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銷瓷

中國外銷瓷

《中國外銷瓷》是2008年8月1日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甘雪莉。本書詳述外銷瓷的特色,從而透視瓷器貿易的來龍去脈。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外銷瓷
  • 作者:甘雪莉
  • ISBN:9787801868657
  • 類別:歷史.地理 -> 歷史 -> 文物考古
  • 頁數:173
  • 定價:¥48 元
  •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 出版時間:2008-08-01
  • 開本:32開
  • 版次:1
基本信息,作者簡介,內容提要,目錄,前言,後記,

基本信息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中國外銷瓷
作 者:甘雪莉
類 別:歷史.地理 -> 歷史 -> 文物考古
開 本:32開
ISBN:9787801868657
頁 數:173
出版日期:2008-08-01
第1版 第1次印刷
市場價: ¥48 元

作者簡介

甘雪莉(ShirleyGanse),中國陶瓷專家,對當代和古代陶瓷有濃厚興趣,1982年首次到訪中國景德鎮,考察陶藝及其文化背景。足跡遍及中國·並追尋充滿傳奇色彩的陶瓷之路,遠涉印尼、伊朗和伊斯坦堡。擁夏威夷大學遠東藝術史碩士學位,多年來以館員和顧問身份,任職於博物館及與收藏家並肩工作。 甘雪莉現居於華盛頓州西雅圖,長期擔任史密森尼博物館(Smithsonian Institutiorl)中國巡迴展覽計畫的組長。

內容提要

本書詳述外銷瓷的特色,從而透視瓷器貿易的來龍去脈。這些獨特的瓷器,既以中國紋飾為本,又融合全球各地消費市場的口品味,顯示貿易往還也是藝術風格和技術傳播的通道。中國瓷器於汲取伊斯蘭造型和圖案藝術之餘,反過來也成為模仿的對象,其影響不僅在近東,而且遠及荷蘭、德國、英國,甚至墨西哥。
作者藉助大量從博物館和其他珍藏精心挑選的圖片,細說一幕幕關於貿易、探索、航海、沉船和藝術交流的精彩故事。
提起中國外銷瓷,不期然令人想到遠洋帆船上滿載的青白瓷瓶、碟、罐,它們廁雜於茶葉、絲綢、漆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之間,穿越重洋,散落於在亞、美、歐各洲。

目錄

1 導言
陶瓷技術
世界瓷都景德鎮
瓷器的源流與青花瓷的發展
纏枝紋的起源
2 中國的貿易
尋找通往亞洲之路
商船
馬尼拉帆船貿易與新大陸
沉船
東印度公司
克拉克瓷
沉船上的瓷器
過渡期瓷器
3 歐洲的迴響
中國熱和繪畫
中國:事實與幻想
瓷器奧秘的早期探索
深入王侯之家
4 藝術與商業
廣州的貿易
外銷瓷是一種藝術品
錦上添花:瓷器修飾
出口美洲的瓷器
結語
參考書目
索引

前言

白色。輕叩時會發出樂音。隱約透光。除了瓷器,還有什麼可以這樣形容?瓷器甫從中國出口,就博得世界的讚賞、商人的注目和收藏家的青睞,且激發了致力仿製這種珍貴物料的西方陶匠的創意。不論是珍藏傳世,還是從沉船打撈或地下出土的瓷器,都以其耐久無缺而成為研究早期世界貿易和跨文化交流的理想媒介。
中國的瓷器製造有悠久歷史,其獨傳之秘延續千多年,世界莫不求之若渴,趨之若鶩,這也就難怪要以“China”來命名這種美觀、實用而又耐用的器皿。累世以來,茶和絲雖然是東西貿易的主體,但談到推動跨文化對話,促進意念、紋飾、設計和技術創新的交流,則非瓷器貿易莫屬。
中國早在漢代(前206~公元220年)開始開闢貿易之路,到唐代(618~907年)已經建立龐大的市場,貿易往來莫不以對方的奇珍異器為尚。瓷器從海陸兩路出口,遠屆土耳其、東非,近則至菲律賓、日本和印尼等地,不僅供王室貴族收藏和使用,也作為家族的傳家寶收藏,甚至作為墓葬品使用。
江西景德鎮以盛產瓷器著名,遂有瓷都之稱。宋代(960~1279年)發明了白中泛青的藍白釉瓷器(青白瓷,俗稱影青),青白瓷不僅出口,還供應國內市場和皇室御用。元(1279~1368年)明(1368~1644年)兩代,青白瓷風靡世界,景德瓷的名聲由是確立。
一般來說,瓷是一種白色、半透光、玻璃化的物料,在攝氏1300度左右的窯里燒製成器。但瓷器並不一定是純白色或半透光的,這要視瓷土所含雜質及其厚度而定。中國外銷瓷的品質因其出口市場、以及製造時間和地點而各有差異。質厚粗糙的瓷器通常銷往亞洲各地,後來也銷往西方,纖薄而繪製精美者則多銷往歐洲,供日常使用和收藏。
“外銷瓷”是一個意思多少有點含糊的字眼,既可泛指不同品質、粗糙精細兼而有之的陶瓷,如供應本土市場,隨後也銷往國外,包括唐宋時出口東亞、東南亞和西亞的陶器:也專指為國外市場生產的瓷器,如元代時為穆斯林市場製造的大型“食盤”,以及18世紀根據指定歐洲式樣和圖案特製的瓷器。研究指出,過去認為大多數外銷瓷只在民間窯場製作的看法並不正確,在明、清(1644~1911年)兩代,儘管景德鎮是官窯所在,專為宮廷服務,但它在生產宮廷瓷器之餘,也生產出口瓷器,這也是許多外銷瓷品質優越的原因。
起初,中國商人並不直接與西方買家交易,而是通過中介商由海路或陸路付運,這些中介商大都是阿拉伯商人。但自16世紀初葡萄牙開闢了通向中國的航線後,貿易日趨蓬勃,西班牙、荷蘭、英國和其他國家也紛紛從這個有利可圖的市場分一杯羹。從全球各地沉船和考古遺址中發現的中國瓷器,增加了人們對瓷器貿易分布範圍和內容的了解。
從16世紀末歐洲開始,擺設和使用中國瓷器,以至於以中國款式為藍本的日本瓷器,成為地位的象徵,是富貴且具鑑賞品味的人家才能享有的奢侈。他們的收藏豐富得要用整問房間來陳列。英國以至全歐洲的陶匠,都試圖複製精白、耐久的瓷器,由此衍生了新型的陶瓷品種,如骨瓷、軟質瓷。不過,它們的精細和純白、光亮程度都比不上從中國進口的瓷器。經過多年摸索,直到1709年德國邁斯的工匠勘破制陶的奧秘,局面才有所改觀。
到18世紀,歐洲(稍後還有美國)的貿易公司為與中國在瓷器貿易中爭一日之長短,指定要根據西方的式樣、色澤和圖案製造套裝餐具和其他器皿。東西方陶匠的意念交流,產生各式各樣眩目的新品種,來自不同國家的瓷器時見錯配的樣式和系列設計,以致今天人們還在問:“究竟誰抄襲誰?”

後記

從中亞到羅馬,從東南亞海域到西班牙占領的美洲,從中國口岸到歐洲各大首都和紐約,從第9世紀的中國皇帝到19世紀的鴉片戰爭,都貫穿著中國瓷器的東西方貿易故事。這是充滿探險、創業、戰爭、沉船、財富得而復失、技術突破、裝飾創新和跨文化交流等等內容的故事。無論從東方還是從西方角度來看,我們的世界都必須通過探索和貿易航程來開拓,而尋求瓷器則是這壯舉的一部分。
在今天電子郵件和飛機旅行的時代,我們的社會早就忘記當初橫跨半個地球尋覓寶物所花的時間和精力是多么巨大。陸上通道充滿了風沙、盜賊、乾旱、險境和政治糾紛,危機重重。海上通道雖然有利於瓷器運輸,但同樣存在風暴、劫掠、與其他商人勾心鬥角、風信不易掌握等等風險。雖然無論循陸路還是海路,商人還得冒銷售商品的風險,因為人們也許不喜歡或買不起瓷器,但他們都受到異國奇珍的吸引,對豐厚的利潤趨之若鶩。世界由此變得多姿多彩。
遺憾的是,幾百年來中國和西方交流了大量貨物,卻沒有真正努力去理解或欣賞對方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外國商人被限制於中國的某些港口,中國商人很少跑到歐洲去,互相理解的機會少之又少。
歐洲根據充滿異國情調的中國典型圖像而形成“中國風格”,對許多人而言這是唯一能使他們想起中國的有形物體,不知道這些圖像也可能是中國人對他們認為歐洲需要什麼的一種詮釋。中國傳統上就不願受外來影響,對他們奉命仿製的圖案的來源地不感興趣。足戰火強迫打開中國口岸的大門,使貿易得以上升到更廣泛更具實質內容的層面。
歷史演進到近代,很顯然,西方貿易商和押運員都是當今投資者和商家的先驅,後者向中國購買或外販中國工廠製造形形色色專為供應全球出口市場的產品,其中許多產品都是根據外國客戶提供的設計製造。中國和歐洲瓷器裝飾主題交流也是一個永遠不會完結的故事,如今東西方風格的雙向交流仍在重演。
瓷器只是中國和西方珍品貿易中的一種商品,其數量和收益很難與茶葉相比,但卻被研究得最多,因其耐用持久,能保存到現在,引起史學家和藝術品市場的注意。當然還因為瓷器美觀而別具魅力,凡有瓷器從沉船中打撈上來,即使是一個茶壺或瓷盤,也因其曾深藏海底數世紀而仍會引起人們的莫大興趣。無怪乎一有關於沉船撈獲瓷器和拍賣這類珍品的新聞和拍賣會,總會引起世界各大都會的鬨動。中國瓷器作為這么一段曲折多采的歷史的有形聯繫,無疑將繼續成為全球注視的焦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