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瓦隆人
- 類型:日耳曼人的一個分支
- 相關人種:凱爾特人
- 釋義:外人
- 語言系屬:(法語)印歐語系-羅曼語族
簡介,語言與宗教,歷程,歷史人物,
簡介
比利時民族之一,人口約有330萬。分布在布魯塞爾以南地區。另有部分散居在法國東北部的北部省和阿登省,以及美國、加拿大和薩伊(今剛果民主共和國)。屬白種人。使用法語,屬印歐語系羅曼語族。信奉天主教。瓦隆人的族源與法蘭西人相近,其先民主要是羅馬化的別爾格人,並吸收有法蘭克人的成分。因此在語言和文化上,瓦隆人和法蘭西人大體一樣。瓦隆語是法語北部方言中的一種。17世紀一度得到發展,後來逐漸被標準法語所取代。5世紀後,瓦隆人所在地區臣屬法蘭克王國。9世紀查理曼帝國分裂後,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14世紀末,大部分地區為勃艮第公國所統一。此後,輾轉處於西班牙、奧地利和法國的統治下。拿破崙失敗後,於1815年劃歸荷蘭。1830年,瓦隆人與佛拉芒人聯合,建立獨立的比利時王國。瓦隆人工業發達,多從事採煤、冶金、機器製造、化工等行業。
語言與宗教
現使用法語,屬印歐語系羅曼語族。信奉天主教。瓦隆人的族源與法蘭西人相近,其先民主要是羅馬化的別爾格人,並吸收有法蘭克人的成分。因此在語言和文化上,瓦隆人和法蘭西人大體一樣。瓦隆語是法蘭西語北部方言中的一種。17世紀一度得到發展,後來逐漸被標準法語所取代
歷程
瓦隆人的族源與法蘭西人相近,其先民主要是羅馬化的別爾格人,並吸收有法蘭克人的成分。公元前5世紀左右,在現今比利時地域上住著屬於克爾特部落群的別爾格人(比利時由此而得名)。公元1世紀後,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他們和法國地域上亦屬克爾特部落群的高盧人(見法蘭西人)一起,接受了羅馬文明,完全羅馬化。3世紀以後,他們同化了進入當地的法蘭克人,同時也受到法蘭克人的影響,因此在語言和文化上,瓦隆人和法蘭西人大體一樣。瓦隆語是法蘭西語北部方言中的一種。17世紀一度得到發展,後來逐漸被標準法語所取代。
5世紀後,瓦隆人所在地區臣屬法蘭克王國。9世紀查理曼帝國分裂後,長期處於封建割據狀態。14世紀末,大部分地區為勃艮第公國所統一。此後,輾轉處於西班牙、奧地利和法國的統治下。拿破崙失敗後,於1815年劃歸荷蘭。1830年,瓦隆人與佛拉芒人聯合,建立獨立的比利時王國。瓦隆人工業發達,95%是城鎮居民(1981),多從事採煤、冶金、機器製造、化工等行業。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三,以養牛、豬為主。農作物有小麥、大麥、馬鈴薯等。
歷史人物
萊昂·德格雷勒,二戰前歐洲最年輕的政治領袖,比利時“雷克斯”黨的創始人,黨衛軍中最著名的外籍自願者。希特勒對這位出色的年輕人也是欣賞有加,曾說過:“我如果有了兒子,希望他能像萊昂一樣”這樣的贊語。
德格雷勒於1906年6月15日出生在阿登地區的布永(Bouillon)鎮。其父親是1901年由法國來到比利時的移民,德格雷勒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聰穎過人,在家鄉有“天才”和“神童”之稱。
1920年,德格雷勒考入比利時天主教魯汶(Louvain)大學攻讀法律。在大學裡,他還選修了政治、藝術、考古和哲學等課程。
在學生時期,德格雷勒就已經開始展現出非凡的領導才能和個人鬽力。到二十歲時,他撰寫的書籍已有五部獲得出版。1930年,德格雷勒完成學業並獲得法律博士學位。此後,他辦了一家出版社,開始發行自己的周報。
德格雷勒從小就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後來他加入了“天主教運動”並很快脫穎而出,成為該組織的領導人之一。 至1931年,德格雷勒已成為一顆耀眼的政治明星,發表的演講超過2000場,深受大眾的喜愛。1935年,德格雷勒脫離天主教黨而發起組織了“雷克斯運動”(Rexists),鼓吹髮動激進的改革,建立類似義大利法西斯國家體制,公正團結的“總體國家”。
1936年5月24日,德格雷勒領導的“雷克斯”黨在大選中異軍突起,在議會上院和下院中總共贏得了34個席位。然而,執政的三黨迅速地結成同盟,一起對德格雷勒進行打壓。很快,雷克斯運動陷入低潮,黨也發生了分裂,但德格雷勒仍獲得了大多數青年選民的支持並在接下來的選舉中當選為國會議員。
當戰爭的腳步臨近時,德格雷勒在國內力主中立,以使比利時能成為敵對的德法之間的緩衝。作為有遠大抱赴的政治家,德格雷勒的眼光並不僅僅局限於歐洲大陸。他以學者的身份先後訪問了拉丁美洲、美國、加拿大、北非、中東和所有歐洲國家。他認為,歐洲的唯一出路是以共同的文化傳統為紐帶實現統一。在訪問中,德格雷勒分別得到了墨索里尼、邱吉爾和希特勒等各國首腦的接見。
1940年德軍入侵比利時,德格雷勒的政敵藉此機會發難。5月10日,德格雷勒被比利時政F以“通敵”罪逮捕。在獄中,德格雷勒遭到嚴刑拷打。在親屬的努力下,德格雷勒逃脫了被處死的危險,最後被送到法國南部的一個集中營關押。隨著德軍的勝利,德國人開始尋找戰前對其持友好態度的德格雷勒。很快,德格雷勒被德國人釋放並返回了比利時。然而,獲釋後的德格雷勒一開始並沒有與德國占領軍合作。
當希特勒發動征俄之戰後,德格雷勒提出組建一個由瓦隆人自願者組成的營,希望藉此為瓦隆人在今後希特勒的新歐洲中謀得一個顯赫地位。1941年8月8日,德格雷勒自願加入德國陸軍成第477步兵團一名普通士兵。對於德格雷勒的這種行為,他的瓦隆人戰友都戲稱他為“謙虛第一的勃艮第公爵”。
在第477步兵團服役3個月後,他被提升為軍官並調職到由比利時自願者組成的第373步兵營。
1942年5月1日,他晉升為少尉。
1943年6月1日,他以黨衛軍預備役中尉的身份轉調到黨衛軍維京師任後備軍官。當月,他調往由原陸軍第373步兵營擴編而成的黨衛軍“瓦隆人”突擊旅(SS-Sturmbrigade Wallonien)任軍械官。
1944年1月30日,他晉升為黨衛軍上尉。2月13日,“瓦隆人”突擊旅旅長盧希恩;利珀特(Lucien Lippert)陣亡,德格雷勒接管指揮權繼續率部作戰。6月21日,卡爾布爾克被任命為“瓦隆人”突擊旅的新旅長,但實際上是和德格雷勒合作指揮部隊,布爾克負責組織和訓練,德格雷勒則負責作戰,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該旅擴編為黨衛軍第28師為止。
1944年2月20日,德格雷勒獲頒騎士十字勳章。其推薦人奧托·吉勒在推薦書中寫到:在切爾卡瑟西部持續一周的戰鬥中,“瓦隆人”突擊旅與其他陸軍和黨衛軍部隊一起依靠自身的力量擊退了敵軍的進攻。當英勇的盧希 恩利珀特旅長於2月13日被一顆子彈擊中胸部而壯烈犧牲後,德格雷勒接管了全旅的指揮權。在此前的無數次戰鬥和最後的突圍行動中,德格雷勒以勇敢的行動向我們展示了其優秀的作戰指揮能力。在同志般的戰鬥友情凝聚下,他和勇敢的瓦隆人一起,與陸軍和黨衛軍的日耳曼官兵並肩作戰,使突圍得以順利實現。我建議向這些勇敢官兵的領導者頒發騎士十字勳章。
1944年4月20日,德格雷勒晉升為黨衛軍少校。
8月8日,他到達愛沙尼亞,開始擔任“瓦隆人”戰鬥群的指揮官並參加了納爾瓦戰役。8月27日,他獲頒騎士十字勳章橡葉飾,其推薦書內容如下:1944年8月23日,敵軍以愛沙尼亞部隊為主要進攻對象並一舉突破了他們的防線。整個多爾帕特(Dorpats)的西和西南方側翼都已直接暴露在蘇軍的打擊之下,僅有一些沒什麼戰鬥力的警衛部隊防守。與此同時,德格雷勒少校正趕往在西南面阻擊蘇軍進攻的重步兵連。在那天早晨的旅程中,德格雷勒確認了戰場形勢並將正向多爾帕特潰逃的愛沙尼亞部隊收攏起來。他將愛沙尼亞和德軍部隊組織成一個戰鬥群並部署在戰略要點萊瑪茨(Lemmatsi)山,建立起一條防線以阻擋蘇軍的進攻。而這支由殘兵敗將組成的戰鬥群竟然堅守萊瑪茨山防線達一整天之久。 德格雷勒在戰鬥中的勇敢表現,激勵了愛沙尼亞部隊殘部繼續奮戰到底。當官兵貓著腰在戰壕中作戰時,德格雷勒則站在高處下達命令。敵軍向多爾帕特市進攻的企圖被挫敗,應完全歸功於德格雷勒少校在關鍵時刻的個人決斷,否則我方仍在更南面作戰的部隊將有被合圍的危險。
1944年10月9日,德格雷勒因在1942年8月-9月的普魯斯卡婭(Pruskaja)、切爾雅克夫(Tcherjakov)、庫班諾-阿爾米安斯基(Kubano-Armianski)地區和1943年12月在切爾卡瑟地區的戰鬥中的突出表現而獲頒金質德意志十字勳章。從前線下來以後,德格雷勒被希特勒親自授予騎士十字勳章橡葉飾。
此後,他作為宣傳部的特邀嘉賓四處發表演講直至1945年1月底。
當德格雷勒自蘇聯回到布魯塞爾時,比利時人為他舉行了歷史上最盛大的歡迎儀式。一萬多名布魯塞爾市民在街道兩旁夾道歡迎。而就在兩個月前,盟軍部隊已經攻入了比利時境內。
1945年1月1日,德格雷勒晉升為黨衛軍中校。1月30日,他被任命為黨衛軍第28“瓦隆人”自願裝甲擲彈兵師(28. 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 Wallonien)師長。4月20日,他被提升為黨衛軍上校。
在首批赴東線的800名瓦隆人自願者中最後只有三個人得以倖存,其中之一就是德格雷勒。在整個二戰期間,黨衛軍中先後有約2500名瓦隆人自願者在與蘇軍作戰中陣亡。
德格雷勒曾說過,“如果沒有黨衛軍,整個歐洲可能在1944年就已落入蘇聯的魔掌。他們會比美國人早得多達到巴黎。黨衛軍曾在莫斯科、哈爾科夫、切爾卡瑟和塔爾諾波爾英勇地擋住了蘇軍。黨衛軍的抵抗使蘇軍失去了超過12個月的時間,否則他們將在愛森豪威爾之前抵達諾曼第。人們應該感謝這些作出犧牲的年輕人”。
當德國投降後,德格雷勒首先逃到當時仍處於德軍控制之下的挪威。在那兒,他和追隨者搭乘一架飛機出逃,沿途曾多次遭到地面防空火力的打擊,最後因燃料耗盡迫降在西班牙境內。在迫降時,德格雷勒有多處骨折,後來在醫院住了一年才完全康復。住院期間,德格雷勒一俟他的右臂能夠活動後就開始埋頭撰寫他最著名的一部書《Campaign in Russia》。
二戰徹底結束後,盟軍開始威脅西班牙政F,如果不交出德格雷勒和維希法國首相皮埃爾·拉瓦勒,將對其採取軍事行動。佛朗哥採取了折中的辦法,交出了拉瓦勒,而以身體有傷不宜移動為由留下了德格雷勒。德格雷勒傷愈出院後,即被安排到一所修道院躲藏起來。然而,他的家人、朋友和支持者在被遣返回比利時國內後即被逮捕,有些甚至被拷打至死。他的七個女兒一個兒子被強制分送到歐洲各地的拘留中 心看管,連名字都被全部更改,以避免他們以後恢復聯繫。同時,比利時政府下令禁止他們互相聯繫,也不許他們與其父有任何形式的往來。 比利時新政府不僅以缺席審判的形式宣判德格雷勒死刑,而且還頒布了一項名為《德格雷勒法》的法案,該法案禁止任何人運輸、擁有、收受有關德格雷勒的書籍。其中《Campaign in Russia》就被宣布為禁書。
1954年,改名為Leon Jose De Ramirez Reina的德格雷勒正式加入西班牙國籍,他以新的熱忱投入到建築行業中。就像在戰場上他能夠從士兵成長為上校一樣,德格雷勒憑著自己的奮鬥白手起家,逐漸建立起一家大型建築公司。此後,德格雷勒的公司以優質和高效而蜚聲海內外,甚至連美國政府都曾委託他的公司承建一些在西班牙境內的諸如軍用機場等大型軍事工程。在此期間,德格雷勒的忠實追隨者在歐洲各地找到了他失散的所有子女並送至西班牙與他團聚。
在戰後約四十年里,德格雷勒曾12次在公開場合向比利時政府發出信息,只要比利時政府在有陪審團的情況下公開進行審判,他願意回國受審。然而心存顧忌的比利時政府沒有作出正面回應。在德格雷勒流亡西班牙期間,曾發生過數起試圖清算他的事件。
1961年7月5日,西班牙警方逮捕了兩名自法國庇里牛斯山一個小村子非法進入西班牙國境的“旅行者”。這兩人,一個是名叫Zuis Alduide Idelon的以色列人,另一個叫Suison Jake De Mon的人持法國護照。警方在他們的行李中搜出了武器、彈藥、大約相當於50萬美元的各國貨幣、一套麻醉工具、一張某西班牙別墅的詳細平面圖和一個像棺材一樣的盒子。最後,那兩人供認自己是為以色列情報部門服務的特工,奉命潛入西班牙綁架德格雷勒。
1983年,西班牙社會黨在國際猶太人組織的壓力下,鼓譟要驅逐德格雷勒,但最終沒能實現。後來,猶太人追捕納粹逃亡者的組織懸賞10萬美元抓捕德格雷勒,這一舉動也沒有產生任何效果。德格雷勒仍舊在西班牙生活地無憂無慮,經常出現在公眾聚會上,招待朋友聚餐,接見來自各國的前軍界和政界的仰慕者。
1994年4月1日,88歲高齡的德格雷勒在西班牙的馬拉加(Malaga)去世。在臨終前,德格雷勒留下最後遺願希望其骨灰能送回比利時安葬。由於比利時政府的反對,這一遺願最終沒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