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上中國:China與兩個China

瓷上中國:China與兩個China

作者以聞名天下的景德鎮為題材,演繹出一個個精彩的中國故事。此書全面梳理景德鎮尤其是景德鎮瓷器的歷史與現實,以雄辯的史實,宣示了景德鎮瓷器在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撼動、無法逾越的地位;以巨觀視野、宏大敘事、宏闊評說,深度解讀與剖析景德鎮的歷史輝煌、艱難沉浮,以及再次崛起前的陣痛與思考,打開了讓世人走近景德鎮、了解瓷文化的一扇窗;似大背景串起故事與人物的萬花筒,涵蓋城市、瓷器、文化、商貿、家族、人物等諸多方面,繽紛奪目,細膩精緻,史料詳盡。篇章布局烘托重大主題,融思想性、知識性、文學性與可讀性於一體,將這個城市的千年歷史和無數藝術家、企業家、文化人、工匠的傳奇經歷與中國的命運,與世界的關係緊密相聯,使讀者見識一個歷史厚重又生動鮮活的景德鎮。

基本介紹

  • 書名:瓷上中國:China與兩個China
  • 出版社: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 頁數:384頁
  • 開本:32
  • 作者:胡平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景德鎮是一座偉大的城市,科技史家李約瑟稱其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業城市”。 神奇的是,她今天還活著。一千多年來靠一個產業維持一座城市,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她悠遠的歷史、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瓷土資源造就了技術嫻熟的陶藝師匯聚於此,今天也依然是世界各地陶藝家嚮往的聖地。景德鎮精美的陶瓷曾把中國文化傳向四面八方,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方式。景德鎮是可以說給世界聽的中國故事。《瓷上中國——China與兩個china》這部大型報告文學作品,不僅展現了景德鎮陶瓷千百年演變發展的神奇和特點,也勾勒出她對世界各大名瓷產地的影響和關聯。作者深入景德鎮,對眾多制瓷作坊和專業人士、市民百姓、不同官員進行廣泛採訪交談,形成思維場、興奮點,將歷史和現實相結合,巨觀和微觀相結合,把對景德鎮的透析與個人現場觀感相結合,在對景德鎮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濃墨重彩地描繪出一個具有深厚歷史底蘊和豐富現實感受的鮮活景德鎮。

作者簡介

胡平,作家,學者。曾以《千年沉重》《世界大串聯》《中國的眸子》《在人的另一片世界上》《子午線上的大鳥》等作品,轟動全國。曾獲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人民文學出版社當代文學獎、《中國作家》雜誌報告文學獎,台灣《中國時報》報告文學首獎等。《一百個理由》被《中華讀書報》評為2005年非虛構類十大好書之一;《情報日本》被《亞洲周刊》評為2008年全球華人十大好書,並獲第四屆徐遲文學大獎。已出版著作30餘種,約700萬字。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正醞釀一個可能
1. 瓷在中國的命運16
2. 曾記否,撞大運的時刻22
3. 一個巨大的失序的蜂巢33
第二章 中國人靈魂的底色
4. 鑲嵌在帝國皇冠上的鑽石39
5. 瓷,權力美學的重鎮48
6. 瓷不是道具,我們才是道具57
第三章 地下與地上的歷史
7. 堆在碎瓷片上的城市74
8. “土豪”們的一個老前輩81
9. 低仿高仿的浮世繪90
10. 唐草里的銅鑼之聲102
第四章 這也是一把劍,無劍之劍
11. 最早的全球化商品122
12. 金魚變成了鯽魚140
13. 西方忘記的“不發達”往事146
14.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169
第五章 逝去的輝煌
15. 一個最合適的形容詞:偉大198
16. 一個無名的萬人大冢208
17. “把樁師”的倒下222
第六章 蒙羞與自辱的雙重夾擊
18. 崑崙、長江是評出來的嗎?244
19. 景德鎮“變了天”嗎?250
第七章 千年窯火下的卓絕突圍
20. 做“豐田”“別克”“沃爾沃”269
21. 嗅到了“愛馬仕”的幾分氣息282
22. 景德鎮也有“熊”出沒305
23. 不倦而又飽滿地書寫331
24. 巴黎,佛來了,景德鎮來了342
第八章 說給全球聽的中國故事
25. “陶溪川”,溪入川,川匯海352
26. 寶劍一旦拔出來
後記383

後記

一個人泡在書齋里寫不出這本書。
憑一己之力,在景德鎮踏破鐵鞋,也寫不出這本書。
可以說,是一個團隊在推著我寫了這本書。
其中,章武、王志剛、黃茂軍等位的席下,讓老夫幾成一個滿地拾棗的孩子。二十餘天裡,潘博、譚長燕、黃瑾、陳思達、小車司機劉文高,先後三次隨我在景德鎮陀螺般旋轉,密集走訪各路高人大佬,速錄、整理各種資料,常常熬夜到凌晨。
接受了我採訪的先後有:向元華、劉遠長、段鎮民、陳雨前、過小明、蘇元陽、劉子力、葉文怡、謝衛峰、藤町、劉威、劉瑞華、李勝、白磊、鄭云云、秦斌慧、吳文彬,以及多年前在景德鎮任過常務副市長、現為江西省文聯黨組書記的汪天行,原浮梁縣地方志辦公室主任馮雲龍、新華社記者章武、資深媒體人黃茂軍、陶瓷藝術活動家王志剛、《江南都市報》原駐景德鎮記者金其會先生等人。他們無不是在為這座神祗般的城市立言、代言,其耿耿之心、殷殷之情,讓我總覺得在眼前跳躍的是一團蓬勃的火焰。從他們的言辭與眼神里,我看到了千年窯火不熄。
本書的參考文獻,主要有《康乾盛世:景德鎮官窯瓷》(張寧、張敏著,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年版)、《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朱培初編著,輕工業出版社1984年版)、《明清景德鎮城市經濟研究》(梁淼泰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景德鎮陶瓷古今談》(楊永峰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景德鎮史話》(周鑾書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國風西行:中國藝術品影響歐洲三百年》(程庸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浮梁縣誌》(馮雲龍主編,方誌出版社2009年版)、《高嶺文化研究》(馮雲龍著,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版)、《景德鎮文史資料》(內部資料)第五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第二卷([法]杜赫德編,鄭德弟、朱靜等譯,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等。其中,有些作者已經仙逝,但他們生前的苦心研究,留下的寶貴文字,將隨這座城市永生。
謹向以上各位致以誠摯的謝意。還應該致謝的有江西出版集團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這個選題是東亮董事長和秋林社長定的,對本書的不菲投入也是他們拍板的。百忙之中秋林還幾次來景德鎮探班。還有大半年一直陪伴我走來的編輯室主任李一意。
讀者看完此書,若通過這些帶著體溫與心血的文字,真打心眼信服景德鎮的過去、今天、未來,與中國有關,與中國文化的進步與昌明有關,我以為足矣,而出版人功莫大焉!
胡平
2014年5月5日

序言

說給世界聽的中國故事
《瓷上中國——China與兩個china》序


朱虹
(作者系江西省政府副省長)


在人文日新的歷史長河中,人傑地靈的江西是中華文化版圖中的一方特出之地。景德鎮,當之無愧稱得上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秉承水土宜陶的天然優勢,更有賴於無數人士開物成務的求索與創造,以1004年宋真宗趙恆因感於該地所產貢瓷色質如玉而以年號“景德”賜鎮為轉折點,這座“窯火通明兩岸紅”的南方小鎮,創造出了天下稱頌的傳奇。歷經千年來奔流昌江、熊熊窯火的水火淬礪,她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瓷器揚名四海,憑著代有超越、蒸蒸日上的制瓷業,成就其“千年瓷都”的巍然地位。從文化的角度來審視,景德鎮及景瓷更以其玉質金聲、高品潔性,升華為中國文化的標誌性徽章與符碼。和柔軟光潔的絲綢一樣,玉骨冰胎的景瓷渾身散發出的典雅氣質、精美神韻,折射出中華文化獨有的人文內涵。不同的是,絲綢易朽而瓷器恆存。即使在歷史的滄桑劫波中被重創成碎片,景瓷仍然頑強地閃爍著文明之光。“China”與“china”這一眾所周知的稱謂疊合,昭示著西方歐美世界長期通過景瓷這一內斂而高貴的器物來感受中國人文質地的歷史。風靡世界的景瓷,為國人贏得多少驕傲與榮光!
令人尷尬的是,隨著現代工業的轉型、政治格局的變化以及全球化潮流的席捲,在農耕文明時代推陳出新而登峰造極、在新中國成立後順應時代創穫工藝新局的景德鎮制瓷業,此後一直面臨著國內其他新興產地乃至域外的挑戰,悲壯地陷入低谷。記得有志於重振景瓷的現代名人杜重遠當年曾說,景德鎮乃我國第一產瓷名區,亦世界瓷業之發源地,其景況之隆替,非特關乎民生之枯榮,抑且關於文化之興衰,國人對此當甚關心。以昔鑒今,深謂前賢言語之沉痛。今天屢說“逝去的輝煌”的局面,著實讓景德鎮人坐立不安,也讓他們困知勉行,努力尋找新的突圍機遇以重振瓷都雄風。
老樹著花,馥郁彌香。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景德鎮逐漸呈現出可喜可賀的活力生機。作為中國乃至全球唯一一個以陶瓷文化為主題的5A級景區,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不僅完整地保留了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傳統手工制瓷技藝,而且還成功復原、復燒了清代鎮窯、明代葫蘆窯、元代饅頭窯、宋代龍窯等景德鎮歷代典型瓷窯。全國乃至全球各地成千上萬的藝術家,懷著朝聖的心情,追隨前賢的舊蹤,來到景德鎮尋找藝術之夢與文化發展機遇。他們以特有的歷史感受與藝術實驗精神,融會繪畫與瓷畫,開創多種多樣的瓷藝新形式,與時俱進地探索出文化產業化新途徑。這種業態的新變與人員的匯集,形成全國矚目的“景漂”現象,印證著在當下大面積都市化這一大背景下景德鎮作為“千年瓷都”的恢宏底氣與氤氳地氣。它不僅意味著“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這一歷史盛景的重現,意味著計畫經濟時代景德鎮傳統工藝衰敗後的新生,更意味著一種在陶瓷工業與旅遊產業、經濟與文化產業、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等方面融合發展的創新模式。伴隨著現代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中國的文化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巨觀環境與發展機遇。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拉動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增加就業、提高國家產業整體競爭力等方面,以創意為核心的文化產業有著更大的發展空間。從這一時代大背景來看,景德鎮可以說面臨著自宋代建鎮、新中國升級為省轄直轄市以來的第三次利好的歷史轉折點。如何全面保護歷史文化遺址遺產,完善陶瓷產業、陶瓷文化創意產業及旅遊業的支撐服務體系、公共技術服務體系,通過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扶持、文化資源的合理配製,加快文化產業創新,推動景德鎮由工藝美術之城轉型為藝術之都,提升其全球陶瓷聖地的影響力,成為擺在景德鎮、江西省面前的一道大考題。景德鎮規模龐大、完整複雜的古瓷業體系及其所蘊涵的“千年瓷都”非凡的文化底蘊這一得天獨厚的歷史資源,正期待我們今天去賦予她新的生命。這也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挖掘闡發並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融會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而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的一個典型個案,一次努力探索。
自從2010年到江西工作以來,我走遍了江西所有的縣域,對這方水土優美的自然風景與悠久的人文歷史深懷感情,對景德鎮作為江西特色獨具的歷史名城的發展與涅槃新生多有期待。作家、學者胡平先生,我此前知道他的作品以關注歷史、思想深刻而廣為讀者稱道。此次他以貼近現實與腳下熱土的赤子情懷,深入調查,創作出長篇報告文學《瓷上中國》。作品將景德鎮置放於歷史與現實、國內與國際以及工藝、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維度中來考察,既展示了景德鎮瓷業、瓷文化的輝煌歷史,更對其當下探索求變的現實以及無限可能的未來進行探討與呼籲。我能深切地感受到這本書的分量,感受到作者熾熱的現實情懷、敏銳的問題意識與深沉的建設性思考。我把這部優秀作品不僅當作四千萬江西父老求變求進的強烈心聲的代表,更當作推動我做好工作的一種鞭策與鏡鑒。記得洪邁的《容齋隨筆》中曾記載,北宋的浮梁縣令許彭年為政清廉,從不以權謀私購買瓷器。高中狀元、後來官至吏部尚書的浮梁人彭汝礪因此寫詩揄揚:“浮梁巧燒瓷,顏色比瓊玖。因官射利疾,眾喜君獨否。父老年嘆息,此事古未有。”景瓷如美玉,這是一種巧奪天工、千古驚艷的工藝創造,更喻示與象徵著一種潔身自好、不以官射利而為民造福的精神。每讀至此,我不免由物及人,油然生出一縷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對天地造物的感恩與愛惜,也更明白自己的責任與擔當。借閱讀《瓷上中國》這本書的機會,寫下以上感想,權作為序。


《瓷上中國》:偉大中國的美麗書寫


李建軍
(著名評論家、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


許多年前,剛學英語,便認識了“China”。得知它的詞義,既是“中國”,又是“瓷器”,心裡隱然浮現一絲困惑和不快:吾國上下五千年,縱橫幾千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有恢宏之漢唐,有萬世之長安,為何偏偏選擇區區“瓷器”來指代“中國”?在我的意識里,瓷器雖然精緻,但也不過是“薄物細故”的小擺設,小玩意兒。古人也說過“君子不器”的話,也有過“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哲語。如瓷器者,更是器之小者也,豈可戔戔然以為國名。老實說,在讀到胡平的《瓷上中國——China與兩個china》之前,我一直對英國人的無知耿耿於懷。
然而,胡平的著作改變了我對“China”的偏見,糾正了我對瓷器的錯繆認識。他將瓷器當做與印刷術、火藥、磁針和造紙術並列的重大發明:“它不僅外形漂亮,還有防酸、防腐的功能,無一絲的毒性,遠勝過陶製、木製、錫制餐具。同時衛生,用後極易清洗,且堅硬、耐用、不朽,能發出悅耳之聲;加之其美如玉——光潔、白淨、晶瑩、半透明,比起粗拙的陶器、木器、錫器來,瓷器尤顯清麗珍貴。”總之,“可以說,瓷器——這個在地球另一端的昌江之畔誕生的新物種,深刻地改變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提升了西方人的審美情趣,加快了人類文明的變革進程。”是的,精細而堅實的瓷器,承載著中華文化特有的韻味和魅力,反映著中國人高雅精緻的審美能力,體現著中國人力侔造化、巧奪天工的創造力,實實在在是非凡的:“它有火的剛烈、水的優雅、土的敦厚,真正是寧可玉碎,不作瓦全,不絕如縷地傳遞出我們民族的天地觀、人生觀、宗教觀與陰陽五行觀。”
《瓷上中國》無疑是一部填補空白的厚重之作,是一部具有拓荒性質的文化建構。此前,關於瓷器和景德鎮,還不曾有過這樣一部既圖文並茂、賞心悅目,又充滿學術深度和知識信息的書。他以景德鎮為中心,從縱向的歷史描述和橫向的斷面解剖兩個角度,清晰、深入而完整地呈現了中國瓷文化的價值。“瓷的命運就是中國的命運”,胡平借瓷文化,折射了中國歷史的風雲變幻。自宋以來,中國積貧積弱,先被外族所侵凌,近現代以來,又被列強所欺侮,——這些深哀巨痛,都反映與瓷的命運聯繫在一起。不僅如此,瓷文化還折射著“權力美學”,與世態變化和政風的清濁,有著深刻的潛在聯繫和微妙的對應關係。
胡平此書全面而完整地闡釋了瓷的文化價值與文化功能,其中許多觀點,精警深刻,啟人心智。胡平從政治、倫理、美學、民俗等方面,闡釋了瓷的文化意味。就文化和美學角度看,瓷象徵著一種文化氣質、文化情調。它會極大地影響人們的文化情緒和文化感受。“瓷上,多少有些寥落的禪意,湧上一抹抹清涼,還有空山新雨後的清新,讓被世事風塵、功名利祿磨礪得日漸粗糙、麻木乃至板結的心靈,再次探出含羞草一般的敏銳、靈動,讓時下活在極度商業化、政治化乃至泡沫化里常常糾結的人們,漸漸降去燥熱,淡去利害……”胡平從瓷與茶、酒以及佛光的密切關係中,揭示了瓷的文化功能。總之,“室無瓷不雅”,人無瓷不雅,瓷就是優雅的高級文化的象徵。
景德鎮在胡平筆下獲得了新的文化面相。他重新發現了景德鎮,重新界定了景德鎮,重新塑造了景德鎮。從文化地理角度講,景德鎮是瓷都,也是中國文化的重鎮。雖然景德鎮的瓷器已經久負盛名,雖然瓷文化已有一千數百年的歷史,但是,我們對景德鎮和瓷器文化的研究和宣傳,仍然很不充分。胡平說:“既往對景德鎮的書寫,充其量是點、線,沒有成面、成群,更未成‘學’。一部《紅樓夢》成就了多少學者皓首窮經的‘紅學’。靠近戈壁沙漠、歷經漢唐風雨的小小敦煌,在國際上成為一門顯學。”然而,景德鎮的影響和地位,卻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和高度。胡平此作,就是要為景德鎮爭榮光,爭地位。他的這部著作,實在可以被當做奠定“景德瓷學”的重要基石。
胡平說:“關於英文China一詞的本義,究竟是‘瓷器’、是‘昌南’,還是別的什麼,至今在學界存有歧義。但筆者相信,對於景德鎮這座千年窯火映照下的城市,用一個最合適的詞來形容它,人們絕不會有異議,這個詞就是:偉大。”是的,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認知:瓷絕非小器,景德鎮也非邊陬小鎮。從文化的意義上說,瓷就是中國氣質和中國修養的完美象徵,而景德鎮也就是美麗中國的縮影和象徵。
從《瓷上中國》里,我們可以重新認識“China”的詞義,可以清晰地看見中國文化的令人驕傲的優雅和美麗。
《瓷上中國》不僅是說給中國人聽的景德鎮的故事,也是“說給全球聽的中國故事”。
《瓷上中國》不僅是景德鎮的文化名片,也是發給全世界的中國文化名片。




《瓷上中國》:當代中國話本生動的一頁


李朝全
(中國作協創研部研究員、理論處處長)


胡平是報告文學大家,因為他寫過《情報日本》《戰爭狀態》《歷史在這裡沉思》《世界大串聯》《中國的眸子》等一批分量很重、影響很大的作品。他的長篇報告文學新作《瓷上中國——China與兩個china》是一部關於千年瓷都景德鎮發展歷程的簡要記錄,更是對瓷文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審視和開掘的大書。這本書充分體現了作者善於思辨性的特長,行文富於知識性,饒有趣味性,在帶給讀者閱讀愉悅的同時,給人以心靈上的震撼和思想上的啟迪。
報告文學需要提供給讀者豐富的新鮮的信息和內容。《瓷上中國》一書為讀者揭示了諸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真實。眾所周知,“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與“瓷器”同名。通常認為,外國人之所以稱呼中國為China是因為精美絕倫的、曾經傾倒整個歐美大陸及西方世界的中國瓷器。而胡平對此卻作了自己獨到的發掘和可信的考證,提出,事實上存在著兩個“china”:一個當然是我們眾所周知的瓷器之china,另一個則是鮮為人知的景德鎮的舊稱“昌南”,並且大膽地推測,china真正的來源可能不是瓷器,而是昌南的音譯。由此我們可以獲知,“China與兩個china”實際上便是“中國與瓷器以及昌南(景德鎮)”。換言之,作者要探詢的是中國與瓷器及景德鎮的關聯,也就是要在中國的大歷史、大文化、大發展的背景上來描寫瓷器史和景德鎮的歷史、文化及發展;或者,他要通過對景德鎮瓷業上千年興衰歷程的書寫與考察,燭照與洞察中國特別是中國文化的興衰、脈象以及未來的趨向。因此,這是一部解剖麻雀式的以小見大的重要作品,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熱點題材。
報告文學作家一生可以寫的書十分有限。景德鎮位於江西,胡平生於茲長於茲,後又工作於此,在茲念茲,心心念念皆在於本土文化與人文。此次應邀創作本土題材的報告文學,他更覺義不容辭。這位有著敏銳觸角和尖銳思想的報告文學作家,猶如獵人發現獅子或是獅子發現奔鹿一般,緊緊地抓住了這個好題材,幾個月駐地採訪,實可謂不惜心血與功力,傾盡才華和智慧,寫出了這樣一部“帶著體溫”、情感熱度和思想深度的作品,體現了一位有遠大抱負作家自覺的文化擔當和社會責任。
作為瓷都的景德鎮是永遠書寫不盡的。作為一種典型的中國器物,瓷器的往事與今生亦難以磬書。胡平從這個看似不大的地方和器物切入,為讀者打開了一個開闊而豁亮的藝術空間和思想空間。在《瓷上中國》中,我們讀到了中國一個並非核心區域或發達地區的發展,而景德鎮的歷史也正映照出中國的歷史。從這個層面上說,這個被英國人李約瑟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工業城市”,這座舊稱與中國同名的景德鎮,它的命運就是中國命運,它的身影就是中國身影,它的精氣神與魂魄就是中國精氣神與魂魄。“昌南”(china)——景德鎮是一個具體而微的中國,一個縮小了的中國。公元1004年,當澶淵之盟簽訂後,遼國索要大量瓷器之時,北宋真宗將年號賜予這個江南小鎮,景德鎮迎來了第一個重大的歷史發展機遇,一躍成為宋代四大名鎮之首。建國後,景德鎮要“為六億人造飯碗”,從區區小鎮升級為省轄地級市,從而迎來了第二次重大發展機遇的黃金期。曾幾何時,景德鎮輝煌騰達,名滿天下。然而,歷史的風水輪流轉,改革開放以來,景德鎮的發展落後了,昔日的十大瓷廠風光不再,尤其是邁進市場經濟時代以後,景德鎮顯然更加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工廠倒閉,工人下崗,景德鎮淪為了江西省底子薄、落後欠發達地區。到了2009年,景德鎮又被列為全國第一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瓷都面臨著變為“廢都”的威脅。但是,在嚴峻的形勢面前,景德鎮人,這些世世代代與瓷器打交道的匠人和藝人沒有低頭趴下,而是昂起了頭挺直了胸。他們埋頭苦幹、精益求精,嘗試半飢餓行銷、限量銷售,不斷向文化靠攏,不斷探索創新,努力趟出一條以改革促發展的新路。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會存在著私營作坊遍地開花的亂象,也會出現市場的無序、惡性競爭,但是,千年瓷都的經濟命脈尤其是文化命脈卻藉此得以賡續與綿延,弘揚與光大。因此,在《瓷上中國》里,我們讀到的是一個博雜的斑斕的現代都市,它在艱難地浴火涅槃,重生新生,如蛾化蝶,如蟬蛻殼,要從舊體制機制和桎梏中掙脫出來,探尋出一條變革創新發展的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說,景德鎮的當代史就是縮微了的中國當代發展史,是當代中國話本生動的一頁,景德鎮故事便是中國故事。
中國故事,不但要講述中國的人與事,歷史與現實,過去與未來,更要展示中國文化,展現中國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表現中國精神與魂魄。後者或許具有更為沉甸甸的分量。作家胡平顯然深入思考了如何書寫與講述中國故事的創作課題,並且發現了中國文化發展的要害與關鍵,那就是要在創新、創造中發展,要在“創造性的破壞”中發展。固步自封或者隨著潮流亦步亦趨的瓷器業在新的全球化的時代環境下,已經喪失了生機與活力。作者通過深入的調查,憑藉翔實的資料進一步提出,要以古典對抗現代主義。現代主義有可能更容易使文化喪失個性及品格,使之趨同或統一化,而作為傳統文化精粹與靈魂的古典風格、古典文化,或許可能穿越千年時空,重新構築起我們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園。近年來,景德鎮的陶瓷工藝專家和行家向元華、李勝、王錫良、張松茂、劉遠長、羅國新、李見深、鄭禕、王志剛、蘇元陽、謝衛鋒、陳雨前、劉威、藤町等本地人士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景漂”們,開始積極探索陶瓷藝術,竭力突破“容器的束縛”,不斷傳承創新,從落後中突圍,創造出新的生產和經營業態,亦即生髮起龐大的文化創意產業,並逐步向形成生產鏈拓進。他們發明了新工藝、新技術、新藝術,譬如由水滴受到啟發,發明出“滴畫”;創造出新型的陶瓷繪畫顏料“泥中彩”,兒童陶瓷,瓷上畫,等等。這些文化創意與創新,是面向全球化的對傳統瓷文化的一種新創造,體現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宏闊背景下,中國江南一隅對本土文化的苦苦堅守與弘揚。這,或許正是作者希望“說給全球聽的中國故事”。胡平用自己心血化成的文字,勇敢地擔當起了為文化發展與變革、堅守與創新鼓與呼的重擔。
胡平是激情內斂、富于思想的報告文學作家。在《瓷上中國》中,處處都能窺見作者思想的光芒。這是一種冷靜的深邃的思考。作者猶如一位憂心忡忡的學者,面對一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在文化上的日益削弱或走低深感不安。作品的字裡行間都能讀到他的這種深切憂思。這部書因此也可謂是一部中國文化憂思錄。在作者看來,發展有快慢,但是真正紮實強勁的發展一定要有強悍的文化力量作為支撐,軟實力的發展絲毫不能懈怠不能放鬆,要將文化軟實力同經濟硬實力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那么,從景德鎮和瓷文化這個視窗,我們已足以窺見中國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發展的艱巨性。中國如此浩大、如此古老,作為東方大國,中國不能自毀長城,斷了自己的文化這一精血氣脈;恰恰相反,崛起了的中國應該更有能力保護和發展自己的優秀文化。景德鎮雖然還不發達,步伐還比較慢,但是,它的文化發展理念是先進的、可取的,應該描述出來,成為一面鏡鑒。這,正是作家胡平所要做的事情。
《瓷上中國》富於知識性和趣味性,具有很強的可讀性。這與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密不可分。作者的藝術感覺相當敏銳、到位。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了解到瓷器製作的工藝、流程,陶瓷行業的各種行規、掌故、往事與歷史,也能走進當下古瓷器仿製行業,了解其中種種的隱秘和內情。譬如作者寫到的雞缸杯、斗笠碗、留人茶、火石紅、雞爪紋、照子、開紅、黑禁、“砍草鞋”、“放排”、“吃蒸菜”等等。作者同時也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個財富故事,點石成金的人物及其傳奇。但是,作為報告文學作家,胡平始終保有著自己鮮明的問題意識與批判精神。在描述這些生動的財富傳奇時,在講述仿古做舊、雅賄、評定工藝大師等各種掌故時,他始終沒有放棄審視的眼光,對當下社會不斷膨脹的博金欲望流、扭曲的金錢觀、義利觀等都給予了尖銳的批評。作品行文風趣,形象。他引用雨果和陳丹燕的文字,描述兩個強盜進入了圓明園,一個搶一個燒;寶瓷流落海外,“最好不要想起它們是怎樣離開自己的家鄉的”。又如:聽結巴的人講話,如同自己在公車上扒人錢包,緊張得不行;領導變臉比翻書還快;真古董怎么看都是金枝玉葉的大姑娘,不可能是拉了臉皮、縮了肚皮的半老徐娘;兩個鄉下人像割韭菜一樣,割去了權威不可一世的自信;你若盛開,蝴蝶自來的各種譬喻;等等。
胡平描寫的是瓷文化。這部作品同樣充滿了馥郁的文化氣息。大量的古詩詞、歷史典故的引用,洗鍊的文字,濃厚的思辨氛圍,都讓人感到文化的氣息撲面而至。作者從事的是打撈失落的東方文明的工作,他以宏大的抱負,幾經“窯火”的煅燒淬鍊,終於為讀者捧出了一枚精美的文字藝術作品。《瓷上中國》堪稱本年度報告文學創作的重要收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