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爾瓦戰役(1700年瑞典和俄羅斯之間的戰役)

納爾瓦戰役(1700年瑞典和俄羅斯之間的戰役)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納爾瓦戰役,1700年11月30日,在俄瑞大北方戰爭(1700—1721)時期,彼得一世率俄軍同查理十二世的瑞典軍隊在納爾瓦城附近進行的首次大規模戰役。

查理十二世乘彼得一世的同盟者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按兵不動之機,率3.25萬瑞軍馳援納爾瓦,但參與作戰的只有當先抵達戰場的8000兵力,火炮37門。

11月30日晨,瑞軍經2小時炮擊,爾後向俄軍陣地發起攻擊。查理十二世根據逃兵供詞獲悉有關俄軍部署的確切情報後,企圖分割俄軍,各個擊破,遂將大部兵力集中於俄軍右翼作戰,以奪取坎佩霍爾姆島附近的橋樑,使俄軍失去這惟一的渡口。14時,瑞軍兩處突破俄軍戰鬥隊形。許多軍官和外籍將領,其中包括德·克羅阿公爵,向瑞軍投誠。俄軍不久前才組建的團隊,因無軍官指揮,開始向渡口撤退。潰退之軍蜂擁而上,納爾瓦河橋因承受不住而坍塌。未及渡河的士兵併入兩正規禁衛團——普列奧布拉任斯科耶團和謝苗諾夫斯科耶團。兩團堅守陣地。擊退瑞軍多次衝擊。左翼,魏德將軍指揮的師也頑強抵抗。但是,俄軍被分割為二,缺乏統一指揮,無法組織防禦,俄軍將領遂在保留武器(火炮除外)和軍旗的條件下被迫投降。但瑞軍於12月1日,當兩禁衛團和戈洛溫師渡過納爾瓦河後,解除魏德和特魯別茨科伊兩師武裝。瑞典少年國王查理十二以八千破三萬,大敗俄國彼得大帝

基本介紹

  • 名稱:納爾瓦戰役
  • 地點:納爾瓦
  • 時間:1700年
  • 參戰方:瑞典、俄國
戰役背景,過程,點評,

戰役背景

彼得時代的俄羅斯帝國 極力向四周的海洋擴張彼得時代的俄羅斯帝國 極力向四周的海洋擴張
17世紀後期的俄羅斯,已經是擁有遼闊的疆域超大帝國。但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他們都與比西面的歐洲各國落後。無論是完成資產階級革命英國荷蘭,還是諸如法國西班牙瑞典這類絕對君主制國家,都已拋棄腐朽的農奴制度。唯有俄國依舊我行我素。
如果俄羅斯想要加入先進國家體系,就必須讓自己有可以觸及西方的出海口。然而,南方黑海奧斯曼帝國控制,北方波羅的海口為德意志人和瑞典所掌握。現成可供使用的口岸,是位於白海阿爾漢格爾斯克港。但那裡每年都有9個月的封凍期,根本不利於貿易交流的進展。為此,俄羅斯人的每一場對外戰爭,都是向著海洋的方向進行衝鋒。彼得一世在1689年奪權後,更是決心把俄羅斯變為真正的“半歐洲式強國”。
彼得有極大的野心去強化俄羅斯國力彼得有極大的野心去強化俄羅斯國力
為此,有過遊歷西歐經驗的沙皇,立即在全國上下展開大刀闊斧的改革。準備從軍事、政治和經濟等諸多方面,推行自己在西方接觸到的先進經驗。除了需要大力發展近代工業外,還必須建立強大的正規陸軍與海軍。通過沙皇的威權與部分貴族的支持,彼得將中央到地方的幾乎所有權力都集於一身。俄羅斯帝國軍隊也改頭換面,從依靠僱傭軍打仗的臨時徵召力量,發展為擁有20多萬陸軍和數十艘戰艦的近代常備武備。
1695年3月,彼得首先挑軟柿子下手。他親率33000人的部隊和170門各類火炮,南下進攻位於烏克蘭大平原邊緣的亞速城。結果,由於長途遠征和土耳其援軍的干擾,俄羅斯新軍和他們的主人一起大敗而歸。倍感屈辱的彼得,在之後不到半年時間裡,親自監造了27艘大型戰艦和1300多艘平底貨船。這些水面艦艇讓俄軍的戰力和持久能力有了顯著提升。在次年6月的第二次總攻中,沙皇統帥75000陸軍和新的亞速海艦隊出戰。他們在驅逐了土耳其艦隊後,對城市進行了一個月的圍攻。到1696年的7月19日,彼得的軍旗終於被插上了亞速城。
身處亞速海前線的彼得大帝身處亞速海前線的彼得大帝
然而,區區亞速海還不能支撐起彼得的世界霸權夢想。克里米亞半島韃靼騎兵和土耳其駐軍,就足以在近海擋住俄羅斯船隻。遠在黑海南側的君士坦丁堡,則更是鎖住整片海區的關鍵。因此,彼得在1697年派出使團,準備同波蘭奧地利一起締結反土耳其同盟。由於兩國對俄羅斯的提防等因素,這個構想無從落實。但俄羅斯人又調轉槍頭,陰差陽錯的準備對西北鄰國瑞典下手。
當時的瑞典,剛剛經歷國王查理十一世(卡爾十一世)的駕崩。年僅15歲的查理十二繼位,也接過了一個非常不穩定的東波羅的海強權。尤其是位於海區東面的利沃尼亞,一直企圖從瑞典的控制中解脫出來。當地貴族巴特庫爾逃往波蘭,慫恿國王奧古斯特二世對世仇瑞典開戰。很快,同樣敵視瑞典的丹麥加入進來,並引得俄羅斯人也趕來湊熱鬧。彼得就此調整策略,準備先奪取瑞軍控制的納爾瓦和伊萬哥羅德,在更靠西歐的波羅的海鑿出一個出海口。歷史上的大北方戰爭,就此醞釀起來。
大北方戰爭開始前的 波羅的海形勢大北方戰爭開始前的 波羅的海形勢
腓特烈四世 奧古斯特二世與彼得一世腓特烈四世 奧古斯特二世與彼得一世
1697年12月,俄羅斯、波蘭和丹麥三國正式結成北方同盟。他們準備乘瑞典國王繼位之機宣戰,共同瓜分瑞典在斯堪的納維亞和歐洲大陸的所有領地。先由丹麥國王腓特烈四世(弗雷德里克四世)出兵,把査理十二的主力引向西面,然後再由俄波聯軍隊向波羅的海東岸各省進攻。
巧的是,瑞典的特使也來到了莫斯科宮廷,要求與俄羅斯簽訂永久性的和約。彼得在表面上舉行盛大歡迎會,並親自接見這位特使,大談兩國之間並不存在的傳統友誼。同時,也忙裡偷閒的召見丹麥和波蘭大使,進一步討論具體的出兵事宜。最後,俄羅斯和雙方同時簽署了和平條約與攻守協定,堪稱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典範。為了使自己不陷入兩面交戰的困境,彼得還專門派人在1699年去往君士坦丁堡,準備與土耳其正式議和。
浩浩蕩蕩開向西部戰場的俄羅斯新軍浩浩蕩蕩開向西部戰場的俄羅斯新軍
然而,傲慢的土耳其人卻不想很快與俄羅斯簽署協定。這讓心急如焚的彼得,很快錯過了夾攻瑞典的大好時機。1700年初,丹麥軍隊已經開始對瑞典的戰爭行動。俄羅斯與奧斯曼帝國的協定,卻拖到8月才最終簽署。因此,當彼得派出10萬浩浩蕩蕩的俄軍踏上西征之路,兩個盟國也已經同瑞典人鏖戰了半年之久。瑞典也已經同英國達成了同盟協定,並因此獲得了皇家海軍的技術支持。
早在這年的3月,當俄羅斯大使還在南方同奧斯曼蘇丹磨嘴皮子時,丹麥軍隊已成功將瑞典人吸引到西部戰場。國王菲特烈四世將主力軍部署在霍爾斯坦據守,並以排名歐洲前五的強大海軍封鎖松德海峽。然而,一貫以勇武善戰著稱的瑞典軍隊,在查理十二的率領下也爆發了驚人戰力。依靠皇家海軍的幫助,年輕的國王親率15000人馬從哥本哈根登入。由於大部分丹麥部隊都駐守在大陸地區,根本來不及救援孤懸在西蘭島上的都城。菲特烈四世在震驚之餘,被迫簽署了退出戰爭的城下之盟。
瑞典軍隊的突然登入 讓丹麥方面措手不及瑞典軍隊的突然登入 讓丹麥方面措手不及
接著,查理十二準備動員海陸軍主力,渡海直接進攻波蘭軍隊的後方。此時的波蘭軍隊,已經將大部分兵力投入到愛沙尼亞戰場,根本沒能力顧及身後的海岸。加上他們從未有過強大的海軍,更不可能在沿岸擋住瑞典人的攻勢。10月6日,查理的主力軍也如預料般順利登入,準備直取遭到圍困的首府里加。但他卻收到了更為驚人的訊息,俄羅斯軍隊已經在9月殺入北方的利沃尼亞。考慮到俄軍的規模,瑞典國王也隨即率軍調頭,首先解決那個出爾反爾的對手。
10月20日,俄軍抵達地區重鎮納爾瓦,並立刻展開全方位的強攻。面對35000俄羅斯士兵(步兵2.7萬人、龍騎兵1500人,地方騎兵6500人)與195門火炮,城中的1900名守軍也以手頭的297門各類火炮還擊。俄軍雖然整軍經武,但由於炮兵裝備不佳、火炮陳舊、彈藥不足,對於強化的歐式要塞還是沒有太多辦法。他們用兩周時間消耗完火藥和炮彈,卻還是奈何不了瑞典人的抵抗。
毗鄰波羅的海的納爾瓦城毗鄰波羅的海的納爾瓦城

過程

親自領兵的瑞典國王 查理十二親自領兵的瑞典國王 查理十二
11月19日,查理十二率領8000人出頭的瑞典軍隊靠近納爾瓦。訊息傳到俄羅斯軍營,彼得立刻以督促援軍和彈藥輜重早日到達為理由,於11月29日去諾夫哥羅德,把指揮下放給戴克羅親王和剛剛僱用的外籍將領馮-克魯伊公爵。
同時,由於害怕擁有強大近戰能力的瑞典士兵,俄軍開始讓各分隊構築野戰工事和防禦戰地。期望以不對等的密集射擊,阻擋對手的野蠻衝鋒。
躲避在圍城工事中的俄羅斯新軍躲避在圍城工事中的俄羅斯新軍
當天上午10點,瑞典人就已經抵達可以觀測俄軍陣地的位置。查理十二努力隱藏大部分部隊,以免暴露自己此時不足萬人的劣勢兵力。他們也注意到俄軍將大部分兵力分散部署,異常僵化地限制在特定陣地內。又由於兵力龐大且陣地內工事複雜,造成全軍被壓縮在很小的空間內,彼此機動都非常困難。
於是,瑞典軍隊決定分兵兩路,同時猛攻俄軍的左右兩個側翼。還要出動騎兵加強側翼威脅,阻止俄軍士兵從自己的陣地內出逃。這樣可以規避自己的數量不足,而限制俄軍的相互協助。
抵達戰場的瑞典步兵抵達戰場的瑞典步兵
下午2點,瑞典人向俄軍發起了突然性的總攻。恰逢天降暴雪,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俄軍哨兵的觀察視野。結果,直到瑞典軍隊的炮聲響起,大部分陣地內的俄羅斯人才如夢初醒。
很快,瑞典人的先頭部隊已接近俄軍的第一道防線正面,並開始密集的燧發槍齊射。從未同歐洲強軍遭遇的俄國士兵,很快就被這樣劈頭蓋臉的火力所壓制。在軍官的催促下,他們也按照歐式標準列隊還擊,並成功堅持了15分鐘。然而,瑞典人仍然迅速越過了壕溝。
在風雪中衝擊俄軍陣地的瑞典士兵在風雪中衝擊俄軍陣地的瑞典士兵
由於瑞典本國的人口非常有限,所以向來強調將射擊火力與冷兵衝鋒進行有機結合。當歐陸主要強國都在17世紀末淘汰了長槍,瑞典陸軍的每個步兵營還有部分保留。在正面交戰中,他們會以5-6排的縱深部署步兵橫隊,並以長槍手保護前後的火槍兵。在衝鋒時,長槍手也會和使用刺刀的士兵混編,以便加強正面攻擊強度。相比之下,俄軍大部分士兵的入伍時間極短,也根本沒有做好迎接此等戰爭的準備。因此,在巨大的壓力驅使下,整個戰線都開始出現瓦解跡象。
此外,瑞典人的二線步兵也已經迂迴到了俄軍陣地側翼。在正面交戰的同時,他們也只經過很短的射擊準備,就強行衝擊俄軍步兵。原本應該進行防禦的俄羅斯騎兵,表現的比步兵友軍更差。在指揮官舍烈麥捷夫的帶頭示範下,全體調頭逃跑,並搶先渡過了身後的納爾瓦河。因此,左右陣地的兩翼都無情暴露在瑞典人的多兵種協同攻勢下。
不斷翻越俄軍防禦陣地的瑞典步兵不斷翻越俄軍防禦陣地的瑞典步兵
當瑞典人抵達俄軍的第二道防線,無心戀戰的對手便徹底崩潰,並因自身混亂而在陣地間亂作一團。查理十二趁機率軍殺入,將大量失去抵抗能力的俄羅斯人斬殺。更多潰兵則蜂擁擠到納爾瓦河的橋上,最後因不堪重負而將橋樑壓垮。
隨著瑞典軍隊進入納爾瓦城,俄羅斯人也徹底輸掉了整場戰役。總共有8000人戰死或受傷,還有不少潰兵在河裡淹死,或因寒冷而凍死在求生之路上。包括10位主要將領在內的79名將官被俘。瑞典一方則戰死667人,並有1247名將士在戰役中負傷(一說陣亡近3000人)。他們還在俄軍營地和戰場附近,繳獲了64門攻城炮、22門迫擊炮和4050支步槍。
被迫交出軍旗的俄羅斯投降士兵被迫交出軍旗的俄羅斯投降士兵
戰後,俄羅斯人暫時失去了軍事進攻能力,年輕的查理十二也因此戰在全歐洲聲名鵲起。為了慶祝勝利,瑞典人特意製造了一種用以嘲笑沙皇的獎章。獎章的一面是向納爾瓦城開火的大炮,邊上是正在靠炮火取暖的彼得。另一面則是彼得帶領俄軍逃離納爾瓦,上面還有侮辱性的題詞:逃之夭夭,哭聲哀哀!

點評

俄軍在納爾瓦戰役中失敗後,彼得一世從中得出了必要的結論,立即加緊俄國正規軍建設並裝備新式火炮恩格斯寫道:“納爾瓦會戰是一個正在興起的民族所遭到的第一次嚴重的失敗,但這個民族的果敢精神使它能夠在失敗中學習如何取得勝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