“雙減”政策,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提升課後服務水平,切實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持續開展綜合治理,淨化社會教育生態,規範校外培訓機構培訓行為,有效緩解學生家長焦慮情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加大教育財政投入力度。健全市縣(區)財政教育投入機制,推動優質學校輻射農村薄弱學校常態化,著力解決“鄉鎮弱”和“城市擠”問題,促進各類教育優質發展。持續提升鄉村教育保障能力和水平,挖掘鄉村教育資源,振興鄉村教育。
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深入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畫,加快張掖智慧教育雲平台和優質數位化資源庫建設,利用信息技術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改進教學方式,最佳化教育環境,探索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特色教育模式。
最佳化校園安全管理。推進“網際網路+明廚亮灶”建設,全市學校食堂全部加入“隴上食安”智慧監管平台,守護學生“舌尖上的安全”,推進學校安全管理標準化建設,最佳化校園安全管理體系,完善多元化風險分擔防控機制,提高各級各類學校的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進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縣(區)政府認真履行教育職責。
提升親職教育指導服務水平。深入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親職教育促進法》,建立健全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將親職教育指導服務納入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和政府購買服務目錄,將相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鼓勵和支持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提供親職教育指導,統籌協調社會資源,協同推進覆蓋城鄉的親職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升親職教育指導服務能力和水平。
第五章  提供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創業服務
堅持以發展促就業導向,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最佳化就業結構,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創業。
第一節 健全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
擴大就業創業增長點。實施就業創業質量提升工程和城鄉居民增收計畫,多途徑增加居民收入。促進產業、投資、消費、區域等經濟政策和人口、教育、醫療等社會政策與就業政策的銜接聯動,強化財政、貨幣政策的調節作用。提升產業帶動就業能力,優先支持吸納就業能力強、潛力大的產業和中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發展,最佳化升級援企穩崗政策,扶持穩定市場主體增加就業崗位。加大對“網際網路+”、平台經濟等新型業態的支持力度,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支持發展共享用工。堅持包容審慎原則,引導和規範零工經濟、夜間經濟健康發展。牢牢守住重點群體就業底線,拓寬普通高校畢業生、農村困難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返鄉入鄉人員、退役軍人、殘疾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渠道。擴大青年就業比重,穩定青年就業規模,深挖青年就業潛力。支持老年人利用空閒時間靈活就業。
最佳化就業創業服務平台建設。推動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數位化轉型,打造集政策解讀推送、業務辦理諮詢於一體的線上智慧型服務、線下自助服務體系,建成職能明晰、制度健全、規範高效的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台。支持和規範發展新就業形態,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在全社會形成政府扶持、社會支持、市場引導、自主創業的新機制。依託勞務中介組織、勞務經紀人和勞務帶頭人等市場載體,搭建用工對接平台,擴大崗位需求。鞏固新疆、青海現有勞務基地,拓展華北地區勞務基地,加大與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地區勞務用工對接。
完善兜底安置和失業預警機制。健全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服務動態實名制管理機制,重點幫扶殘疾人、零就業家庭成員、大齡失業人員、征地失地農民等就業困難人群。加強公益性崗位開發和安置,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完善就業失業統計監測制度,建立裁員申報、崗位儲備、服務協同機制,主動防控失業風險。
第二節 強化就業創業職業技能培訓
高質量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完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以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為主要方式,針對“兩後生”、退役士兵、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等新成長勞動力開展中短期就業技能培訓;針對企業職工特別是在崗農民工開展崗位技能提升培訓;針對有創業意願和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失業人員、返鄉農民工和大學生等開展創業培訓。深入實施康養職業技能、創業培訓“馬蘭花計畫”等專項培訓,每年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3萬人次左右。
加大培訓資源供給。政府補貼的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全部向具備資質的職業院校、民辦職業培訓機構等各類職業教育培訓機構開放。支持培黎職業學院、張掖市職教中心等職業院校開展補貼性培訓。鼓勵規模以上企業或者吸納就業人數較多的企業設立職工培訓中心。創建2-3家國家級、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
健全技能人才多元評價機制。完善職業資格鑑定、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等多元評價方式。積極推行企業自主開展技能人才評價,“十四五”期間,符合條件的大中型企業全部實現技能人才自主評價。遴選30家左右社會評價機構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
第三節 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完善勞動契約制度。完善勞動契約制度,有序推行電子勞動契約,提高小微企業和農民工勞動契約簽訂率,提高勞動契約和集體契約履行質量。加強勞務市場監管,實施守信聯合激勵、失信聯合懲戒,引導勞務中介組織向專業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加強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重大集體勞動爭議應急調處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完善勞動案件辦理協查制度,深入開展金牌調解組織和調解品牌工作室建設工作,加強調解、仲裁與訴訟銜接。完善企業工資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積極穩妥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努力實現同工同酬。最佳化勞動監察工作機制,維護就業人員勞動時間、勞動報酬、休假、勞動保護等合法勞動權益。以治理欠薪為重點,持續推進拖欠農民工工資治理工作。
完善工傷保險制度。完善工傷保險和職業傷害保障制度的多層次工傷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工傷預防、補償、康復“三位一體”制度,實現工傷醫療康復費用聯網結算。完善建築業按項目參加工傷保險的長效機制。完善工傷保險長期待遇調整機制。
加強職業危害預警防治。深入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注重從源頭上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切實保護勞動者健康及其相關權益。健全職業危害申報制度和職業危害建設項目“三同時”制度。加強對礦山、建材、化工、皮革、印刷等行業的職業危害監督檢查。建立健全職業危害管理規範體系,實現各級職業危害防治監管機構、職業衛生服務機構之間的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第六章  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衛生健康服務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實施“健康張掖”行動,大力提升醫療衛生健康服務現代化水平,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第一節  最佳化衛生健康服務體系
加快健康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基礎設施、醫療設備和醫務人員配置水平,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加強市縣區醫療衛生機構融通。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強公立醫院建設和管理考核,推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完善公立醫院補償、管理、運行、考核、評估機制,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秉持開放包容導向,支持社會辦醫,有序發展民營醫療機構。加快城市醫聯體、縣域醫共體、專科聯盟以及遠程醫療協作網建設,加強鄉村衛生院一體化管理。建立基層衛生健康工作評價引導機制,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推進各級醫療機構上下聯動、銜接互補、分工協作。建設河西走廊(張掖)公共衛生醫療中心、甘肅省河西區域醫療中心,加強市縣兩級公共綜合醫院、中醫(民族)醫院內涵建設,全面提升急危重症疾病救治能力,讓廣大人民民眾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醫療和健康服務。加強院前醫療急救基礎設施、車輛裝備、配套設備等硬體建設,持續提升人民民眾對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滿意度。推進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嚴格執行藥品網上集中招標採購和帶量採購。加強行業監管和醫德醫風建設,完善醫患糾紛調解機制。加強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增強全科醫生、住院醫師和農村衛生人員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堅持中西醫並重和優勢互補,加大對中醫事業發展的設施設備、人才培養、學科建設以及基本醫保等方面的優惠扶持,推動中醫藥事業發展取得新突破。加快中醫藥服務模式創新與實踐,推動市、縣中醫醫院醫療工作重心從疾病治療向健康維護轉變,探索建立融醫療、預防、保健、養生、康復於一體的全鏈條式醫院發展模式,涵蓋醫院、社區、家庭的延伸服務,中醫多專業聯合診療服務和多種中醫藥方法綜合套用治療服務。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多業態融合發展,社區、鄉鎮衛生服務機構和村衛生室具備中醫藥服務能力,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均設有標準化中醫科和中藥房。健全“網際網路+中醫”教育、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培育和引進中醫藥領軍人才和實用型人才。實施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開展中醫特色康復醫療、訓練指導、知識普及、康復護理和輔具服務,促進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級提檔。全面提升中醫藥產業發展水平。加快推進中藥材標準化種植,培育中醫藥骨幹企業,支持中藥企業探索適合中藥特點的新藥開發新模式,大力發展訂單種植,積極培育發展中藥材產業鏈。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開展中醫藥科學文化知識普及教育,支持中醫藥發展和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營造全社會尊重、學習和弘揚中醫藥文化氛圍。
第二節 增強公共衛生服務能力
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堅定不移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堅持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健全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增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早期監測預警能力、快速檢測能力、應急處置能力、綜合救治能力。及時發現、登記、報告及處理就診的傳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以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傷病員,提供傳染病防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範知識宣傳與諮詢服務。創新醫防協同機制,提升公立醫院傳染病救治能力,實施市級重症醫學傳染病區域改建和縣級醫療機構傳染病區改造,加強實驗室檢測網路建設。推進慢性病“防、治、管”整體融合發展,將慢性病防治重點從“疾病治療”向“危險因素控制”轉變,從醫院下沉到基層,降低慢性病的發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和控煙行動,有效預防控制環境污染相關疾病。
強化公共衛生監督監管。加大城鄉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健康諮詢、健康科普、預防接種、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病防治、重症精神疾病管理、衛生監督協管。定期提供食品安全信息報告、飲用水衛生安全巡查、學校衛生服務、非法行醫和非法采供血巡查、職業衛生和放射衛生巡查、科普宣傳和教育服務。提高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和處理效率。提高慢性病患者、地方病患者、結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務能力。
促進健康服務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醫療、健康管理、健康養老、康復醫療、中醫藥、健康保險等服務產業。落實農牧、教育、發改、環保、體育、文化等各相關部門出台的健康產業政策,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服務產業集群,實現健康相關領域融合發展、協調推進,將健康產業培育為張掖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加快發展健康體檢、健康諮詢、心理健康、母嬰照料和疾病預防服務,促進以治療為主轉向以預防為主。支持發展第三方醫療、健康管理服務評價以及健康市場調查和諮詢服務。大力發展專業化、市場化的醫藥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完善科技中介體系。
第三節 推進衛生健康現代化發展
實施“智慧醫療”。建成全市統一、互聯互通、數據共享的遠程醫學信息平台,探索推行“網際網路醫院”“網際網路監管”模式,推進衛生健康全面數位化轉型。建成張掖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規範網際網路診療活動,推行家庭醫生簽約等智慧型服務,全面推廣居民電子健康卡套用,推動線上線下服務一體化。推進醫療健康大數據套用體系建設,強化給予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貫穿個人生命周期的醫療健康大數據分析套用。
推進健康教育和管理。貫徹落實《“健康張掖 2030”規劃》,實施職業健康保護行動。面向家庭和個人普及預防疾病、緊急救援、及時就醫、合理用藥等知識與技能,從源頭上預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實現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實施全民健康教育工程,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和全民健身運動,積極開展健康城市、健康鄉村和健康社區創建活動,加大健康生活方式引導、宣傳力度。
重視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加強精神衛生防治機構和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注重精神衛生專業技術人才培養,規範發展社會心理專業服務機構。通過心理健康科普、教育、諮詢、治療、干預等方式,對抑鬱症、焦慮症患者等重點人群心理問題早發現、早干預,加強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救治救助和規範管理。
第七章  完善暖心便民的養老服務體系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以老年人實際需求為導向,以實現老有頤養為目標,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做實制度支撐、做細網路覆蓋、做優基礎保障、做深技術滲透、做強綜合監管,努力保障人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第一節 提升養老服務能力
提升居家社區養老品質。實施“黨建+幸福頤養”行動,發揮各級黨委和黨組織領導及統籌作用,將城鄉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工作納入社會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重點推進範圍。探索培育家庭、社區、單位、醫院相結合的社區養老服務模式,通過新建、擴建、改建一批養老機構及設施,提升養老服務能力。加快居家社區養老智慧化服務建設,引導有條件的社區建設具備全托日托床位、就餐助餐服務、醫療康復功能、健身活動設施、智慧養老信息平台、線上線下上門服務等“六有”功能的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持續推進社區養老服務陣地建設,逐步形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綜合養老服務體系,促進機構養老品質化發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培育連鎖化、專業化、品牌化的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滿足老年人多層次、全方面、個性化服務需求。探索社區互助式養老。結合老舊小區改造,開展場所無障礙、消防設施改造,因地制宜增加活動場地、設施,有條件地加裝電梯,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適、便利地社區環境。到2025年配建設施達標率達到100%,完成2000戶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設施改造,建成“家庭養老床位”1500張。對已建成驗收且沒有養老托育服務設施的小區,通過購置、回購、改造、租賃等方式建設和完善養老服務設施,新建小區按照人均用地不少於0.1平方米的標準配建社區養老設施。開展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活動。
築牢養老兜底保障底線。提高公辦養老機構兜底保障能力,特困老年人免費入住,經濟困難的孤寡、失能、高齡等老年人優先入住,其他社會老年人公平、公正、公開享有公辦養老機構服務。加快推進公辦養老機構老年人入住綜合評估和輪候制度。每個縣區建成1所以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員專業照護為主的縣級敬老院。加快推進農村幸福院服務設施和服務質量達標,加強對低收入、特困、高齡、獨居、失能、計畫生育特殊家庭老人的兜底保障和集中供養。推動農村養老服務提質升級,全面建立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機制和基本制度。嚴厲查處向老年人欺詐銷售各類產品和服務的違法行為,加強養老服務領域非法集資排查整治。
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深入推進普惠養老專項行動,擴大普惠性養老服務供給。鼓勵民間資本將適宜的廠房、醫院、閒置校舍、辦公用房等改擴建為養老服務設施。發展社區嵌入式、護理型、分散式、小型化的養老服務設施。支持各類機構連鎖化、綜合化、品牌化運營。提升助餐、助潔、助行、助浴、助醫等家庭服務能力。支持依託現有醫療衛生資源改擴建醫養結合服務中心。支持有條件的養老機構內設各類康復醫院、中醫醫院、護理院、療護機構等。鼓勵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遠程醫療、簽約服務、協定合作,重點提升養老設施的傳染病防控和應急救援能力。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建設老年養護院,設定老年病專科和老年人綠色通道。扶持老年學習型、旅居型養老服務機構建設。
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增強職業吸引,推進養老服務隊伍“年輕化、專業化、職業化”發展。充分發揮養老服務企業等市場主體作用,通過訂單式培養、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等形式,引導各類院校建立適應養老行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培育一大批養老服務專業人才。開展養老服務機構工作人員“全員大練兵、大比武”活動,以生活照料、基礎照護、康復服務、心理支持等為重點,以練促學、以賽促練,努力提升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建立健全合理的養老服務人員職稱晉升機制,對取得初級、中級、高級、技師和高級技師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養老服務人員,分別給予相應的崗位補貼。定期開展“張掖市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激勵更多專業人才加入養老護理行業。大力開展敬老愛老助老主題教育活動,弘揚尊老愛老助老敬老的文明風尚。
第二節 擴大為老服務供給
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建立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依據經濟發展、收入水平和物價變動情況,逐步建立兼顧各類人員利益的養老金待遇動態調整機制。引導符合條件的被征地農民參加養老等社會保險。到2025年,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8%。全面落實高齡津貼制度。為經濟困難的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補貼,積極探索獨生子女家庭老年人養老補助政策。建立健全特殊家庭老年人巡訪關愛制度,定期對獨居、空巢、農村留守、計畫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開展探視與幫扶服務,特殊困難老年人月探訪率達到100%。
推進醫養康養融合發展。鼓勵以城市二級醫院轉型、新建等多種方式,積極發展老年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等老年健康服務機構。鼓勵具備法人資格的醫療機構通過變更登記事項或經營範圍開展養老服務,醫療資源豐富地區的部分二級醫療機構轉型為康復、老年護理等接續性醫療機構或增設養老機構。促進普惠型養老和互助性養老發展,支持養老服務與文化、旅遊、餐飲、體育、家政、教育、養生、健康、金融、地產等行業融合發展,創新和豐富養老服務產業新模式與新業態,拓展旅居養老、文化養老、健康養老等新型消費領域,推進養老服務向專業化、產業化、連鎖化、集團化方向邁進,優先培育帶動力強、輻射面廣的龍頭企業,形成具有張掖特色的養老品牌。到2025年,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的比例達到50%,老年醫學科床位數不少於20張,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簽約率達到100%,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檔率、體檢率全覆蓋,65歲以上老年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80%以上。探索鄉鎮衛生院與敬老院、村衛生室與農村幸福院統籌規劃、毗鄰建設,提高農村醫養結合服務的可及性。
開展老年健康促進行動。積極開展老年教育,將老年教育納入終身教育和社區教育體系,建立健全“縣(區)—鄉鎮(街道)—村(居委會)”三級社區老年教育網路,方便老年人就近學習。增強對老年人膳食營養、體育鍛鍊、健康管理以及合理用藥等衛生健康服務能力,創新老年健康宣傳形式,普及老年健康科學知識和老年健康相關政策,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養,營造有利於老年人健康生活的社會環境。大力實施老年人疾病預防篩查和干預,加強老年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安寧療護中心等接續性醫療機構建設,滿足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和生命終末期老年人的服務需求。提高失能失智老年人醫養結合服務水平,加強老年病、慢性病綜合防控。實施老年人心理關愛項目,了解和掌握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與需求,增強基層工作人員的心理健康服務技能,提高常見心理行為問題和精神障礙早期識別能力,幫助老年人心理健康。
第八章  建設美麗宜居的現代人居環境
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加快解決城鎮居民基本住房問題和農村困難民眾住房安全問題,更好保障住有所居,建設美麗宜居的現代人居環境,提高人民民眾生活質量。
第一節  提升住房保障服務能力
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強預期引導,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堅持租購併舉,加快發展長租房市場,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完善土地出讓收入分配機制,支持利用集體建設用地按照規劃建設租賃住房,多渠道籌集公共租賃住房房源,完善長租房政策,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
探索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堅持從實際出發,研究制定共有產權住房建設管理辦法、供應計畫、面積標準、定價機制,明確建設規模,合理安排建設時序。探索國有企業、學校、醫院等企事業單位利用自有空閒土地建設共有產權住房。
第二節  高水平實現住有所居
加快老舊小區改造。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重點改造完善小區配套和市政基礎設施,提升社區養老、托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建設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區。
最佳化住房公積金管理。擴大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範圍,多措並舉促進單位依法繳存,鼓勵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最佳化住房公積金使用政策,租購併舉保障繳存人基本住房需求。
美麗宜居城市建設行動。統籌城市綠地、公園建設、街區改造,最佳化住房規劃布局。開展美麗宜居城市建設行動,集中治理“髒亂差”問題,打造乾淨整齊、暢通有序、文明禮讓、美麗宜居的衛生環境。
推進物業管理標準化規範化。開展信用等級評比、技能培訓和競賽等活動,引導物業服務企業提高專業化服務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批擁有專業團隊、管理標準、良好信譽的品牌企業。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公司“四方協調”機制,實現全市居民小區業主委員會全覆蓋、物業管理服務全覆蓋。按照“以質論價、質價相符”原則,引導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協商確定物業服務內容和收費標準,動態調整服務價格,建立健全低收入困難家庭物業費繳納補貼制度。
第三節  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科學規劃鄉村布局。科學編制鄉村布局調整總體規劃和鄉村建設詳細規劃,最佳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因地制宜建設特色美麗村莊和特色小鎮。
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民利益,根據房屋危險深度和農戶改造意願選擇加固改造、拆除重建或選址新建等方式解決住房安全問題。健全完善農村低收入群體等重點對象住房安全動態監測機制。重點解決農村低保、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易返貧致貧等新4類低收入人員住房安全問題。
深化全域基礎環境整治。全域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推進基礎環境整治、綠化美化和農房立面改造等,沿線連片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美麗驛站和風景長廊,分類提升村莊風貌。挖掘地域特徵和傳統文化習俗,建設各具特色、體現新時代特徵的特色鄉村。
第四節  提升社區綜合服務功能
提升社區綜合服務功能。結合未來社區建設,通過加強社區信息化、智慧型化建設,多渠道快速準確地獲取和共享信息,實現互聯互通,為社區精準服務提供優質的數據基礎和信息保障,提升社區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快城鄉社區生活服務設施建設,推進文化、就業、健康、社保服務等進社區。構建15分鐘便民服務圈,積極推進社區一站式服務,充分利用閒置資源開展養老、托幼等服務,發展購物、休閒、綜合服務等商業服務,提升對家庭、青少年、老年人等重點群體的服務能力。鼓勵社區商貿企業採用連鎖經營等方式到社區設立各類便民服務網點,完善社區服務網路。嚴格農貿市場規劃布點,不斷完善提升農貿市場功能。
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開展家政服務提質擴容行動,深入實施家政從業人員素質提升、家政從業人員從業環境改善、家政服務信用體系建設、家政服務規範管理、家政服務創新引領、家政服務業降本增效等六大工程。推動家政服務供給和需求精準對接,提升家政服務行業規範化、品質化水平。
第九章  提供更有溫度的兜底保障服務
持之以恆做好底線民生、基本民生保障工作,持續加大對困難人群、短板領域、薄弱環節的投入保障力度,健全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制度,加大法律服務供給,努力抬高底部、縮小差距、夯實基礎,最佳化完善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兜底保障體系。
第一節 完善社會救助體系
夯實基本生活救助。落實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健全社會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完善主動發現和動態管理制度,落實基本生活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落實和完善特困人員照料護理制度。實施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改造提升與服務質量達標工程,提升供養服務機構保障能力。
完善專項和急難社會救助。完善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災害救助等專項救助制度,促進專項社會救助與社會保險、社會福利、慈善救助之間的有效銜接。加強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機構建設,強化服務功能,完善以救助管理機構為核心、以社區為終端的救助服務網路,重點提升關愛救助、應急救助服務能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堅持應保盡保、凡困必幫、有難必救,構建制度銜接、資源統籌、部門聯動、社會參與、信息共享的綜合救助格局。
健全社會福利服務網路。完善以公益性為主體、營利性為補充、惠民綠色文明為導向的殯葬服務格局。強化殯葬公共資源配置投入,最佳化殯葬設施建設和運營水平,落實殯葬基本服務減免政策,形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功能齊全、便民惠民、綠色文明的殯葬基本公共服務網路。
第二節 發展社會福利事業
慈善事業。完善慈善表彰獎勵制度和評選表彰辦法,廣泛動員社會公眾和企業參與慈善活動,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規範發展慈善組織、慈善捐贈、慈善信託,加強慈善活動監督,規範慈善組織行為,落實年度工作報告制度,加大信息公開,暢通慈善領域投訴舉報渠道,強化日常監管,構建現代慈善事業發展新格局。推進志願者實名註冊,加快志願服務組織發展,完善志願服務標準體系,推動志願服務精準細化、專業化發展。廣泛動員志願服務組織和志願者參與公共服務提供,鼓勵企事業單位提供公益慈善服務。
殘疾人服務。穩步擴大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覆蓋面,到2025年符合條件的殘疾人覆蓋率達到100%,建立補貼標準動態調整機制。擴大殘疾人社會保險覆蓋範圍,落實重度殘疾人和精神智力殘疾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政府資助政策,落實低收入家庭中重度殘疾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政府資助政策。逐步擴大基本醫療保險支付的殘疾人醫療康復項目清單,將納入醫用耗材目錄和醫療服務項目的殘疾人康復項目按醫保支付標準予以報銷。加快發展殘疾人托養和照護服務,組織實施“陽光家園”計畫,推進殘疾人托養和照護服務標準化建設,積極扶持社會力量發展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
殯葬服務。加強農村紅白理事會建設,深入推進喪葬禮俗改革。加強生態公益性安葬設施建設,補齊殯儀館、公益性安葬設施等殯葬設施、設備和服務短板。規範殯葬服務管理,逐步形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功能齊全、便民惠民、綠色文明的基本殯葬服務體系。
第三節  加強公共法律服務供給
持續推進法律援助惠民生。動態調整申請法律援助經濟困難公民認定標準,保障經濟困難公民獲得法律援助。加強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持續深化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工作,加強值班律師法律幫助工作。完善法律援助便民服務機制,加強法律援助信息化建設,推進實現網上申請法律援助“零跑動”。實現法律援助管理系統與法院、檢察院、公安、民政、人社等相關部門的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
促進人民調解服務專業化多元化發展。堅持和發展新時代廣東“楓橋經驗”,完善以人民調解為基礎,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司法調解、仲裁調解優勢互補、有機銜接、協調聯動的工作體系,加強調解與行政複議、訴訟、行政裁決、公證、仲裁、信訪等工作的銜接聯動。加強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加大對個人調解工作室的扶持力度,培育律師調解服務品牌,推進“網際網路+”人民調解。
廣泛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建立健全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制度,充分發揮律師在促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作用。在報社、電台、電視台、新聞網站、融媒體中心等媒體設立法治宣傳欄(節)目、開辦法治宣傳頻道。加強法治文化長廊、廣場等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平台和陣地建設,推進法治進校園,全面推進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和法治資源教室建設。
第四節  強化公共安全服務保障
消防安全服務。創新消防安全管理方法,繼續開展以農村和城郊結合部為重點的“多合一”建築消防安全專項整治工作,定期開展防火檢查,消除火災隱患。推進消防法治體系、防控體系、公共消防基礎體系、宣傳體系、信息化體系、應急救援作戰體系、人才隊伍和職業榮譽體系“七大體系”建設,為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障。
災害安全預防。全面推進實施自然災害防治“九大工程”,加快建設安全防災教育培訓基地,高效完成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試點工作,有效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著力提升災害防治能力。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氣象自動監測站點布設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建設重要地質災害和氣象風險預報預警平台。強化城鄉應急處置設施體系建設,加強緊急避險平台、消防、人防、緊急醫療救護等設施能力。
食品藥品安全保障。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形成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遵循“四個最嚴”,強化食品安全監管,持續開展重點食品、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推動落實企業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提升食品安全智慧監管水平,構建企業自檢、監管部門抽檢、技術機構檢測的食品安全風險防線。加強疫苗批簽發及藥物安全評價,建立覆蓋疫苗、藥品和醫療器械全生命周期風險管理體系。加大農村食品藥品安全治理力度,完善對網路銷售食品藥品的監管。
第十章  健全高效優質的退役軍人服務體系
健全最佳化工作機制,提高退役軍人安置質量。加強退役軍人教育培訓,大力扶持就業創業。健全撫恤優待保障體系,營造尊崇軍人職業的社會氛圍。
第一節 加大退役軍人安置力度
健全移交安置機制。加強軍地協作配合,完善退役軍人移交程式,暢通移交渠道,落實國家年度移交接收計畫,提高退役軍人離隊報到率。加強條塊管理,規範安置地審核、任務下達、檔案移交、計畫擬制等業務工作。推動“一站式”服務,設定專門視窗,統籌退役軍人報到登記、落戶辦理、黨(團)組織關係轉接、社會保險關係接續、預備役登記、信息採集等事務集成辦理。落實好積分選崗、指令性分配等相結合的安置辦法,加強安置監督,健全陽光安置工作機制。對安排工作的退役士兵主要採取考核賦分、積分選崗辦法進行安置。穩妥推進傷病殘退役士兵安置。
提升服務保障水平。針對不同類別、不同職級退役軍人特點,強化政策剛性,加強安置工作量化評估。推行“直通車”安置,對符合條件轉業軍官,可根據其德才條件和工作需要、崗位要求等,對口安置到相應崗位,做好隨調配偶子女工作安排、落戶和教育工作。持續抓實縣鄉村三級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建設,提升基層服務能力,精細化開展延伸服務,發揮服務中心(站)服務保障作用,鼓勵和引導退役軍人到鄉鎮街道工作。建立健全退役軍人權益保障機制,暢通訴求表達渠道。加強退役軍人保障工作信息化建設,完善退役軍人資料庫,為退役軍人建檔立卡,實現有關部門之間信息共享。積極探索引入商業保險保障退役軍人權益。
第二節 促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
加強教育培訓。健全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並行並舉的退役軍人教育培訓體系。支持退役軍人參加學歷教育,高等學校根據國家統籌安排,通過單列計畫、單獨招生等方式招考退役軍人。退役軍人接受學歷教育時,按國家規定享受學費和助學金資助等資助政策。鼓勵退役軍人參加多種職業技能培訓,符合條件的可享受免費技能提升培訓,享受培訓期間生活補助。
促進多渠道就業。採取政府推動、市場引導、社會支持相結合的方式,鼓勵和扶持退役軍人就業。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在錄用聘用工作人員時,適當放寬退役軍人條件限制,服役年限計算為工齡。每年安排一定指標,從退役大學生士兵(含退役後取得學歷)中招錄公務員。引導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吸納更多退役軍人就業。推動創業孵化基地或創業園區設立退役軍人專區,為退役軍人提供經營場地、投資融資等方面支持。鼓勵和引導退役軍人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就業困難的退役軍人通過安置到公益性崗位等方式,落實就業幫扶。
第三節 提高優待撫恤服務水平
提升優待撫恤水平。堅持普惠與優待疊加原則,在保障退役軍人享受普惠性公共服務的基礎上,結合服現役期間所作貢獻和實際情況給予優待。建立健全基本優待目錄清單,適時調整優待目錄,充實完善優待項目,健全撫恤補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落實撫恤優待量化標準體系,逐步縮小撫恤優待標準地區差異。建立退役軍人幫扶援助機制,在養老、醫療、住房等方面,對生活困難的退役軍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幫助。落實集中供養政策規定,整合利用各類公辦養老機構等資源,為孤老和生活不能自理的優待撫恤對象提供集中供養等服務。
強化精神褒獎和榮譽激勵。堅持精神激勵與物質保障並重,定期進行退役軍人事務領域表彰獎勵,邀請優秀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代表參加重要慶典和紀念活動。將符合條件的現役、退役軍人的名錄和事跡載入地方志。加強烈士紀念設施建設、修繕、 保護和管理,實施烈士紀念設施提質改造工程,組織開展烈士祭掃紀念等活動,講好英雄故事,弘揚英烈精神。按國家統一部署,推進軍人公墓建設。進一步鞏固雙擁工作成果,組織開展亮點突出、特色鮮明的雙擁共建活動,著力營造“軍愛民、民擁軍”的濃厚社會氛圍,多途徑發揮好退役軍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
第十一章  提供全域共享的高品質文體服務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推動形成適應現代化發展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全面提高城鄉居民的現代化水平和文明素養。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最佳化城鄉文化體育資源配置,構建更高水平的公共文化體育服務體系,著力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第一節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提升全民綜合素養。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加強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民民眾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深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志願服務建設、誠信社會建設、網路文明建設,不斷提高城鄉居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努力爭創全國文明城市。
弘揚科學精神和法治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尊重專業的風尚,讓科學精神在全社會深入人心。強化法治思維,增強全民普法效果,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讓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全民信仰。
第二節 最佳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持續推進以標準化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和個性化、特色化、多樣化,著力解決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發展不均衡問題,充分釋放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綜合效應。強化科普公共服務能力建設,規劃建設張掖市科技館。建好用好管好張掖絲綢之路文化藝術中心(張掖大劇院),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數字農家書屋建設,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推動市縣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場館達標建設,強化城鄉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形成文化“新地標”和城鄉居民“新熱點”。推進文化雲平台建設,推動市縣各文化場館融合發展,形成以公共文化數位化服務為內容的網路服務平台,提升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讓城鄉居民享受到更加豐富、便利、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加強公共文化數位化、智慧化建設,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實施“陽光工程”城鄉文化志願者行動計畫,深入城鄉社區開展多樣化的文化志願服務活動,不斷豐富廣大城鄉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探索民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開展公共文化選單式服務。
推進文化大市建設。發揮公共文化在挖掘文化底蘊、彰顯文化特色的價值作用,加強重要文化和文物古蹟、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技藝的保護和傳承,系統保護裕固族特色文化,全面開展國家級裕固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工作。推進做好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河西走廊國家遺產線路、長城、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張掖段)建設。加大西城驛、駱駝城等國家遺址公園項目申報步伐,圍繞山丹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甘涼咽喉風景道示範段)項目,完成山丹風景道示範段和臨澤特色展示點規劃建設內容,全面建立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長城保護傳承利用體系。
不斷豐富市域文化內涵。充分挖掘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絲路文化、馬文化、玉文化等文化特質和內涵,通過廣泛開展民眾性文化活動,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百姓生活。助推文化與旅遊等產業更好融合發展,加快傳統文化守正創新和現代化轉化,開發以山丹段、臨澤段、高台段等漢明長城段為重點的長城文化、以中華裕固風情走廊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以紅西路軍西征史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不斷豐富文化內涵。
第三節 提升民眾文化生活品質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全面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堅持文化惠民,豐富公共文化活動內涵,提升精品意識,以優質的文化精品服務城鄉居民。實施“公共文化雲”等項目和文藝精品“十個一”工程,推出更多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提高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加快智慧廣電和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建好市級融媒體中心,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打造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健全完善基層公共文體設施網路,提高設施綜合使用率和服務水平。
不斷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定期舉辦“文化金張掖·書香濃生活”全民讀書節、“高雅藝術進校園·新年音樂會”“農民文化藝術節”“春綠隴原”“紅色文藝輕騎兵”“廣場舞大賽”“非遺過大年”“非遺進校園”“秦腔戲迷大賽”“社火大賽”等大型民眾性品牌文化活動,吸引城鄉居民積極參與,大力提升文化活動影響力。充分挖掘非遺資源,建設一批具有旅遊體驗性、文化傳承性、商品服務性的非遺工坊,持續做大做強非遺十二工坊品牌。定期開展送戲、送藝術等文化下鄉、進校園活動,豐富農村民眾文化生活,提升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質。以各企事業單位、城鄉社區為主體,廣泛開展機關文化、企業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家庭文化等多樣化的民眾性文化活動,讓文化走進生活,讓參與文化活動成為城鄉居民“必修課”。利用節假日,組織開展青少年書法、舞蹈、繪畫等公益性培訓,豐富青少年文化生活。
第四節 促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打造彩虹城市張掖印記。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利用張掖多元歷史文化、多類自然風光、多種民族風情,推動文化旅遊與農業、工業、體育、醫養、教育、商貿會展、科技等全行業融合發展,統籌推進文旅資源開發和最佳化配置,提供多元化、個性化旅遊服務;加大金張掖形象對外展示,釋放張掖厚重多彩的文化魅力。在景區建設、旅遊行銷中全面貫徹彩虹理念,推進彩虹城市建設文旅場景套用,構建全新的具有張掖特色和張掖標識的城市IP系統,全過程、全時段、全空間、全要素展現彩虹城市之美,努力將張掖打造成為公園城市、全國紅色文化旅遊知名城市、全國一流旅遊度假城市和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城市。
提升文旅品牌創建效能。按照“全市70%縣區創建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申創標準,通過3年努力,力爭將肅南縣、臨澤縣、山丹縣、甘州區成功創建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啟動全市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申報工作。加快蘆水灣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創建步伐,按照蘆水灣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功能定位,充實濕地研學、水上娛樂、自駕車、房車營位等度假設施和項目,打造甘州府城、甘州壹街、絲路金街、創客基地和玉水苑五大商業區,引進知名餐飲、高端住宿、文化娛樂及購物品牌入駐,強化品牌形象和識別度。
加快旅遊服務設施建設。完善旅遊設施和基礎服務,緊扣標準化、人性化、個性化、精細化服務和注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要求,按照國際一流水準,完善旅遊諮詢服務體系、遊客集散體系、標識標牌體系,建成覆蓋城鄉、主客共享、實用便捷、富有特色的旅遊設施網路。強化交旅融合發展,構建便捷旅遊交通網路,增強拓展旅遊交通服務功能,加快張掖軍民合用機場擴建工作,加大航線航班培育力度,積極推進通用航空產業發展,加快中心城鎮、重點景區、重要交通節點旅遊集散中心(旅遊諮詢服務中心)建設。強化高速公路服務區和景觀廊道旅遊服務功能,規劃建設一批停車場、觀景台、自駕車旅居營地和交通驛站,完善宣傳、諮詢、購物等服務設施。推進智慧文化旅遊全覆蓋,健全市縣兩級聯動的智慧文化旅遊監管、服務、行銷平台,充分利用“一部手機游甘肅”功能,提高文化和旅遊消費場所銀行卡使用便捷度,大力推廣網際網路新興支付方式。
提升數字旅遊賦能水平。引入頭部企業,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以建成一流的智慧旅遊城市為目標,建設市、縣區、景區(旅遊企業)三級聯動的旅遊大數據和智慧旅遊體系,橫向融合交通、公安、商務、衛健、市場監管、民航、鐵路、氣象等部門涉文旅數據,縱向歸集市縣區兩級涉文旅數據,形成張掖文旅發展“畫像圖”;將“智慧旅遊”和“張掖文化雲”升級改造為“張掖文旅智慧雲”,新增社交文娛和電商直播,豐富智慧旅遊平台功能。制定智慧旅遊景區建設指南,推進智慧旅遊景區建設,最佳化網路技術環境,全市4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實現5G專網、光纖地網、智慧專網全覆蓋和智慧型導遊、電子講解、線上預訂、信息推送、智慧型找廁、智慧停車等功能。創新常態化疫情防控前提下的旅遊產業發展模式,完善分時預約、線上預訂、流量監測、科學分流、無接觸式服務,積極發展線上旅遊,推動線下線上旅遊“同體驗、同效益”。2022年繪製全市全域全景電子地圖,為文旅產業插上“數字翅膀”,打通“便民通道”;2023年在丹霞大景區完成VR/AR數位化、沉浸式體驗產品開發。
第五節 加快體育強市建設
加快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一批體育場館設施,在城鄉社區重點打造小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實現城鄉社區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全覆蓋。全力推進張掖奧體中心等重大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建設一批便民利民的城鄉中小型體育健身場地設施,因地制宜補足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短板,著力構建縣(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全民健身設施網路和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
促進青少年體育發展。體教融合持續深化,制度機制不斷健全,基本形成青少年體育後備人才培養新格局。廣泛開展陽光體育活動,保證學生每天鍛鍊時間不少於1小時。抓好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管理工作,積極創建國家級、省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和青少年戶外體育活動營地。
提高全民健身水平。圍繞滿足人民民眾體育運動需求,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不斷開創體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打造全國戶外運動示範城市。深入實施全民健身計畫,全民健身公共體育服務更充分、更親民、更智慧、更均衡,人民民眾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健身意識進一步增強。積極開展各類體育健身活動,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達到38.5%,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達到92%,社會體育指導員比例達到3‰。
發展競技體育運動。促進“三大球”“三小球”運動的普及與提高。加強市體校等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建設,保持射擊、摔跤、柔道、武術等傳統優勢項目,挖掘桌球、游泳、羽毛球、足球等後備優勢項目,力爭甘肅省第十五屆運動會及年度青少年錦標賽取得優異成績,提升我市在全省體育競賽中的綜合競爭力。
大力發展戶外運動。全力打造全國戶外運動示範城市,積極培育賽馬、跳傘、滑翔、熱氣球和山地戶外運動挑戰賽、汽車拉力賽、生態馬拉松等特色運動項目,深入挖掘民間民俗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推動文化體育旅遊醫養深度融合發展。 擴大體育產業規模。實施重大體育產業項目帶動戰略,重點打造一批集戶外運動、全民健身、體育培訓、競賽表演、休閒娛樂、展示展銷於一體的體育休閒特色小鎮、體育產業基地、體育服務綜合體等,積極培育體育消費新模式新業態,促進體育服務消費提質擴容。
第十二章  健全最佳化公共服務保障機制
實施“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發揮各級黨委(黨組)的領導帶頭作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凝聚各方面智慧力量,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建立健全公共服務供給保障機制,確保完成本規劃各項目標和任務。
第一節  強化組織領導機制
加強公共服務組織體系建設,提升公共服務組織化、社會化水平。推進建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做好規劃統籌、財政保障、監測評估和技術指導,研究解決公共服務提升中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重大問題。市直有關部門和各縣區,要落實好領導、保障、管理、監督等責任。健全工作協調和責任落實機制、公共服務均等化考核評估體系及相應的激勵約束機制。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本規劃相關目標任務推進情況的動態監測分析,開展公共服務評價,及時發現新情況、研究新問題、總結新經驗。各縣區、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增強抓工作、強推進、促落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層層傳導壓力,壓實工作責任,及時聽取工作進展,及時謀劃解決重點難點問題,細化措施、精準發力,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形成各負其責、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第二節 完善供給保障機制
發揮規劃對政策、項目、要素引導作用,落實項目跟著規划走、資金跟著項目走的重大舉措,對納入規劃的重大工程,建立推進落實機制,簡化審批核准程式,優先保證規劃選址、土地供應和資金安排。加強財政預算與規劃實施的銜接協調,強化各級財政對規劃實施的保障力度,加大財力統籌,嚴格規範財政轉移支付管理和使用,確保資金按時足額撥付,保證公共服務建設項目與工程按期實施。對標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政策,加大中央、省上資金的爭取力度。搭建投融資平台,匯聚項目資金池。拓寬社會投資渠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善政銀企協調機制,分層建立項目融資需求清單,爭取金融信貸更多支持。完善政府、社會、用人單位和個人相結合的投入機制,最佳化公共服務領域人才隊伍建設,引導優秀人才紮根社區、服務基層。
第三節 健全實施評估機制
各縣區人民政府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公共服務的實施及對公共服務機構的監管,負責推進落實公共服務清單及相關政策措施,明確責任單位,最佳化服務流程,提高質量效率,保證項目落實到位,並及時向上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報告進展情況。健全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度評價機制。加強對各縣區、各部門履行公共服務職責的動態監測、評估,鼓勵多方參與評估和第三方評估,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合力推進公共服務提升的良好氛圍。市縣兩級發展改革、統計等部門要定期發布公共服務綜合指數和評估報告,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分析判斷,適時組織開展本規劃實施情況中期評估,重大情況及時報告市政府。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區人民政府要建立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的良性互動機制,推動政務公開和政府信息公開,拓展公眾參與渠道,做好輿情監測預警和應對,定期開展公共服務需求分析和社會滿意度調查,及時妥善回應社會關切。進一步完善權力運行和監管制約機制,加強對規劃確定的主要政策、重大任務落實的監督和監察。
第四節 強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
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築牢國家西部生態安全螢幕障、推動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十四五”期間我市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本規劃的實施,對建設美麗宜居生態城市,提升全域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同時必須看到,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項目的實施也可能產生一定的環境影響。要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在項目規劃、實施、驗收等各個環節,生態環境監管要全程介入,持續加大檢查、評價和監督力度。要嚴把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準入關口,按照環評機構作出的環評報告和經批覆的污染防控措施,加強污染物減排、治污等環保。嚴格執行建設項目“三同時”制度,建立聯合檢查督察機制,選取公共服務建設重點行業、重點地區和重點項目,開展規劃環評執行情況聯合督查和專項執法檢查和跟蹤評價,強化對浪費能源資源、違法排污、破壞生態環境等行為的法律監督和行政監察,並及時向社會公示公開有關情況,確保新建項目實施後區域環境質量不降低、不惡化,確保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實施帶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同發展,最終提升人居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