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vow to you,Adolf Hitler as führer and Chancellor of the Reich,my loyalty and courage.I swear to you,and those you have personally named in authority over me.obedience unto death.So help me God. "
因此,為了未來建立龐大的黨衛軍帝國而著手開始儲備兵源的的希姆萊的建立了日耳曼黨衛隊(Germanic SS)這個組織,具體來說就是黨衛隊在西北歐4國建立的本土黨衛隊,以各國的語言來命名組織名稱和宣讀誓詞,其主要是由比利時的“法蘭德斯日耳曼黨衛隊(荷蘭語--Germaansche-SS in Vlaanderen),荷蘭的“尼德蘭日耳曼黨衛隊”(荷蘭語---Germaansche SS en Nederland),挪威的“挪威日耳曼黨衛隊”(挪威語---Germanske SS Norge )和丹麥的“Schalburg軍”。各個國家的黨衛隊在制度,服裝,編制上完全模仿了納粹黨衛隊,而且直接聽命於希姆萊本人(在1942年底日耳曼SS成立之初,希姆萊就對部下們說“必須記住,整個歐洲只有一個SS----黨衛隊全國領袖指揮下的日耳曼SS。”
該師的名字是為了紀念一個著名的軍事人物-弗朗庫斯. 歐根(Francois Eugene);薩伏伊的親王(Prince of Savoy)[薩伏伊歷史上的地區名,是法國東南、瑞士西部和義大利西北部以前的一個公國。此地在為裘力斯·凱撒征服以後幾次易手,並在15世紀早期成為公國,1720年薩伏伊大公取得撒丁尼亞尼亞國王的頭銜,1861年薩伏伊征服者伊曼紐爾二世登上新成立的義大利王國皇座,同時原薩伏伊的大部地區割讓給了法國],歐根在17世紀末以志願者身份參加了解除土耳其人對維也納包圍的戰役。後來又參加了驅除奧斯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 對匈牙利統治的戰鬥。歐根在這些戰役中顯示了出他那驚人的勇氣和卓越的指揮才能,這使得他很快就獲命指揮一支自己的部隊,並在對土耳其人的戰鬥中贏得了三次輝煌的勝利,挽救了奧地利哈布斯堡(Habsburg)王朝;歐根和英國的約翰·邱吉爾(John Churchill,Marlborough公爵)指揮聯合軍在一系列的戰鬥中打敗了法國軍隊,並於1718年攻下貝爾格勒(Belgrade)。
黨衛軍第7“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於1942年3月1日建立,是希姆萊第一次招收非德國國籍的德意志族人和日耳曼裔(ethic German or Volksdeutsche),大部分志願者來自巴爾幹地區(Balkan),特別以來自巴納特(Banat)[該地區位於塞爾維亞(Serbia)和克羅地亞(Croatia)的東部]和錫本布爾根(Siebenbürgen)[羅馬尼亞(Romania)西部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n)地區,Siebenbürgen在德語裡的意思是“七座城堡”,該地區有不少匈牙利族,歷史上一直是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爭奪的地區,在二戰前夕,兩國空軍還曾為此交手]。這2個地區的說德語的居民組成了該師的中堅力量;該師的大部分軍官是由奧地利(Austrians)和羅馬尼亞(Romania)人組成,師長黨衛隊副指揮(上將)亞瑟.菲利普(Artur Phleps)就是羅馬尼亞人。
1943年2月20日,希姆萊下令組建了以波士尼亞[南斯拉夫地區]的穆斯林志願者(Bosnian Muslim)組成的黨衛軍第13“漢特塞爾”志願山地師(克羅地亞第一)[13.Waffen-Gebirgs-Division der SS Handschar (kroatische Nr. 1) “Handschar”],並為該師把舊奧地利陸軍的回教團所擁有的飾品都找了回來,該師成員大多佩帶紅色的土耳其氈帽(red fez),成員在隨軍阿訇的指導下,做回教式祈禱,希姆萊甚至找來了耶路撒冷的回教主協助,藉以監督這個師;Handschar是指阿拉伯短彎刀,所以有些資料會翻譯為“聖刀”師,其的主要任務不過是用來清剿游擊隊。
另外還以阿爾巴尼亞科索沃(Kosovo)地區穆斯林為基礎組成了黨衛軍第21“斯坎德培”山地師(阿爾巴尼亞第一)[21.Waffen-Gebirgs-Division der SS Skanderburg (albanische Nr. 1)] (註:Skanderbeg:斯坎德培,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
在克羅地亞(Croatia)建立的黨衛軍第23“卡馬”志願山地師(克羅地亞第二)[23rd Waffen-Gebirgs-Division der SS “Kama” (kroatische Nr. 2)]是以南斯拉夫的穆斯林為基礎建立的第3個黨衛軍山地師,kama是土耳其語裡“短劍,匕首”的意思.可是從未達到師的規模,存在的時間只是短短4個月而已,44年6月-10月,在克羅地亞建立,由德國軍官,德意志族人以及波士尼亞的穆斯林組成,這時離大戰結束也就5個月而已了,10月該師還沒組建和訓練完畢就被解散,該部隊的軍士(NCO)基本都加入了13SS的“哈格戰鬥群”(Battlegroup Hanke)。事實上,穆斯林的黨衛軍師無論從戰鬥力還是各方面來說,只不過是個笑話而已。
儘管名義上稱為黨衛軍第24“卡斯特獵手”山地師[24.Waffen-Gebirgs-(Karstjager) Division der SS],可是由義大利(Italy)人和南斯拉夫地區的德裔組成的該部隊從未達到過旅級規模,是一隻規模很小的部隊,僅用來掃蕩在奧地利和斯洛伐克以及和義大利交界處的義大利和南斯拉夫的游擊隊。該師的許多成員來自南斯拉夫和蒂羅爾(Tyrol)[蒂羅爾奧地利西部及義大利北部的阿爾卑斯山東部的一個地區。在古代由凱爾特人居住,在19世紀,蒂羅爾不斷地,部分或整體地在奧地利和義大利之間來迴轉手。現在的劃分是從1919年的聖傑曼條約開始的。蒂羅爾阿爾卑斯山區是一個很受歡迎的旅遊區]的德意志族人。44年12月才徵募到3000人左右,勉強夠格號稱有一個旅的實力,45年初在阿爾卑斯山朱利安(Julian Alps)附近和英軍及游擊隊發生了一些戰鬥,45年4月殘餘人員加入的哈邁爾戰鬥群(Battlegroup Harmel)進行了掩護德軍從巴爾幹地區撤退的戰鬥,隨後撤向奧地利;5月倖存人員向英軍投降。
1943年希姆萊把眼光投向了東線的國家,並建立了以烏克蘭西部的加里西亞(Galicia)人為主的黨衛軍第14擲彈兵師“加利西亞第一”(烏克蘭第一)[14.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Galizische Nr.1)(ukranische Nr 1)],由於希姆萊分辨不出加里西亞系和非加里西亞系的烏克蘭人,乾脆把兩者都加以招募,44年6月在德國進行訓練,44年7月趕到東線,隨後在布羅迪-塔爾諾包圍圈(Brody-Tarnow)中,一戰幾乎全軍覆沒,殘餘人員回到斯洛伐克(Slovakia)休整,重建。其後,進行了清剿游擊隊的一些零星戰鬥,45年5月想辦法逃到了西方盟國控制區,並向英軍投降,並設法避免了移交給蘇俄的厄運。
1943年3月達到旅級規模,又以此為基礎加上從骷髏旗隊調來一些人員於1943年11月共同建立了黨衛軍第15擲彈兵師(拉脫維亞第一)[15.Waffen-renadier-Division der SS (lettische Nr.1)]。44年初在耐瓦(Nevel)前線作戰,44年夏天參加了納爾瓦(Narva)血戰,44年11月全師經庫蘭(Kurland)向波美拉尼亞(Pomerania)[中北歐波羅地海沿岸地區,現分屬波蘭和德國]撤退,12月撤退到波蘭北部城市托倫(Torun)休整。45年5月部分向蘇軍投降,一部分向美軍投降。
來自黨衛軍第15擲彈兵師的拉脫維亞志願者
類似第15SS擲彈兵師,黨衛軍第19擲彈兵師(拉脫維亞第二)[19.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 lettische Nr 2)]是44年初第2個拉脫維亞(Latvia)志願兵師,黨衛隊骷髏旗隊(Totenkopf Standarte)的第2摩托化旅(SS-Brigade mot.2)部分人員建立,1944-45年在.波羅的海岸(Baltic coast)附近和庫蘭(Kurland)作戰,45年5月在米托(Mitau)向蘇軍投降。
在東線作戰的拉脫維亞志願者
而黨衛軍第20擲彈兵師(“愛沙尼亞第一”)[20.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estnische Nr.1)]是第一個加入黨衛軍作戰序列的東方誌願軍團,以在42年8月建立的愛沙尼亞軍團為基礎(Estnische Legion),後期加入第5SS“維金”(Wiking)裝甲師。可是該組織一直沒有停止招募過愛沙尼亞(Estonia)人,44年1月正式命名為師,44年4月至8月在納爾瓦(Narva)作戰,後突破庫蘭(Kurland)包圍圈後,其殘存部隊向東普魯士撤退,一直戰鬥到1945年5月在普魯士(Prussia)向蘇軍投降。
黨衛軍第22“瑪麗亞·特蕾西亞”志願騎兵師[22. SS-Freiwilligen-Kavallerie-Division DER SS “Maria Theresa”] 是44年春由2個匈牙利的德意志族人組成的2個團和黨衛軍第17騎兵團(SS-Kavallerie-Regiment 17)組成,44年10月參與清剿游擊隊的行動,44年11月至45年2月和黨衛軍第8SS弗洛里安·蓋爾騎兵師一起參加了布達佩斯特的戰鬥,最後被消滅。[瑪麗亞·特蕾西亞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女王(1740-1780年),她在統治期間參加了奧地利王位爭奪戰爭(1740-1748年)和七年戰爭(1756-1763年)]
黨衛軍第25“匈雅提”武裝擲彈兵師(匈牙利第一)[25.Waffen-Grenadier-Divison der SS “Hunyadi”(ungarnischeNr.1)[Hunyadi:即匈牙利歷史上傳奇式的軍事首領亞諾什·胡尼奧迪,1456年率軍在南多爾費赫爾堡(今貝爾格勒)打敗了土耳其軍隊,將奧斯曼帝國的繼續擴張推後了近一個世紀,被稱為基督教世界的保護者。]該師是第一個匈牙利人組成的黨衛軍師,於44年10月-12月間組建,44年12月18日,該師領到了50挺重機槍和2000把步槍及27輛卡車,但是,該師卻擁有近22000人。這點裝備只怕只能武裝一個戰鬥群出來。45年5月3日在和美軍的戰鬥中遭到慘重損失,但是竟然還摧毀了美軍5輛謝爾曼(Sherman)坦克,一部分人員於1945年5月5日在阿特塞(Attersee 在奧地利境內)附近向美軍投降,還有一些人脫掉黨衛軍制服,換上平民裝逃跑。
而黨衛軍第26“匈牙利人”武裝擲彈兵師(匈牙利第二)[26. Waffen-Grenadier-Divison der SS ( ungarische Nr 2) “Hungaria”]是第2個匈牙利人組成的師,該師大約也是在44年10月-12月間建立,到45年3月為止,全師大約13000-17000人,但是該師的情況比25SS更加糟糕,連制服都發不全,只有3000人領到了黨衛軍制服。2600人穿的是匈牙利的法西斯制服,還有近1000人竟然穿的是平民裝。儘管名義上,德軍發放了反坦克武器和機車輛給該師,可是該師還是靠手持武器對抗蘇聯人。45年3月到4月撤至奧地利,45年4月一部分向英,美盟軍投降,一部分5月在阿特塞(Attersee)附近向美軍投降,隨後大部分人員被移交給蘇軍。
黨衛軍第27“蘭格馬克”志願擲彈兵師(弗來明第一)[27.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 Langemarck(flämische Nr. 1)],該師主要由佛蘭德斯(Flanders)的志願者們組成,後一個芬蘭人組成的團加入,使其擴大成師,但是始終沒有召集到師建制所需的人數,僅僅是界於團和旅之間。43年12月在烏克蘭地區作戰。44年初在日托米爾(Zhitomir)[蘇聯烏克蘭中西部城市]遭到慘重損失,44年4月在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休整。
黨衛軍第29擲彈兵師(俄羅斯第一)[29.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russische Nr 1)]該師成員大部份由俄羅斯叛軍組織“卡明斯基”旅(Kaminski Brigade)成員組成,故由此得名。該師1944年底被解散,成員被送往蘇聯叛將瓦拉索夫(Vlassov) 的部隊和黨衛軍第三十武裝擲彈兵師。番號29給予新成立的黨衛軍義大利人部隊。
而由義大利法西斯黨組成的黨衛軍第29擲彈兵師(義大利第一)[29.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italienische Nr.1)]其中許多成員來自德國的義大利戰俘營。
1944年7月建立的黨衛軍第30擲彈兵師(俄羅斯第二)[30.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russische Nr.2)]可算是一個多國語言部隊了,該部隊有說俄語,白俄羅斯語,波蘭語,烏克蘭語,韃靼語,亞美尼亞語,再加上德國的一些警察部隊可見該部隊的成分是如何的複雜。該部隊還是唯一一隻斯拉夫人(Slavic)成分的黨衛軍組織在法國服役了一段時間,對抗游擊隊,不少人加入了法國抵抗組織。44年11月回到德國,到了12月的時候,全師大約只有4400人。後成員送往瓦拉索夫(Vlassov)的軍隊,軍官和軍士(NCO)加入25SS師以及38SS師。
儘管該師從未達到過一個標準黨衛軍師的一半人員,隨後在波蘭與蘇軍發生了一些戰鬥,44年8月在波希米亞-摩拉維亞(Bohemia-Moravia)地區遭到重創,44年秋天重建後,轉到波美拉尼亞(Pomerania ),45年4月25日,部分在奧得河作戰的,隨後撤退並向英軍投降,5月2日,殘存的30人在波茨坦(Potsdam)火車站附近向蘇軍投降,其餘的向英軍投降,有些人員參加了柏林戰役(還有一說在柏林作戰的法國部隊並非該師的)。而且該師是取代了黨衛軍第33騎兵師(匈牙利第三)[33. Waffen-Kavallerie-Division der SS (ungarische Nr. 3)]的番號,而這個騎兵師從來就沒存在過,除了在紙上。
1945年2月由法國志願者組成的的旅級單位開始變成黨衛軍第33“查里曼大帝”武裝擲彈兵師(法蘭西第一)[33.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Charlemagne” (franz?sische Nr. 1)][Charlemagn--查理曼法蘭克國王(768-814年),而且是羅馬滅亡後西歐第一個帝國的創始人,他在艾克斯拉沙佩勒的宮廷成為歐洲文化復興的中心,因加洛林文藝復興而聞名]。
1941年4月10日,“克羅地亞自由獨立國”(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 of Croatia)宣告成立,安蒂帕維里奇(Ante Pavelic)宣誓就任該國領導人。7天后,他向英國宣戰,標誌著克羅地亞正式加入軸心國集團。右圖為當年的安蒂.帕維里奇。第369克羅地亞加強步兵團【369.Verstaektes Infanterie Reginment (Koratisches)】安蒂.帕維里奇