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縣(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

卓尼縣

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一般指本詞條

卓尼縣,隸屬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位於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全縣總面積5419.68平方千米。卓尼縣屬高原性大陸氣候,縣轄11個鎮、4個鄉,另轄3個鄉級單位,縣政府駐柳林鎮。截至2018年末,卓尼縣戶籍總人口11.07萬人。

時期,卓尼屬雍州之域。1958年12月31日,卓尼與臨潭合併,撤銷卓尼縣建置,稱臨潭縣,治所設舊城。1961年12月25日,國務院決定恢復卓尼縣建置。卓尼縣境內有306省道穿境。境內有大峪溝、禪定寺等旅遊景區。

2017年12月,卓尼縣入選第五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2019年4月28日,經甘肅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貧困縣。

2018年,卓尼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3056萬元,按可比價計算, 比上年增長0.7%,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46943萬元,增長4.9%;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6741萬元,增長15.9%;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89372萬元,下降6.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卓尼縣
  • 外文名:Zhuoni County
  • 行政區劃代碼:623022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 地理位置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
  • 面積:5419.68 km
  • 下轄地區:11個鎮、4個鄉,另轄3個鄉級單位
  • 政府駐地柳林鎮
  • 電話區號:0941
  • 郵政區碼:747600
  • 氣候條件:高原性大陸氣候
  • 人口數量:11.07萬(2018年)
  • 著名景點:大峪溝
    禪定寺等
  • 車牌代碼:甘P
  • 地區生產總值:163056萬元(2018年)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土壤,自然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社會保障,文化事業,醫療衛生,歷史文化,名優特產,風景名勝,著名人物,所獲榮譽,

建置沿革

卓尼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居住。
時期,卓尼屬雍州之域。
春秋戰國時期,卓尼為秦地。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分天下為36郡,縣境歸隴西郡所轄,屬臨洮縣地。
西漢武帝時,劃全國為13部、103郡、1314縣,縣境歸涼州刺史部屬下隴西郡所轄,仍屬臨洮縣地。
東漢時仍屬涼州刺史部隴西郡臨洮縣所轄。章帝建初紙定體二年(77年),居於松茂諸地的燒當羌由望曲谷、洮源漒川出兵兩路,包圍南部都尉於臨洮。章帝遣車騎將軍馬防(馬援之子)率兵出擊,因臨洮地險,車騎不便通行殃才榆,加之羌兵占據洮水之險,馬防乃抹備微無奈,退兵至今岷縣梅川築索西城,遷南部都尉及臨洮縣居此。安帝永初二年(108年)愚體,當煎、勒姐羌攻破羌縣(今青海省碾伯縣),鐘羌復出望曲谷,沿洮水長驅直入,攻沒臨洮縣。順帝永建元年(126年),馬賢(馬防之子)與鐘羌戰於臨雄腿殼洮,鐘羌降,洮西盡復。陽嘉二年(133年)仍於秦臨洮故縣址置臨洮郡臨洮縣及隴西南部都尉。
三國分鼎,縣境初屬魏雍州之地,仍設隴西郡及洮陽縣,旋改為秦州隴右郡臨洮縣。魏雍、秦州為了鞏固邊防,又於洮水北岸設洮陽(疑今牛頭城)、候和二戍。縣境洮水南岸迭山,即為魏國秦州與蜀國益戀戰屑州銀平夜贈講烏郡之界山。兩國間的許多拉鋸戰爭就是在此地展開的。蜀漢景耀末年,姜維越今扎尕那出卡車溝占領魏臨洮郡治,攻洮陽,與魏將鄧艾戰於候和。姜維不勝,由原路退屯沓中(今舟曲縣境內)。
一統三國,分全國為19州、173郡、1190縣,縣境大部分為秦州隴西郡臨洮縣轄地。晉惠帝時,改易郡縣,縣境大部屬狄道郡洮陽縣轄。東晉時,吐谷渾占據了整個洮西地區,在洮水兩岸修築了很多土城堡戍守。有泥和戍、洮陽城、候和城(即《水經注》中說的洪和城),與之同時,原晉置臨洮郡縣相繼淪陷,縣境大部被吐谷渾政權控制。
十六國時期,地方軍閥割據紛爭,縣境朝秦暮楚,置廢無常。縣境東北部歸前趙隴西郡臨洮縣轄領,西北部仍由吐谷渾占據。
前秦時,縣境屬河州隴西郡臨洮縣轄領,西南大部仍屬吐谷渾政權領地。後秦未收復洮西諸地,仍於原秦故城設臨洮縣,收洮陽、洪和諸地。
前涼時,縣境屬秦州隴西郡統屬。後涼時,縣境部分地域屬隴西郡臨洮縣轄。
南涼時,縣境仍歸隴西郡臨洮縣屬。
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時期,縣境歸河州轄領,於原臨洮縣治設臨洮郡,領縣汎潭,郡縣同治,統領縣境洮水流域。太和中(477年—499年),吐谷渾於境內又重修洮陽、泥和諸城戍守,於原臨洮郡城設洮州。
北周改西魏汎潭縣為臨潭縣,並於縣治置洮陽郡,兼置洮州,並在吐谷渾迷和城附近設旭州。
隋代,域內一統,州、縣廢置頻繁。初廢洮、旭二州,改洮陽郡為臨洮郡,郡治美相縣,領11縣,在今縣境周圍就有美相、臨潭(本名汎潭,廢址在今卓尼縣喀爾欽鄉羊巴村)、博陵(今羊永)、寧人(今卓尼縣城附近)等縣。後又將博陵、寧人二縣合併為當夷縣(今臨潭新城)。
唐代,分天下為十道,以道統州,以州轄縣。卓尼縣境屬隴右道所轄。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廢隋臨潭故縣,復置博陵郡。二年於美相置洮州。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徙洮州及美相治於洪和城;貞觀五年仍改原美相縣為臨潭,洮州仍治於洪和城;八年徙洮州治於洮陽川(疑今牛頭城),置洮陽城。仍於舊洪和城置美相縣,隸洮州。開元十七年(729年)廢洮州併入岷州,於原州西磨禪川置神策軍鎮守(今迭當什村有遺址)。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以臨潭置臨州,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復改為洮州。天寶元年(742年)又改為臨洮郡,領臨潭(郡縣同治)、密恭、美相諸縣及安西府。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臨洮郡為洮州,仍治臨潭。這一年整個洮西地域均陷於吐蕃。州縣俱廢,縣境均屬吐蕃統領。
五代時期共歷53年,縣境仍屬吐蕃。後來吐蕃因內亂而分裂,大小部落互不統屬,形成割據局面。後唐明宗長興四年(933年),朝廷利用洮州地區蕃漢民眾思慕華夏統一的有利時機,派重兵收復洮西,升洮州為保順軍,並以保大軍節度,旋即又失。
宋代初期仍襲唐制,至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始分全國為15路,分領府、州、軍、監。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收復洮西,於今臨潭縣治舊城設洮州,縣境屬之,隸熙河路。旋即棄之不守。熙寧九年,又於今縣境東部設滔山監,轄今岷縣以西及縣境東部地區。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又收復洮西,仍設洮州。三年升洮州為團練州,縣境屬之。北宋時縣境除數年歸宋轄領外,均屬吐蕃角廝囉政權統治。
代,分天下置19路,縣境屬其臨洮路洮州所轄。
元代在全國設行中書省,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元初縣境為總制院轄地,隸屬於吐蕃等處宣慰司脫思麻路洮州所領。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總制院為宣政院,縣境大部改屬河州路洮州可當縣轄地。縣境東南邊緣的西尼溝等處屬岷州;東部的洮硯等處歸鐵州;藏巴哇一溝則屬於陝西行省鞏昌路臨洮府狄道縣趙土司所轄,趙曾於此設上、中、下三砦分土兵。
明代改行省為布政使司,下領府、州、縣。洪武四年(1371年)置洮州軍民千戶所,縣境地域均屬之,後於洪武十二年升所建衛,隸陝西都司。又於岷州設洮岷兵備道,兼分巡道,統洮、岷二衛及西固、階、文三千戶所,漳、成二縣軍務。時縣境分屬卓尼、舊洮堡二寨。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朝廷授卓尼吐蕃後裔頭人些地為土官指揮僉事,管理部分番族部落。正德四年(1509年)些地玄孫旺秀入朝,皇帝賜姓名為楊洪,仍襲職土官指揮僉事,準卓尼建置軍民千戶所,實授土千戶(《明實錄》),準其世襲,隸屬洮州衛,由陝西都司鞏昌府所轄。
清代,乾隆時改衛為廳,土司仍沿明制。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時,卓尼土司轄境除今縣境外,還有今迭部全境,舟曲、臨潭、岷縣部分轄地。東至岷州歸安里,南至階、文、西固及四川松潘,西至洮州作蓋,北至河州邊牆關隘。有16掌尕,48旗,520族,15000戶,近10萬人。
卓尼縣政區地圖卓尼縣政區地圖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州、廳建置,代之以省、道、縣制。甘肅省政府作出了取締土司制度的決定,縣境歸臨潭縣統領。但此時的卓尼土司,至清道光朝以來,已擁有大半個甘南的轄地,不僅使當時的臨潭縣無法統馭,即就是民國政府改土歸流的政策也未動搖土司的統治地位。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改土司衙門機構為洮岷路保全司令部(軍政合一機構)。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博峪事變”爆發,卓尼設治局成立,縣境進入“流”(設治局)“土”(保全司令部)並存的過渡性政權形式。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北山事件中,洮岷路保全司令部接受整編,設治局力量得以加強。第一個非土司制的國家行政建置始在卓尼立足,與兼理軍政之洮岷路保全司令部並駕齊驅,隸屬於甘肅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於岷縣。
1949年9月11日,國民黨洮岷路保全司令楊復興率卓尼黨、政、軍、警起義,實現了和平解放。同年9月14日成立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卓尼設治局、國民黨卓尼黨部、三青團區隊部和參議會等機構。1950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卓尼自治區工作委員會和卓尼自治區行政委員會成立,隸屬甘肅省岷縣專區。同時,楊復興宣布在卓尼廢除土司制度。1953年10月1日,成立卓尼縣,隸屬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1958年12月31日,卓尼與臨潭合併,撤銷卓尼縣建置,稱臨潭縣,治所設舊城。1961年12月25日,國務院決定恢復卓尼縣建置。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卓尼縣轄11個鎮、4個鄉:柳林鎮、木耳鎮、扎古錄鎮喀爾欽鎮藏巴哇鎮、納浪鎮、洮硯鎮、阿子灘鎮、申藏鎮、完冒鎮、尼巴鎮、刀告鄉恰蓋鄉康多鄉勺哇土族鄉;另轄3個鄉級單位:卓尼縣林場、國營大峪牧場、國營柏林牧場。縣政府駐柳林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卓尼縣,地處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介於東經102°46′~104°02′,北緯34°10′~35°10′之間,東鄰定西市岷縣漳縣,南接甘南州迭部縣,西南與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為鄰,西通甘南州碌曲縣、合作市,北靠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康樂縣及定西市渭源縣、漳縣接壤,中部與甘南州臨潭縣交錯環接。全縣總面積5419.68平方千米。
卓尼縣人民政府

地形地貌

卓尼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大部分為中低山山地丘陵地形。地貌以高原丘陵為主,大部分為中低山地形,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分為基岩裸露的冰蝕高山、平原化的高山剝蝕面、水系輕度至中度切割的中山。主要山脈僅有1條,即西傾山脈,屬崑崙中支巴顏喀拉山余脈,又是秦嶺山脈的西段,西傾山脈自青海延伸入甘肅境內後即析為南、中、北三支,此三支均延伸至卓尼境內,大多呈東西走向,境內最高峰扎伊克嘎位於縣境南部邊境,海拔4920米,最低點柳林位於東部藏巴哇鄉,海拔2000米。

氣候

卓尼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區域氣候屬高原性大陸氣候,寒冷濕潤,四季不明。氣候特徵是:光能不足日照短,熱量貧乏溫差小,降水充沛不均勻,地高林多,濕度大。全縣年平均氣溫5.6℃,最高氣溫33.5℃,最低氣溫-19.2℃,年日照時數2450.4小時,年降水量487.1毫米,無霜期114天。

水文

卓尼縣河流以幹流洮河為軸心,大小支流網系呈放射狀分布。幹流洮河由西向東分兩段貫穿縣境,流經距離174公里。境內較大的支流有26條,總長854公里。

土壤

卓尼縣土地面積5419.6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64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5%,草地面積498.4萬畝,占總土地面積61.3%,林業用地面積274.21萬畝,占總面積33.7%。
卓尼縣境內由於地形複雜,切割深,海拔相對高度大,土壤垂直分布與水平分布明顯。由於氣候條件和人類長期活動的差異,使土壤分布複雜交錯,種類繁多。全縣耕作土壤有7個土屬,22個土種。林地土壤有5個類型。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卓尼縣水域面積30平方公里,全縣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總量為14.461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19.76萬千瓦,已開發利用的0.9萬千瓦,僅占0.5%。縣內建成的7500千瓦(3X2500千瓦)電站是縣城水電梯級開發的龍頭。洮河河谷是縣境主要地下水的富集區域,全縣地下水資源總量為65734.7萬立方米/年。沿河耕地近5萬畝,有灌溉條件的衢川谷地近3萬畝。
卓尼縣河網密度0.16公里/平方,總流域面積5214平方公里,淨流總量14.46億立方米。全縣地表水資源總量為188.86萬千瓦,水域面積30平方公里,水能蘊藏量19.76萬千瓦,已開發利用0.9萬千瓦,僅占0.5%。

礦產資源

卓尼縣境內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的有:鐵、銅、鉛、鋅、汞、銀、金、銻、鎵、煤、砷、大理石、冰州石、石灰石、洮硯石、石膏等。金屬礦中鐵礦、鉛鋅礦和汞礦儲藏量較大,品位較高;非金屬礦中硫鐵礦和洮硯石儲藏量較大,洮硯石料蘊藏量表面積達40餘平方公里,是全國三大名硯之一。

植物資源

藥用植物資源:大約有140多種、主要有匙時小薜、黃瑞香秦艽、大黃、辛、黃芪、柴胡、赤芍、款冬花、丹參、鹿蹄草鬼臼、冬蟲草、貝母、當歸、黨參等。
油料植物資源:主要有油松、華山松胡桃、李子、春梅等。
觀賞植物資源:主要有山梅花峨眉薔薇醉魚等。
食用植物資源:主要有毛櫻隊李子、木梨沙棘、油松籽、華山鹼籽、胡桃、藍錠等。

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有陸棲脊椎動物,水棲脊椎力物,兩棲類和爬行類。有鳥類153中,哺乳類77種,其中國家一、二級野生保護動物有黑鸛、金錢豹、水賴、林麝、胡兀鷲、雪豹、蘇門羚、藍馬雞、藏原羚和雪雞等20多種。

人口

截至2018年末,卓尼縣戶籍總人口11.07萬人,比2017年末增加414人。全縣常住人口10.66萬人,增加600人,其中:城鎮人口3.37萬人,增加1800人。城鎮化率31.61%,比2017年提高1.51個百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6.71‰,比2017年下降0.29個千分點;人口出生率13.88‰,比2017年下降0.35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為7.18‰,比2017年下降0.05個千分點。0—14歲人口2.21萬人,比2017年增加100人,占全部人口的20.73%;15—64歲人口7.46萬人,與2017年增加200人,占全部人口的69.98%;65歲及以上人口0.99萬人,比2017年增加300人,占全部人口的9.29%。
2018年年末卓尼縣常住人口數及其構成
指標
年末數(萬人)
比重(%)
常住人口
10.66
100.0
其中:
0-14歲
2021
20.73

14-64歲
7.46
69.98

64歲以上
0.99
9.29
(表格參考資料:)

政治

縣委書記:阮民湘

經濟

綜述

2018年,卓尼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3056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0.7%,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46943萬元,增長4.9%,對經濟的貢獻率為42.88%,拉動經濟成長0.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6741萬元,增長15.9%,對經濟的貢獻率為78.69%,拉動經濟成長0.5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89372萬元,下降6.1%,對經濟的貢獻率為-21.57%,下拉經濟0.15個百分點。
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5296元,比上年增長6.3%。第一、二、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8.79%、16.40%、54.81%,其中:第一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上調0.2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上調4.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下調4.42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卓尼縣固定資產投資下降7.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下降48.6%;第二產業投資下降22.3%;第三產業投資下降4.2%。
2018年,卓尼縣施工項目139個,比上年減少33個,下降19.2%,新開工項目97個,增加11個,增長12.8%。
財政
2018年,卓尼縣大口徑財政收入22383萬元,比上年增長48.1%。其中:上劃中央級收入10010萬元,增長63.7%;省級收入3382萬元,增長47.8%;州級收入3萬元,與上年同期數持平;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988萬元,增長33.9%。
2018年,卓尼縣財政支出248168萬元,比上年增長20.5%,增支42284萬元。分科目支出情況為: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9151萬元,增長10.4%;公共安全支出7462萬元,下降14.2%;教育支出34391萬元,增長16.1%;科學技術支出294萬元,增長34.9%;文化體育傳媒支出2131萬元,增長2.9%;社會保障支出21983萬元,增長11.4%;醫療衛生支出13911萬元,下降12.2%;節能環保支出8091萬元,下降13%;城鄉社區事務支出7706萬元,下降32.8%;農林水事務支出79861萬元,增長82.1%;交通運輸事務支出20124萬元,增長157.5%;資源勘探信息等支出906萬元,下降23.4%;商業服務業等事務支出3412萬元,下降38.1%;國土資源氣象事務支出完成2777萬元,增長45.9%;住房保障支出13653萬元,下降31.4%;糧油物資儲備支出8萬元,下降96.9%;其他支出1588萬元,下降11.6%;債務付息支出704萬元,增長227.4%;債務發行費支出15萬元,增長7.1%。

第一產業

2018年,卓尼縣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9812萬元,比上年增長5.4%,其中:完成農業增加值12176萬元,增長6.4%;完成林業增加值3216萬元,增長3.3%;完成牧業增加值31170萬元,增長4.6%;完成漁業增加值198萬元,增長3.9%;完成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3052萬元,增長12.7%。
2018年,卓尼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3.61萬畝,比上年增加1.49萬畝,增長12.3%。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44萬畝,比上年增加0.34萬畝,增長8.3%,其中:小麥播種面積0.86萬畝,增加0.13萬畝,增長17.8%;青稞播種面積1.55萬畝,增加0.13萬畝,增長9.2%;豆類播種面積0.96萬畝,增加0.47萬畝,增長95.9%;馬鈴薯播種面積1.07萬畝,增加0.22萬畝,增長25.9%;燕麥播種面積0萬畝,減少0.61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7.92萬畝,比上年增加0.07萬畝,增長0.9%,其中:油料播種面積1.89萬畝,減少0.02萬畝,下降1%;蔬菜播種面積0.22萬畝,增加0.04萬畝,增長22.2%;藥材播種面積5.81萬畝,增加0.05萬畝,增長0.9%。糧經飼三元結構比從2017年的33.33:65.27:1.4調整為32.75:58.07:9.18。
2018年,卓尼縣糧食作物總產量達到6680噸,其中:小麥產量1479噸;青稞產量2302噸;豆類產量1085噸;馬鈴薯產量1814噸。油料產量2049噸,蔬菜產量3860噸,藥材產量12722噸。
2018年,卓尼縣各類牲畜年末存欄53.78萬(頭、匹、只),其中:大牲畜年末存欄19.78萬頭;綿山羊年末存欄30.19萬隻;豬年末存欄3.81萬頭。各類牲畜總增22.7萬(頭、匹、只),總增率40.21%;各類牲畜出欄26.93萬(頭、匹、只),出欄率47.69%;各類牲畜商品數26.31萬(頭、匹、只),商品率46.6%。

第二產業

工業
2018年,卓尼縣完成工業增加值26036萬元,比上年增長16.3%,其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534萬元,增長29.2%;完成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12502萬元,下降1.1%。
2018年,卓尼縣工業企業生產鮮凍肉1181噸,比上年減少104噸,下降8.1%,加工洮硯2196方,減少951方,下降30.2%,電力企業發電194649萬千瓦時,增加67692萬千瓦時,增長53.3%。
建築業
2018年,卓尼縣完成建築業增加值705萬元,比上年增長1.9%。

第三產業

2018年,卓尼縣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89372萬元,比上年下降6.1%,對經濟的貢獻率為-21.57%,下拉經濟0.15個百分點。
批發零售
2018年,卓尼縣完成批發業增加值2577萬元,比上年增長5.1%;完成零售業增加值5746萬元,下降11.7%;完成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772萬元,增長3.4%;完成住宿業增加值4127萬元,增長5.2%;完成餐飲業增加值4350萬元,增長3.9%;完成金融業增加值12600萬元,下降4.8%;完成房地產業增加值7661萬元,增長1.1%;完成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2490萬元,下降1.9%;完成非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45180萬元,下降10.9%;完成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2869萬元,增長12.7%。
國內貿易
2018年,卓尼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592萬元,比上年增長8.5%。按行業劃分:批發業完成零售額871萬元,增長12.1%;零售業36376萬元,增長3%;住宿業3435萬元,增長26.9%;餐飲業8910萬元,增長28.8%。
郵電
2018年,卓尼縣郵政業務總量290.55萬元,比上年增長23.9%,其中:函件4.34萬件;特快專遞2.03萬份;報刊累計份數130.61萬份。年末全縣市話用戶3430戶;電信移動用戶37471戶,移動用戶52000萬戶;移動寬頻用戶8200戶,電信寬頻用戶7592戶。
旅遊
2018年,卓尼縣旅遊業總收入達到5.69億元,比上年增長17.1%。全年接待國內旅遊人數124.95萬人次,增長18.7%。鄉村旅遊(農家樂)人數9.66萬人次,增長10.4%,鄉村旅遊收入1623萬元,增長12.2%。
金融
截至2018年末,卓尼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為338596萬元,比上年下降1.5%;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為281057萬元,下降2.9%。

交通運輸

卓尼縣境內有306省道穿境。
截至2007年末,卓尼縣有公路總里程786.56公里,縣道37604公里,村道410公里;有公路橋樑83座,計長1962.3里。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卓尼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97所,教學點47個;其中縣直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1所,九年制學校5所,職業中學1所,完全國小23所,幼稚園65所,國小教學點47個(不計校數)。全年全縣共有教職工2078名,專任教師1830名,其中:中職學校教職工48人,專任教師46人;中學教職工914人,專任教師792人;國小教職工835人,專任教師780人;幼稚園教職工:281人,專任教師212人;民辦幼稚園教職工67人,專任教師49人。全年全縣共有685個教學班,其中幼稚園198個,國小342個,國中94個,高中51個。全年全縣共有中小學生及幼兒20382人。其中:高中生2289人;國中生4309人;小學生9875人;在園幼兒3909人。

社會保障

截至2018年末,卓尼縣享受低保人數12577人,其中:城鎮低保710人,農村低保11867人。
截至2018年末,卓尼縣應參加養老保險人數68151人,其中:應參保離退休人員1742人(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1162人,企業退休人員580人);應參保城鄉居民人數58882人;應參保機關事業單位人數6602人;應參保企業工勤人數925人。全縣實際參加養老保險人數67212人,占應參保人數的98.62%,其中:參保離退休人員1742人(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1162人,企業退休人員580人);參保城鄉居民人數57943人;參保機關事業單位人數6602人;參保企業工勤人數925人。
截至2018年末,卓尼縣應參加醫療保險人數105486人,其中: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應參保人數11308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應參保人數5037人;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應參合人數89141人。全縣實際參保人數104192人,占應參保人數的98.77%。其中: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1308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037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人數87847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卓尼縣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紀念館1個,博物館1個,藝術表演團體1個,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檔案館1個。100w以上調頻轉播發射台2座,調頻發射機6部。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幹線網路總長23公里,有線廣播電視用戶達到3200戶,其中農村有線廣播電視用戶數150戶。全縣廣播綜合覆蓋率為100%,無線廣播綜合覆蓋率為89%,電視綜合覆蓋率為100%,無線電視綜合覆蓋89.6%。

醫療衛生

截至2018年末,卓尼縣共有縣、鄉衛生機構23所,其中:醫院3所(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藏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7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個(疾控中心、婦幼保健站、衛生監督所)。設有新農合辦、紅十字會、愛衛會、地病辦等機構,各醫療機構共設定病床470張。衛生機構共有人員487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65人(除鄉村醫生外),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人,全縣共有執業醫師183人。

歷史文化

插箭節亦稱“攢山神”,實際上就是祭山神會。在農曆六月十七日左右舉行。
卓尼苫子房
卓尼苫子房是卓尼農區的藏族民宅。苫子房,正房六間,其中一間分為兩個半間,夾在中間,成為五大兩小的七間主房。其中三間主房明屋的檐頂部分,比其餘幾間高出約70公分,檐柱比後柱也依次抬高,使這三間屋頂呈斜坡,這樣一來採光好,二來美觀,正房中間為堂屋,兩側為滿間炕,兩邊的一間為廚房,一間為儲藏室。 內部裝修相當講究,木地板,木牆裙,天花板也是全木板。
卓尼縣卓尼縣
“覺乃"藏族婦女服飾
“覺乃”藏族婦女們的頭髮都辮成三根粗大的辮子,髮辮上通常佩掛一串圓形錢幣狀銀制飾品,其上陰刻十二生肖像或藏八寶圖案,意為12個月平安和佛保佑。銀錢從髮根到發銷依次串聯,一般有20塊之多。亦有在辮子中部掛一直徑約8-10厘米的圓形銀環,或綴碗口大小的葫蘆式銀質貫錢的,其上鑲嵌珠璣,稱“阿瓏銀錢”。佩戴的半圓形銀柄上墜有寶石,附物呈塔形,由多層寶石疊成的耳環,製作極為精巧美觀,優雅奇特。身著大襟兩邊開又的鮮藍、鮮紅或鮮綠色長簡衫,外罩對比色彩強烈的鑲錦邊短夾。腰系錦繡寬腰帶,下著紅色褲子腳穿繡花鞋。頭戴造型別致色彩艷麗的球冠狀“沙茹帽”,帽子前額稍上處平開10個半圓形花邊,每個花邊綴以一顆珊瑚珠,帽後腦勺處飾長燕尾狀,亦綴了3顆小珊瑚珠。也有戴用小珊瑚珠編串而成的“斑瑪帽”的。婦女們多佩戴銀制手鐲和嵌有珠寶的金銀戒指,渾身上下披金掛銀,整個裝束顯得十分雍容華貴。身著艷麗服飾的“覺乃”藏族姑娘,顯得婀娜多姿、端正典雅、嫵媚動人。
覺乃覺乃
莎姆舞
莎姆舞,藏語意為在廣場上表演的一種祈禱平安的舞蹈,是流行於卓尼藏巴哇鄉洮硯鄉境內的一種古典鍋莊舞。

名優特產

洮硯
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山西澄泥硯齊名,並稱中國四大名硯。洮硯始於唐,興於宋,迄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因其產於卓尼縣洮硯鄉,石料臨於洮水而得名,主要產於甘南藏族治州卓尼縣洮硯鄉,以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而受到文人騷客之倍愛。
卓尼縣還有蕨菜、木耳、沙棘果等特產。

風景名勝

綜述
卓尼縣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以其特殊的高原山地景觀,孕育了獨特而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其中民族文化、名勝古蹟、革命紀念地、民族建築、風土人情等,都是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旅遊資源主要有八大景區:即縣城景區、大峪溝森林生態旅遊景區、麻路藏族風情旅遊開發小區、九甸峽景區、石門峽景區、卡車、拉力溝森林生態旅遊景區、阿子灘景區。主要旅遊景點60多處。
大峪溝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大峪溝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木耳鎮大峪溝,距縣城三十多公里,總面積105214.6公頃,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是甘南州旅遊資源相對集中,品位較高、較具代表性的景區。景區內自然風光豐富多彩,集山雄、石奇、水麗、林秀為一體,星羅棋布的景點各具特色,綠海茫茫的原始森林、山雄石奇的森林生態旅遊景區,八十里峽、雲江峽景色秀麗,又有波光瀲灩的人工湖泊,還有藏傳佛教寺院——旗布寺等人文景觀。既有終年積雪,潔白如瑩的迭山,又有神奇獨特的雲林,高山飛瀑;既有廣闊無垠、坦蕩如砥的草原,又有曲徑通幽、遮天蔽日的一線天等峽谷;既有綿延不絕、四季長青種類繁多的喬林灌木,又有色彩紛呈、芳香四溢的奇花異草,還有很多珍禽異獸;即具江南景色之秀美,又具西北風光之雄奇,是理想的避暑、療養、觀光聖地。卓尼大峪溝是甘南州十大“王牌”景區之一,也是省旅遊局重點推介的王牌景點之一。“山雄石奇自然景觀·水麗林秀生態樂園”是其形象代表。
大峪溝大峪溝
卓尼禪定寺
卓尼禪定寺,座落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縣府所在地。該地曾因寺址上有兩株挺拔如華蓋狀的馬尾松,藏語謂之“召相”,音變為“卓尼”,故名。
禪定寺禪定寺
麻路藏族風情旅遊開發小區
景區位於卓尼縣西南部,輻射扎古錄、刀告、尼巴三鄉和車巴、立竹、塔乍三溝。
主要人文景觀:
①古剎貢巴寺座落於群芳綠茵中,經堂佛殿氣勢雄偉,寺內收藏有許多奇珍異寶。又因其創建者喇嘛噶繞"白佛"曾戎裝抗俄,率兵捍衛伊犁邊境而使寺名大震。還有大乍寺、雅當寺等名寺。②唐代大將軍哥舒翰創立之神策軍重鎮-迭當什,其板築夾棍遺蹟猶存,並有迭當什古城墓葬。③明代邊牆古長城之起點-峪古兒墩。④素有"金盤寶地"之稱的麻路小鎮。⑤集寺窪文化和齊家文化特徵的錄日岔台子遺址。⑥車巴溝內沿途村寨均為傳統藏族木樓板房,展示出林牧結合區典型的藏族村寨風情。麻路香山(柏香山)旅遊度假村。
主要自然風光:
①車巴、立竹、塔乍三溝茂密的原始森林是眾多珍稀野生動物繁衍棲息區,素有生物"基因庫"之稱。②"九眼泉"絕壁石崖,冬季冰瀑尤為壯觀,泉頂為"九龍山"旅遊點。③柏香山-神女湖。四季香氣四溢的柏香山形似神女,被清澈見底的湖水所環繞。④千年神潭-白地漩和白地灘民俗帳蓬城。⑤國家二級礦泉水-什巴溫泉,水溫36℃另有哇車礦泉、強岔礦泉,也被視為"聖水",病人遠道汲飲。⑥洮水流珠景觀,洮水流入扎古錄鄉塔乍地段後,脫開草原川地,漸入峽谷區,河水在石岸上左擊石突,水花飛揚,每逢冬季氣溫驟降,湍急之河水濺起水花,形成無數冰珠湧向下游,成為洮州八景之一。

著名人物

楊曉紅
楊曉紅,1968年9月22日生,是保家衛國的藏族英雄。從8歲起,在卓尼縣柳林國小讀書。1982年,考進卓尼縣第一中學,中學畢業後,1985年11月應徵入伍後,在某部8連任戰士。
1985年12月27日,楊曉紅在部隊奉中央軍委命令赴老山前線對越防禦作戰。老山前線的戰鬥打響後,他和戰友們接連打退了敵人13次偷襲,擊斃敵軍5人,打傷8人。
1987年3月16日,敵軍將一捆炸藥包向5號哨位扔來,楊曉紅在危險面前毫不猶豫,隻身猛撲過去,抱起炸藥包向敵軍奮力投擲,卻被爆炸掀起的巨浪吞沒了。作戰結束後,部隊黨委根據楊曉紅生前的表現,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榮立一等功。
王旦增
王旦增,藏族,1934年出生於卓尼縣康多鄉一個貧苦牧民家庭。1953年2月參加工作,7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團委宣傳幹事,團州委宣傳部部長、副書記等職。他自幼父母雙亡,家境貧寒,從少年起就給牧主放牧。
1958年春,甘南局部地區發生了武裝叛亂。王旦增便積極加入到平叛鬥爭中,為解放軍擔任翻譯。他兩次受到解放軍首長的嘉獎。並於1959年10月,被省政府命名為“民兵模範”。
1959年11月,王旦增接受州委的指示和任務,帶領州工作組到瑪曲縣參加整社工作。不幸於12月26日在齊哈瑪公社被叛匪殺害,年僅25歲。
年旦增
年旦增(1884~1943.8),藏族,卓尼縣康多鄉上加林村人。幼年出家為僧,性格倔強,人稱年辣椒。1915年,被卓尼楊土司選為衛士。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年旦增退役後,同肋巴佛在康多、杓哇一帶秘密組織“草登草哇”(七部落組織),將有槍、有馬、有鬥爭精神的窮苦人組織起來,開展抗糧抗款鬥爭。1943年1月26日年旦增奉肋巴佛之命,前往臨洮苟家灘,參加了王仲甲等人召開的起義秘密會議。起義後年旦增擔任總司令衛隊營長。5月23日,義軍姚登甲等部,被敵人圍困在灘歌鎮內。肋巴佛率領藏、漢聯軍趕到。年旦增左手端槍,右手舉刀,率軍殺開一條血路,救出了被圍義軍。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8月初,年旦增奉命奔往卓尼土司衙門,談妥了肋巴佛暫留卓尼之事。返回到康多上加林村時,被烏龍喇嘛組織的“草周草哇”捕去,押送國民黨中央第三軍第十二師。後被殺害於臨洮城附近的鵓鴿崖,時年59歲。

所獲榮譽

2020年11月16日,入選“2020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2021年2月18日,入選“2020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南涼時,縣境仍歸隴西郡臨洮縣屬。
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時期,縣境歸河州轄領,於原臨洮縣治設臨洮郡,領縣汎潭,郡縣同治,統領縣境洮水流域。太和中(477年—499年),吐谷渾於境內又重修洮陽、泥和諸城戍守,於原臨洮郡城設洮州。
北周改西魏汎潭縣為臨潭縣,並於縣治置洮陽郡,兼置洮州,並在吐谷渾迷和城附近設旭州。
隋代,域內一統,州、縣廢置頻繁。初廢洮、旭二州,改洮陽郡為臨洮郡,郡治美相縣,領11縣,在今縣境周圍就有美相、臨潭(本名汎潭,廢址在今卓尼縣喀爾欽鄉羊巴村)、博陵(今羊永)、寧人(今卓尼縣城附近)等縣。後又將博陵、寧人二縣合併為當夷縣(今臨潭新城)。
唐代,分天下為十道,以道統州,以州轄縣。卓尼縣境屬隴右道所轄。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廢隋臨潭故縣,復置博陵郡。二年於美相置洮州。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徙洮州及美相治於洪和城;貞觀五年仍改原美相縣為臨潭,洮州仍治於洪和城;八年徙洮州治於洮陽川(疑今牛頭城),置洮陽城。仍於舊洪和城置美相縣,隸洮州。開元十七年(729年)廢洮州併入岷州,於原州西磨禪川置神策軍鎮守(今迭當什村有遺址)。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以臨潭置臨州,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復改為洮州。天寶元年(742年)又改為臨洮郡,領臨潭(郡縣同治)、密恭、美相諸縣及安西府。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臨洮郡為洮州,仍治臨潭。這一年整個洮西地域均陷於吐蕃。州縣俱廢,縣境均屬吐蕃統領。
五代時期共歷53年,縣境仍屬吐蕃。後來吐蕃因內亂而分裂,大小部落互不統屬,形成割據局面。後唐明宗長興四年(933年),朝廷利用洮州地區蕃漢民眾思慕華夏統一的有利時機,派重兵收復洮西,升洮州為保順軍,並以保大軍節度,旋即又失。
宋代初期仍襲唐制,至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始分全國為15路,分領府、州、軍、監。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收復洮西,於今臨潭縣治舊城設洮州,縣境屬之,隸熙河路。旋即棄之不守。熙寧九年,又於今縣境東部設滔山監,轄今岷縣以西及縣境東部地區。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又收復洮西,仍設洮州。三年升洮州為團練州,縣境屬之。北宋時縣境除數年歸宋轄領外,均屬吐蕃角廝囉政權統治。
代,分天下置19路,縣境屬其臨洮路洮州所轄。
元代在全國設行中書省,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元初縣境為總制院轄地,隸屬於吐蕃等處宣慰司脫思麻路洮州所領。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總制院為宣政院,縣境大部改屬河州路洮州可當縣轄地。縣境東南邊緣的西尼溝等處屬岷州;東部的洮硯等處歸鐵州;藏巴哇一溝則屬於陝西行省鞏昌路臨洮府狄道縣趙土司所轄,趙曾於此設上、中、下三砦分土兵。
明代改行省為布政使司,下領府、州、縣。洪武四年(1371年)置洮州軍民千戶所,縣境地域均屬之,後於洪武十二年升所建衛,隸陝西都司。又於岷州設洮岷兵備道,兼分巡道,統洮、岷二衛及西固、階、文三千戶所,漳、成二縣軍務。時縣境分屬卓尼、舊洮堡二寨。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朝廷授卓尼吐蕃後裔頭人些地為土官指揮僉事,管理部分番族部落。正德四年(1509年)些地玄孫旺秀入朝,皇帝賜姓名為楊洪,仍襲職土官指揮僉事,準卓尼建置軍民千戶所,實授土千戶(《明實錄》),準其世襲,隸屬洮州衛,由陝西都司鞏昌府所轄。
清代,乾隆時改衛為廳,土司仍沿明制。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時,卓尼土司轄境除今縣境外,還有今迭部全境,舟曲、臨潭、岷縣部分轄地。東至岷州歸安里,南至階、文、西固及四川松潘,西至洮州作蓋,北至河州邊牆關隘。有16掌尕,48旗,520族,15000戶,近10萬人。
卓尼縣政區地圖卓尼縣政區地圖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州、廳建置,代之以省、道、縣制。甘肅省政府作出了取締土司制度的決定,縣境歸臨潭縣統領。但此時的卓尼土司,至清道光朝以來,已擁有大半個甘南的轄地,不僅使當時的臨潭縣無法統馭,即就是民國政府改土歸流的政策也未動搖土司的統治地位。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改土司衙門機構為洮岷路保全司令部(軍政合一機構)。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博峪事變”爆發,卓尼設治局成立,縣境進入“流”(設治局)“土”(保全司令部)並存的過渡性政權形式。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北山事件中,洮岷路保全司令部接受整編,設治局力量得以加強。第一個非土司制的國家行政建置始在卓尼立足,與兼理軍政之洮岷路保全司令部並駕齊驅,隸屬於甘肅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於岷縣。
1949年9月11日,國民黨洮岷路保全司令楊復興率卓尼黨、政、軍、警起義,實現了和平解放。同年9月14日成立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卓尼設治局、國民黨卓尼黨部、三青團區隊部和參議會等機構。1950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卓尼自治區工作委員會和卓尼自治區行政委員會成立,隸屬甘肅省岷縣專區。同時,楊復興宣布在卓尼廢除土司制度。1953年10月1日,成立卓尼縣,隸屬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1958年12月31日,卓尼與臨潭合併,撤銷卓尼縣建置,稱臨潭縣,治所設舊城。1961年12月25日,國務院決定恢復卓尼縣建置。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卓尼縣轄11個鎮、4個鄉:柳林鎮、木耳鎮、扎古錄鎮喀爾欽鎮藏巴哇鎮、納浪鎮、洮硯鎮、阿子灘鎮、申藏鎮、完冒鎮、尼巴鎮、刀告鄉恰蓋鄉康多鄉勺哇土族鄉;另轄3個鄉級單位:卓尼縣林場、國營大峪牧場、國營柏林牧場。縣政府駐柳林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卓尼縣,地處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介於東經102°46′~104°02′,北緯34°10′~35°10′之間,東鄰定西市岷縣漳縣,南接甘南州迭部縣,西南與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為鄰,西通甘南州碌曲縣、合作市,北靠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康樂縣及定西市渭源縣、漳縣接壤,中部與甘南州臨潭縣交錯環接。全縣總面積5419.68平方千米。
卓尼縣人民政府

地形地貌

卓尼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大部分為中低山山地丘陵地形。地貌以高原丘陵為主,大部分為中低山地形,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分為基岩裸露的冰蝕高山、平原化的高山剝蝕面、水系輕度至中度切割的中山。主要山脈僅有1條,即西傾山脈,屬崑崙中支巴顏喀拉山余脈,又是秦嶺山脈的西段,西傾山脈自青海延伸入甘肅境內後即析為南、中、北三支,此三支均延伸至卓尼境內,大多呈東西走向,境內最高峰扎伊克嘎位於縣境南部邊境,海拔4920米,最低點柳林位於東部藏巴哇鄉,海拔2000米。

氣候

卓尼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區域氣候屬高原性大陸氣候,寒冷濕潤,四季不明。氣候特徵是:光能不足日照短,熱量貧乏溫差小,降水充沛不均勻,地高林多,濕度大。全縣年平均氣溫5.6℃,最高氣溫33.5℃,最低氣溫-19.2℃,年日照時數2450.4小時,年降水量487.1毫米,無霜期114天。

水文

卓尼縣河流以幹流洮河為軸心,大小支流網系呈放射狀分布。幹流洮河由西向東分兩段貫穿縣境,流經距離174公里。境內較大的支流有26條,總長854公里。

土壤

卓尼縣土地面積5419.6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64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5%,草地面積498.4萬畝,占總土地面積61.3%,林業用地面積274.21萬畝,占總面積33.7%。
卓尼縣境內由於地形複雜,切割深,海拔相對高度大,土壤垂直分布與水平分布明顯。由於氣候條件和人類長期活動的差異,使土壤分布複雜交錯,種類繁多。全縣耕作土壤有7個土屬,22個土種。林地土壤有5個類型。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卓尼縣水域面積30平方公里,全縣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總量為14.461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19.76萬千瓦,已開發利用的0.9萬千瓦,僅占0.5%。縣內建成的7500千瓦(3X2500千瓦)電站是縣城水電梯級開發的龍頭。洮河河谷是縣境主要地下水的富集區域,全縣地下水資源總量為65734.7萬立方米/年。沿河耕地近5萬畝,有灌溉條件的衢川谷地近3萬畝。
卓尼縣河網密度0.16公里/平方,總流域面積5214平方公里,淨流總量14.46億立方米。全縣地表水資源總量為188.86萬千瓦,水域面積30平方公里,水能蘊藏量19.76萬千瓦,已開發利用0.9萬千瓦,僅占0.5%。

礦產資源

卓尼縣境內蘊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的有:鐵、銅、鉛、鋅、汞、銀、金、銻、鎵、煤、砷、大理石、冰州石、石灰石、洮硯石、石膏等。金屬礦中鐵礦、鉛鋅礦和汞礦儲藏量較大,品位較高;非金屬礦中硫鐵礦和洮硯石儲藏量較大,洮硯石料蘊藏量表面積達40餘平方公里,是全國三大名硯之一。

植物資源

藥用植物資源:大約有140多種、主要有匙時小薜、黃瑞香秦艽、大黃、辛、黃芪、柴胡、赤芍、款冬花、丹參、鹿蹄草鬼臼、冬蟲草、貝母、當歸、黨參等。
油料植物資源:主要有油松、華山松胡桃、李子、春梅等。
觀賞植物資源:主要有山梅花峨眉薔薇醉魚等。
食用植物資源:主要有毛櫻隊李子、木梨沙棘、油松籽、華山鹼籽、胡桃、藍錠等。

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有陸棲脊椎動物,水棲脊椎力物,兩棲類和爬行類。有鳥類153中,哺乳類77種,其中國家一、二級野生保護動物有黑鸛、金錢豹、水賴、林麝、胡兀鷲、雪豹、蘇門羚、藍馬雞、藏原羚和雪雞等20多種。

人口

截至2018年末,卓尼縣戶籍總人口11.07萬人,比2017年末增加414人。全縣常住人口10.66萬人,增加600人,其中:城鎮人口3.37萬人,增加1800人。城鎮化率31.61%,比2017年提高1.51個百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6.71‰,比2017年下降0.29個千分點;人口出生率13.88‰,比2017年下降0.35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為7.18‰,比2017年下降0.05個千分點。0—14歲人口2.21萬人,比2017年增加100人,占全部人口的20.73%;15—64歲人口7.46萬人,與2017年增加200人,占全部人口的69.98%;65歲及以上人口0.99萬人,比2017年增加300人,占全部人口的9.29%。
2018年年末卓尼縣常住人口數及其構成
指標
年末數(萬人)
比重(%)
常住人口
10.66
100.0
其中:
0-14歲
2021
20.73

14-64歲
7.46
69.98

64歲以上
0.99
9.29
(表格參考資料:)

政治

縣委書記:阮民湘

經濟

綜述

2018年,卓尼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3056萬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0.7%,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46943萬元,增長4.9%,對經濟的貢獻率為42.88%,拉動經濟成長0.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6741萬元,增長15.9%,對經濟的貢獻率為78.69%,拉動經濟成長0.5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89372萬元,下降6.1%,對經濟的貢獻率為-21.57%,下拉經濟0.15個百分點。
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全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5296元,比上年增長6.3%。第一、二、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8.79%、16.40%、54.81%,其中:第一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上調0.2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上調4.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下調4.42個百分點。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卓尼縣固定資產投資下降7.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下降48.6%;第二產業投資下降22.3%;第三產業投資下降4.2%。
2018年,卓尼縣施工項目139個,比上年減少33個,下降19.2%,新開工項目97個,增加11個,增長12.8%。
財政
2018年,卓尼縣大口徑財政收入22383萬元,比上年增長48.1%。其中:上劃中央級收入10010萬元,增長63.7%;省級收入3382萬元,增長47.8%;州級收入3萬元,與上年同期數持平;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988萬元,增長33.9%。
2018年,卓尼縣財政支出248168萬元,比上年增長20.5%,增支42284萬元。分科目支出情況為: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9151萬元,增長10.4%;公共安全支出7462萬元,下降14.2%;教育支出34391萬元,增長16.1%;科學技術支出294萬元,增長34.9%;文化體育傳媒支出2131萬元,增長2.9%;社會保障支出21983萬元,增長11.4%;醫療衛生支出13911萬元,下降12.2%;節能環保支出8091萬元,下降13%;城鄉社區事務支出7706萬元,下降32.8%;農林水事務支出79861萬元,增長82.1%;交通運輸事務支出20124萬元,增長157.5%;資源勘探信息等支出906萬元,下降23.4%;商業服務業等事務支出3412萬元,下降38.1%;國土資源氣象事務支出完成2777萬元,增長45.9%;住房保障支出13653萬元,下降31.4%;糧油物資儲備支出8萬元,下降96.9%;其他支出1588萬元,下降11.6%;債務付息支出704萬元,增長227.4%;債務發行費支出15萬元,增長7.1%。

第一產業

2018年,卓尼縣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9812萬元,比上年增長5.4%,其中:完成農業增加值12176萬元,增長6.4%;完成林業增加值3216萬元,增長3.3%;完成牧業增加值31170萬元,增長4.6%;完成漁業增加值198萬元,增長3.9%;完成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3052萬元,增長12.7%。
2018年,卓尼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3.61萬畝,比上年增加1.49萬畝,增長12.3%。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44萬畝,比上年增加0.34萬畝,增長8.3%,其中:小麥播種面積0.86萬畝,增加0.13萬畝,增長17.8%;青稞播種面積1.55萬畝,增加0.13萬畝,增長9.2%;豆類播種面積0.96萬畝,增加0.47萬畝,增長95.9%;馬鈴薯播種面積1.07萬畝,增加0.22萬畝,增長25.9%;燕麥播種面積0萬畝,減少0.61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7.92萬畝,比上年增加0.07萬畝,增長0.9%,其中:油料播種面積1.89萬畝,減少0.02萬畝,下降1%;蔬菜播種面積0.22萬畝,增加0.04萬畝,增長22.2%;藥材播種面積5.81萬畝,增加0.05萬畝,增長0.9%。糧經飼三元結構比從2017年的33.33:65.27:1.4調整為32.75:58.07:9.18。
2018年,卓尼縣糧食作物總產量達到6680噸,其中:小麥產量1479噸;青稞產量2302噸;豆類產量1085噸;馬鈴薯產量1814噸。油料產量2049噸,蔬菜產量3860噸,藥材產量12722噸。
2018年,卓尼縣各類牲畜年末存欄53.78萬(頭、匹、只),其中:大牲畜年末存欄19.78萬頭;綿山羊年末存欄30.19萬隻;豬年末存欄3.81萬頭。各類牲畜總增22.7萬(頭、匹、只),總增率40.21%;各類牲畜出欄26.93萬(頭、匹、只),出欄率47.69%;各類牲畜商品數26.31萬(頭、匹、只),商品率46.6%。

第二產業

工業
2018年,卓尼縣完成工業增加值26036萬元,比上年增長16.3%,其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534萬元,增長29.2%;完成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12502萬元,下降1.1%。
2018年,卓尼縣工業企業生產鮮凍肉1181噸,比上年減少104噸,下降8.1%,加工洮硯2196方,減少951方,下降30.2%,電力企業發電194649萬千瓦時,增加67692萬千瓦時,增長53.3%。
建築業
2018年,卓尼縣完成建築業增加值705萬元,比上年增長1.9%。

第三產業

2018年,卓尼縣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89372萬元,比上年下降6.1%,對經濟的貢獻率為-21.57%,下拉經濟0.15個百分點。
批發零售
2018年,卓尼縣完成批發業增加值2577萬元,比上年增長5.1%;完成零售業增加值5746萬元,下降11.7%;完成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772萬元,增長3.4%;完成住宿業增加值4127萬元,增長5.2%;完成餐飲業增加值4350萬元,增長3.9%;完成金融業增加值12600萬元,下降4.8%;完成房地產業增加值7661萬元,增長1.1%;完成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2490萬元,下降1.9%;完成非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45180萬元,下降10.9%;完成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2869萬元,增長12.7%。
國內貿易
2018年,卓尼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592萬元,比上年增長8.5%。按行業劃分:批發業完成零售額871萬元,增長12.1%;零售業36376萬元,增長3%;住宿業3435萬元,增長26.9%;餐飲業8910萬元,增長28.8%。
郵電
2018年,卓尼縣郵政業務總量290.55萬元,比上年增長23.9%,其中:函件4.34萬件;特快專遞2.03萬份;報刊累計份數130.61萬份。年末全縣市話用戶3430戶;電信移動用戶37471戶,移動用戶52000萬戶;移動寬頻用戶8200戶,電信寬頻用戶7592戶。
旅遊
2018年,卓尼縣旅遊業總收入達到5.69億元,比上年增長17.1%。全年接待國內旅遊人數124.95萬人次,增長18.7%。鄉村旅遊(農家樂)人數9.66萬人次,增長10.4%,鄉村旅遊收入1623萬元,增長12.2%。
金融
截至2018年末,卓尼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為338596萬元,比上年下降1.5%;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為281057萬元,下降2.9%。

交通運輸

卓尼縣境內有306省道穿境。
截至2007年末,卓尼縣有公路總里程786.56公里,縣道37604公里,村道410公里;有公路橋樑83座,計長1962.3里。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卓尼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97所,教學點47個;其中縣直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1所,九年制學校5所,職業中學1所,完全國小23所,幼稚園65所,國小教學點47個(不計校數)。全年全縣共有教職工2078名,專任教師1830名,其中:中職學校教職工48人,專任教師46人;中學教職工914人,專任教師792人;國小教職工835人,專任教師780人;幼稚園教職工:281人,專任教師212人;民辦幼稚園教職工67人,專任教師49人。全年全縣共有685個教學班,其中幼稚園198個,國小342個,國中94個,高中51個。全年全縣共有中小學生及幼兒20382人。其中:高中生2289人;國中生4309人;小學生9875人;在園幼兒3909人。

社會保障

截至2018年末,卓尼縣享受低保人數12577人,其中:城鎮低保710人,農村低保11867人。
截至2018年末,卓尼縣應參加養老保險人數68151人,其中:應參保離退休人員1742人(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1162人,企業退休人員580人);應參保城鄉居民人數58882人;應參保機關事業單位人數6602人;應參保企業工勤人數925人。全縣實際參加養老保險人數67212人,占應參保人數的98.62%,其中:參保離退休人員1742人(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1162人,企業退休人員580人);參保城鄉居民人數57943人;參保機關事業單位人數6602人;參保企業工勤人數925人。
截至2018年末,卓尼縣應參加醫療保險人數105486人,其中:城鎮職工醫療保險應參保人數11308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應參保人數5037人;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應參合人數89141人。全縣實際參保人數104192人,占應參保人數的98.77%。其中: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1308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037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人數87847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末,卓尼縣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紀念館1個,博物館1個,藝術表演團體1個,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檔案館1個。100w以上調頻轉播發射台2座,調頻發射機6部。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幹線網路總長23公里,有線廣播電視用戶達到3200戶,其中農村有線廣播電視用戶數150戶。全縣廣播綜合覆蓋率為100%,無線廣播綜合覆蓋率為89%,電視綜合覆蓋率為100%,無線電視綜合覆蓋89.6%。

醫療衛生

截至2018年末,卓尼縣共有縣、鄉衛生機構23所,其中:醫院3所(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藏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7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個(疾控中心、婦幼保健站、衛生監督所)。設有新農合辦、紅十字會、愛衛會、地病辦等機構,各醫療機構共設定病床470張。衛生機構共有人員487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65人(除鄉村醫生外),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人,全縣共有執業醫師183人。

歷史文化

插箭節亦稱“攢山神”,實際上就是祭山神會。在農曆六月十七日左右舉行。
卓尼苫子房
卓尼苫子房是卓尼農區的藏族民宅。苫子房,正房六間,其中一間分為兩個半間,夾在中間,成為五大兩小的七間主房。其中三間主房明屋的檐頂部分,比其餘幾間高出約70公分,檐柱比後柱也依次抬高,使這三間屋頂呈斜坡,這樣一來採光好,二來美觀,正房中間為堂屋,兩側為滿間炕,兩邊的一間為廚房,一間為儲藏室。 內部裝修相當講究,木地板,木牆裙,天花板也是全木板。
卓尼縣卓尼縣
“覺乃"藏族婦女服飾
“覺乃”藏族婦女們的頭髮都辮成三根粗大的辮子,髮辮上通常佩掛一串圓形錢幣狀銀制飾品,其上陰刻十二生肖像或藏八寶圖案,意為12個月平安和佛保佑。銀錢從髮根到發銷依次串聯,一般有20塊之多。亦有在辮子中部掛一直徑約8-10厘米的圓形銀環,或綴碗口大小的葫蘆式銀質貫錢的,其上鑲嵌珠璣,稱“阿瓏銀錢”。佩戴的半圓形銀柄上墜有寶石,附物呈塔形,由多層寶石疊成的耳環,製作極為精巧美觀,優雅奇特。身著大襟兩邊開又的鮮藍、鮮紅或鮮綠色長簡衫,外罩對比色彩強烈的鑲錦邊短夾。腰系錦繡寬腰帶,下著紅色褲子腳穿繡花鞋。頭戴造型別致色彩艷麗的球冠狀“沙茹帽”,帽子前額稍上處平開10個半圓形花邊,每個花邊綴以一顆珊瑚珠,帽後腦勺處飾長燕尾狀,亦綴了3顆小珊瑚珠。也有戴用小珊瑚珠編串而成的“斑瑪帽”的。婦女們多佩戴銀制手鐲和嵌有珠寶的金銀戒指,渾身上下披金掛銀,整個裝束顯得十分雍容華貴。身著艷麗服飾的“覺乃”藏族姑娘,顯得婀娜多姿、端正典雅、嫵媚動人。
覺乃覺乃
莎姆舞
莎姆舞,藏語意為在廣場上表演的一種祈禱平安的舞蹈,是流行於卓尼藏巴哇鄉洮硯鄉境內的一種古典鍋莊舞。

名優特產

洮硯
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山西澄泥硯齊名,並稱中國四大名硯。洮硯始於唐,興於宋,迄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因其產於卓尼縣洮硯鄉,石料臨於洮水而得名,主要產於甘南藏族治州卓尼縣洮硯鄉,以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晶瑩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而受到文人騷客之倍愛。
卓尼縣還有蕨菜、木耳、沙棘果等特產。

風景名勝

綜述
卓尼縣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以其特殊的高原山地景觀,孕育了獨特而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觀,其中民族文化、名勝古蹟、革命紀念地、民族建築、風土人情等,都是具有較高的旅遊開發價值。旅遊資源主要有八大景區:即縣城景區、大峪溝森林生態旅遊景區、麻路藏族風情旅遊開發小區、九甸峽景區、石門峽景區、卡車、拉力溝森林生態旅遊景區、阿子灘景區。主要旅遊景點60多處。
大峪溝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大峪溝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木耳鎮大峪溝,距縣城三十多公里,總面積105214.6公頃,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是甘南州旅遊資源相對集中,品位較高、較具代表性的景區。景區內自然風光豐富多彩,集山雄、石奇、水麗、林秀為一體,星羅棋布的景點各具特色,綠海茫茫的原始森林、山雄石奇的森林生態旅遊景區,八十里峽、雲江峽景色秀麗,又有波光瀲灩的人工湖泊,還有藏傳佛教寺院——旗布寺等人文景觀。既有終年積雪,潔白如瑩的迭山,又有神奇獨特的雲林,高山飛瀑;既有廣闊無垠、坦蕩如砥的草原,又有曲徑通幽、遮天蔽日的一線天等峽谷;既有綿延不絕、四季長青種類繁多的喬林灌木,又有色彩紛呈、芳香四溢的奇花異草,還有很多珍禽異獸;即具江南景色之秀美,又具西北風光之雄奇,是理想的避暑、療養、觀光聖地。卓尼大峪溝是甘南州十大“王牌”景區之一,也是省旅遊局重點推介的王牌景點之一。“山雄石奇自然景觀·水麗林秀生態樂園”是其形象代表。
大峪溝大峪溝
卓尼禪定寺
卓尼禪定寺,座落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縣府所在地。該地曾因寺址上有兩株挺拔如華蓋狀的馬尾松,藏語謂之“召相”,音變為“卓尼”,故名。
禪定寺禪定寺
麻路藏族風情旅遊開發小區
景區位於卓尼縣西南部,輻射扎古錄、刀告、尼巴三鄉和車巴、立竹、塔乍三溝。
主要人文景觀:
①古剎貢巴寺座落於群芳綠茵中,經堂佛殿氣勢雄偉,寺內收藏有許多奇珍異寶。又因其創建者喇嘛噶繞"白佛"曾戎裝抗俄,率兵捍衛伊犁邊境而使寺名大震。還有大乍寺、雅當寺等名寺。②唐代大將軍哥舒翰創立之神策軍重鎮-迭當什,其板築夾棍遺蹟猶存,並有迭當什古城墓葬。③明代邊牆古長城之起點-峪古兒墩。④素有"金盤寶地"之稱的麻路小鎮。⑤集寺窪文化和齊家文化特徵的錄日岔台子遺址。⑥車巴溝內沿途村寨均為傳統藏族木樓板房,展示出林牧結合區典型的藏族村寨風情。麻路香山(柏香山)旅遊度假村。
主要自然風光:
①車巴、立竹、塔乍三溝茂密的原始森林是眾多珍稀野生動物繁衍棲息區,素有生物"基因庫"之稱。②"九眼泉"絕壁石崖,冬季冰瀑尤為壯觀,泉頂為"九龍山"旅遊點。③柏香山-神女湖。四季香氣四溢的柏香山形似神女,被清澈見底的湖水所環繞。④千年神潭-白地漩和白地灘民俗帳蓬城。⑤國家二級礦泉水-什巴溫泉,水溫36℃另有哇車礦泉、強岔礦泉,也被視為"聖水",病人遠道汲飲。⑥洮水流珠景觀,洮水流入扎古錄鄉塔乍地段後,脫開草原川地,漸入峽谷區,河水在石岸上左擊石突,水花飛揚,每逢冬季氣溫驟降,湍急之河水濺起水花,形成無數冰珠湧向下游,成為洮州八景之一。

著名人物

楊曉紅
楊曉紅,1968年9月22日生,是保家衛國的藏族英雄。從8歲起,在卓尼縣柳林國小讀書。1982年,考進卓尼縣第一中學,中學畢業後,1985年11月應徵入伍後,在某部8連任戰士。
1985年12月27日,楊曉紅在部隊奉中央軍委命令赴老山前線對越防禦作戰。老山前線的戰鬥打響後,他和戰友們接連打退了敵人13次偷襲,擊斃敵軍5人,打傷8人。
1987年3月16日,敵軍將一捆炸藥包向5號哨位扔來,楊曉紅在危險面前毫不猶豫,隻身猛撲過去,抱起炸藥包向敵軍奮力投擲,卻被爆炸掀起的巨浪吞沒了。作戰結束後,部隊黨委根據楊曉紅生前的表現,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榮立一等功。
王旦增
王旦增,藏族,1934年出生於卓尼縣康多鄉一個貧苦牧民家庭。1953年2月參加工作,7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團委宣傳幹事,團州委宣傳部部長、副書記等職。他自幼父母雙亡,家境貧寒,從少年起就給牧主放牧。
1958年春,甘南局部地區發生了武裝叛亂。王旦增便積極加入到平叛鬥爭中,為解放軍擔任翻譯。他兩次受到解放軍首長的嘉獎。並於1959年10月,被省政府命名為“民兵模範”。
1959年11月,王旦增接受州委的指示和任務,帶領州工作組到瑪曲縣參加整社工作。不幸於12月26日在齊哈瑪公社被叛匪殺害,年僅25歲。
年旦增
年旦增(1884~1943.8),藏族,卓尼縣康多鄉上加林村人。幼年出家為僧,性格倔強,人稱年辣椒。1915年,被卓尼楊土司選為衛士。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年旦增退役後,同肋巴佛在康多、杓哇一帶秘密組織“草登草哇”(七部落組織),將有槍、有馬、有鬥爭精神的窮苦人組織起來,開展抗糧抗款鬥爭。1943年1月26日年旦增奉肋巴佛之命,前往臨洮苟家灘,參加了王仲甲等人召開的起義秘密會議。起義後年旦增擔任總司令衛隊營長。5月23日,義軍姚登甲等部,被敵人圍困在灘歌鎮內。肋巴佛率領藏、漢聯軍趕到。年旦增左手端槍,右手舉刀,率軍殺開一條血路,救出了被圍義軍。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8月初,年旦增奉命奔往卓尼土司衙門,談妥了肋巴佛暫留卓尼之事。返回到康多上加林村時,被烏龍喇嘛組織的“草周草哇”捕去,押送國民黨中央第三軍第十二師。後被殺害於臨洮城附近的鵓鴿崖,時年59歲。

所獲榮譽

2020年11月16日,入選“2020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2021年2月18日,入選“2020年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